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83)
- 2023(10874)
- 2022(9697)
- 2021(9197)
- 2020(7738)
- 2019(17790)
- 2018(17755)
- 2017(34234)
- 2016(18812)
- 2015(20918)
- 2014(21148)
- 2013(20813)
- 2012(18779)
- 2011(16886)
- 2010(16683)
- 2009(15122)
- 2008(14490)
- 2007(12518)
- 2006(10667)
- 2005(9166)
- 学科
- 济(69161)
- 经济(69084)
- 管理(52801)
- 业(50444)
- 企(42554)
- 企业(42554)
- 方法(34846)
- 数学(29946)
- 数学方法(29581)
- 学(18364)
- 农(18103)
- 财(17586)
- 中国(17201)
- 业经(15376)
- 地方(13809)
- 理论(12864)
- 农业(12088)
- 技术(12051)
- 制(11909)
- 务(11891)
- 和(11850)
- 财务(11826)
- 财务管理(11807)
- 贸(11761)
- 贸易(11755)
- 易(11405)
- 企业财务(11251)
- 环境(11196)
- 教育(10452)
- 银(10208)
- 机构
- 大学(264279)
- 学院(262059)
- 管理(105188)
- 济(95883)
- 经济(93608)
- 理学(92125)
- 理学院(91037)
- 管理学(89295)
- 管理学院(88836)
- 研究(87162)
- 中国(62133)
- 科学(58683)
- 京(56637)
- 农(46830)
- 所(44548)
- 业大(44016)
- 财(43092)
- 研究所(41288)
- 中心(39162)
- 农业(37276)
- 江(36536)
- 北京(35507)
- 财经(35461)
- 范(34756)
- 师范(34334)
- 经(32343)
- 院(31860)
- 州(30412)
- 技术(29155)
- 师范大学(27811)
- 基金
- 项目(189291)
- 科学(147430)
- 基金(136717)
- 研究(134017)
- 家(121093)
- 国家(120112)
- 科学基金(102146)
- 社会(81647)
- 社会科(77268)
- 社会科学(77246)
- 省(74497)
- 基金项目(73564)
- 自然(69569)
- 自然科(67938)
- 自然科学(67919)
- 自然科学基金(66681)
- 划(63497)
- 教育(61382)
- 资助(56553)
- 编号(54203)
- 成果(43387)
- 重点(42462)
- 部(40838)
- 发(39586)
- 创(39328)
- 课题(37260)
- 科研(36898)
- 创新(36646)
- 计划(36157)
- 大学(34794)
共检索到364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琴 刘纪麟 万邦惠 徐尚忠 季世国
据玉米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专效性原理,用Mo17核背景下分别带有T、C、S不育胞质的3个近等基因系测定了我国玉米育种常用和新近选育的24个自交系对雄花育性的遗传效应,从中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当前玉米育种应用的不育胞质分类系统,找出了一系列S、C组不育胞质的恢复系和保持系。另外,初步观察到一个对T胞质育性恢复的自交系HZ32,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姣姣 吴鹏昊 田小龙 陈琛 陈绍江
为了对玉米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能力进行系统遗传分析,本研究以22个玉米自交系诱导产生的单倍体为材料对雌穗自然恢复能力进行观察,通过分类比较的方法分析单倍体雌穗平均结实株率、平均结实籽粒数和2个雌穗育性恢复指标自然恢复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的单倍体雌穗平均结实株率为89.54%,变异范围为73.56%~99.18%;单倍体雌穗平均结实籽粒数为15.4粒,变异范围为2.67~59.82粒。单倍体雌穗结实株率的广义遗传力为0.67,平均结实籽粒数的广义遗传力为0.86。22个自交系材料中,B73的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能力较其他试验材料强,单倍体雌穗平均结实株率为99.18%,平均结实籽粒数为59.82粒,基因型在单倍体雌穗育性自然恢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通过对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与雄穗育性恢复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与雄穗育性恢复是2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用琏 刘纪麟
田间鉴定7个CMS材料雄花育性,发现Mo17CMS—ES、Mo17CMS—C、107CMS—ES、107 CMS—C、塘四10CMS—C 5个材料均为完全不育或高度不育株,77 CMS—C、关17CMS—C则分别出现了25—30%的半可育株。Mo17CMS—C、Mo17CMS—ES材料线粒体DNA经PstⅠ、SalⅠ酶切,与2.2kb探针杂交的电泳图谱与正常胞质Mo17的有差异;它们的总DNA经ECoRⅠ酶切,与2.2kb探针杂交,其电泳电谱与正常胞质Mo17的也有差异。研究结果说明核背景中的修饰基因与胞质亚组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共同控制CMS材料雄花育性的不稳定遗传的可能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慈佳宾 杨巍 崔学宇 任雪娇 姜龙 孙贵星 董莹 杨伟光
【目的】对单倍体不同类群组成下雌雄育性的自然恢复现象以及秋水仙素处理的浸种法、浸根法、浸芽法和注射法的加倍效果进行研究,为提高玉米单倍体加倍频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选诱导系JS6-1诱导杂种F1代J-211(Reid×Reid)、J-212(Lancaster×Lancaster)、J-213(Reid×Lancaster)产生的单倍体为材料,对单倍体育性的自然恢复和不同质量浓度(0.1,0.2,0.3,0.4,0.5,0.6mg/mL)秋水仙素处理及其4种不同处理方法(浸种法、浸根法、浸芽法和注射法)的化学恢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基因型材料诱导产生的单倍体雌穗的自然育性差异较大,平...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育性 秋水仙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欣 张宝石 赵明 李连禄 王美云 张旭
利用在冀西北坝上高寒地区筛选出的不同多育性的玉米材料,研究了它们在坝上(春播)、河北香河(春播)、北京(夏播)和海南(秋播)等4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双穗性状以及其他性状的表现,并初步分析了影响双穗性状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生态环境中,坝上的高寒生态条件对双穗性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株高、穗位降低,茎粗增加,穗分化开始时的叶龄增加。因此推测坝上高寒地区温度低、太阳辐射强的生态条件延迟了生殖器官的发育,同时促进了营养器官的生长,使得孕穗阶段上部多个雌穗的分化进程比较接近,并最终导致双穗抽丝和成穗同步性的增强。
关键词:
玉米 多育性 生态因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威军 仪治本 孙毅 梁小红 李金梅
以2个高粱A2类型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A2V4/B2V4,A2TX622/B2TX622),2个恢复系(1383_2,晋粱5号)和3个组合(A2V4×1383_2,A2V4×晋粱5号,A2TX622×晋粱5号)的F1,F2群体为材料,采用SSR标记方法,分析A2类型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结果发现,只有标记Xtxp65在A2TX622×晋粱5号的F2群体中与育性出现共分离现象,育性恢复基因与标记间距离为3.4 cM,位于连锁群J上;同样只有标记Xtxp141在A2V4×晋粱5号的F2群体中与育性出现共分离现象,该标记与育性恢复基因间的距离为13.4 cM,位于连锁群G上;在A2V4×13...
关键词:
高粱 CMS A2 SSR 育性恢复基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志兰 范志伟 王永刚 杨圆满 吴伯志
【目的】间作时,2种作物的种植时间常常不同,晚种作物一般会因先种作物的抑制而在中后期表现出恢复性生长,这对晚种作物的产量和间作增产优势大小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中间作玉米是否存在恢复性生长以及什么时期开始恢复性生长。【方法】以4行玉米间作4行马铃薯、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对间作玉米、单作玉米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等生育指标进行动态观测。【结果】从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和生物量数据来看,玉米移栽后75 d之内,单作玉米的生长速度大于间作玉米,间作玉米边2行的生长速度大于边1行;玉米移
关键词:
玉米 马铃薯 间作 恢复性生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亮
辽宁自然隔离条件好,光照充足。特别是辽西,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生产的玉米种子饱满,色泽光亮,商品性好。曾经是我国玉米高梁制种基地之一。由于受多因素的影响,制种面积逐渐减少。分析辽宁制种的有力条件和不利因素。发挥辽宁优势,克服不足,恢复辽宁制种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辽宁 玉米制种 制种基地建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伟华 罗红兵 邱博
以玉米恢复系614、B137分别与CMS–C型雄性不育系C543组配的F2代(614群体和B317群体)为试材,进行花粉育性鉴定和遗传分析。花粉育性镜检发现,C543花药内没有花粉,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遗传分析表明,C543的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恢复系614和B137各有1对核恢复基因;SSR标记连锁分析结果将恢复基因定位在玉米8号染色体短臂上,位于标记uMC1483附近,两者距离约16.9 C 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泽立 杨会 祝静静 靳亮 李新征 马俊业
【目的】Rf3是玉米CMS-S型不育系两个以上恢复基因中的标准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意义很大。【方法】利用自主创建的Rf3近等基因系不育群体(Ps)和可育恢复系群体(Pf)为试材,采用改进的双向(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对苗期、成株期叶片细胞总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到在Pf遗传背景下分子量为25.2kD,等电点为5.0的特异蛋白质RRPⅡ,优化了2D-PAGE技术。【结论】该特异蛋白质点的出现与消失可能与玉米CMS-S的育性恢复有一定关系,对其纯化分离将为Rf3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和进一步了解玉米质核互作不育表达模式的分子机制。结合本研究,文章还讨论了采用2D-...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刁家连 何钟佩 胡晓军 郝连友 毕建华 王振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连禄 赵明 丁在松
以半多育型杂交种农大高光效 1号和单育型杂交种农大 0 6 38为材料 ,研究了玉米不同穗库在穗分化进程、穗生长、内源激素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 ,2种育型玉米穗库间的生长发育均存在着不同步性 ,尤其在性器官分化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上优势穗库和弱势穗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无论单育型或多育型玉米第 1果穗进入该期的时间早 ,且持续时间长 ;在穗长、穗鲜重、穗体积的增长上 ,单育型杂交种第 1果穗比第 2、第 3果穗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半多育型品种各穗库间在穗分化阶段这 3个指标上虽有差异 ,但差异均小于单育型杂交种。研究还表明 IAA,GA3 和 ABA在库位优势和穗库发育的不同步性中起着重要的...
关键词:
玉米 穗库 穗分化 内源激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朝辉 王安乐 董喜才
在山西运城市7-8月份气温偏高的特殊气候环境下,对120份玉米自交系材料进行了雄花育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材料间的雄花育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育性表现方式有:无花粉粒、花药吐不出、花药不散粉。模拟玉米螟为害雄花节打孔试验表明,即使玉米植株能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雄花内部的水分胁迫是影响花粉正常散出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高温 育性 花药 散粉 胁迫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锋 陈趣 陈青春 张姿丽 孙伟 王晓明 刘鹏飞
为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进行QTL定位,以甜玉米杂交组合‘T8’בT33’的200个F2代单株为遗传作图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对各单株叶片进行图像扫描进行抗病鉴定,定位QTL。结果表明,构建了全长1 270.2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含214个SSR位点,标记间平均间距5.9cM。以全株、穗三叶和穗位叶的病斑面积比作为各单株小斑病抗性表型值,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11个小斑病抗性QTL,分布于第3、4、5、6和9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08%~19.67%的表型变异。在第3染色体umc1746~bnlg1523和第5染色体bnlg603~mmc0081均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指标的主效QTL,各主效QTL的贡献率均>10.00%。在第3染色体umc1399~umc1307同时检测到穗三叶和穗位叶病斑面积比相关QTL,贡献率分别为5.08%和9.49%。
关键词:
甜玉米 小斑病 病斑图像识别 QTL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高岭 徐尚忠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北省201份玉米品种资源的2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2.7%。以前7个主成分为综合指标进行逐步聚类,201份品种资源被分成12大类;不同类群具有明显的性状差异,而类群内性状特征相似,其中D、E、F、I类为综合性状较好的种质类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