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32)
- 2023(12875)
- 2022(10770)
- 2021(9927)
- 2020(7972)
- 2019(18495)
- 2018(17852)
- 2017(33749)
- 2016(18062)
- 2015(20493)
- 2014(20081)
- 2013(19815)
- 2012(18471)
- 2011(16802)
- 2010(16442)
- 2009(15493)
- 2008(15361)
- 2007(13323)
- 2006(11988)
- 2005(10970)
- 学科
- 济(78056)
- 经济(77955)
- 管理(59732)
- 业(49250)
- 企(39760)
- 企业(39760)
- 方法(30838)
- 数学(27239)
- 数学方法(26991)
- 中国(25794)
- 财(22070)
- 农(19935)
- 制(18197)
- 环境(17349)
- 业经(17302)
- 地方(15748)
- 贸(15450)
- 贸易(15435)
- 易(15076)
- 学(14123)
- 务(13260)
- 财务(13229)
- 财务管理(13201)
- 农业(13069)
- 体(12853)
- 划(12696)
- 企业财务(12575)
- 银(12409)
- 银行(12400)
- 行(11885)
- 机构
- 大学(264702)
- 学院(260434)
- 济(116619)
- 经济(114369)
- 管理(101374)
- 研究(92638)
- 理学(86828)
- 理学院(85799)
- 管理学(84761)
- 管理学院(84222)
- 中国(71959)
- 京(57093)
- 财(55103)
- 科学(52418)
- 所(44455)
- 财经(43729)
- 中心(42442)
- 研究所(40014)
- 经(39810)
- 江(37689)
- 经济学(37592)
- 农(36581)
- 北京(36110)
- 院(34249)
- 范(34110)
- 业大(34054)
- 经济学院(33865)
- 师范(33861)
- 财经大学(32505)
- 州(29865)
- 基金
- 项目(176639)
- 科学(141940)
- 基金(132824)
- 研究(130916)
- 家(115564)
- 国家(114719)
- 科学基金(99501)
- 社会(88550)
- 社会科(84186)
- 社会科学(84170)
- 基金项目(70140)
- 省(64471)
- 自然(61788)
- 自然科(60350)
- 自然科学(60335)
- 自然科学基金(59269)
- 教育(58405)
- 划(55433)
- 资助(53248)
- 编号(51075)
- 成果(41864)
- 部(40722)
- 重点(39812)
- 国家社会(38897)
- 发(38079)
- 制(37616)
- 创(36065)
- 教育部(35625)
- 课题(34645)
- 人文(34279)
- 期刊
- 济(125932)
- 经济(125932)
- 研究(82198)
- 中国(53091)
- 财(43704)
- 管理(36717)
- 学报(36357)
- 科学(35875)
- 农(32429)
- 大学(28150)
- 学学(26138)
- 融(23467)
- 金融(23467)
- 教育(23377)
- 财经(22274)
- 农业(22070)
- 经济研究(20961)
- 技术(20458)
- 经(19321)
- 问题(18337)
- 业经(17786)
- 贸(15142)
- 图书(14661)
- 世界(13682)
- 国际(13002)
- 资源(12917)
- 业(12796)
- 技术经济(12093)
- 理论(12052)
- 现代(11955)
共检索到396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喆 熊振武 薛文晧
【目的】2013年中国环境保护部首次公布了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并于2018年将排名范围进行扩充,评估这一制度的减排效应,对于探索中国改善空气质量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将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方法系统分析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的减排效应。【结果】(1)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相比于未被纳入排名城市,被纳入空气质量排名城市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降低了18.6%,且其减排效应在北方和内陆地区更为显著。(2)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渠道。(3)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空气质量排名制度的减排效果得到提升;该制度对排名倒数城市的污染减排效果更加明显;该制度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实现预期制度目标。【结论】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是一种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地方政府加强工业污染控制起到激励作用,进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因此,应充分发挥好空气质量排名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倒逼”作用,有效形成城市之间空气质量的良性竞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本艳 向古月
文章将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分阶段实施过程视为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来检验2012年实施的空气质量新标准是否产生了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实施与生效,使第一批监测实施城市在2013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具体地,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减少了2.027万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平均减少了1.395万吨,安慰剂检验结果显示,该结论分别在1.69%和1.92%的水平上显著;然而,减排效应延续性不足,2014年二氧化硫减排额下降明显,并变得不再显著,工业烟(粉)尘的排放量甚至出现了反转,这可能源于2014年国内经济出现了滑坡,中央和地方必须要在促减排和稳增长之间进行利弊权衡。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霄 毛霞 曹伟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不仅是改善空气质量、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必要之举,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原环境保护部2012年开始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实时公开项目,构建环境信息公开、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地区污染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考察这一项目实施前后,FDI对全国280个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变化。结果发现,项目实施前FDI显著加剧了空气污染,但在项目实施后FDI明显抑制了空气污染,在控制同期其他政策干扰和政策预期后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项目实施后,低收入、低能耗、低排放和资源型城市的空气污染下降更明显。影响机制分析发现,项目实施前后FDI引致的环境规制、技术选择、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是空气污染得到抑制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引导FDI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此推动和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静萍 周景博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2014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为样本,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模式均有显著差异。工业化对空气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影响模式为正向线性;城市化对空气质量具有间接影响,其中,人口比重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为负向线性,人口密度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人口密度影响拐点的置信区间为(363,1232)人/平方千米,2014年,有64个城市在此区间内,需要决策者重点关注。本文的创新在于首次将SEM引入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在实证分析中揭示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不同路径与模式;并提出,城市化率的提高和第二产业比重的降低均有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从改善空气质量的角度,应将集中型城市化作为我国城市化的基本路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静萍 周景博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2014年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为样本,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模式均有显著差异。工业化对空气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影响模式为正向线性;城市化对空气质量具有间接影响,其中,人口比重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为负向线性,人口密度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人口密度影响拐点的置信区间为(363,1232)人/平方千米,2014年,有64个城市在此区间内,需要决策者重点关注。本文的创新在于首次将SEM引入空气质量影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亦文 王宇 胡宗义
中国生态环境监管历经"督查"到"督察"的制度转变,为探究国家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效果、演变逻辑及启示提供了绝佳契机。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对中央环保督察前后进行评估,利用中国311个地级行政单位日度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央环保督察的两个阶段都能够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显著作用,中央环保督察结束后,首轮督察和第二轮督察存在短期的持续性。中央环保督察存在溢出效应,同时在城市类型、地理区位、人口结构和污染程度等异质性方面首轮环保督察和第二轮环保督察都出现了显著的特征,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本文的研究为确立中央环保督察的重点区域、规划中央环保督察的合理框架以及实现生态文明的相关政策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贺 李雪铭 田深圳 李松波 宫一路
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2015—2017年空气质量(AQI)日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2017年中国空气污染城市逐渐减少,空气质量有所提高;(2)中国城市空气质量AQI季节均值在空间上基本呈现出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格局。基本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3)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空间差异特征较为明显,空间依赖性特征显著,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淮海地区及华北地区;(4)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因素众多,其中城市工业结构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王祖静
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采用2015—2016年全国33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利用全域空间自相关、自然正交函数和空间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来探索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2016年较2015年全国AQI均值下降5.4%,其中夏季AQI值降幅最大,同比下降了9.44%,而春季AQI值降幅最小,同比下降了1.55%。分月来看,AQI呈现出U型分布,且6~8月为U型谷底。逐日来看,秋季和冬季的日均AQI波动幅度最大,2016年全国日均AQI达优良率较2015年上升4.14%。(2)2016年空气污染的区域范围相比2015年有缩小趋势。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河南省以北地区围成的重污染区域呈现明显的收缩态势。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等空气质量优良率增长较快,而咸阳、渭南和阳泉等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呈下降态势。自然正交函数结果显示:新疆西部和冀鲁豫为高污染聚集的中心区域,而AQI低值区域则集中在云南、四川、贵州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3)2016年空气污染集聚程度高于2015年,京津冀地区和新疆西部地区仍然是空气污染的主要聚集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毅 胡宗义 刘亦文 唐建阳
文章利用中国30个重点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准倍差法考察碳强度约束政策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从制度差异角度探讨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异质性,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显示:碳强度约束政策能够显著降低空气污染浓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随着时间推移,碳强度约束政策的效果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意味着其短期效果明显,中长期效果可能面临不确定性;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受制于地区制度环境,政府质量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以及国有经济占比越低碳强度约束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越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贺 李雪铭 田深圳 李松波 宫一路
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2015—2017年空气质量(AQI)日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5—2017年中国空气污染城市逐渐减少,空气质量有所提高;(2)中国城市空气质量AQI季节均值在空间上基本呈现出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分布格局。基本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3)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空间差异特征较为明显,空间依赖性特征显著,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淮海地区及华北地区;(4)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因素众多,其中城市工业结构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馨 王营
环境信息公开对推动绿色创新、促进减污降碳,最终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以提升环境信息透明度为目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分析了高环境风险行业和低环境风险行业在该标准实施前后的绿色创新表现。研究发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后,高环境风险行业的绿色创新积极性显著提高,尤其是国有企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分析发现,更严格的环保执法、更有效的公众监督以及更及时的媒体监督能够进一步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的绿色创新效应,并且显著改善了当地空气质量。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应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将更多的环境信息纳入国家监测体系,从而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晓美 沈永昌
文章研究我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动态特征,以31个环保重点城市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逐月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为研究对象,基于空气质量指数的函数性特征,运用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各城市空气质量以及空气质量速度变化曲线,通过曲线深度和K-means函数型聚类算法对空气质量及变化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呈现"三阶段"的季节性周期;空气质量区域差异明显,所有城市空气质量差异为一个AQI分类等级,污染集中在京津冀、华北西北区域;全国重点城市平均空气质量状况呈现好转趋势;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呈现一种"类马太效应",空气质量好的时期改善程度明显,空气质量差的时期改善幅度要小;部分城市改善效果突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一鸣 蔺雪芹 边宇
文章利用2015—2017年全国20个城市群的空气质量数据,分别从多个时间尺度比较总结了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总结了社会经济驱动规律。研究表明:(1)2015—2017年,全国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波动上升;空气质量呈季节性变化;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比例降低;空气质量指数空间上呈"北高南低"格局,且城市群内部空气质量趋于均衡;空气质量指数分布形态较为稳定,且不同类型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差距缩小;(2)人口集聚、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对整体城市群空气质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空气质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