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00)
- 2023(6824)
- 2022(5803)
- 2021(4989)
- 2020(4160)
- 2019(9445)
- 2018(9026)
- 2017(18053)
- 2016(9478)
- 2015(10689)
- 2014(10583)
- 2013(10526)
- 2012(9950)
- 2011(8819)
- 2010(8886)
- 2009(8408)
- 2008(8434)
- 2007(7381)
- 2006(6595)
- 2005(5740)
- 学科
- 济(51391)
- 经济(51349)
- 管理(37132)
- 业(31440)
- 方法(27633)
- 企(26277)
- 企业(26277)
- 数学(25434)
- 数学方法(25314)
- 财(15471)
- 中国(13721)
- 环境(11917)
- 务(11678)
- 财务(11665)
- 财务管理(11646)
- 企业财务(11400)
- 地方(10114)
- 农(8829)
- 业经(8629)
- 划(8288)
- 学(7234)
- 贸(7209)
- 贸易(7203)
- 易(6926)
- 城市(6585)
- 融(6500)
- 金融(6500)
- 技术(6419)
- 农业(6403)
- 理论(6377)
- 机构
- 大学(149462)
- 学院(145240)
- 济(65207)
- 经济(63952)
- 管理(62313)
- 理学(54412)
- 理学院(53911)
- 管理学(53334)
- 管理学院(53058)
- 研究(43918)
- 中国(32768)
- 财(31303)
- 京(30363)
- 财经(26064)
- 科学(23832)
- 经(23824)
- 经济学(21368)
- 中心(21342)
- 江(20183)
- 所(19793)
- 经济学院(19686)
- 财经大学(19572)
- 北京(18513)
- 业大(18224)
- 研究所(17676)
- 商学(17580)
- 商学院(17457)
- 范(17269)
- 师范(17140)
- 农(16994)
- 基金
- 项目(100670)
- 科学(82081)
- 基金(77896)
- 研究(72711)
- 家(66540)
- 国家(66100)
- 科学基金(59394)
- 社会(50768)
- 社会科(48569)
- 社会科学(48554)
- 基金项目(41674)
- 自然(38019)
- 自然科(37210)
- 自然科学(37205)
- 自然科学基金(36562)
- 省(36537)
- 教育(33169)
- 资助(32144)
- 划(31101)
- 编号(27967)
- 部(23511)
- 国家社会(22423)
- 成果(22349)
- 重点(21800)
- 教育部(21098)
- 人文(20668)
- 发(20478)
- 创(20142)
- 大学(19481)
- 科研(19250)
共检索到205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霄 毛霞 曹伟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不仅是改善空气质量、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必要之举,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原环境保护部2012年开始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实时公开项目,构建环境信息公开、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地区污染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考察这一项目实施前后,FDI对全国280个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变化。结果发现,项目实施前FDI显著加剧了空气污染,但在项目实施后FDI明显抑制了空气污染,在控制同期其他政策干扰和政策预期后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项目实施后,低收入、低能耗、低排放和资源型城市的空气污染下降更明显。影响机制分析发现,项目实施前后FDI引致的环境规制、技术选择、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是空气污染得到抑制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引导FDI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此推动和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喆 熊振武 薛文晧
【目的】2013年中国环境保护部首次公布了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并于2018年将排名范围进行扩充,评估这一制度的减排效应,对于探索中国改善空气质量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将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方法系统分析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的减排效应。【结果】(1)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相比于未被纳入排名城市,被纳入空气质量排名城市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降低了18.6%,且其减排效应在北方和内陆地区更为显著。(2)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渠道。(3)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空气质量排名制度的减排效果得到提升;该制度对排名倒数城市的污染减排效果更加明显;该制度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实现预期制度目标。【结论】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是一种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地方政府加强工业污染控制起到激励作用,进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因此,应充分发挥好空气质量排名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倒逼”作用,有效形成城市之间空气质量的良性竞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雅戈 王艳 郝建华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馨 王营
环境信息公开对推动绿色创新、促进减污降碳,最终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以提升环境信息透明度为目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分析了高环境风险行业和低环境风险行业在该标准实施前后的绿色创新表现。研究发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后,高环境风险行业的绿色创新积极性显著提高,尤其是国有企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分析发现,更严格的环保执法、更有效的公众监督以及更及时的媒体监督能够进一步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的绿色创新效应,并且显著改善了当地空气质量。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应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将更多的环境信息纳入国家监测体系,从而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旭文 付文林
污染防治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信息公开是有效协同治理的基础。文章利用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分阶段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了污染监测信息公开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污染信息公开可显著降低地区空气污染浓度。第二,在政府内部压力和外部监督的双重作用下,环境信息公开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环境关注度,还激发了社会公众的环保监督积极性,推动企业投资规模和结构调整,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第三,环境信息公开的污染防治效应受到地方官员特征、地方财力的影响,在官员年龄越大和财政压力越小的地区,环境信息公开具有更显著的污染治理效应。文章的研究意味着在完善环保法律和加强环保投资水平的同时,还应继续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及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玉君 韩冬临
公众对政府的评价一直是政府治理中的重大问题。本文以中国公众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评价为例,通过201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匹配的区县层面的社会经济指标和空气污染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环境治理绩效的客观指标、公众对空气污染严重程度的主观感知以及公众对地方政府环保工作评价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客观的空气污染状况通过影响人们对空气污染的主观感知来间接影响个体对地方政府环保工作的评价。因此,政府治理一方面需要切实提高政府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客观能力,增进民生福祉;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民众主观感受的调查和数据收集。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小胜 时辰 张思思
【目的/意义】合理的环境政策工具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设计/方法】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双重差分法(PSM-DID),分析了2016年杭州召开“G20峰会”前实行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论/发现】(1)长期政策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其效果明显好于短期政策,保障了“G20峰会”前后杭州市空气的优良品质;(2)长期政策创造的蓝天是稳定持续的,“G20峰会”前后空气质量未出现大的波动或反弹现象;(3)“G20峰会”长期政策具有长期效应,长期内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水平,未出现恶化趋势。在考虑了共同趋势、不同污染物形式、更换不同样本以及选择不同模型后仍然稳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传旺 罗源 姚昕
为了探寻现阶段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能否提升城市空气质量,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居民效用、交通基础设施与空气污染的相互作用机理,并运用2000—2012年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控制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反映样本城市地形特征的城市坡度指数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估计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通过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偏误后,改善作用更加明显,且大于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对空气污染的边际影响;与道路投资相比,道路面积的增长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应更好。本文的政策启示是:现阶段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侧角度,寻找城市空气污染难题的解决思路,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与充分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白雪洁 曾津
基于2008~2016年省际数据,运用Bootstrap-DEA方法,在考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非意欲产出的情况下,核算我国30个省(市、区)的工业环境全要素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各省(市、区)大气污染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粗放式发展带来的负向外部效应逐渐得到扭转,产业转型升级对环保的正面作用逐步显现;载货汽车保有量和环境规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汽车保有量、环境规制和工业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省份异质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梦天 王之
在2012到2015年的短短3年间,我国公开的PM2.5数据实现了从空白到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每小时实时发布的飞跃,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本文以各城市陆续公开PM2.5监测数据作为自然实验,利用96个地级市的月度房价面板数据结合PM2.5浓度卫星遥感数据,在双重差分的研究框架下,研究PM2.5信息公开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公开后,以PM2.5为代表的空气质量在城市房价上的资本化明显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对PM2.5关注度越高的城市受到的影响越大;集中统一发布和城市单独发布这两种公开方式对不同城市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信息公开对地区房价存在长期稳定的影响。基本结论能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研究发现具有如下现实意义:公开可比的空气质量信息已经成为影响地区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空气整治力度、打造蓝天城市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婷 顾建福
本文采用2009~2020年254个企业OFDI及所处城市空气污染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 OFDI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显著为负,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地区空气质量;(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存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OFDI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等方式改善空气质量存在最优区间;(3)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环境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就东道国而言,对高度开放且环境规制程度良好的东道国进行投资能有效降低母国的空气污染水平;就母国而言,处于严重空气污染地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使空气质量得到更显著的改善。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吉霖 张伟强 侯赢
由于空气的污染来源众多,交通拥堵是否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一般情况下很难界定和区分。本文利用一个特殊的工具变量——北京市工作日高峰时段汽车根据尾号限行,来分析和回答上述问题。由于受文化习惯影响,居民在挑选车牌号码时一般都不选4,因此包含数字4的车牌号很少。每当限行尾号为4和9的工作日,北京市的道路交通相比其他工作日会更拥堵,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识别交通拥堵的独特指标。通过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排除了大量干扰因素后,我们对北京市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2.5浓度逐时数据的分析发现,在限行尾号为4和9的工作日,高峰时段与非高峰时段的PM2.5浓度差异,比其他工作日的差异高出9.46%。交通拥堵显著降低了空气质量。
关键词:
空气污染 交通拥堵 空气质量 双重差分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杜雯翠 冯科
空气污染分为产业公害型和城市生活型两种类型,前者因产业集聚而成,但可对污染进行集中处理,被称为"生产效应",后者因人口集聚而生,被称为"生活效应"。城市化是否恶化了空气质量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权衡。文章以11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在1990~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Kaya恒等式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兴经济体城市化与空气污染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可以认为,城市化率为59%是城市化对空气污染影响由负变正的拐点,当城市化率低于59%时,城市化的"生产效应"大于"生活效应",城市化并不必然带来空气质量的恶化。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污染集中处理的"生产效应",采取各种有...
关键词:
城市化 空气质量 U型曲线 新兴经济体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泽义 罗雪华 杜家廷
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不利于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消除市场壁垒、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提高环境治理绩效的重要路径之一。以长江经济带101个城市2015—202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价格法测算样本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市场一体化程度,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衡量样本城市的空气质量,分析发现:区域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物排放,从而改善空气质量;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路径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和环境治理压力加大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而且能够强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效应以及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治理压力的调节效应,在下游地区比上游和中游地区更强。因此,应健全区域协作机制,破除地区间市场壁垒,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建立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充分发挥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治理的协同作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力 李静
文章基于美国宇航局社会经济数据与应用中心(SEDAC)提供的2001~2013年中国30个省的PM2.5面板数据,探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PM2.5空气污染的影响。该文针对"污染避难所"假说进行再检验,研究发现:首先,从全国范围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PM2.5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其次,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PM2.5的影响显著且程度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对PM2.5的影响不显著,FDI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再次,外商直接投资与PM2.5之间不存在内生性,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PM2.5仅存在单向影响,这意味着空气污染程度并不左右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