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22)
2023(3022)
2022(2661)
2021(2454)
2020(2374)
2019(5313)
2018(5426)
2017(9632)
2016(5951)
2015(6712)
2014(6822)
2013(6389)
2012(5878)
2011(5294)
2010(5435)
2009(4944)
2008(4722)
2007(4208)
2006(3578)
2005(3085)
作者
(19202)
(16053)
(15986)
(15003)
(10108)
(7656)
(7267)
(6574)
(5931)
(5859)
(5360)
(5358)
(5260)
(5237)
(5204)
(4891)
(4870)
(4683)
(4541)
(4469)
(4255)
(4149)
(3845)
(3743)
(3692)
(3579)
(3557)
(3491)
(3485)
(3325)
学科
(22240)
经济(22224)
管理(14475)
方法(14233)
数学(13256)
数学方法(12940)
(12392)
(10590)
企业(10590)
(6214)
中国(5137)
(4562)
理论(4517)
(3859)
地方(3303)
业经(3299)
(3178)
银行(3158)
技术(3136)
(3053)
金融(3053)
环境(3023)
(3023)
(2987)
(2977)
贸易(2975)
(2880)
(2878)
(2878)
农业(2752)
机构
学院(80325)
大学(79258)
研究(28896)
管理(28149)
(26788)
经济(26148)
理学(24614)
理学院(24290)
管理学(23335)
管理学院(23216)
科学(22154)
(21529)
中国(20450)
农业(17605)
业大(17333)
(17244)
(16442)
研究所(15412)
中心(13261)
技术(12268)
(11893)
(11564)
农业大学(11371)
(10986)
北京(10656)
(10626)
(10135)
实验(10079)
(10029)
科学院(9865)
基金
项目(58892)
科学(45338)
基金(41757)
(38933)
国家(38660)
研究(37480)
科学基金(31841)
(25629)
自然(23565)
自然科(23067)
自然科学(23061)
自然科学基金(22601)
(21840)
基金项目(21462)
社会(21057)
社会科(19943)
社会科学(19938)
教育(18722)
资助(18120)
编号(14437)
计划(14278)
重点(14030)
科技(12921)
(12636)
(12344)
科研(11954)
(11881)
创新(11808)
课题(11574)
成果(11542)
期刊
(25039)
经济(25039)
学报(20098)
(19908)
研究(18565)
中国(17277)
科学(15534)
农业(13417)
大学(13368)
学学(12854)
管理(10480)
教育(9733)
技术(8702)
(8547)
(8029)
统计(6911)
业大(6207)
(6040)
决策(5629)
农业大学(5260)
(5254)
金融(5254)
(4891)
科技(4774)
中国农业(4665)
经济研究(4250)
技术经济(4189)
财经(4061)
林业(3966)
业经(3959)
共检索到112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伟华  罗红兵  邱博  
以玉米恢复系614、B137分别与CMS–C型雄性不育系C543组配的F2代(614群体和B317群体)为试材,进行花粉育性鉴定和遗传分析。花粉育性镜检发现,C543花药内没有花粉,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遗传分析表明,C543的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恢复系614和B137各有1对核恢复基因;SSR标记连锁分析结果将恢复基因定位在玉米8号染色体短臂上,位于标记uMC1483附近,两者距离约16.9 C M。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贺晟阳  张同科  赵宇  邢嘉韵  罗红兵  邓敏  
2014年,在海南田间繁种过程中获得可以稳定遗传的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T9501;2016年,以B73为父本,与T9501杂交,得到F1;2017年,套袋自交得到F2群体。本研究中,以亲本、F1及F2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花粉育性鉴定及遗传分析。花粉育性鉴定结果显示,不育株花药内花粉极少且没有育性。遗传分析表明,不育性状由1对细胞核隐性基因控制;利用128对Indel标记对亲本与F2进行多态性检测和连锁分析,将该不育基因初步定位在甜玉米6号染色体短臂(6.01bin)上,暂命名为MS9501,后通过开发加密标记,初步确定目的基因位于标记Indel130与SNP2之间,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91 cM和8.10 cM,物理距离约6.51 Mb。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继玥  易洪杨  汪生庆  曹墨菊  
以玉米不育系C48-2及保持系N48-2为材料,利用PCR和RT-PCR技术克隆了嵌合orf118-b并研究了cox2转录本的结构变化。orf118-b是玉米C48-2线粒体基因组特有的嵌合orf,并能在单核期花药中特异表达。cox2*仅在N48-2单核期花药中特异表达,cox2*是cox2基因转录本GRM ZM5G862955_T01的新注释,其5'UTR区域被延长。利用Real-Time qPCR检测了cdpk在不育系及保持系雄穗发育的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dpk在C48-2的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双核期上调表达,在C48-2的单核期下调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红兵  黄璜  龙牧华  刘唐兴  杨友才  
为给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系的选育及杂交种的有效利用提供新途径和理论依据 ,2 0 0 0— 2 0 0 1年采用普通玉米自交系 478,8112和甜玉米自交系T0 1,T0 2 及糯玉米自交系N0 1,N0 2 与 6个来自 3种不同类型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测交 ,鉴定了其测交后代的育性反应及完全恢复型组合的育性稳定性 .结果表明 :不育系GDS ,C836G ,CX36B ,C736CA ,C936G在试验条件下不育性稳定 ;自交系 8112 ,478是S型不育系C836H ,CX36B的恢复系 .甜玉米自交系T0 1,T0 2 是C型不育系GDS和T型不育系C936G的恢复系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熊才运  王阳  裴虎  莫海伟  汤蕴琦  黄君  
为将雄性不育基因应用于甜玉米杂交制种中,达到降低劳动成本且保证种子纯度的目的。以来源于甜玉米自交系K78的雄性不育自发突变体male sterility 2020(ms2020)为材料,构建ms2020与甜玉米自交系M08的F_1及相应的F_2遗传群体,通过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ms2020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表型鉴定结果表明:F_1群体均表现为雄性可育,F_2群体出现了育性分离。不育植株能够正常抽雄,但花药不开裂、散粉异常,花药变小且颜色淡黄;1%I_2-KI染色发现不育植株的花药内包含不能正常着色的败育花粉粒。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育性正常植株与不育植株的比例符合3∶1,表明ms2020雄性不育突变体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体。利用BSA技术,初步将目的基因定位在7号染色体短臂上;随后利用初定位区间内的20对SSR标记对不育基因进行定位,将不育基因精细定位在标记S1和W10之间,物理距离为11.30 kb。该区间内包含Zm00001d018802和Zm00001d018803 2个注释基因;通过候选基因功能分析,推测已报道为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编码谷氧还蛋白的Zm00001d018802(ZmMs22/ZmMSCA1)基因可能是导致ms2020雄性不育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鉴定了ms2020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败育特征和遗传特性,为甜玉米雄性不育化杂交制种提供了材料;同时,本研究定位到突变体的关键候选基因,为进一步解析其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邹佳  蔺万煌  罗红兵  孙立章  刘畅  
为揭示玉米胞质雄性不育的生化机制,以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C478及其保持系478、恢复系H01为材料,对叶片及雄穗小花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不育系苗期、抽雄期、开花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间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差小;不育系除抽雄期外叶片中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保持系、恢复系.玉米雄穗发育过程中,保持系雄穗小花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在雄穗孕育完全但没抽出期(时期Ⅱ)、散粉期(时期Ⅲ)显著高于不育系;不育系小花中各个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特别在时期Ⅱ、时期Ⅲ显著低于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每个时期小花中的游离脯氨酸含...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涛  刘纪麟  
对玉米Mo_(17)核背景三种雄性不育细胞质(T、C、S)系及正常可育细胞质(N)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花药组织的物质代谢系统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小孢子发生及败育的所有过程中,雄性不育细胞质系花药组织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以及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可育细胞质系。讨论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物质亏损”现象及其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爱斌  柳青山  董良利  李团银  侯旭东  梁笃  段冰  
首先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nA进行小斑病菌接种鉴定,同时对其花药、花粉形态观察,通过恢保关系鉴定,F2育性分离观察及F1花粉碘液染色镜检,初步确定JnA属于S组细胞质雄性不育。从JnA×恢313的F2出现少量不育株和半恢株的情况看,JnA的不育性的恢复既受主基因控制,又受微效多基因作用。细胞学显微观察发现JnA的败育时期发生在单核晚期至二核花粉期,败育发生与绒毡层解体异常有关。同时对JnA在生产上利用的可行性作了初步研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瑶晴  孙晓靖  连玉杰  陈慧  孙华越  张雪海  汤继华  陈晓阳  
为了挖掘雄性不育种质资源,鉴定雄性育性基因,为玉米雄性不育化制种提供基础材料。以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x50为试验材料,研究突变体雄性不育表型,构建x50与自交系Mo17的F_1和F_2群体,确定突变体x50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模式。以F_2群体为材料,应用图位克隆技术定位雄性育性基因X50,通过基因等位性测验确定候选基因。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雄性不育突变体x50花药不能从颖壳露出,花药体积较小且萎蔫,无成熟花粉粒形成。F_1群体植株均表现为雄性可育,F_2群体植株出现雄性育性分离,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说明突变体x50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将雄性育性基因X50定位于玉米第2染色体分子标记2-4901与2-4963之间,物理区间为237.42~241.39 Mb。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分析发现,区间存在玉米雄性不育基因ZmMs33。以ms33纯合突变体ms33-6029和ms33-6052分别与x50杂合型+/x50杂交,杂交后代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分离比例符合1∶1,表明x50是ZmMs33基因一个等位突变体。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x50的鉴定为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和ZmMs33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种质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洋  马春红  刘克明  魏建昆  
对玉米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B73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表明,细胞溶质最高,玉米雄性不育系B73-C,B73-T及其保持系B73-N叶片基态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在细胞内的分布是:细胞溶质最高(占总活性77%);线粒体、叶绿体次之,且SOD活性N细胞质显著大于C和T细胞质;过氧化物酶(POX)的活性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占总活性85%左右。用专化于C细胞质的C毒素(HMC毒素)处理B73C、T与N三种细胞质玉米叶片后,这三种细胞溶质的SOD和POX酶活性均表现不敏感;三种细胞质的线粒体有不同反应:B73-C的SOD活性下降,导致细胞伤害,而B73-T和B73-N的SOD活性稍有提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贞  常绍东  邹集文  刘玉平  
基因型为N(MsMs)、S(MsMs)的材料可直接做恢复系;基因型为N(msms)的优良自交系材料可采用胞质雄性不育三系配套杂交种为母本,与原材料为转回亲本,经回交3~5代,再自交2代,连续2代全恢复的株系为新恢复系;N(Msms)、S(Msms)2种基因型后代CMS基因型和植株特征特性都会出现分离,选全恢复的株系经自交纯化后为新的恢复系。并成功利用此技术转育6份恢复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祝丽英  陈景堂  黄亚群  赵永锋  宋占权  
【目的】阐明新育成的雄性不育系农系928cms-Q1261的胞质类型、败育时期和遗传机制,为其育种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不育系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种植,鉴定育性表现,通过测交、姊妹交、反交对不育性的遗传进行分析,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胞质类型,通过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孢子发育过程。【结果】农系928cms-Q1261雄穗无花药外露,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表现稳定;质不育基因来自自交系Q1261,为S型;核不育基因来自农系928,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小孢子从单核晚期开始自溶,成熟期完全降解;自交系郑58能保持其不育性。【结论】农系928cms-Q1261属于S型不育胞质,是一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红兵  黄璜  朱卫平  戴林建  
为探明玉米GDS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用光镜对新育成的玉米GD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BG的小孢子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GDS不育系小孢子败育发生的时间较早,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就表现出败育的特征,不能通过减数分裂.败育成2种形式:1)绒毡层异常膨大,小孢子母细胞浓缩解体;2)绒毡层液泡化程度低,小孢子母细胞早期开始浓缩解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春红  邵萍  李运朝  董文琦  崔四平  贾银锁  张文英  
以雄性不育细胞质(CMS)中S群的S,M,R与21A及C群的Rb,Es等多种细胞质为背景采用回交转育的方式,完成了CF5-11111雄性不育系的转育,不育性稳定。根据21A,S,M,Rb,Es胞质不育系具有较稳定的不育性和5种胞质抗病性的有关研究,研究认为21A,S,M,Rb,Es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完全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世超  王英哲  金艳  陈晶晶  王莹  徐博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不育系MS-GN-1A为母本,恢复系MS178为父本组合构建BSA分离群体,获得的F1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在大田种植了221株F2代群体单株,盛花期将花粉颗粒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出,不育的F2代株数为57,可育F2代株数164,并没有观察到半不育植株。将所有植株划分为可育和不育两组,并构建可育和不育DNA混池,混池DNA从可育和不育植株组DNA中各随机抽取20个样品,以此对恢复基因定位。随机挑选160对已知的四倍体苜蓿SSR引物扩增基因池DNA,获得2个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分别是Mt2c12、AW166,初步定位Rf基因在类群Composite5上。将类群Composite5上的所有引物进行合成,进一步进行引物筛选,最终获得4个具有多态性的标记BI68、Mt2c12、BG267和AW776153,遗传距离分别为19.0、20.9、44.6和72.1c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