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0)
2023(657)
2022(507)
2021(571)
2020(494)
2019(1059)
2018(1026)
2017(1821)
2016(1026)
2015(1086)
2014(1066)
2013(1054)
2012(1029)
2011(995)
2010(1046)
2009(1073)
2008(1084)
2007(1025)
2006(977)
2005(979)
作者
(3264)
(2690)
(2682)
(2680)
(1777)
(1340)
(1196)
(1173)
(1018)
(981)
(954)
(938)
(930)
(925)
(922)
(890)
(873)
(837)
(814)
(795)
(747)
(714)
(697)
(665)
(648)
(615)
(612)
(591)
(589)
(581)
学科
(5485)
(4535)
经济(4534)
经济学(2184)
理论(1660)
教育(1487)
管理(1167)
中国(1110)
图书(1047)
书馆(1029)
图书馆(1029)
(986)
方法(953)
图书馆学(866)
(842)
企业(842)
教学(794)
(780)
研究(681)
情报(664)
现代(642)
思想(632)
(612)
银行(600)
政治(594)
(588)
学法(568)
教学法(568)
(566)
主义(561)
机构
大学(17595)
学院(15518)
研究(6741)
(5663)
经济(5529)
中国(4671)
科学(4657)
管理(4423)
(3876)
(3700)
研究所(3418)
理学(3288)
(3258)
师范(3218)
理学院(3218)
管理学(3156)
管理学院(3114)
(3083)
(2783)
中心(2763)
师范大学(2707)
(2593)
农业(2522)
教育(2511)
北京(2504)
经济学(2454)
业大(2243)
(2180)
(2170)
财经(2111)
基金
项目(8461)
研究(6149)
科学(6013)
基金(5599)
(5121)
国家(5075)
科学基金(3716)
社会(3527)
社会科(3222)
社会科学(3222)
(3208)
教育(3153)
成果(2919)
(2832)
基金项目(2575)
编号(2540)
资助(2357)
自然(2213)
自然科(2132)
自然科学(2131)
重点(2106)
自然科学基金(2099)
(1847)
课题(1844)
大学(1743)
(1698)
项目编号(1652)
(1639)
(1573)
(1571)
期刊
(7368)
经济(7368)
研究(5499)
学报(4315)
教育(3607)
中国(3300)
科学(2918)
大学(2813)
(2662)
图书(2617)
学学(2407)
(2144)
书馆(1944)
图书馆(1944)
农业(1802)
经济学(1468)
管理(1426)
财经(1364)
(1288)
金融(1288)
情报(1203)
(1200)
经济研究(1189)
(1142)
(1043)
业大(1006)
技术(996)
(986)
动态(912)
林业(838)
共检索到26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迎年  
阳明心学高扬了文化理想,同时却也重视实现文化理想的途径或方法问题。由文化理想的超迈绝伦,阳明讲良知自知、良知独知、见在良知等,仿佛良知可以脱离一切"现象"而"千古见在"。由文化理想的实现问题,阳明讲贵在得师、教化兴行等,重视良知的公共化、天理化、圣贤化和政教化,又似乎良知只能透过具体生活"现象"而"有"。前者重视道德"本体"的呈露,是一种"良知现象学"。后者强调人生的"工夫"历程,是一种"教化现象学"。两者碰撞内嵌,揭示出阳明心学"自我教化-圣王教化"的复调结构。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丁愉  王晓庆  李睿  
王阳明良知说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立志之说,不仅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设定了基本原则;且其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的工夫,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良知说依据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良知,以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能鼓励大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最终使其在致良知的过程中,塑造理想人格。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卢盈华  
良知与行动相关的意涵包括道德行为推动力、实践能力两个方面。道德情感贯通了良知不同方面的特征。在意识的清晰性、行为推动力和对外在知识的促进方面,未经实践深化的良知与为实践所深化的不同阶段的良知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程度差异。这种解读可以解决王阳明知行合一说表面上的矛盾和逻辑问题,并更好地澄清我们的道德体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西顺  
教师专业道德是师道与师德的内在统一,是专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内在统一,表征为基于德福一致原则的自监督机制,帮助教师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之中,于内心建构深层稳定的价值根性,促使外在的师德规范获得内在的价值依据。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致内在德性、立内在心性,不仅可为洞见教师专业道德之深层价值根性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探明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路径:在专业承诺层面立其志;通过事事磨砺的知行合一之师德实践,逐步澄清、确证、珍视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作为伦理支撑及价值引领。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既是利他奉献的,同时内蕴着对教师自身幸福的价值关切,应避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不对称性。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是圆融共生的,以美善育美善,教师专业的内在之善、教师自身的幸福及学生的幸福皆涵蕴其间,共同形成建构教师专业道德的合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苏晓冰  
在当前学术讨论中,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往往被理解为一种道德要素,从而置于以伦理学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诠释。这一做法固然可以细化相关讨论,但也导致了对“良知”概念的深层内涵的遮蔽。若将讨论的框架从伦理学转移到中国哲学固有的“天人之际”视域,则可以看到,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意识或道德动力,它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也在事实上构成了“万物一体”的一“体”之所在:“良知”是人与万物共有的天地之“生意”。与此同时,在强调“必然如此,才能生长”“必然如此行为,方不失事物之本性”的意思上,“生意”又是万事万物的道理(天理)之总名,从而使“良知”成为了“格物(之理)”之可能性与合法性的担保。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清文  
王阳明对"良知"、"知行"等理论的阐发中,对"经"与"权"的问题多有涉及。他认为,作为现实的道德行为中应当遵循的规矩或准则,"经"的形而上的依据,只能从"良知"那里去寻求;通过"良知"对具体情境中的行为的正当性进行判断取舍的过程,就是"权"。经权统一的基本原理,是"知行合一";统一的现实路径,是"致良知"。王阳明的经权理论具有鲜明的启蒙色彩,对于主体价值的发现以及破除外在权威的束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申绪璐  
"颜子没而圣学亡"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之后旋即引起争议。王畿继承阳明的思想,继续发展论证该说。除该命题所蕴含的"心学道统论"独立、开放的意义之外,从良知与知识的角度,王阳明与王畿师徒二人以此命题反对后世流传的以子贡为代表的外向闻见之学,并进一步强调颜子先天之学的重要性。王畿的思想中,外在的知识不同于内在的良知,但知识本身又是良知发用的一部分。一方面,王畿担心外在闻见对于良知发见的遮蔽,另一方面王畿也认为在良知的主导下,可以实现转识成知的默识。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乔见  
孟子奠定了儒家性善论的传统,其所论性善的根据在于人皆有四端之心,其中恻隐之心尤为根本。朱子则以"性即理"来阐明性善的根据,认为"四端"是性体之发用,这就颠倒了孟子"以心(情)善言性善"的理路,同时他亦认为恻隐之心是四端之根本。王阳明以良知概念阐明人性善,良知绾合了孟子的四端,但阳明特别强调良知只是一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一个好恶,这就使"四端"的中心由恻隐转移到了羞恶心和是非心。现代进化论的研究表明,以羞恶为内核的是非心才是人类特有的良心,这一看法也为儒家性善说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丹崖  
故事发生在美国加州郊区的一个小镇上,那天,街道上静极了,盛夏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没有一丝风。突然,马路对面出现了一个八九岁光景的男孩。他一边跑,一边摇动着手里的10元钞票开心地呼喊着:"阿姨,买几个香梨!"男孩眼睛直直地盯着对面水果摊上的一大堆金黄的梨子,径直朝水果摊奔来,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悲剧发生了——一辆疾驰而来的红色轿车突然闯进了这条街道,随着一声惨叫,男孩的身体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条街道是明令禁止车辆通过的,那辆红色轿车竟然明日张胆地闯了过来,即使造成了事故,竟连速度都没有减,溜之大吉,仿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姜汝祥  
天理是规律,规律在人心,因此,"天理即良知"。凭良知(心)做事,即是按规律办事,但如何做到把规律与良知融为一体呢?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在复杂现代性背景下重思中国发展道路、创生中国式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性的内在本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是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必有之义,也是超越教育现代性的致思方向。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良知论传统,在教育现代性中重建良知论既可期予重构中国文教传统,也是中国参与教育现代性修葺的文化自觉。良知的现代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回归教育本真、重塑教育德性和寻获教育信仰三个方面。良知论只是一个可能的思想方案,不能寄予这一思想方案解决教育现代性的全部价值问题,但这一传统对于现代教育的救赎仍然不可或缺。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忠良  
精益的底层架构可总结为三个词、六个字:良知、事实、逻辑。致良知,存大爱我们常说,要做负责任的人,负责任是良知的基础。负责任在工作当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坚信共识。所谓坚信共识,就是我们对未来的发展有坚定的信心,我们相信企业发展了,大家会有一个共赢的结果。另一方面,要有坚定的信心。坚信我们一定能达到发展目标。但是,仅有以上两个方面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我把它称之为"心存大爱"。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茅忠群  
"良知"和"功利心"推动的创新,对社会的影响与结果是不一样的。源于"良知"的创新,更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正向、可持续的作用;源于"功利心"的创新,带来的可能是灾难。2014年下半年,有一个问题一直占据着我的脑海: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称得上伟大的企业?上网一查,有不少这方面的说法或定义,这些定义基本都是比较单一地从市场业绩、经济成就而论,也就是只把企业看作现代社会的一个经济组织而已。多年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强烈感觉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古圣先贤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说要天下太平,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苏勇  
中国管理模式只有植根于中国社会文化之中,方能尽显其效。久闻金蝶和徐少春先生大名,笔者供职单位的财务软件用的就是金蝶软件,徐少春这位本科学计算机、研究生学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可谓是中国财务软件开发应用推广的先驱。尤其是近年来,徐董致力于研习王阳明哲学思想,探究中国管理模式的决心和行动,让致力于研究中国管理思想的笔者萌生了很大的敬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哲学分化为观念论现象学、发生现象学和解释学现象学三个分支。与之相应,作为方法或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主要有三种含义:先验研究、体验研究与解释学研究。虽然教育研究领域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主要显示为体验研究,但是,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乃是先验研究和解释学研究。有效的体验研究必须以先验研究以及解释学研究为前提,并因此而使体验研究显示出三个关键特征:倾听当事人的体验并尊重当事人的独特的本土语言;用艺术的语言描述当事人的体验;研究者放弃研究的态度而与当事人建立某种亲密的存在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