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15)
2023(8320)
2022(6837)
2021(6295)
2020(5121)
2019(11247)
2018(10923)
2017(20829)
2016(11704)
2015(12498)
2014(12131)
2013(11964)
2012(11002)
2011(10009)
2010(9841)
2009(9139)
2008(8911)
2007(8140)
2006(7189)
2005(6232)
作者
(36210)
(31130)
(30607)
(28761)
(19044)
(15248)
(13605)
(12427)
(11747)
(10739)
(10599)
(10004)
(9890)
(9748)
(9581)
(9581)
(9184)
(8958)
(8874)
(8545)
(8180)
(7595)
(7349)
(7190)
(7079)
(7068)
(6815)
(6694)
(6443)
(6421)
学科
(46327)
经济(46273)
(45074)
(38879)
农业(29673)
管理(25248)
(17487)
企业(17487)
方法(16444)
业经(15439)
数学(15153)
数学方法(15059)
中国(12027)
(10454)
贸易(10451)
(10240)
(9990)
农业经济(9944)
地方(9766)
(9739)
(9087)
(8938)
农村(8932)
(8790)
技术(7641)
发展(7500)
(7496)
收入(7471)
(7463)
(7390)
机构
学院(166857)
大学(160279)
(68514)
经济(67326)
(63568)
管理(61618)
研究(59228)
理学(54634)
理学院(54017)
管理学(53053)
管理学院(52797)
农业(49677)
中国(44838)
科学(40677)
业大(40552)
(32720)
(32565)
农业大学(31197)
研究所(30140)
中心(28173)
(26031)
(25345)
(24799)
(23221)
科学院(21495)
财经(21180)
经济管理(20911)
(19859)
(19531)
师范(19518)
基金
项目(119954)
科学(92387)
基金(86216)
研究(81694)
(79192)
国家(78398)
科学基金(64726)
社会(52760)
(49974)
社会科(49609)
社会科学(49595)
基金项目(46832)
自然(43008)
自然科(42034)
自然科学(42019)
自然科学基金(41301)
(40930)
(35208)
教育(34997)
资助(32999)
编号(32770)
(27732)
重点(26942)
(26619)
(25745)
(25601)
计划(24974)
成果(24187)
创新(23913)
科研(23547)
期刊
(77569)
经济(77569)
(68376)
农业(46513)
研究(39773)
学报(38067)
中国(33802)
科学(31262)
大学(27781)
学学(27202)
(22315)
业经(21074)
(16836)
(16520)
金融(16520)
管理(16036)
农业经济(13423)
农村(13186)
(13186)
业大(13162)
(12421)
问题(12049)
农业大学(11885)
技术(11161)
教育(10991)
经济研究(10277)
世界(10273)
科技(9586)
财经(9296)
中国农业(9109)
共检索到237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岚  姜英  陈阜  曾昭海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吉林东部半山区玉米-大豆轮作、连作及4个氮肥水平(0kg/hm2(F1)、90kg/hm2(F2)、180kg/hm2(F3)和270kg/hm2(F4))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处理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籽粒产量方面均优于连作处理,而对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并未形成优势;F3、F4处理在株高、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产量构成及产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不施氮肥的F1处理(P0.05);...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武仁  郑金玉  罗洋  郑洪兵  李瑞平  李伟堂  
氮素水平影响玉米的产量和生理特性,合理施用氮素与获得较高产量和改善生理性状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从玉米植株形态、干物质积累、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叶片光合特性、品质和产量等方面阐述氮素水平对玉米产量生理的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清梅  肖植文  管俊娇  张鹏  张惠  王燕林  杨洲  王宝书  吕开洲  张建华  
以云瑞88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施用尿素与海藻肥对玉米云瑞88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千粒重是影响云瑞88号产量最关键因子,另外产量还与出籽率、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施用尿素和海藻肥显著提高了云瑞88号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出籽率和产量,而施用尿素与海藻肥2个处理间除了穗位高外,产量和其他农艺性状都没有显著差异。可用海藻肥代替尿素,形成环境友好型玉米海藻肥施肥技术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玉英  孙建好  李春杰  李隆  程序  张福锁  
【目的】旨在探明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体系蚕豆农艺性状和结瘤特性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氮素管理和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2007年在甘肃省农科院白云试验站分别采用裂区设计和原位根系行分隔法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梯度试验和根系分隔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下蚕豆/玉米种间互作对蚕豆农艺性状和结瘤特性的影响。【结果】施氮对蚕豆地上部生长和产量性状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地抑制了蚕豆结瘤,产生了"氮阻遏"效应,且随着施氮量增加和蚕豆生长,"氮阻遏"效应愈加明显。随着蚕豆与玉米两种作物生长发育,作物根系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增强,显著地促进了根瘤发育,且产生了"减缓效应"...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欣芳  马骏  王延波  刘继国  孟庆国  李明  王金艳  李泉木  姜敏  
以农大高诱1号诱导系和辽3162(大斑病感病材料)×A619HtN(大斑病抗病材料)组配的材料为亲本获得的5个DH(doubled haploid)系与辽3162、A619HtN和中106为父本系组配的15个杂交组合为试材,采用数量遗传学方法进行DH系产量和田间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诱导DH系的基础材料决定其诱导后代的类型,利用DH育种技术可以快速改良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组配优良的杂交组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博  罗水清  陈平平  罗红兵  刘伟华  
以临奥9号、科玉2号、奥玉28、三北2号、三北89、中单808、帮豪玉108、渝单7号、科玉6号、荃玉9号、中科10号、登海11号、联创9号、同玉18、钻卡巴巴、泰玉12、湘农玉14号和奥玉3102等18个夏玉米品种以及临奥1号(CK)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的产量,并对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北89和中单808产量较高,分别为521.2 Kg/(667 m2)和468.3 Kg/(667 m2),比CK分别增产16.4%和4.6%,有望成为湖南夏玉米推广的主要品种;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百粒重、穗行数等农艺性状对产量有正相关影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军  辛晓通  李嘉琦  于锡桐  吴佳秀  韩颖  
为研究不同长期定位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采自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轮作施肥定位试验站的土壤样品中为试验对象,研究了15组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有一定差异。增施氮肥条件下,对土壤脲酶的活性的增加效果显著,却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磷肥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较小;钾肥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与有机肥配施的情况下,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对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较小;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机肥配施无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而对土壤脲...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双  李永斌  李云龙  王民洋  张浩炜  钟增明  王亚君  陈三凤  
为探究微生物菌剂对夏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2016—2018年连续3年接种固氮类芽孢杆菌菌剂1-18、芽孢杆菌菌剂L-56以及1-18和L-56的复合菌剂,以未接种菌剂的植株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夏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接种菌剂1-18的增产率16.06%高于接种菌剂L-56的增产率7.10%,接种1-18和L-56复合菌剂的增产率最高为18.51%;而2017年接种菌剂L-56的增产率12.19%高于接种菌剂1-18的增产率5.05%,接种1-18和L-56复合菌剂的增产率为14.53%;2018年接种菌剂L-56的增产率9.11%略高于接种菌剂1-18的增产率6.53%,接种1-18和L-56复合菌剂的增产率为11.75%,说明不同菌剂在不同年份处理存在差异,但接种菌剂均能提高夏玉米产量。此外,接种菌剂1-18和L-56还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与对照相比,接种1-18和L-56这2种菌剂均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并改善玉米农艺性状,其中接种1-18和L-56复合菌剂的效果要优于单独接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世友  刘孟朝  张国印  茹淑华  韩宝文  王凌  贾良良  
为了提高氮素的经济效益,减少氮素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在子牙河流域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无机氮分布和累积以及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后,无机氮的分布和累积以均以硝态氮为主,从硝态氮分布看,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玉米收获期40 cm以下土层中习惯施肥显著高于优化施肥和对照处理;从小麦和玉米收获期1.2 m土层硝态氮残留来看,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缓控肥+有机肥分别比习惯施肥减少43.55%,26.53%,40.82%和42.89%,28.96%,38.28%,32.5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海合  李凤华  才卓  杨兆顺  楼辰军  钱芳  张旭  
以热带玉米和温带玉米为亲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种质玉米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苗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温×温>热×热>热×温,地上部干物质量热×热>热×温>温×温,地下部分表现趋势与地上相反;生长初期株高温×温>热×温>热×热,随着生长进程的推移,组合间株高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不同种质间杂交后代苗期叶片数和出叶速率没有明显差异;杂交组合中含热带种质的比例越高,最大面积叶片出现的高度越高,面积较大的叶片数相对较多;热带种质所含比例越大,后代雄穗分支数越多。热带种质带来的株高增加,主要源于植株中下部节间的伸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学林  徐钧  安婷婷  侯小畔  李潮海  
【目的】明确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特性与玉米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为生产上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减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大田设置5个氮肥梯度固定施肥样地(对照、180 kg·hm~(-2)、240 kg·hm~(-2)、300 kg·hm~(-2)和360 kg·hm~(-2),分别简写为Ck、N180、N240、N300和N360),并于2012、2013和2014年连续3年在玉米拔节、吐丝、成熟3个关键生育时期测定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脲酶、过氧化氢酶、ph,同时测定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及其氮素累积量,重点分析Ck、N240和N360 3个处理根际土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淑梅  曲晓燕  张洪生  姜雯  
将冬小麦、夏玉米作为整体,研究耕作定位试验(10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耕作试验(第2年)结果表明:与玉米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量受耕作方式影响更显著,其中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耕作处理为A2B2R(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20~40 cm、40~60 cm均为A1B2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最高。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土层温度均值(上午8时)为A3B2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A1B1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最高,比对照(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虎宁  秦伟娜  焦婷  师尚礼  李淑艳  高永权  齐帅  
对分别种植在雨养区(甘肃会宁)和灌溉区(甘肃武威)的20个青饲玉米(Zea mays)品种乳熟期产量、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评定,以期为甘肃不同区域优质青饲玉米品种的筛选及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在灌溉区所有青饲玉米品种的干重均高于雨养区;雨养区‘豫青贮23’的干重最高,较‘晋单73’提高73.28%,灌溉区‘豫玉22’的干重高于其他品种。雨养区‘陇单10号’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和穗重)较其他品种表现突出(P <0.05)。雨养区,‘延科288’的淀粉含量最高,且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屯玉168’低80.86%,而‘桂青贮1号’的粗蛋白含量高于其他品种;灌溉区,‘晋单73’的淀粉含量则高于其他品种,且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较‘利单295’低53.29%,而‘北农青贮208’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雨养区‘蜀玉201’‘豫玉22’‘延科288’的综合表现最好,适宜在雨养区种植,而灌溉区‘晋单73’‘蜀玉201’的综合表现最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振江  李明顺  李新海  张世煌  张宝石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自交系为副区,材料均为华北地区近40年34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偏向关等方法分析了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自交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株粒数>空秆率>行粒数>千粒重>叶向值>秃尖度>穗位>生育期>ASI>倒伏率。只有通过提高单株粒数,才能加大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粒数。同时通过保持穗位、生育期在适当水平,强化耐密性的选择,选择千粒重高、雌雄协调、株型上举耐密且抗倒能力强的自交系,才能最终提高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因此,提高株粒数是提高玉米自交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明  同延安  郭俊炜  张树兰  郭盼  
【目的】研究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2种作物氮肥的合理用量,以此对施肥现状进行评价。【方法】在位于陕西关中地区的杨凌进行氮肥肥效田间试验,利用数学方法得出氮肥合理用量,并将其与实际调查的农户习惯氮肥用量进行比较,以分析二者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冬小麦、夏玉米推荐氮肥用量分别为140和145kg/hm2,而当前农户习惯氮肥用量分别为(211±139)和(310±131)kg/hm2,明显高于推荐氮肥用量,但二者产量无明显差异。过量施用氮肥导致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0~100cm土层)较高,分别为117.4和125.3kg/hm2,同时造成经济效益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