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39)
- 2023(5343)
- 2022(4432)
- 2021(3907)
- 2020(3030)
- 2019(6342)
- 2018(5895)
- 2017(11430)
- 2016(6034)
- 2015(6328)
- 2014(6064)
- 2013(5703)
- 2012(5313)
- 2011(4930)
- 2010(4731)
- 2009(4314)
- 2008(4247)
- 2007(3748)
- 2006(3357)
- 2005(3032)
- 学科
- 济(30050)
- 经济(30028)
- 管理(21140)
- 业(15598)
- 企(13016)
- 企业(13016)
- 环境(11629)
- 方法(11316)
- 地方(10412)
- 数学(9936)
- 数学方法(9867)
- 地方经济(7178)
- 划(6979)
- 农(6768)
- 财(6726)
- 中国(6685)
- 学(6104)
- 业经(5950)
- 规划(5596)
- 环境规划(5432)
- 制(4670)
- 和(4560)
- 农业(4415)
- 资源(4382)
- 域(4267)
- 区域(4263)
- 发(4174)
- 务(4079)
- 财务(4079)
- 融(4067)
- 机构
- 学院(88389)
- 大学(87636)
- 济(37907)
- 经济(37221)
- 管理(34098)
- 理学(30382)
- 研究(30212)
- 理学院(30036)
- 管理学(29586)
- 管理学院(29431)
- 中国(21774)
- 科学(18963)
- 京(17524)
- 财(16905)
- 所(14504)
- 财经(14119)
- 中心(14018)
- 研究所(13447)
- 经(12934)
- 经济学(12683)
- 农(12621)
- 江(12540)
- 范(12154)
- 师范(12060)
- 业大(11894)
- 经济学院(11693)
- 院(11657)
- 财经大学(10677)
- 北京(10310)
- 州(9948)
- 基金
- 项目(67176)
- 科学(55033)
- 基金(50947)
- 研究(48362)
- 家(45066)
- 国家(44759)
- 科学基金(39131)
- 社会(34352)
- 社会科(32729)
- 社会科学(32719)
- 基金项目(27178)
- 省(26127)
- 自然(24297)
- 自然科(23696)
- 自然科学(23690)
- 自然科学基金(23229)
- 划(21945)
- 教育(21015)
- 资助(19139)
- 编号(17963)
- 重点(15709)
- 国家社会(15490)
- 发(15486)
- 部(14865)
- 创(14056)
- 成果(13366)
- 创新(13298)
- 制(13132)
- 科研(12883)
- 教育部(12770)
共检索到120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毅 胡宗义 周积琨 龚弼邦
环境司法是污染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发挥环境法律法规作用的关键所在。本文利用中国中级人民法院设立环保法庭这一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环境司法强化对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司法强化有效降低试点地区与邻近非试点地区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表现出显著的区域污染治理效应。环境司法强化对邻近非试点地区的治污效应在距离400千米达到峰值,当距离超过700千米时,会引发污染转移效应。从作用机制来看,环境司法强化有助于推动本地区及邻近地区政府加强环境监管和促进企业增加环保治理支出。异质性分析发现,环境司法强化对区域污染的治理效应在环境规制强、经济集聚度高、对外开放程度深的地区表现更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各地法院应进一步加强专门环境法庭的设立,不断提高环境司法的能力建设和法治水平,为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王楠
文章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地理因素和技术合作角度探究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ESDA方法发现,创新存在明显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并且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可见区域创新不仅与当地的投入有关,而且与邻近区域的投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为了探寻地理距离和技术邻近对创新溢出的影响,通过Arcgis建立地理邻近权重矩阵,借助SIPO网站的专利合作数据建立技术邻近矩阵,在两个权重矩阵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计算区域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现阶段,地理距离对创新溢出的影响比技术邻近的影响更显著。此外,我们发现在两种邻近作用下,R&D经费投入是推动区域创新溢出的内在动因,存在显著而正向的空间溢出,而人力资本则对区域创新溢出的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地理邻近 技术邻近 空间溢出 区域创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振华 刘彩娥 汤庆合 王文华 庄敏
总结了上海地区汞污染的现状:以黄浦江为主的水体汞平均含量明显偏高;江水和沉积物中总汞的沿江分布特征与两岸工农业布局相一致,从上游到下游具有低一高一低的波状起伏特征,下游江段汞含量较上游高。沉积物中含汞高的地点都在高水汞点的下游,与河流沉积的动力学规律一致,黄浦江输入长江的汞逐年增加。土壤具有较高的汞背景值。各种垃圾处置场对环境汞污染的具体影响还不清楚。上海工业百年来的发展已经使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背景值升高,这些污染物低浓度、分布广,控制治理难度大,对人体的危害具有低剂量、长暴露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区正逐步变为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中心区,而周边地区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生产基地。上海经济的新...
关键词:
上海 经济格局 长江口 汞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华新 刘海莺
在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的同时,雾霾、流域治理、污染物排放等区域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与单一城市的污染治理不同,城市群由于各城市距离较近,经济发展基础趋同,存在"毗邻效应"。通过制度类区域公共品供给可以实现城市群环境政策整合,其效果将远大于单一城市环境政策效果的加总。制度类区域公共品的有效供给作为长效机制,将促进各城市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差异进行分工和合作,有利于解决城市群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各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平平 金浩 赵晨光
基于我国2002-2018年31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统计数据,本文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等网络演化特征,并结合QAP回归考察多维邻近性对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稳步提升,"多中心驱动"网络已经形成,创新中心发展遵循着邻近递减与等级扩散的规律。区域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凝聚子群结构变动较大,各省市扮演的角色也随之不断调整,逐步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创新格局。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对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依次减小,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表现为替代效应。据此,提出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空间关联 邻近性 网络演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也 龚伦胜 冯长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得以快速扩张,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准确高效地识别城市建设用地对于城市相关研究来说至关重要。现行的城市建设用地识别方法,例如人工测绘和遥感解译,无法兼顾速度与精度两项要求。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尺度空间邻近关系来识别城市建设用地的方法。空间邻近关系源于邻里效应,指空间单元的属性与其周围空间单元的属性之间存在的联系。由于城市建设用地具有成片开发建设的特点,利用地块周围的局部建设用地密度来判断其是否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格网法对京津冀区域进行划分,与解译遥感影像得到的建设用地结果叠加,统计出每个网格内的建设用地面积,并计算出每个网格在多个尺度下的邻近指数。通过选择典型区位的网格,分析其邻近指数变化的模式,设置了城市建设用地的识别标准,从而得到了京津冀区域的城市建设用地分布情况。经结果检验,发现该方法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数理计算的结果识别城市建设用地,避免了定性方法的缺陷,具有处理高效、结果精确的优点。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晨 覃成林 任建辉
本文构建反映邻近性的区域创新产出SAR模型,运用1998—2013年大陆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分析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技术邻近和交通邻近四种邻近下创新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溢出是影响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四种邻近性均对空间溢出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交通邻近的作用最大,技术邻近次之,地理邻近居第三位,经济邻近的作用最小。因此,各区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需要充分重视利用空间溢出来增强本区域的创新,可以根据不同的邻近性针对性地制定吸收其他区域创新溢出的政策。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空间溢出 邻近性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饶扬德 李福刚
与“地理学已死”的认识相反,由于知识的特性和创新的背景依赖,在区域创新的研究中地理邻近得到重视。本文尝试从知识流动和集体学习视角,对一直被视为“黑箱”的地理邻近性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地理邻近是“距离产生美”,太多或太少的地理邻近对集体学习和区域创新都是不利的。同时地理邻近性既不是区域创新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和其它类型的邻近相互促进,相互替代。
关键词:
地理邻近性 区域创新 知识流动 集体学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晨 覃成林 任建辉
本文构建反映邻近性的区域创新产出SAR模型,运用1998—2013年大陆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分析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技术邻近和交通邻近四种邻近下创新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溢出是影响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四种邻近性均对空间溢出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交通邻近的作用最大,技术邻近次之,地理邻近居第三位,经济邻近的作用最小。因此,各区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需要充分重视利用空间溢出来增强本区域的创新,可以根据不同的邻近性针对性地制定吸收其他区域创新溢出的政策。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空间溢出 邻近性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福刚 王学军
与“地理学已死”的认识相反,由于知识的特性和创新的背景依赖,在区域创新的研究中地理邻近得到重视。地理邻近在区域创新经济学中的位置与传统空间经济学中的位置一样,只是创新的促进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空间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在目的上是一样的,但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决定变量导致了对地理邻近性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尝试从知识流动和集体学习视角,对一直被视为“黑箱”的地理邻近性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地理邻近是“距离产生美”,太多或太少的地理邻近对集体学习和区域创新都是不利的。同时地理邻近性既不是区域创新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它和其它类型的邻近相互促进,相互替代。ICTS的发展使传统空间经济学中地理...
关键词:
地理邻近性 区域创新 知识流动 集体学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善浪 孟雪辰 朱小川
利用全国县(区)、市、旗层面2006~2016年数据,采用PSM-DID的方法,实证检验出高铁设站具有邻近效应。实证发现,对站点城市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对周边地区的"负邻近效应",作用半径为距离站点30~110千米以内的地区;"负邻近效应"与城市异质性有关。站点周边地区市场规模较大,负邻近效应越小;进一步检验高铁设站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对于生产率处于中间区域的地区促进效应更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陶长琪 彭永樟
将知识势能分解为知识资源存量、知识创造与转化能力、知识吸收与留存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基于制度邻近水平的空间权重矩阵,理论解析了制度邻近下知识势能及其三维度对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知识创造与转化能力、知识资源存量、知识吸收与留存能力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三者依次递减,前两者是创新的内生动力;知识势能空间溢出效应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制度环境而非地理环境,区际制度邻近水平越高,势能溢出损耗越小;知识势能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邱洪全
在构建多维邻近性、空间关联与省内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框架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等25个省内区域(城市群)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多维邻近性中除了文化邻近性外均对区域空间关联产生显著影响,且区域空间关联也显著地对省内区域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
多维邻近性 空间关联 协同创新绩效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林善浪 胡小丽
边境效应理论认为边境的存在会抑制两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使得内部贸易相对密集于对外贸易。中国沿边地区对外贸易不仅具有边境效应,而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与相邻国家的绝对双边贸易额较小,而相对贸易额较大,即呈现出贸易相对集中的邻近效应。为了探索中国沿边地区对外贸易的边境效应与邻近效应,文章整理了2000~2013年海关数据库以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数据,将边境效应和邻近效应同时纳入引力模型中,检验边境效应和邻近效应对沿边地区双边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考虑邻近效应后,边境的存在对双边贸易的负影响显著降低,即邻近效应对边境效应具有缓解作用,且出口边境效应明显大于进口边境效应;邻近效应对双边贸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贸易的相对集中对出口的影响大于对进口的影响;区域异质性对边境效应和邻近效应的作用具有显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