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75)
2023(12089)
2022(10176)
2021(9320)
2020(7990)
2019(18071)
2018(17608)
2017(34933)
2016(18893)
2015(20647)
2014(20235)
2013(20014)
2012(18522)
2011(16385)
2010(16794)
2009(15812)
2008(16105)
2007(14537)
2006(13006)
2005(11963)
作者
(51467)
(42882)
(42711)
(40742)
(27872)
(20354)
(19315)
(16399)
(16269)
(15619)
(14651)
(14477)
(13901)
(13593)
(13525)
(13109)
(12729)
(12455)
(12391)
(12362)
(10621)
(10552)
(10508)
(9915)
(9661)
(9561)
(9509)
(9475)
(8543)
(8395)
学科
(89065)
(88805)
经济(88714)
(81306)
企业(81306)
管理(76460)
方法(42387)
数学(34154)
数学方法(33876)
(32285)
业经(29276)
(27987)
(23810)
财务(23791)
财务管理(23762)
企业财务(22635)
农业(20052)
中国(19661)
(18532)
(18392)
技术(17940)
(17036)
(15673)
贸易(15665)
(15266)
环境(15122)
(14871)
地方(13892)
理论(13851)
(13789)
机构
学院(271678)
大学(265452)
(123976)
经济(121857)
管理(114631)
理学(98431)
理学院(97653)
管理学(96550)
管理学院(96058)
研究(83482)
中国(69864)
(60825)
(54404)
财经(47694)
科学(45054)
(43382)
(42039)
(41634)
(40608)
中心(39839)
经济学(38076)
研究所(35923)
财经大学(35185)
业大(35143)
经济学院(34643)
北京(33949)
商学(32917)
(32799)
商学院(32624)
农业(32400)
基金
项目(173525)
科学(140303)
研究(131445)
基金(129837)
(110054)
国家(109052)
科学基金(97058)
社会(87524)
社会科(83345)
社会科学(83326)
基金项目(67523)
(66961)
自然(60866)
自然科(59529)
自然科学(59520)
教育(59200)
自然科学基金(58551)
(54768)
资助(54208)
编号(52565)
成果(41838)
(39933)
(39080)
重点(38080)
(38023)
(37166)
国家社会(36801)
创新(35706)
(35573)
教育部(35316)
期刊
(138238)
经济(138238)
研究(80999)
(51405)
中国(48649)
管理(47560)
(38504)
科学(32931)
学报(31373)
(30163)
金融(30163)
农业(26655)
大学(25805)
技术(25313)
财经(24694)
学学(24616)
业经(23998)
经济研究(22283)
(21237)
教育(20324)
问题(17901)
(17101)
技术经济(16676)
(15371)
财会(14753)
世界(14693)
现代(13924)
统计(13619)
商业(13473)
(12978)
共检索到411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卫兵   史璐  
环境分权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环境事权的分配,而“国控源环境数据直报”政策本质上是一次调整环境分权化水平的改革。将该政策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其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政策在短期内会显著抑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生产率提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抑制作用会逐渐消失。结合环境分权理论进一步阐释和验证该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潜在影响机制,发现该政策主要通过挤出企业研发投入、抑制企业寻租行为和激励企业自愿规制环境行为等机制抑制企业生产率。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所有制、行业污染密集程度和地区市场化水平等特征会对环境分权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产生异质性影响。环境分权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揭示,可以为政府健全“国控源环境数据直报”政策的长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俊  
文章将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作为一次自然实验,使用"倍差法"估计了可再生能源政策对清洁发电技术带来的影响,并考察了该政策是否有利于发电行业的清洁技术偏向。研究发现:(1)《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政策激励了清洁发电技术的使用及生产率的提升,相对于污染发电企业,2005年之后清洁发电企业的发电量与TFP平均上升了8%和10%;(2)在时间趋势上,政策效应存在逐渐增强的趋势;(3)我们使用"匹配差分法"比较了2005年之后有补贴的企业与没有补贴企业TFP的差异,比较结果发现有补贴的企业TFP上升得更快,并且这些企业R&D投入也更多。因此认为可再生能源政策促进了发电行业的清洁技术偏向。文章的结...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铠豪   王依冉   郝云飞  
在我国供给侧的传统经济增长动力减弱的背景下,探讨减税政策能否提供关键的税制动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借助2008年“两税合并”减税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运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了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国际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税合并显著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影响企业的研发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两税合并通过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了企业的出口表现并增加了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规模,即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减税政策、适当降低行业集中度、切实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以“内部减税降费”应对“外部加征关税”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家云  佟家栋  毛其淋  
基于2000—2007年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高度细化的海关数据,本文深入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净效应为正,其通过企业资本劳动要素配置效应、企业选择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对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上述结论在考虑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稳健;(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企业出口与否、贸易方式、技术水平和所有制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3)作为人民币汇率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制约因素,企业融资能力越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企业生产率的积极影响越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慧楠  
本文利用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企业内部控制与环保投资的相关性以及环境政策对环保投资的外部影响,并进一步分组检验产权差异特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环保投资水平普遍较低,对环境污染治理缺乏积极性;内部控制与环保投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环保投资规模越大;环境政策的约束加大了企业的环保投资程度。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投入了更大规模的环保资金。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储德银   程扬帆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不仅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且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借助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税收营商环境优化主要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水平、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及鼓励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高企业和成熟期企业,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加突出。随后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显著促进了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产业链扩张。本文以上研究结论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的经济效应,更是为培育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及推动企业提质增效的税收营商环境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杰  郑文平  陈志远  
从进口角度来重新审视贸易开放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是该领域最新的关注点之一。本文利用2000—2006年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贸易统计库的合并数据,从中间品和资本品两个角度来研究进口对企业生产率所造成的作用效应。多种检验结果发现:中间品进口规模和资本品进口规模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中间品和资本品的进口皆对企业生产率产生促进效应。由此证明进口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从分样本的估计结果来看,中间品进口对无出口、有研发以及民营企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而资本品进口对有出口、有研发以及民营企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考虑了进口的情形下,出口对企业生产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璇  王凯丽  司海涛  
僵尸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挤占扭曲了资源配置,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本文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利用改进后的CHK方法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考察僵尸企业对城市行业层面TFP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僵尸企业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城市行业层面的TFP水平。在进行变换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和TFP度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样本进行估计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僵尸企业的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越大,城市行业层面上资源错配所导致的损失就越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僵尸企业对资源的挤占降低了要素边际报酬,导致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低下;二是僵尸企业占比的增加降低了正常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导致其投入要素边际成本增加。因此,积极合理处置僵尸企业是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蔡卫星  
本文在充分考虑中国信贷市场本地竞争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手工收集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独特数据构造了城市层面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指标,并将其与2002-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合并构造基础数据库,考察了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一个更具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率,这支持了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市场力量假说";其次,从影响机制来看,一个更具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更有利于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最后,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那些面临更多融资约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小企业、非国有企业、新企业和高技术行业的企业从银行业竞争中获益更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袁胜超  吕翠翠  
前沿企业通过创新提高自身生产率,也使行业前沿生产率提高;同时,前沿企业创新扩散带来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和非前沿企业学习模仿产生的生产率追赶效应使非前沿企业比前沿企业有更快的生产率增长;因而,在企业整体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后发企业后发优势的发挥也会使企业生产率趋同。然而,企业的创新行为、生产率追赶行为以及生产率溢出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税负的增加会减少企业现金流,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和生产率追赶行为。因此,经济现实中企业生产率收敛的存在性、显著性及其具体表现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通过经验分析予以检验。以1998—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为样本的分析显示:前沿企业生产率溢出效应和非前沿企业生产率追赶效应均显著存在,企业生产率收敛现象明显;企业税负的提高不但会抑制企业生产率增长,而且会弱化非前沿企业生产率追赶效应,不利于企业生产率趋同;与所得税相比,增值税提高对企业生产率追赶的阻滞作用更大;相对非研发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而言,税负提高对研发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率追赶的阻滞作用更大。因此,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和生产率收敛;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优化减税降费政策,使税收优惠成为企业生产率追赶的催化剂,而不是低生产率企业的维持剂。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袁胜超  吕翠翠  
前沿企业通过创新提高自身生产率,也使行业前沿生产率提高;同时,前沿企业创新扩散带来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和非前沿企业学习模仿产生的生产率追赶效应使非前沿企业比前沿企业有更快的生产率增长;因而,在企业整体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后发企业后发优势的发挥也会使企业生产率趋同。然而,企业的创新行为、生产率追赶行为以及生产率溢出效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税负的增加会减少企业现金流,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和生产率追赶行为。因此,经济现实中企业生产率收敛的存在性、显著性及其具体表现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通过经验分析予以检验。以1998-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为样本的分析显示:前沿企业生产率溢出效应和非前沿企业生产率追赶效应均显著存在,企业生产率收敛现象明显;企业税负的提高不但会抑制企业生产率增长,而且会弱化非前沿企业生产率追赶效应,不利于企业生产率趋同;与所得税相比,增值税提高对企业生产率追赶的阻滞作用更大;相对非研发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而言,税负提高对研发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率追赶的阻滞作用更大。因此,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和生产率收敛;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优化减税降费政策,使税收优惠成为企业生产率追赶的催化剂,而不是低生产率企业的维持剂。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赖永剑  伍海军  
基于2002~2007年的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本文使用一个全新的实证框架,研究了企业间要素重配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虽然目前我国市场扭曲程度较高,但是市场化改革的努力已经使得企业间要素重配成为制造业生产率增长极其重要的原因;由于中间投入对要素重配具有乘数效应,其产生的要素重配效应占据了最大份额;企业的进入、退出市场行为在要素重配中也表现突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等市场化行为对促进企业间要素重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国有资本比重等因素却对要素重配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良举  陈甬军  
文章采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通过估计企业的生产函数,实证检验了集聚的生产率效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企业资本密集度、研发、管理水平、所有制类型以及出口等因素后,就业规模更大的城市中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在控制前一期生产率水平后,就业规模更大的城市中的企业当期的生产率水平更高,说明在集聚地区存在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的"学习效应",在中国城市中存在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此外,城市非农就业规模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新争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克服“生产率悖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10—2021年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水平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创新策略选择和要素配置效率是导致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U型关系的内生性根源,转型初期,数字化会降低企业的实质性创新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导致“生产率悖论”。拓展分析表明,较高的专业化和内部控制质量可以帮助企业及早摆脱“生产率悖论”区间,而当资本密集度过高或过低时,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递减性更加显著。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创新策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强化专业化分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克服数字化转型中的“生产率悖论”至关重要。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周华东  丁帅  高玲玲  
本文结合2007年至2018年中国上市工业企业数据和216个地级市数据,研究了房价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揭示了企业房地产投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高房价抑制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主要集中于二线城市地区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房价高涨背景下,企业房地产投资的增加通过挤占研发部门的投入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且这种"挤出效应"在低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为识别房价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有助于深化对房价上涨的资源配置效应的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