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16)
2023(17801)
2022(15182)
2021(14100)
2020(11744)
2019(26516)
2018(26457)
2017(49483)
2016(27500)
2015(30630)
2014(30555)
2013(29979)
2012(27826)
2011(25297)
2010(25336)
2009(23149)
2008(22507)
2007(19859)
2006(17592)
2005(15632)
作者
(83217)
(68974)
(68673)
(65083)
(43832)
(33259)
(31002)
(27275)
(26501)
(24634)
(23541)
(23433)
(22274)
(21966)
(21418)
(21221)
(20769)
(20563)
(19795)
(19746)
(17585)
(17225)
(16730)
(15812)
(15571)
(15492)
(15449)
(15268)
(14035)
(13730)
学科
(108375)
经济(108259)
管理(76216)
(70328)
(56179)
企业(56179)
方法(43263)
数学(36634)
数学方法(36235)
中国(32008)
(31278)
(29486)
地方(27422)
(25131)
业经(24888)
环境(22744)
农业(21082)
(20136)
(19625)
贸易(19611)
(18941)
理论(18461)
(18165)
(17906)
银行(17828)
技术(17580)
(17317)
金融(17309)
(17144)
(16371)
机构
大学(387822)
学院(387152)
(148334)
管理(146526)
经济(144990)
研究(139249)
理学(125992)
理学院(124423)
管理学(122134)
管理学院(121453)
中国(101985)
科学(91287)
(84893)
(75545)
(72612)
(66658)
研究所(66655)
业大(64590)
中心(62042)
农业(59538)
(58540)
北京(53931)
(53847)
师范(53152)
财经(52832)
(50833)
(47964)
(47252)
技术(44003)
(43577)
基金
项目(267788)
科学(207316)
研究(190583)
基金(190396)
(169666)
国家(168204)
科学基金(141308)
社会(117465)
社会科(111018)
社会科学(110985)
(106821)
基金项目(101506)
自然(93704)
自然科(91357)
自然科学(91329)
(90657)
自然科学基金(89631)
教育(87037)
资助(77477)
编号(77372)
成果(62741)
重点(60913)
(60612)
(57036)
(55432)
课题(54739)
创新(51735)
科研(51611)
计划(51062)
大学(48151)
期刊
(168053)
经济(168053)
研究(112401)
中国(80342)
学报(72389)
(68825)
科学(62889)
管理(53186)
大学(52563)
学学(49562)
(48896)
教育(47730)
农业(47358)
(32973)
金融(32973)
技术(32180)
业经(29338)
经济研究(26311)
财经(25020)
(24609)
问题(21881)
图书(21693)
(21347)
科技(20807)
(19944)
业大(19239)
资源(18607)
理论(17493)
技术经济(17389)
商业(17164)
共检索到5774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赵斌  张秀梅  陈四清  成永旭  张岩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王燕青  姜连新  董婧  刘春洋  孙明  王彬  
为配合2005年辽东湾渔场海蜇人工增殖放流项目,笔者对人工放流过程中,海蜇幼体由于从育苗室入海而引起的温盐环境突变以及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引起的死亡率进行实验研究,其死亡率直接影响到海蜇的回捕率,进而对辽东湾渔场海蜇的资源量造成影响。实验中发现,在超出海蜇生存最佳盐度范围(20-30),海蜇在高温(30℃、35℃)条件下,较高盐度组(35、40)较较低盐度组(15、20)的海蜇幼体的生存状态好、成活率高。同时,在低温(10℃、15℃)条件下,较低盐度组(15、20)较较高盐度组(35、40)的海蜇幼体的生存状态好、成活率高。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德祥  苏永全  王军  梁军荣  
以人工授精所获得的中国鲎胚胎及其幼体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授精后的静置时间、温度、盐度、重金属等对中国鲎胚胎和三叶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试验范围内 ,授精后静置时间 1min即可 ,不必长达 1h ;中国鲎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2 8℃ ,最适盐度 2 0 ;中国鲎三叶幼体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30℃ ,最适盐度 30~ 35 ;4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国鲎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表现为Pb2 + >Zn2 + >Cu2 + ≈Cd2 + ;中国鲎三叶幼体比胚胎更容易受重金属污染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顶海  张继红  陈四清  方建光  燕敬平  刘春胜  张明亮  高亚平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 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x3.547 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谢文星  谢山  黄道明  常秀岭  杨汉运  陈英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李翠翠  李俊  牛金林  
道路建设影响了诸多生态过程,也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成为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对地形稳定性、侵蚀敏感性产生重大影响,造成生境破碎化及鱼类的屏障效应。道路生态学问题早已引起广泛关注,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但道路生态影响的大尺度性和长期性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理解,作为一个广阔的前沿领域,其研究应把握好与国际同步这一良好契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社教  沈固朝  
首先探讨有关知识生态学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包括知识生态学的含义、学科性质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其次给出本文研究的内容,认为知识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特别是生态哲学、人类生态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探讨知识与环境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知识工作者、知识型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重点研究:知识工作者生态学、知识型组织生态学、知识生态系统生态学,以及与它们相互关联的知识环境。最后是知识生态学研究及应用的展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永鑫  张殿福  陶忠虎  付峰  顾泽茂  
为确定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佳温度,设置19、22、25、28℃4个温度,观察各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记录不同温度下胚胎和幼体阶段的成活率、发育速率、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孵化率、孵化时间及幼体发育速率和成活率均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温度(19~28℃)范围内,胚胎发育进程随温度升高而加快,19℃和28℃条件下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622.67±6.02) h和(349.67±4.63) h;胚胎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2℃时孵化率最高,为91.03%±2.97%,28℃时孵化率最低,仅为40.53%±4.97%;幼体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9℃和28℃条件下幼体阶段发育所需时间分别为(304.00±10.73) h和(194.00±9.03) h;幼体成活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水温22℃时,成活率最高(94.37%±1.60%),水温28℃时,成活率最低(82.67%±1.51%)。采用Sanderson-Pearis公式,计算得出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分别为7.32、3.29℃。根据所建立的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温度依赖性发育模型推算出,克氏原螯虾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2.06和22.78℃。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过程中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温度范围设置为22~2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曾朝曙  李少菁  
锯缘青蟹溞状幼体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25—30℃。在该范围内,随着幼体发育,其生存最适温度逐渐上升。各期溞状幼体的发育均随温度的提高而加快,从孵化至第一次变态,30℃时平均发育时间比 25℃时短 6天。温度对溞状幼体的变态过程亦有明显影响,水温大于或达到 30℃时不利于变态的进行,但变态后的大眼幼体对高温适应力增强,35℃时仍可正常生长发育。不同批孵化的幼体在相同温度下存活与发育有明显差异。在对后期溞状幼体相对不适的 25℃下,溞状幼体发育期数变异的出现率较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兰国宝  廖思明  阎冰  
研究了温度对方格星虫浮游期海球幼体发育和附着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实验用的亲虫来自本地海区,试验幼体通过人工催产和孵化获得。结果表明,浮游期海球幼体的发育时间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极密切,并遵从Log istic曲线分布。适宜的发育温度为27.5~32.0℃之间。幼体变态发育的临界温度为27.5~28.0℃,适宜水温30.0~34.0℃之间。在30℃以上进行变态发育的幼体,变态率和变态成活率都明显提高,变态后成活率达20%以上。本文还讨论了中国方格星虫自然分布与海区水温分布的关系,认为方格星虫的自然分布自北向南增高的原因与水温有关。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明  董婧  赵云  付志璐  
针对每年春季在大型水母资源量初期调查工作中沙蜇与海蜇晚期碟状体(1~2 cm)阶段较难区分的现象,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首次对沙蜇和海蛰晚期碟状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比较,总结了二者的主要差异:沙蜇的生殖腺下腔较饱满,腔内空间较大,而海蜇的腔内空间较小,每个腔内外两侧边缘弧度相近,腔与腔之间的距离较大。沙蜇的胃腔内垂直排列着两列胃丝,长胃丝分别由4个生殖腺下腔内向胃腔壁下方的中央口延伸,而海蜇的胃丝分别分布在4个生殖腺下腔内,胃腔内壁上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胃丝。当处于紧缩状态时,沙蜇的口腕呈倒圆锥形,小触指分布错综复杂,而海蜇的口腕呈圆柱形,小触指有序地收缩在口腕柱内。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柳敏海  蒋霞敏  张永靖  
2003~2004年,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胚胎及幼体发育。结果表明,成熟卵为绿色,卵径175~228μm,多油球;胚胎发育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胚体脱卵膜孵化;幼体从3 刚节疣足幼虫开始,在3 刚节疣足幼虫后期开始摄食;4 刚节疣足幼虫后期纤毛轮消失,进入匍匐阶段;10刚节疣足幼虫形态与生态都与成体相似;从受精卵发育到4刚节疣足幼虫的时间在不同水温情况下变化较大,水温在25~26℃为118 h、而水温在27 .5~32℃为82 h。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刚  戴颖  张亚  黄旭雄  朱永明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26℃和31℃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26℃和31℃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1.5)d、(24.0±1.0)d和(19.3±0.6)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组和31℃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d的试验期内,21℃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5.5)d,比26℃组提前了约17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组显著高于31℃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重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组(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刚  戴颖  张亚  黄旭雄  朱永明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26℃和31℃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26℃和31℃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1.5)d、(24.0±1.0)d和(19.3±0.6)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组和31℃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d的试验期内,21℃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5.5)d,比26℃组提前了约17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组显著高于31℃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重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组(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江洪波  陈立侨  周忠良  陈明  朱钧  
采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营养强化的轮虫、轮虫与卤虫组合投喂中华绒螯蟹幼体 ,以各期幼体的存活率为评判指标 ,对不同饵料及其组合的投喂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轮虫是中华绒螯蟹早期幼体 (Ⅰ、Ⅱ期 )的适口饵料 ,幼体存活率随轮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但当轮虫数量超过最适密度时 ,幼体存活率反而有所下降。其中 ,未强化的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 6 0ind·mL-1,强化轮虫最适密度为40ind·mL-1。状Ⅰ、Ⅱ期投喂 40ind·mL-1轮虫 ,从Ⅲ期开始投喂 10ind·mL-1卤虫无节幼体 ,能较好地满足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 ,提高大眼幼体的存活率。表明强化幼体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