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57)
2023(11130)
2022(9986)
2021(9448)
2020(8011)
2019(18306)
2018(18280)
2017(35089)
2016(19708)
2015(21782)
2014(21929)
2013(21642)
2012(19929)
2011(17927)
2010(17562)
2009(15858)
2008(15432)
2007(13284)
2006(11238)
2005(9744)
作者
(60224)
(50004)
(49422)
(47234)
(32062)
(24237)
(22570)
(19790)
(18786)
(17854)
(17022)
(16724)
(16008)
(15756)
(15697)
(15601)
(15361)
(14878)
(14267)
(14178)
(12733)
(12238)
(12203)
(11306)
(11271)
(11167)
(11121)
(10904)
(10260)
(10163)
学科
(70602)
经济(70518)
管理(52049)
(50664)
(42344)
企业(42344)
方法(35521)
数学(30607)
数学方法(30209)
(20908)
(18444)
(18025)
中国(17093)
业经(15400)
地方(13924)
理论(12814)
(12577)
贸易(12572)
农业(12416)
(12210)
(12084)
(12068)
技术(11955)
(11923)
财务(11862)
财务管理(11842)
企业财务(11285)
环境(11006)
(10401)
银行(10341)
机构
大学(277738)
学院(274651)
管理(105840)
(98865)
经济(96570)
研究(95301)
理学(93005)
理学院(91847)
管理学(89972)
管理学院(89503)
科学(66697)
中国(66068)
(59086)
(56949)
(50627)
业大(49825)
研究所(47156)
农业(45677)
(44443)
中心(42231)
(38665)
北京(36683)
财经(36606)
(35823)
师范(35279)
(34332)
(33386)
技术(31990)
(31691)
农业大学(30044)
基金
项目(199816)
科学(154510)
基金(144266)
研究(137225)
(129585)
国家(128576)
科学基金(108122)
社会(82561)
(79719)
社会科(78075)
社会科学(78053)
基金项目(77516)
自然(75186)
自然科(73459)
自然科学(73434)
自然科学基金(72094)
(67941)
教育(62613)
资助(59692)
编号(54325)
重点(45220)
成果(44028)
(42730)
(42052)
(41832)
计划(40587)
科研(39686)
创新(39096)
课题(37966)
大学(36328)
期刊
(101627)
经济(101627)
研究(74374)
学报(57696)
(51649)
科学(48622)
中国(48052)
大学(41124)
学学(39206)
管理(37057)
农业(36051)
(32171)
教育(28670)
技术(21513)
(19078)
金融(19078)
(18525)
财经(16941)
业经(16713)
业大(16457)
经济研究(16134)
科技(15291)
(15177)
图书(14581)
(14284)
理论(13407)
农业大学(13383)
问题(13308)
林业(13284)
实践(12559)
共检索到3802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友林  刘纪麟  
以2套玉米抗、感大班病菌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在武汉地区春季和秋季2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研究了Ht_1、Ht_2和Ht_N3种玉米抗病单基因的抗病作用。结果表明,Ht_1和Ht_2基因均能明显地减少病斑面积和病斑产孢量,其中Ht_1基因效应明显地大于Ht_2基因;Ht_N基因能显著地延长病害潜育期,推迟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这些抗病基因的抗病作用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Ht_N基因的作用在秋季大幅度下降。本文认为温度是影响玉米对大斑病抗性表现的重要因子之一,较低温度可削弱抗病基因、特别是Ht_N基因的抗病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刘树芳  杨佩文  郑凤萍  曾莉  杨勤忠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6个玉米新品种在田间进行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6个玉米新品种中,4个品种(屏单3号、云玉2号、HL-66和春喜06-10)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的抗性,其余品种对1种或者2种病害具有中抗或感病的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桂清  赵培宝  杜学林  邢光耀  
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揭示玉米对灰斑病抗性的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比色(酶活测定)法,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入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侵入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体内的保护酶活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POD活性增加、CAT活性降低,酶活增加(或降低)的幅度和提高(或降低)率与寄主的抗感性关系不密切;EST活性提高,抗病品种酶活增加的幅度和提高率比感病品种高;SOD活性增加,且感病品种SOD酶活增加的幅度比抗病品种高;PPO活性增加,感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高,而中抗和高抗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低。说明玉米在遭到病菌侵入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来减轻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桂翠林   马亮   王银莹   谢富贵   赵彩宏   王文淼   李鑫   王青   高夕全  
【目的】玉米茎腐病是我国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自然条件下,玉米茎腐病多由多种病原菌共同侵染造成。筛选抗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复合侵染的优异玉米种质,鉴定与复合病原引起的茎腐病抗性相关数量性状核苷酸(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QTN),挖掘抗性候选基因,为玉米抗复合病原抗性分子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借鉴。【方法】以一个玉米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接种F. graminearum和F. verticillioides复合病原菌,鉴定茎腐病表型;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显著抗性SNP位点,预测抗病候选基因。【结果】通过田间和室内2个环境下接种复合病原后的茎腐病表型鉴定试验,发现不同来源和亚群的自交系对复合病原侵染的表型差异显著。田间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收集于中国的自交系普遍抗性较高,而美国的自交系普遍感病性较高;热带及亚热带亚群的自交系抗性较高,混合型亚群的自交系感病性较高。室内表型鉴定结果表明,收集于美国的自交系材料抗性较高,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自交系材料感病性高;硬秆亚群的玉米种质表现较高抗性,混合型亚群的种质表现较高感病性。于田间和室内2个环境下分别筛选出29份和16份对复合病原侵染具有较高抗性水平的种质,2个环境共同筛选到6份抗病种质。基于田间表型GWAS分析,鉴定到18个与复合病原茎腐病抗性显著相关的QTN,挖掘出93个抗病候选基因;有4个基因表现出单倍型变异,且接种后基因表达水平在抗病材料中呈上调趋势。【结论】利用遗传背景丰富的玉米自然群体,在2个环境中共同鉴定出6份玉米镰孢菌复合病原茎腐病抗性材料,可作为潜在的玉米抗茎腐病育种种质资源;挖掘出4个可能参与复合病原菌抗性的候选基因,为玉米镰孢菌复合病原茎腐病抗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春生  肖淑芹  韩洪强  高颖  陈捷  
【目的】探讨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抗、感自交系的诱抗机理及效果。【方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处理及不同毒素处理时间后,玉米植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研究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寄主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及毒素与诱导抗性的关系。【结果】抗病自交系78599-1的PAL、POD和PPO活性高于感病自交系K12,而感病自交系的CAT和SOD活性高于抗病自交系。微晶纤维素处理毒素的诱抗效果高于炭柱处理,玉米抗病自交系的诱抗作用略高于感病自交系。【结论】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灰斑病具有诱导抗性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欣芳  马骏  李明  王延波  王大为  姜敏  
以14份含有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3套玉米大斑病菌小种鉴别寄主为材料,采用SNP基因芯片方法检测每套鉴别寄主的遗传背景相似度,用1,2,3,N号小种混合菌作为接种物,通过单叶病斑面积的发展速率评价含有Ht1、Ht2、Ht3和HtN基因的鉴别寄主综合抗性。结果表明:A619和OH43两套近等基因系内部遗传背景相似度最高,平均为98.86%和98.40%;B37近等基因系内部遗传背景相似度相对较低,平均为94.77%。接种后含有Ht2、Ht3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综合抗性最好,病斑发展速率为0.01~0.032,而CK和含Ht1、HtN基因的鉴别寄主抗性较差,病斑发展速率为0.11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商闯  马春红  贾银锁  翟彩霞  李运朝  董文琦  崔四平  侯立白  
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抗病性。以一对同核异质玉米B37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适宜诱导抗性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抗病性的适宜诱导浓度,测定与抗病性相关酶的变化。经用1∶50和1∶60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植株,再接种高浓度(1∶10)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的病斑面积分别为(0.30±0.14)和(0.36±0.17)mm2,而对照为(2.70±0.24)mm2,是处理的7.5~9倍,差异极显著。经0~72 h的动态检测,以1∶60预处理效果为最佳,与对照相比,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平均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成佳  崔丽娜  章振羽  张小飞  李荣进  陈耕  李晓  
【目的】在我国西南玉米产区,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是一种常发性病害,对其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育抗性品种。【方法】本研究对114份引进的国外自交系,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的方式,进行穗腐病抗性评价。【结果】表现为高抗的自交系仅1份,占0.9%,为CML490;抗性材料(R)23份,占20.2%;中抗材料(MR)49份,占43.0%;感病材料(S)28份,占24.6%;高感材料(HS)13份,占11.4%。【结论】供试材料中,中抗以上的种质资源占68.5%,说明国外引进的玉米自交系材料中存在丰富的抗源,可加大引进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剑秋  李玥莹  朱凯  王艳秋  
【目的】筛选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从而实现实验室内对抗丝黑穗病的选择,免去在育种中对抗丝黑穗病的田间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SSR技术,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分别利用恢复系分离群体(2381R/矮四)和保持系分离群体(Tx622B/7050B),筛选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试验得出结果如下,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抗性表现为显性,只要亲本之一抗病,F1代即表现抗病;发现了2个在抗病品系中稳定出现、可作为高粱抗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基因标记应用的SSR标记:Xtxp13和Xtxp145。Xtxp13位于B染色体上,Xtxp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桂容  张维  杜文平  宋军  陈谦  徐利远  
以优良玉米自交系综31的幼胚为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微生物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抗旱基因irre转入玉米幼胚组织细胞中,转化后的细胞通过抗性筛选,分化再生成苗。结果表明,经特异Pcr检测,42株植株转入了irre基因,有29株收获种子。T_1代在温室大棚控制水肥试验及脯氨酸等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表明,转基因植株具有良好的耐旱特性,为抗旱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较好的亲本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成和  刘爱国  罗畔池  张晓青  
1986~1991年在保定、承德、唐山三个不同生态区设统一病圃,对1342份玉米材料进行了5886份次的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的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抗5~6种玉米病害的自交系82份,占鉴定自交系的8.4%,杂交种102份,占鉴定杂交种的27.8%.玉米自交系53,冀35,承191,2094,5003等,杂交种烟单14,丹玉13,冀承单5号、掖单2号等既抗玉米大、小斑病,又抗3种以上其它玉米病害.通过对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多抗性鉴定看出,只有从多抗玉米自交系中才能选育出多抗玉米杂交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新海  韩晓清  张锦芬  张世煌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7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两年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鉴定。依据病情指数 ( % )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及感病 4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 4份、高抗单交种 3个、抗病毒自交系 10份、抗病单交种 3个 ;中抗自交系 6份、中抗群体 3个。讨论了这些种质资源在我国抗玉米矮花叶病遗传及育种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席章营  任和平  
对由腐霉菌引起的玉米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且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杂种F_1的抗性接近双亲的平均值,F_2较F_1的感病程度略有增加。回交后代的病害反应型有向轮回亲本靠近的倾向。在玉米抗青枯病育种中,要重视抗源的筛选和抗性配合力的测定,只有选用高抗玉米青枯病的亲本,才能组配出理想的抗病杂交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春红  翟彩霞  王立安  陈霞  郭秀林  崔四平  李广敏  
以1对同核异质的玉米C103为试材,进行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来提高玉米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叶片的病斑面积为(0.3±0.05)~(0.9±0.5)mm2,而对照为(23.1±8.7)mm2,差异极显著。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经0~96h的动态检测,以1∶50的处理效果为最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64.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41.2%,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29.7%。从而说明低浓度培养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渠清  李丽娜  刘俊  王绍新  曹志艳  董金皋  
【目的】玉米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是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三大镰孢菌(Fusarium spp.)病害,近年来有严重混和发生的趋势,三大病害主要致病菌分别为拟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和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单抗或兼抗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的玉米种质,为玉米品种的科学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国玉米种质B73、B37、郑58、昌7-2、齐319等16个常用育种自交系,将玉米穗腐病主要病原菌拟轮枝镰孢、茎腐病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孢及鞘腐病主要病原菌层出镰孢分别接种于玉米果穗、茎秆及叶鞘,具体方法为待整株长到吐丝期用连动注射器将拟轮枝镰孢孢子悬浮液沿花丝通道注射到健康玉米果穗;将健康玉米地上第一节的茎部用针扎孔后向其中注射禾谷镰孢孢子悬浮液;将层出镰孢孢子悬浮液沿健康玉米植株叶基部接种到地上2—5节间的叶鞘内。以上各种接种方式均使用无菌水作为对照。在2016年和2018年度进行人工田间接种试验,通过评价穗腐病、鞘腐病的病情指数以及茎腐病发病面积,评估所选自交系对以上镰孢菌引起的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的抗性级别。【结果】供试自交系中吉853、OH43和X178对穗腐病表现为中抗,B73、B37、PH6WC、掖478、郑58、9058、昌7-2、浚928、Mo17、A619、PH4CV、齐319和13-1077共13份材料为感病或高感;齐319、PH4CV、Mo17、9058、B37、B73、昌7-2和13-1077共8份材料对茎腐病表现为中抗或高抗,郑58、掖478、PH6WC、浚928、吉853、A619和OH43共7份材料表现为感病或高感;B73、B37、郑58、掖478、PH6WC、9058、昌7-2、吉853、浚928、Mo17、A619、PH4CV、OH43、齐319和13-1077共15份材料对鞘腐病表现为中抗或抗病。从16个自交系所在种群来看,瑞德群对穗腐病表现为感病,兰卡斯特群和唐四平头群对鞘腐病表现为抗病,其他群对3种镰孢菌病害抗性水平的离散程度较大,无明显规律。【结论】供试自交系吉853和OH43对鞘腐病和穗腐病表现为中抗或抗性,齐319、PH4CV、Mo17、9058、B37、B73、昌7-2和13-1077共8份材料对鞘腐病和茎腐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或高抗,但尚未筛选到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抗性的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筛选其他种质资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