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37)
- 2023(17679)
- 2022(15394)
- 2021(14017)
- 2020(11698)
- 2019(26817)
- 2018(26283)
- 2017(51513)
- 2016(27950)
- 2015(31153)
- 2014(30692)
- 2013(30263)
- 2012(27778)
- 2011(24782)
- 2010(24459)
- 2009(22464)
- 2008(21463)
- 2007(18654)
- 2006(16298)
- 2005(14133)
- 学科
- 济(114524)
- 经济(114408)
- 管理(81071)
- 业(75131)
- 企(61307)
- 企业(61307)
- 方法(56126)
- 数学(49757)
- 数学方法(49159)
- 财(31660)
- 农(29792)
- 中国(28205)
- 学(25013)
- 地方(24781)
- 业经(23798)
- 税(22182)
- 环境(21583)
- 税收(20729)
- 收(20563)
- 农业(20390)
- 贸(19985)
- 贸易(19978)
- 易(19353)
- 务(19039)
- 财务(18969)
- 财务管理(18934)
- 企业财务(18016)
- 和(17892)
- 技术(17592)
- 理论(17268)
- 机构
- 大学(391211)
- 学院(390458)
- 济(155927)
- 管理(154420)
- 经济(152776)
- 理学(135475)
- 理学院(133969)
- 管理学(131407)
- 管理学院(130719)
- 研究(128028)
- 中国(93859)
- 京(81779)
- 科学(81752)
- 财(74560)
- 农(64421)
- 所(63722)
- 业大(61134)
- 财经(60008)
- 中心(58401)
- 研究所(58317)
- 江(56096)
- 经(54715)
- 北京(50783)
- 农业(50643)
- 范(49960)
- 师范(49435)
- 经济学(47952)
- 院(47252)
- 州(45012)
- 财经大学(44805)
- 基金
- 项目(278293)
- 科学(219269)
- 基金(203827)
- 研究(198262)
- 家(179442)
- 国家(178041)
- 科学基金(153373)
- 社会(126393)
- 社会科(120052)
- 社会科学(120020)
- 省(108096)
- 基金项目(107937)
- 自然(101495)
- 自然科(99104)
- 自然科学(99079)
- 自然科学基金(97307)
- 划(91320)
- 教育(90700)
- 资助(84752)
- 编号(79343)
- 成果(62556)
- 重点(62532)
- 部(60755)
- 发(58993)
- 创(57542)
- 科研(53912)
- 课题(53873)
- 创新(53844)
- 国家社会(53076)
- 教育部(51935)
- 期刊
- 济(158111)
- 经济(158111)
- 研究(113125)
- 中国(66490)
- 学报(65493)
- 科学(58222)
- 农(56131)
- 财(55169)
- 管理(53523)
- 大学(49037)
- 学学(46597)
- 农业(39212)
- 教育(37665)
- 技术(33141)
- 融(28098)
- 金融(28098)
- 财经(27680)
- 经济研究(26225)
- 业经(25642)
- 经(23553)
- 统计(22010)
- 问题(20850)
- 业(20209)
- 策(19400)
- 科技(18755)
- 图书(18599)
- 技术经济(18584)
- 资源(18526)
- 版(18364)
- 理论(17576)
共检索到5538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菲 闫书淇
绿色生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环境保护税是促进企业绿色生产的有效手段。以中国环境保护税征收标准改革为自然实验,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贝叶斯时空统计方法考察了环境保护税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环境保护税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且在东部地区、工业发达及污染严重的地区作用显著。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环境保护税可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路径影响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环境保护税法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全面构建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体系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原毅军 谢荣辉
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在考虑能源消耗和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测算了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及其来源分解,并进一步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FDI及两者的交互项对GTFP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工业GTFP年均增长3.04%,其中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来源;环境规制显著促进了GTFP增长,从生产率的视角验证了"波特假说"的成立;FDI虽未能对中国GTFP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但FDI可驱使中国加强环境规制水平,而严格的环境规制又能有效提高外资进入的环境门槛,对FDI起到"筛选"作用,因此两者的良性互动是GTFP增长的重要影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万建香 王姗姗
社会资本用于解释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崭新而有效的视角,然而,将社会资本引入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深入、客观。本文考察社会资本综合属性的同时,关注水资源,以兼顾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客观性,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际间发展相对均衡,未引入水资源导致高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低估环境污染;②总体而言,社会资本促进环境技术进步,抑制环境技术效率;单维度而言,社会资本的网络维度对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影响,而信任维度有负影响;③政府环境规制和科技水平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资本禀赋结构对其有负作用。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固定效应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玲 陶锋 杨亚平
经济增长质量反映增长的优劣程度。笔者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过去10年30个省市工业部门包含了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此作为各地区工业增长质量的度量指标,研究区域工业增长质量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工业增长质量呈梯度分布趋势,但界限已不再明显;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工业增长质量呈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东部各省份工业增长质量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步缩小,而全国总体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质量差距呈扩大趋势;全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增长质量存在条件收敛,对外开放水平和环境规制程度对区域工业增长质量差异的缩小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
工业增长质量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收敛分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晓珍 杨龙
文章利用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将其作为经济的非理想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其时间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较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在控制投资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与环境治理力度后,各地区均表现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包群 许和连 赖明勇
本文将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分为出口部门自身相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两类,来考察出口贸易如何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以出口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为基础,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主要通过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然而出口部门相对要素生产率优势对增长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出口贸易未能与人力资本充分结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建荣 杜聪 李晓静
基于2005~2013年中国物流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和资源因素约束条件,采用GML指数方法,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源泉、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并判别了技术创新者。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5%,远低于传统增长速率6.5%;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动力不足;各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差异较大;技术创新者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最后,提出了提升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科唯 武亚兴
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建设,以资源税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2-2021年20家稀土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以LP法构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绿色税制对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促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稀土资源税改革能显著提升稀土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研发投入在稀土资源税改革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起中介作用;稀土资源税改革对中游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上游和下游企业的作用并不显著。为促进稀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应完善绿色税收体系、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制定差异化稀土资源税率、完善资源税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夏建红 刘松 丁晨峰 陶鑫庆
在“双碳”背景下通过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以2000—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超效率(SBM—GML)模型阐释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分别控制时间和地区的双固定效应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PQRM)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是先抑制后促进;(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环境规制对高端分位点省级行政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程度远小于低端分位点省级行政区;(3)技术进步是我国东、中、西和东北等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全域技术效率尤其是规模效率是阻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地方政府首先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及自然环境承受能力,完善环境规制政策,缩小区际差异;其次要加强基础性研究,破除技术垄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规模经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研究目标:测度和探究中国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真实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动态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评估六大城市群真实GTFP增长及动态演化趋势,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动态空间SDM模型解析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时空分异和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六大城市群整体及各城市群真实GTFP增长均主要源自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总体区域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和组间差异,各城市群GTFP增长的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表现出较强的空间β条件收敛性和俱乐部趋同特征,且β条件收敛呈现出显著的时空非对称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创新:基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评估和解析六大城市群GTFP增长的动态演进、时空分异及空间收敛机制。研究价值:为持续改善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经济效率提供理论支撑,为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优化区域一体化空间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汪锋 解晋
文章使用199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基础核算中国各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CO_2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环境承载压力逐渐增大,但CO_2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正在逐渐下降,表明能源使用效率有所提升。(2)环境要素对产出增长表现出阻碍作用,且东部比中西部更为明显。(3)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稳步上升,中国经济增长正逐渐由资本、劳动、能源和以CO_2排放量为代表的环境容量等要素投入转变为可持续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驱动。(4)教育投入、自主研发投入、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外商投资的存在使中国成为实质上的"污染避难所"。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能源消耗 CO_2排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莉莉 孙晓娟 刘凤楠
采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对199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农业产值增长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值将不同省份划分成四个区域,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用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区域异质性,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能源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1990—2020年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而技术效率指数增速为负。(2)全国及各区域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即生产用能的投入能够明显增加农业产出,但是产出增加的实现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3)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能源碳排放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门槛值前,二者正向关系较强;跨过门槛值后,二者正向关系减弱,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积极鼓励农业技术进步、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用能结构、差异化选择农业绿色发展道路等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莉莉 孙晓娟 刘凤楠
采用超效率SBM-GML模型对199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指数进行测算,通过农业产值增长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值将不同省份划分成四个区域,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生产用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区域异质性,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能源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1990—2020年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而技术效率指数增速为负。(2)全国及各区域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即生产用能的投入能够明显增加农业产出,但是产出增加的实现程度存在区域异质性。(3)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能源碳排放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门槛值前,二者正向关系较强;跨过门槛值后,二者正向关系减弱,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积极鼓励农业技术进步、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生产用能结构、差异化选择农业绿色发展道路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吴延瑞 颜鹏飞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度了APEC17个国家和地区1980—2004年包含CO2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首先,估计了对CO2的排放没有管制、CO2排放水平保持不变、CO2排放水平减少三种情形下的生产率指数及其成分。其次,对影响环境管制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的结论有:在平均意义上,考虑环境管制后,APEC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提高,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源泉;1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7个国家和地区至少移动生产可能性边界1次;人均GDP、工业化水平、技术无效率水平、劳均资本、人均能源使用量和开放度均对环境管制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晓珍
文章将环境污染作为经济的非理想性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对海洋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随时间演化的趋势。结果发现: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不存在收敛趋势,海洋经济的区域差距将长期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