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53)
- 2023(11627)
- 2022(10184)
- 2021(9529)
- 2020(7819)
- 2019(18475)
- 2018(18351)
- 2017(35049)
- 2016(19121)
- 2015(21612)
- 2014(21760)
- 2013(21563)
- 2012(19734)
- 2011(17900)
- 2010(17917)
- 2009(16435)
- 2008(15718)
- 2007(13824)
- 2006(12094)
- 2005(10004)
- 学科
- 济(78440)
- 经济(78358)
- 业(52749)
- 管理(50922)
- 企(40419)
- 企业(40419)
- 方法(35499)
- 农(31974)
- 数学(30783)
- 数学方法(30417)
- 农业(21278)
- 地方(20062)
- 业经(19958)
- 中国(19918)
- 财(17657)
- 学(17301)
- 制(13231)
- 贸(12958)
- 贸易(12946)
- 易(12497)
- 环境(12487)
- 和(12469)
- 理论(12111)
- 技术(11272)
- 发(11108)
- 划(10713)
- 策(10412)
- 教育(10326)
- 务(10194)
- 财务(10133)
- 机构
- 学院(271176)
- 大学(271125)
- 管理(111309)
- 济(103264)
- 经济(100813)
- 理学(97027)
- 理学院(95914)
- 管理学(94231)
- 管理学院(93752)
- 研究(90685)
- 中国(65416)
- 京(60113)
- 科学(59110)
- 农(49798)
- 所(45281)
- 业大(44642)
- 财(43978)
- 研究所(41725)
- 中心(41113)
- 江(38334)
- 北京(38239)
- 农业(37722)
- 范(37321)
- 师范(37032)
- 财经(35684)
- 院(33108)
- 经(32464)
- 州(31560)
- 师范大学(30023)
- 经济学(29116)
- 基金
- 项目(194019)
- 科学(151475)
- 研究(141813)
- 基金(138955)
- 家(121009)
- 国家(119942)
- 科学基金(102748)
- 社会(88104)
- 社会科(83116)
- 社会科学(83093)
- 省(76526)
- 基金项目(75159)
- 自然(67145)
- 自然科(65477)
- 自然科学(65460)
- 划(64469)
- 自然科学基金(64215)
- 教育(63290)
- 编号(58971)
- 资助(56473)
- 成果(47075)
- 重点(42955)
- 发(41870)
- 部(41592)
- 课题(40164)
- 创(39649)
- 创新(36865)
- 科研(36803)
- 大学(35283)
- 国家社会(35230)
- 期刊
- 济(115397)
- 经济(115397)
- 研究(76293)
- 中国(50518)
- 农(49875)
- 学报(45202)
- 科学(42442)
- 管理(37164)
- 大学(34263)
- 农业(33976)
- 学学(32195)
- 财(30771)
- 教育(29500)
- 技术(22931)
- 业经(22007)
- 融(20233)
- 金融(20233)
- 经济研究(16250)
- 财经(15805)
- 问题(15451)
- 业(15311)
- 图书(14923)
- 科技(14389)
- 资源(14219)
- 版(14081)
- 理论(13315)
- 经(13308)
- 技术经济(13151)
- 业大(12609)
- 实践(12510)
共检索到385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舒平 李和勇
基于新时期中国乡村发展的问题与背景,提出以城乡要素流动为核心的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明确环京津近郊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适老资源三个方面,构建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模型。通过德尔菲法和实地调查法,确定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的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乡村进行评价,提出自然型、人文型、设施型适老化乡村三种具有适老化再生潜力的乡村类型。并进一步对环京津近郊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了三种类型适老化乡村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
环京津近郊区 乡村适老化再生 潜力评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舒平 李和勇
基于新时期中国乡村发展的问题与背景,提出以城乡要素流动为核心的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明确环京津近郊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适老资源三个方面,构建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模型。通过德尔菲法和实地调查法,确定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的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乡村进行评价,提出自然型、人文型、设施型适老化乡村三种具有适老化再生潜力的乡村类型。并进一步对环京津近郊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了三种类型适老化乡村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
环京津近郊区 乡村适老化再生 潜力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修峰 周丁扬
[目的]城市近郊区土地不仅关系到城市建设,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土地利用目前的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最终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资源环境协调性3个方面构建济南城郊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加权法计算综合评价分值,并利用障碍因素分析法对2009—2017年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和主要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济南市城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分呈上升趋势,分值由2009年的0. 199提高到2017年的0. 827,可持续性程度明显提高,由不可持续过渡到了可持续程度很高,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接受性与经济可行性和资源环境协调性并不平衡。(2)对济南城郊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确定出主要障碍因子依次为人均耕地面积、地均固定资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结论]济南城郊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提升空间还很大,针对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障碍因素,今后应从增加资本和科技投入,提高垃圾的处理率和切实保护耕地入手,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城市近郊 土地 可持续利用 评价 济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逯百慧 王红扬 冯建喜
随着苏南地区市场化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地方政府的公司主义特征日益凸显,资本正悄然进入乡村开发领域,资本本身的循环积累主导了乡村转型过程。哈维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揭示了资本循环的规律,为苏南大都市近郊乡村转型构建了一个新的解析视角。基于这一视角,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透视其乡村变迁过程,发现其演化大致经历了哈维所认为的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资本初级循环、资本次级循环、资本第三级循环。资本初级循环表现在资本投入在产业间从农业向工业领域的转移,资本次级循环表现在资本从产业领域向空间的转移,资本第三级循环表现为资本向社会领域的转移,不同的阶段江宁区乡村聚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
哈维 资本 三级循环 乡村转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奇 卢俊
在对城市近郊区乡村发展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了传统城镇化建设思路下近郊区乡村发展存在的悖论。进而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回归乡村主体、乡村多元增长、重构乡村价值的城市近郊区乡村复兴之路,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近郊区乡村复兴的空间转型规划策略。
关键词:
新型城乡关系 城市近郊区 乡村复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奇 卢俊
在对城市近郊区乡村发展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了传统城镇化建设思路下近郊区乡村发展存在的悖论。进而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回归乡村主体、乡村多元增长、重构乡村价值的城市近郊区乡村复兴之路,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近郊区乡村复兴的空间转型规划策略。
关键词:
新型城乡关系 城市近郊区 乡村复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蔡蓓蕾 王茂军
旅游型乡村宅院功能转变是乡村功能转型的显性表达,探究宅院功能转变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对实现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论文以北京市怀柔区莲花池村为例,采取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GIS空间分析和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莲花池村2000—2020年149处宅院功能演化的具体过程,剖析了工商资本下乡背景下,此类乡村宅院功能转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宅院功能演化在居住功能与旅游生产功能之间具有往复性,旅游业态类型从多元走向极化;(2)宅院功能的空间分异,是资本实力和经营方式差异的空间投影,区位优劣对于不同经营业态而言具有相对性;(3)宅院功能变迁伴随着使用主体置换,外来者对于推动宅院功能升级作用显著;(4)政府政策和内、外资本对宅院功能转变的作用,表现出阶段性的主次、强弱、显隐差异。莲花池村宅院功能转变历经村外资本和政府双轮驱动、政府调控主导、政府管控和村内与村外资本竞争并行的3个阶段,农户从响应到顺应,最后退出经营。
关键词:
旅游型乡村 宅院功能 资本 北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升
农村社区化进程包含由空间转型向文化转型的双重过程,由此促使农村由传统村落治理模式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变。从北京近郊区的实地调查结果来看,在农村社区化的双重转型过程中,尽管空间转型影响了传统村落文化,但农民的日常生活依然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特征,文化转型产生出"文化堕距","村落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农民的终结"。然而,特大城市的土地价值内嵌于农村社区化的空间转型,极大地促使了农民原初的生存理性转变,这可能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特大城市农民市民化进程呈现特殊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蓓蓓 姜衍祥 周俊 王军 许世远 陈振楼
风险评估与区划是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对1985-2005年累计地面沉降量、加权算术平均速率和地下水开采强度三个因子进行分析和叠加评价,完成了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以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和建设用地比重作为指标进行了易损性分析;从每平方公里水准测量公里数、地下水压采量占开采量的百分比和城市化水平这三个方面考虑防灾减灾能力;在此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危险性分区图、易损性分区图和防灾减灾能力分区图进行叠加分析,完成了天津市区及近郊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区划图,共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五等。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决策提...
关键词:
地面沉降 风险指数 风险评估 风险区划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路建祥 李增福 何鸿武
随着改革、一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大城市郊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北京市海淀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以下的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姜鹏 杨亚东 郝利
[目的]以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影响乡村旅游综合效率的因素及影响程度,为推动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方法]基于2006—2019年北京市怀柔、平谷、密云、延庆4个远郊区的统计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均值为0.950,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平谷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DEA有效;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效率的Malmquist指数变化受技术进步变化影响更大,在2006—2019年期间呈现出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农林水事务支出、观光园与民俗旅游从业人员、人均GDP、农业观光园个数等影响因素均对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综合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人均GDP、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列前两位。[结论]加快乡村旅游资源整合、持续加大财政支农的投资力度、强化从业人员教育与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北京远郊区乡村旅游效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章乐 郑循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空心村现象有愈发严重之势。尤其在城镇近郊,由空心村导致的建设用地浪费现象更为突出。因此,扎实推进城镇近郊区空心村整治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成都市郊区空心村的现状和形成机理,以期为城镇近郊空心村的治理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城镇 村庄 近郊区 空心村 成都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章乐 郑循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空心村现象有愈发严重之势。尤其在城镇近郊,由空心村导致的建设用地浪费现象更为突出。因此,扎实推进城镇近郊区空心村整治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研究分析成都市郊区空心村的现状和形成机理,以期为城镇近郊空心村的治理提出思考和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立 吴萌 甘臣林 陈银蓉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双重背景下,农户群体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生产劳动力"向新型"农业经营决策者"的转型。面对土地投入"高成本、高劳耗和低效益"的现实特征,小型农户是典型的"风险规避者",其土地投入行为对风险因素更加敏感,但其背后的认知机理和决策逻辑尚未明确。本文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结合武汉城市圈近郊区483名小型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农户土地投入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和土地投入行为的发展趋势分别进行了静态分析和动态仿真。研究表明:①农户土地投入感知风险遵循分布式认知的基本框架,受到"个人力""地域力"和"文化力"3个认知功能系统的影响,其效应排序为"地域力>个人力>文化力",农户对土地投入的风险认知主要来源于土地投入行为本身,同时也是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高风险、低收益→弱化感知价值→降低投入意愿→减少投入行为→较高风险、更低收益"的"递弱回路"是制约农户土地投入的基本逻辑,在一定的政策引导和禀赋约束条件下,农户能够在短期内保持土地投入行为,但传统的低效土地利用方式终将难以持续,对于小型农户而言,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功能性衰退将不可逆转。助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是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鑫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被广泛关注,各地相继出台了政策措施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要,也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需要。但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土地流转的规范、政策的完善、经营者素质的提升等方面需要加强。文章通过结合国内外发展家庭农场的先进经验,提出了近郊区发展家庭农场的原则和进一步发展近郊区家庭农场的对策。
关键词:
家庭农场 近郊区 经营主体 国外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环京津退耕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策研究——以冀西北坝上四县农村为例
基于WOFOST模型的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评价
基于FAHP的京津冀农宅耦合用能技术应用潜力评价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近郊区小城镇规划的探讨——上海“一城九镇”建设对重庆的启示
哈尔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研究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及其生态效应评价——以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为例
基于适宜性与生产潜力综合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分综合模型研究——以京津唐地区为例
城市近郊区农户土地投入行为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耕地多功能价值视角下的多群组对比分析
城市近郊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农户满意度的城镇近郊区空心村综合整治绩效评价——以成都市17个典型村庄419户农户问卷调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