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72)
2023(13607)
2022(11427)
2021(10387)
2020(8556)
2019(18977)
2018(18609)
2017(35199)
2016(19395)
2015(21081)
2014(20456)
2013(19991)
2012(18510)
2011(16756)
2010(16856)
2009(15806)
2008(15797)
2007(14221)
2006(13002)
2005(11632)
作者
(57411)
(48682)
(48147)
(45436)
(30247)
(23388)
(21497)
(18727)
(18511)
(16979)
(16598)
(16105)
(15476)
(15286)
(15181)
(14731)
(14578)
(14169)
(13902)
(13797)
(12254)
(11795)
(11787)
(11237)
(10962)
(10774)
(10701)
(10679)
(9836)
(9756)
学科
(76640)
经济(76509)
(63691)
管理(58349)
(50241)
(42336)
企业(42336)
农业(33367)
方法(27982)
业经(24395)
数学(24361)
数学方法(24117)
(22064)
(21384)
中国(19882)
(16163)
(15606)
环境(15470)
地方(14649)
(14640)
贸易(14635)
(14340)
(13243)
(12995)
银行(12948)
(12724)
财务(12703)
财务管理(12670)
农业经济(12493)
(12351)
机构
学院(276781)
大学(274046)
(114402)
经济(112176)
管理(105133)
研究(96756)
理学(91477)
理学院(90515)
管理学(89069)
管理学院(88604)
中国(74914)
(72542)
科学(60707)
(57154)
农业(56202)
(52666)
业大(51561)
(49777)
研究所(45173)
中心(45158)
(42375)
财经(41125)
(37462)
农业大学(35543)
北京(34957)
(34302)
经济学(34107)
(33936)
师范(33438)
(33343)
基金
项目(191289)
科学(150493)
基金(140623)
研究(135854)
(125674)
国家(124529)
科学基金(105471)
社会(89346)
社会科(84241)
社会科学(84214)
(75304)
基金项目(74884)
自然(68481)
自然科(66855)
自然科学(66833)
自然科学基金(65681)
(63123)
教育(59677)
资助(55052)
编号(53684)
重点(43174)
成果(42687)
(42472)
(41518)
(40037)
(39847)
(39157)
国家社会(37783)
创新(37570)
科研(36959)
期刊
(132124)
经济(132124)
研究(76816)
(75524)
中国(58796)
学报(52208)
农业(50907)
科学(46470)
(40428)
大学(39947)
学学(38493)
管理(34891)
(28467)
金融(28467)
业经(27888)
(24089)
教育(22425)
财经(20386)
技术(19770)
经济研究(18833)
问题(18665)
(17629)
(17428)
业大(15870)
农村(15348)
(15348)
农业经济(15041)
世界(14782)
农业大学(13951)
科技(13616)
共检索到413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亚娟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既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治理成效的直接受益者。本文根据陕西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双栏模型(DHM)考察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意愿(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的影响;运用层次回归将制度信任对环境关心-农户参与治理意愿关系的调节效应纳入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均存在显著正效应;制度信任不仅对农户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存在显著促进作用,而且还对环境关心-农户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制度信任度高的农户,环境关心对其支付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受教育年限及家庭人口数正向影响农户参与意愿,收入高的家庭参与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相对更高。因此,提升农户环境关心意识、规范农户认可的法规制度以及创造良好的制度信任氛围,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苏毅清   莫斯婷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四个村庄为案例,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采用嵌套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成效及其差异,探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制度体系是不同层级规则的构型,其中,制度体系互动性与完整性的差异决定制度体系的运行成效,而制度体系高完整性和高互动性是制度体系稳定运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关键条件。本文进而提出三条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制度路径:一是以改善制度体系互动性来提升制度体系完整性的“纵向飞跃式”路径;二是以提高制度体系完整性来推动制度体系互动性的“横向推进式”路径;三是制度体系完整性和互动性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纵横交错式”路径。本文研究能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具有一般性的理论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燕华  
农村生活垃圾引发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开展农村建设工作的进程。长期以来,思想都局限在城乡二元结构和"重城市轻农村"上面,这导致我国在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法律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保障农民利益,让社会更加和谐,就应该努力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对农村的生活垃圾进行治理,让有关部门在治理过程中增强守法意识,从规划、收集、运输和处理开始,直到监督管理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健全的法律制度的保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书赫  王成军  
农户参与意向不高、有意向没行为现象是快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主要障碍。论文通过引入门槛效应、漏斗效应、异质性和两类特殊外部因素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拓展,构建出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认为:意向与行为并不具有天然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有门槛效应及漏斗效应,使得一部分参与意向并未转化为参与行为;知觉控制因子是农户参与行为实际控制条件的代理变量,但它只等价于可从主观衡量的那部分实际控制条件,并未包括隐性外部因素和突发性外部因素;异质性同样是引起参与意向与行为背离的原因之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孙慧波  赵霞  
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是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投入不足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剖析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逻辑,并结合湖南省湘潭市的实地调查数据,总结了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了实施该制度的可行路径。研究认为:农民为生活垃圾排放的负外部性付费符合理论逻辑,亦具备现实基础;现阶段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在农村适宜地区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是可行的,起初可按人或按户制定生活垃圾处理付费标准,并以小额度定额收费方式培养农民的付费意识,之后逐步推广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可采取政社互动的治理模式,由行政村因地制宜地自主确定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多元参与为农民提供满意的生活垃圾处理服务,依托村民自治对该制度的推行开展动员和监督,可以有效地解决该制度推行中农民消极应对的难题,有利于实现该制度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利推进;借鉴湖南省湘潭市政社互动模式探索和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时,还应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实际情况、农民参与意愿和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等方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文明的高度如同木桶定律那样,取决于其短板而非长处。作为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垃圾问题虽然像梦魇一般纠缠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那块不被关注的短板。伴随着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已使这块短板凸显了出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作为现代文明之病已从城市快速渗透到广袤的,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地区。当农民完全被纳入大众消费社会之时,不可持续的社会模式就不可能逆转,也是现代文明崩溃的起点。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集中在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鹏  
文明的高度如同木桶定律那样,取决于其短板而非长处。作为现代文明的副产品,垃圾问题虽然像梦魇一般纠缠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那块不被关注的短板。伴随着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再加上近年来大举推进的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路线,中国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已使这块短板凸显了出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作为现代文明之病已从城市快速渗透到广袤的,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农村地区。当农民完全被纳入大众消费社会之时,不可持续的社会模式就不可能逆转,也是现代文明崩溃的起点。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集中在垃圾问题的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经济层面的探索上,但散乱的垃圾处理和生活垃圾的日常性取决于农村空间的再造和村民主体意识的重建。因此,文章基于农村地区的调研,从被裹挟于现代化浪潮的村民和村落治理的角度来解读垃圾问题的形成机制和治理困境,在此基础上从以下三个层面探讨一条综合治理的途径,即共助体系的形成。一是发展社会导向的政策与退耕还林模式的公助;二是基于公共性互助纽带的重建;三是通过乡土教育来推动村民的自助和对乡土价值的重新认识。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世文  黄森慰  陈静  黄可扬  何有幸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农户作为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其是否愿意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关系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成效.本文基于2020CLES公开数据,采用Logit模型,通过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考察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引导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宣传教育作用要强于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约束激励作用.另外,二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2)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除了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外,还能通过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产生间接影响.据此,应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规制体系建设,提高农户的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水平,以增强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利民  郄雪婷  朱红根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符合新发展理念,对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型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演进路径,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北美发达国家、欧洲发达国家、亚洲发达国家及社会转型国家)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过程中的主要经验,总结归纳了不同类型国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策的共性特征和差异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分类模式应与当地地理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及不同区域农情,将中国不同地区农村对标不同国家的农村地区,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不同区域农村应当建立各自适宜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因地制宜开展资源化项目、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技术进步、大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共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宝兵  
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生活垃圾排放进行收费,是发达国家处理生活垃圾常用的手段。收费客观上增加政府的处理能力,也改变了农民排放路径,总体来说,垃圾收费增加了社会福利。但是政府为了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目标,要将垃圾收费与发展静脉产业相结合、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完善垃圾排放的回收系统等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齐莹  颜廷武  盖豪  
探索建立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是缓解各级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公共品供给压力的有效途径,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支付意愿,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探讨责任认知和社会资本对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使用条件混合估计方法(CMP)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当前仍有48.53%的样本农户不愿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费用,而在愿意支付费用的农户中,其意愿水平为每月10~19元。责任认知通过内容认知和后果认知两个维度正向激励着农户的支付意愿。除人际信任外,社会资本中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制度信任、社会支持和社会需要都对农户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强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在结果认知与农户支付意愿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弱关系网络、制度信任和社会需要在内容认知与农户支付意愿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建议提高农户责任认知水平,强化多维度社会资本积累,并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社会资本在组织运行中的显著优势,以有效推动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凯宁  高清  靳乐山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重要内容。基于云南省昭通市渔洞水库汇水区465个农户调研数据,利用双栏模型(Double Hurdle Model)实证分析农户收入水平、村干可信度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意愿(参与意愿及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意愿较高,有86.9%的农户愿意为生活垃圾治理支付费用,支付意愿的均值为45.616元/户/年;收入水平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村干可信度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支付意愿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村干可信度对农户收入水平-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对村干部信任程度高的农户,收入水平对支付意愿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年龄、家中负担人数、家中是否有村干部、家中常住人口数量等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也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意愿产生影响。对比农户参与意愿和支付意愿两栏的结果,可以发现年龄、家中负担人数、家中有村干部、地区等变量在影响方向和程度上存在差异,说明农户参与和农户支付是两种不同的机制,需要区别对待才能更好洞悉农户意愿。实现以农户收入为核心的经济因素和以村干可信度为核心的非经济因素的合理配合是促进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关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万心雨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垃圾分类多主体协作可以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基于此,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从多主体参与角度对各主体的垃圾分类参与行为进行剖析,发现农村环境及垃圾分类多元共治存在各主体责任缺失,各方参与度不足、主体间缺乏合作等问题,并以湖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村为例,结合实地案例进行经验借鉴,最后从主体行为界定和规范方面提出:要培养各方参与度,发挥多元共治效应;政府构建平台,加强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适当引入社会资本,建立长效机制等对策建议,力求构建多方治理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大磊  赵细康  石宝雅  林盛华  
垃圾污染是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论文对农村居民参与垃圾治理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态度是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非完全中介变量,其中介过程受到调节;(2)环境认知经过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中介效应受到内控观的调节,内控观不仅调节直接效应,同时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3)当内控观在均值水平时,环境认知经过环境态度以及直接对环境行为的调节效应占总效应的29.95%。因此,环境认知、态度和内控观在影响农村居民参与垃圾治理环境行为上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不仅环境认知、态度对环境行为有正向影响,环境内控观也对环境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鲁圣鹏  杜欢政  李雪芹  
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认为农村垃圾协同治理,是降低垃圾管理成本、实现垃圾资源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垃圾治理主体、流程、政府职能分工以及政策等方面,系统探讨当前中国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按照系统管理的思维,运用顶层设计方法,构建农村生活垃圾协同治理总体框架;从主体整合、流程再造、区域协同、机制协调和信息共享5个方面,重点研究农村生活垃圾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本研究对构建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实现美丽乡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