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12)
- 2023(13375)
- 2022(11385)
- 2021(10433)
- 2020(8992)
- 2019(20384)
- 2018(19715)
- 2017(38031)
- 2016(20182)
- 2015(21983)
- 2014(21248)
- 2013(20914)
- 2012(19036)
- 2011(16930)
- 2010(16496)
- 2009(14896)
- 2008(14181)
- 2007(11801)
- 2006(9914)
- 2005(8212)
- 学科
- 济(86728)
- 经济(86644)
- 管理(55830)
- 业(54561)
- 企(44248)
- 企业(44248)
- 方法(41183)
- 数学(36800)
- 数学方法(36298)
- 农(22524)
- 财(20097)
- 中国(19757)
- 业经(18745)
- 地方(18440)
- 学(16892)
- 贸(15678)
- 贸易(15674)
- 农业(15345)
- 易(15219)
- 技术(13839)
- 产业(13143)
- 环境(13041)
- 务(12691)
- 制(12682)
- 财务(12647)
- 财务管理(12625)
- 企业财务(12034)
- 理论(11350)
- 和(11289)
- 划(11062)
- 机构
- 大学(280364)
- 学院(279127)
- 济(117055)
- 经济(115206)
- 管理(110954)
- 理学(98532)
- 理学院(97446)
- 管理学(95491)
- 管理学院(94999)
- 研究(93269)
- 中国(67034)
- 科学(59512)
- 京(57170)
- 农(51719)
- 财(49399)
- 业大(46533)
- 所(46243)
- 中心(43198)
- 研究所(43007)
- 财经(41179)
- 农业(41178)
- 江(38854)
- 经(37757)
- 经济学(36538)
- 范(35359)
- 师范(34842)
- 北京(34403)
- 院(33905)
- 经济学院(33389)
- 财经大学(31075)
- 基金
- 项目(207017)
- 科学(164452)
- 基金(154428)
- 研究(143035)
- 家(137818)
- 国家(136774)
- 科学基金(117524)
- 社会(94442)
- 社会科(89901)
- 社会科学(89877)
- 基金项目(82665)
- 省(80170)
- 自然(78650)
- 自然科(76923)
- 自然科学(76898)
- 自然科学基金(75537)
- 划(68459)
- 教育(65652)
- 资助(61819)
- 编号(54109)
- 重点(47209)
- 部(45827)
- 发(45109)
- 创(44116)
- 创新(41287)
- 成果(40962)
- 科研(40848)
- 国家社会(40585)
- 计划(39862)
- 教育部(39256)
- 期刊
- 济(114832)
- 经济(114832)
- 研究(72285)
- 学报(49877)
- 中国(46214)
- 科学(45445)
- 农(45393)
- 管理(39443)
- 大学(37609)
- 财(37134)
- 学学(36009)
- 农业(30933)
- 技术(23335)
- 教育(22032)
- 财经(19604)
- 经济研究(19571)
- 融(19521)
- 金融(19521)
- 业经(19448)
- 业(16949)
- 经(16934)
- 问题(15805)
- 版(14729)
- 科技(14258)
- 统计(14132)
- 技术经济(13624)
- 业大(13416)
- 策(13300)
- 资源(12996)
- 商业(12859)
共检索到382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树 陈刚
本文估计并分解了环保产业及其他变量对地区能源强度差距的影响,主要发现包括:环保产业降低了能源强度,其对能源强度差距的贡献为正,且重要性随时间提高;产权制度和市场竞争均降低了能源强度,其中,产权制度是导致地区能源强度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市场竞争也扩大了能源强度差距且随时间增强;资本强度和劳动强度均提高了能源强度,它们对能源强度差距的贡献均为正,其中,资本强度对能源强度差距的贡献仅次于产权制度且随时间增强;能源价格上升降低了能源强度,第二产业比重上升提高了能源强度,但它们对能源强度差距的贡献很小。
关键词:
环保产业 能源强度 地区差异 回归分解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甄小鹏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的数据,并应用基于回归的分解法研究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均一个外出务工劳动力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16%,而一个留守劳动力的贡献率为11%;外出务工扩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留守劳动力更大地拉大了农户间的收入差距,其中教育不平等是主要原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师博
应用Refined 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导效应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内部尤其是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是1980~2005年总能源强度显著改进的主因,但是由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特征,产业结构变动无法从整体上对能源强度改进产生积极的影响。计量检验结果也显示,重工业比重的上升对分解模型所分析的强度效应以及总能源强度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2001~2004年能源强度出现反弹的诱因。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菁 焦娜
本文基于 2005~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阐释了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和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差异的变化,运用ECM模型、GLS和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出最优收入回归模型;进而基于回归分析运用Shapley值过程分解以基尼系数衡量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阐释以农村金融发展为主的不同因素对于农民收入水平地区差异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东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民收入地区收入差异具有较大的影响,但这种作用的成效要低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金昌 杨松 赵楠
文章利用分位数回归法,以1988-2013年中国各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和外商直接投资能降低能源强度,随着能源强度的降低,两者对能源强度的影响都在上升;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煤碳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对能源强度有着正向作用,该作用的影响程度随着能源强度的降低而呈先下降后上升;居民消费对能源强度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
能源强度 产业结构 分位数回归 能源价格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匡小平 王欣
为研究地方政府举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经济特征、政策环境、地方政府举债心理作为自变量,以地方政府举债意愿和举债行为为应变量,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实证表明:中央政府的态度、经济业绩考核、国家产业政策均对地方政府举债意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经济实力、经济发展速度也与地方政府举债意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所处地域与举债意愿不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较好地解释了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长因素。为控制举债规模、防范债务风险,提出了优化政绩考核机制、合理划分财权事权、加强政府预算管理、推进债务信息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慧 范丽伟 孙秀梅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2006—2017年中国188个地级市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究效率差异视角下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城市能源效率的平均水平略有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能源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城市群的能源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科技支出阻碍了城市能源效率提升,经济水平和对外开放促进了城市能源效率提升。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表现出明显的分位异质性,且不同因素对能源效率变化的边际贡献随着分位数的提高而不同程度地降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琛 吴敬学 钟鑫
针对我国各粮食主产区间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均衡,阻碍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问题,利用13个粮食主产区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进一步对影响地区差异的各个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劳动力规模、劳均资本投入以及前沿技术水平对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呈正向影响,即这3种因素加剧了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2)技术效率水平、劳均土地、劳均用工以及粮食生产劳动力结构等因素则对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有抑制作用,通过提高这些因素的投入水平能有效促进粮食产...
关键词:
粮食 劳动生产率 地区差异 夏普里值分解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春芳 苏群
本文利用CHIP2002和CHIP2013数据,采用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法,考察不同时间维度和不同分位数下,我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差异、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趋势。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差距不断缩小,且中高分位数的变化幅度较大。尽管如此,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仍大大低于城镇职工,且其差距在中高分位数上较大。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的差距是个体特征和制度性歧视共同导致的,在中低分位数上,特征效应是造成就业质量差异的主因;在高分位数上,系数效应是造成就业质量差异的主因。从时间维度看,城镇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有所减弱,但中高端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性歧视有所增强。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消除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歧视,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震
本文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研究了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结果发现,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表现为"天花板效应";但在工资分布的最高端,性别工资差异又开始缩小。对此,本文给出了基于统计歧视和社会保护政策的解释。而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则表现为"粘地板效应"。在农民工工资分布的高端,性别差异表现出与城镇职工工资分布低端相似的趋势。这一点表明在工资分布高端的女性农民工已经开始突破二元分割体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保护。
关键词:
分位数回归分解 农民工 性别工资差异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杨锦英 马良 方峥 何翠香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1995年和2008年的数据,运用重新赋权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以及无条件分位数"再次分解方法"(Double-decomposition)对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性别工资差异由1995年的"粘地板"现象逐渐呈现出2008年的"玻璃天花板"现象的趋势;(2)系数效应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工作经验是影响性别工资差异的显著因素;(3)从再次分解结果看,在时间维度上性别工资差异逐渐拉大,在横截面数据上低收入群体的女性情况得到改善,而高收入群体女性情况恶化了。因此,政府应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来缩小性别工资差异。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敬强 刘凤军
随着网上消费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电商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重新赢回流失顾客作为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电商企业顾客关系管理关注的热点。而采用田野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通过Logistic回归法对流失顾客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流失顾客的人口统计变量、先前消费特征、流失原因与企业赢回策略是驱动顾客赢回的关键变量。比如,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顾客更容易被赢回,而收入水平高的女性顾客则较难被赢回;先前任期关系时长越长、在电商企业网站平均停留时间越长、流失后断档期时长越短的顾客越容易被赢回;单纯因价格因素流失的顾客更容易被赢回,单纯因商品(或服务)因素流失的顾客很难被赢回;价格促销与关系投资策略仍然是有效的顾客赢回策略,不过企业在实践应用中需要谨慎对待。因此,为更好地改善顾客关系管理工作,提高顾客赢回绩效,需要进一步完善顾客关系管理库中的消费者资料,做实顾客画像的"大数据"资源;需要建立完备的数据管理体系,定期开展面向流失顾客的赢回活动;需要对流失顾客进行分类管理,采取适宜的赢回与保留策略;需要紧扣消费升级本质,不断提升商品与服务质量。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兴 王芳
本文基于CHNS历次调查的数据资料,运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分解方法对1989-2009年间我国国有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距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在1989-2009年的三个时期内,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再扩大的V型趋势,人力资本禀赋、就业和职业等影响因素在国有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方程中所起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有与非国有部门间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国有部门的工资溢价造成;然而新世纪以来,虽然国有部门的工资溢价仍然存在,但已不是造成当前部门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非条件分位数回归 国有部门 工资差距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雪琪 熊雪如
文章基于广东省区域工业发展的12年数据,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对广东省区域工业发展差异和特点进行了考察,并进一步通过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和异质性成因的回归分解,量化了影响区域工业发展差异的因素贡献率及其波动状况。结果表明,12年来,政府财政政策和区位对区域工业发展差异贡献率最大。创新能力和工业投入资本对区域工业发展差异的影响次之。而城市化、劳动力成本、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和基础设施对区域工业发展差异的影响最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