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70)
- 2023(13162)
- 2022(11505)
- 2021(10575)
- 2020(8751)
- 2019(20150)
- 2018(20020)
- 2017(38867)
- 2016(21180)
- 2015(23714)
- 2014(23801)
- 2013(23461)
- 2012(21424)
- 2011(19360)
- 2010(19143)
- 2009(17344)
- 2008(16793)
- 2007(14577)
- 2006(12722)
- 2005(11224)
- 学科
- 济(82009)
- 经济(81888)
- 管理(69021)
- 业(60592)
- 企(51765)
- 企业(51765)
- 方法(37997)
- 数学(32837)
- 数学方法(32455)
- 财(24154)
- 农(21221)
- 中国(20735)
- 业经(18962)
- 制(18956)
- 学(18885)
- 环境(18103)
- 地方(15549)
- 务(15199)
- 财务(15130)
- 财务管理(15102)
- 划(14410)
- 和(14377)
- 企业财务(14365)
- 贸(14289)
- 贸易(14283)
- 农业(13979)
- 易(13880)
- 理论(13578)
- 技术(13404)
- 体(13166)
- 机构
- 大学(301816)
- 学院(299004)
- 管理(121651)
- 济(118952)
- 经济(116369)
- 理学(106044)
- 理学院(104890)
- 管理学(103213)
- 管理学院(102663)
- 研究(97797)
- 中国(71529)
- 京(63420)
- 科学(60362)
- 财(56951)
- 所(48016)
- 农(45589)
- 财经(45516)
- 业大(44789)
- 中心(43907)
- 研究所(43761)
- 江(42512)
- 经(41349)
- 北京(39742)
- 范(38316)
- 师范(37961)
- 院(36037)
- 经济学(35894)
- 农业(35580)
- 州(34190)
- 财经大学(34041)
- 基金
- 项目(210198)
- 科学(166021)
- 基金(154033)
- 研究(153948)
- 家(133889)
- 国家(132831)
- 科学基金(114823)
- 社会(97656)
- 社会科(92607)
- 社会科学(92587)
- 基金项目(82476)
- 省(81525)
- 自然(74949)
- 自然科(73148)
- 自然科学(73136)
- 自然科学基金(71809)
- 教育(69982)
- 划(68636)
- 资助(62510)
- 编号(62199)
- 成果(49948)
- 重点(46784)
- 部(46593)
- 发(44077)
- 创(43925)
- 课题(42345)
- 制(41715)
- 创新(41037)
- 教育部(40254)
- 国家社会(40196)
- 期刊
- 济(127340)
- 经济(127340)
- 研究(88236)
- 中国(54722)
- 学报(47161)
- 管理(44470)
- 科学(43645)
- 财(43581)
- 农(41025)
- 大学(36034)
- 学学(33980)
- 教育(31552)
- 农业(28417)
- 技术(24807)
- 融(24135)
- 金融(24135)
- 财经(22005)
- 业经(20641)
- 经济研究(19894)
- 经(18667)
- 问题(16538)
- 理论(15154)
- 科技(14932)
- 图书(14817)
- 业(14098)
- 技术经济(13939)
- 实践(13932)
- 践(13932)
- 版(13593)
- 现代(13479)
共检索到427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珊珊 汤鹤延
碳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我国于2014年开始施行环保约谈制度,但这项制度是否有助于实现碳减排目标尚无定论。本文基于2003—2019年我国257个城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环保约谈制度显著降低了城市层面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规模,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环保约谈的碳减排效应主要体现在短期,其长期可持续性有待改善。究其原因,一方面,官员变更减弱了减排有效性的发挥;另一方面,面对环保约谈所带来的环保监管举措,企业可能采取短期措施或通过控制生产规模来减少碳排放,但是其能耗强度、创新能力等并没有明显改善,从而使得环保约谈缺乏长期碳减排效果。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建议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当地的绿色创新环境以激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切实提升环保约谈碳减排效应的长期有效性。
关键词:
环保约谈 碳减排 绿色创新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响 张楠 宋培
普及碳排放交易制度正成为中国履行“3060”双碳承诺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中国2013年实施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碳排放交易制度对试点省市节能减排的影响,并使用DID方法检验了碳排放交易制度推动节能减排的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碳排放交易制度显著推动了试点省市的节能减排进程,并通过了DID估计、安慰剂以及排序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最显著的是北京和上海,其次是湖北和重庆,再次是天津,分别处于“节能减排”的第一、二、三梯队;广东处于“节能”的第二梯队,但“减排”效果却呈现先降后升趋势,表现为“节能”而不“减排”。中介机制检验表明碳排放交易制度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进程。因此,应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环境政策由命令控制型向市场激励型转变;完善产权制度,因地制宜地加快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在全国的推广;通过激励技术创新,形成以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为导向的市场化节能减排新路径。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传明
国内外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对中国碳减排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制度作为核心要素显得尤为关键。梳理中国碳排放制度变迁历史,将其划分为萌芽发展期、初步形成期、快速发展期和综合治理期,进而寻找现行碳排放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完善碳排放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发展多元化碳排放管控制度、切实提升碳排放制度协同度、完善企业碳减排监督机制以及着力加强隐性经济管制等解决对策,希望对中国建立具有自身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碳排放制度有所帮助。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申成然 刘小媛
研究了碳标签制度下供应商参与碳减排的供应链决策问题。在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情况下,探讨了3种减排模式:制造商和供应商均不投资碳减排(N模型)、仅制造商投资碳减排(M模型)、制造商和供应商均投资碳减排(SM模型)。结果表明,供应商参与碳减排投资后双方利润均多于仅制造商投资碳减排的模型,同时双方的碳排放量又少于仅制造商投资碳减排的模型,显然供应商参与碳减排促进了供应链整体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升。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锋
环保约谈制度契合了环境违法行为公共性、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具有风险预防、协商沟通和多元共治的功能。以往关于环保约谈的研究主要基于对抗式法律实施范式的视角,缺乏协商式法律实施范式的视角,缺乏对两种范式的利益假设、行为特点、认知能力、归责原则等进行比较。围绕协商型环境法实施范式的内涵和特点,文章系统分析了环保约谈制度面临的参与性失衡、协商性失调和程序性失范等瓶颈,以协商型环境规制的多元参与、公共协商、程序法定等主要原则为指引,构建我国环保约谈的参与性制度、协商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等具体路径。
关键词:
环保约谈 环境法 实施范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程黎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焦点。碳税作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实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阐述了碳税的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减排工具进行比较,详细分析了碳税政策的效应,并提出了中国当前实行碳税政策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最后,在借鉴国际碳税政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碳税制度设计的基本框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春芳
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效进行碳减排的两个重要的制度选择。由于我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占国内排放总量的比重较高,且国际贸易对国内碳排放水平有较大影响,国际贸易成为我国碳减排制度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提高了我国碳排放总量,国际贸易和产业国际转移提高我国碳排放总量并影响我国国内部分行业碳排放水平。因此,国际贸易成为我国选择碳税还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重要参考。同时,我国实行不同碳减排制度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开征碳税将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四大影响,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也将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三大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天晴 秦海岩 王磊
为了能够顺利推动我国碳减排技术评价工作进程,促进碳减排技术发展,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环境挑战,本文参照国际环境技术验证制度并结合我国认证工作实际,从宏观上分析和规划了我国建立碳减排技术评价制度的发展思路,包括从管理、结构、文件到评价的系列体系的设计,并对我国开展碳减排技术评价的推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碳减排技术 碳减排技术评价 评价制度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崔冬 徐亮
近年来,行政约谈的崛起顺应了我国政府行政职能从管理到治理转变的需求,也是构建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的方式之一。相较于其他法律,行政法更注重于实践和应用。按照以往惯例,一种制度的兴起必会引起学术界的讨论,但行政约谈制度却一反常态,作为当下极其受行政机关追捧的工作方式之一,在理论界对其研究可谓寥寥无几,实务界和理论界形成鲜明的反差。行政约谈制度最早以"舶来品"应用到税务机关,2001年江西赣县地方税务局出台的《地方税收约请谈话制度》将"约谈"一词正式引入到官方文件当中。随即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约谈"开始在食品、药品、环境、消费维权、卫生监督等多个领域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方式。可以说行政约谈契合了当下"预防性"社会治理的需要,在内化服务理念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下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参与行政的要求。行政约谈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却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缺乏统一的规定。为了发挥行政约谈制度的应有的效能,需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法律规范已成为当下的必然要求。文章旨在分析我国现行行政约谈制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完善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约谈制度。
关键词:
行政约谈 增加程序 救济途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道平 廖海凤 谭洪
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碳交易政策是基于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核心政策工具。采用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基于双重差分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从总体看还是分区域看,碳交易政策均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但效应的大小存在区域差异,碳交易政策在东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大。机制分析发现,碳交易政策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规模、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实现减排,能源规模、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在碳交易政策传导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但这种传导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丽
本文基于中国30个样本省市2007-2015年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测量了环境政策、环保支出、政府执行力对碳排放的作用效应,通过分样本估计和调节作用检验了政府执行力在系统中的作用,并兼顾分析了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第一,总体来看,财政和环境政策手段及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均能对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第二,政府执行力水平会显著影响环保支出和环境政策的碳抑制效果,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第三,东部和中部省份的环境政策和环保支出对碳排放的综合抑制作用较大,而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对综合作用一般和中等地区的调节作用最强。
关键词:
碳减排 环保支出 环境政策 政府执行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璇 孙明松 朱启荣
中国是进口贸易大国,在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进口贸易对国内碳减排的积极作用。文章利用2020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与各部门能源消费量数据,测算了中国进口贸易的碳减排量,并运用线性规划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扩大进口以进一步减少国内碳排放的方法与效果,结果显示:不同部门进口贸易的碳减排强度存在较大差异;2020年中国进口贸易的碳减排量是11.06亿吨,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总量的12.9%;碳排放密集型行业产品进口在中国总进口中的占比较小,削弱了中国进口贸易的碳减排作用。
关键词:
进口贸易 碳减排 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应良 崔超
农地流转可以促进农地的集中使用和规模化经营,会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化学品和机械等生产性投入强度,并促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进而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采用2011—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检验农地流转率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流转率提高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地流转能够通过减少农业化学品和机械投入强度、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占比来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因流转对象和形式的不同,农地流转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异质性,表现为:相比流入农户、企业的农地流转,流入合作社的农地流转具有更为显著的碳减排效应;相比采用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形式的农地流转,采用股份合作形式的农地流转具有更为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因此,应积极推动农地有序流转,不断完善农地流转机制,合理引导农地流转方向,并鼓励农地流转与农业碳减排项目相结合,以有效减少农业碳排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巍 姚海东
将2010年起陆续推出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作一项“准实验”,利用2000~2019年中国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其对于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显著降低了10%;政策在东部地区效果显著。同时,森工城市和非资源城市在成为试点后减排效果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城市减排。因此,应继续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覆盖范围,同时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过程中注意保障其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