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84)
- 2023(4843)
- 2022(4497)
- 2021(4071)
- 2020(3820)
- 2019(9010)
- 2018(9056)
- 2017(17630)
- 2016(10100)
- 2015(11716)
- 2014(12083)
- 2013(12177)
- 2012(11642)
- 2011(10627)
- 2010(10773)
- 2009(10212)
- 2008(10411)
- 2007(9731)
- 2006(8156)
- 2005(7379)
- 学科
- 济(42912)
- 经济(42875)
- 业(25670)
- 管理(25149)
- 方法(22702)
- 数学(20473)
- 数学方法(20301)
- 企(19430)
- 企业(19430)
- 农(12799)
- 财(10774)
- 中国(10237)
- 学(10012)
- 贸(8962)
- 贸易(8962)
- 地方(8720)
- 易(8683)
- 农业(8233)
- 业经(7709)
- 制(7582)
- 和(6792)
- 务(6585)
- 财务(6571)
- 财务管理(6549)
- 银(6266)
- 银行(6233)
- 企业财务(6142)
- 行(5903)
- 融(5886)
- 金融(5884)
- 机构
- 大学(152822)
- 学院(152148)
- 济(60770)
- 经济(59362)
- 管理(55378)
- 研究(53641)
- 理学(47486)
- 理学院(46885)
- 管理学(45963)
- 管理学院(45683)
- 中国(39731)
- 科学(35878)
- 农(34530)
- 京(32879)
- 所(29807)
- 农业(27911)
- 研究所(27353)
- 业大(27208)
- 财(27015)
- 中心(25095)
- 江(23610)
- 财经(21661)
- 北京(20844)
- 范(20055)
- 师范(19817)
- 经(19521)
- 经济学(18754)
- 州(18745)
- 院(18355)
- 农业大学(17895)
- 基金
- 项目(99544)
- 科学(75619)
- 基金(69861)
- 研究(69728)
- 家(62346)
- 国家(61817)
- 科学基金(50453)
- 社会(41536)
- 省(40143)
- 社会科(39216)
- 社会科学(39196)
- 基金项目(37279)
- 划(34202)
- 自然(33608)
- 自然科(32760)
- 自然科学(32746)
- 教育(32406)
- 自然科学基金(32163)
- 资助(29428)
- 编号(29275)
- 成果(24270)
- 重点(22998)
- 部(22220)
- 发(22083)
- 课题(20352)
- 创(20185)
- 计划(20173)
- 科研(19808)
- 创新(18945)
- 大学(18351)
共检索到220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丰光 李妍妍 景希强 于兵 于洪波 卢秉生 王秀凤 姚永祥
以2个株型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PH4CV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目测计数玉米不同群体雄穗分枝数量。通过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以玉米雄穗分枝数为性状,研究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群体呈双峰分布,B1和B2群体分离世代呈多峰分布,说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遗传为多基因数量性状控制,且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即C模型)。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多基因遗传力较高,在74.83%~80.42%之间,若选择雄穗分枝较少的自交系必须从基础材料入手。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雄穗分枝选择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雄穗分枝 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琪林 陈绍江 苏书文 高合明 郭新林
以7份具有不同雄穗性状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Griffing方法4的双列杂交,估算了玉米雄穗主轴长度、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度、小穗着生密度和每穗小穗数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相应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性状间一般配合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个雄穗性状一般配合力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基因累加效应占遗传主导地位;5个性状的h2B(%)分别为80 72,82 96,85 13,84 211,61 10;h2N(%)分别为60 92,66 11,44 62,67 20,38 96。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相关分析发现,分枝数、小穗着生密度与每穗小穗数间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r=0 9347 ,r...
关键词:
玉米 雄穗性状 配合力 遗传参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孟昭东 张发军 丁照华 孙琦 汪黎明 郭庆法 王洪刚
【目的】采用秃尖与不秃尖两种结实类型的育种材料分析玉米果穗秃尖性状的遗传特点。【方法】试验以不秃尖类型自交系lx01-3和秃尖类型自交系wx04-1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低密度种植以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分析各世代群体的果穗秃尖表现。【结果】F1代植株的果穗均为秃尖类型。果穗秃尖与不秃尖类型的分离比例在F2群体中为12.78﹕1,在BC1群体中为2.75﹕1。经卡方测验,符合2对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的遗传特点。SPSS分析表明,F2群体中秃尖类型果穗的秃尖长度性状分布曲线呈明显的偏态分布。【结论】(1)结实类型是由2对存在重叠作用的基因所控制的质量性状。秃尖类型对不秃尖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丰光 于兵 李妍妍 白向历 陈增齐 姚永祥 景希强
以两个轴色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PH4CV构成的六世代群体为材料,采用目测法将穗轴颜色分级,通过P1、P2、F1、F2、B1和B2六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控制玉米轴色性状的基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B1和F2群体轴色数值频率表现为W型分布,B2群体数值频率表现为偏正态分布,说明玉米轴色性状遗传为少数主基因控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遗传模型(即B-1模型);两个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72和-0.82,说明育种值较高;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745和0.13,说明基因a对基因b表现为显性效应;在上位性中,两对基因显性×显性效应值为-0.715,说明互作效应明显,显性效应起主要...
关键词:
玉米 轴色 遗传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宇 于海秋 李兴涛 依兵 蒋春姬 王晓磊 曹敏建
以耐低钾玉米自交系90-21-3和低钾敏感玉米自交系D937及其F1、F2、BC1、BC2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天然低钾大田种植,对玉米耐低钾的主要根系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总根长和根表面积的遗传率较高,其狭义遗传力分别为63.05%和44.47%,两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存在主效基因作用。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干重和根含钾量的遗传率均较低,受环境影响较大。
关键词:
玉米 耐低钾 根系性状 遗传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岭 崔绍平 徐有 张动敏
由8个亲本组成1/2P(P+1)双列杂交试验,采用Hayman等人的双列分析法,对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角、叶向值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叶面积存在显著的上位性效应外,其余4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叶角、叶向值以加性效应为主;叶长、叶宽、叶面积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叶角、叶向值以低值为部分显性,叶长、叶面积以高值为超显性。叶角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在88.7%左右,叶面积最低,为32.7%左右。
关键词:
玉米 玉米株型 遗传分析 基因效应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向春阳 杜锦 韩芸 孟宪刚 刘均革
对适于饲用的高油玉米新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有利于饲用高油玉米新品种的选育。试验于2007~2008年在天津市静海县良种场进行,利用NCⅡ设计,对25个杂交组合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一般配合力方差大小依次为:穗粗、单株鲜重、株高、穗行数、百粒重、穗位高、籽粒含油率、单株粒重、穗长和行粒数,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小依次为:行粒数、穗长、单株粒重、籽粒含油率、穗位高、百粒重、穗行数、株高、单株鲜重和穗粗。广义遗传率大小依次为:百粒重、穗长、单株粒重、单株鲜重、穗行数、穗位高、穗粗、籽粒含油率、行粒数和株高,狭义遗传率大小依次为:单株鲜重、百粒重、穗粗、穗行数、穗位高、单株粒重、穗长、...
关键词:
饲用高油玉米 性状 遗传分析 通径系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彦惠 张传贞 徐洪杰
采用NCⅡ交配设计,研究分析了我国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基本遗传参数及其与国内血缘自交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一优势群的优良自交系中,多数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具有进一步改良提高的潜力。单株产量、行粒数、株高、穗行数的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其余性状的显性方差小于或等于加性方差;国内血缘自交系与之杂交,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说明二者的基因型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应根据"国内系×国外系"杂优利用的原则,在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中,通过回交、二环系法和轮回选择等途径,对自交系加以改良利用。并讨论了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
玉米,杂优类群,遗传分析,数量性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锋 刘鹏飞 王汉宁 张金凤 王晓明
选用穗高系数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14和T4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穗高系数性状进行分析;以330个F2单株为分离作图群体,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穗高系数QTL。通过研究玉米穗高系数的遗传模式和QTL定位,为玉米高产、耐密和抗倒伏育种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穗高系数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F2群体和F2:3家系中分别定位到4个和6个穗高系数QTL;其中有3个QTL在F2群体和F2:3家系中均可被检测到。检测到的高贡献率的主...
关键词:
玉米 穗高系数 遗传模型 QT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江民 肖植文 李勃 伏成秀 张建华 刘艳芳
文章通过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自育与外引2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和遗传距离分析,将参试自交系划分为8个类群,研究表明遗传距离能真实的反映出本院自育外引系的真实的遗传差异,为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按遗传距离等因素筛选出了6个自交系,供进一步育种使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世斌 荣廷昭 李晚忱 潘光堂
以3个新近选育和16个生产上常用骨干系总计19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比较它们在数量性状和AFLPs上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表型数量性状与AFLPs数据的两种聚类结果都与自交系系谱有较好的一致性,且AFLP的吻合程度较高,两种聚类结果都一致把19个自交系所组配的生产推广优势组合的双亲分在不同的组或亚组;其中新选系中的21-ES、A318与其他骨干系在数量性状与AFLPs上有较大差异,被单独聚为一类;各自交系间的数量性状和AFLPs的遗传距离与其F1的中亲优势值呈正相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保侠 裴玉贺 郭新梅 宋希云
以9个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 I双列杂交模式组配72个杂交组合,研究其淀粉黏度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沉降值和回落值存在超中亲优势,其他性状存在超低亲优势。杂交组合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回落值与父本的相关系数大于母本;除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外,其他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终值黏度的狭义遗传力均达到了较高水平。谷值黏度和终值黏度的遗传变异主要以加性为主,沉降值的遗传变异主要以显性为主,其他性状的遗传变异加性和显性共同作用。
关键词:
玉米 淀粉含量 黏度性状 遗传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鹏飞 周富亮 梁思维 蒋锋
[目的]研究甜玉米茎秆强度性状的遗传模型,为甜玉米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茎秆强度差异较大的自交系T49(抗倒伏)和T56(易倒伏)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甜玉米茎秆强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茎秆穿刺强度最佳遗传模型为D-0(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4.07%,45.30%,57.78%;茎秆抗压强度最佳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4.15%,40.83%,62.97%;茎秆弯折性能最佳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9.79%,40.89%,89.46%,3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结论]在育种实践中,对早期世代可进行玉米抗倒伏性遗传改良和选择,同时注意一定的环境因素,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来累积微效基因以提高育种效率。
关键词:
甜玉米 茎秆强度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姬东华 薛亚东 郑用琏 陈景堂 黄亚群 王燕
以玉米自交系综3和衡白522的F2∶3家系为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田间试验,研究了6个籽粒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所调查的6个性状中,广义遗传力在两点最高的为穗行数和穗粗,其次为行粒数、穗粒重、穗重、穗长。F1代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强弱依次为穗粒重、穗重、行粒数、穗长、穗行数和穗粗。F2∶3家系表现出明显的自交衰退现象。穗粒重的变异系数最高,其次分别为穗重、行粒数、穗长、穗行数和穗粗。穗粒重与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行粒数对穗粒重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利用籽粒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为正确估算靶基因表型值、精细定位和克隆基因提供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成林 谭华 黄开健 黄爱花 翟瑞宁 莫润秀 韦新兴 杨萌 吕巨智 黄艳芬
【目的】分析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玉米自交系和广西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效应,为广西合理利用热带玉米种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广西骨干玉米自交系SP221、先21A、桂39722和桂兆18421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对24个热带玉米自交系(12个CIMMYT引进系和12个广西自选系)的10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穗位高、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进行配合力测定和遗传效应分析,评价各自交系的利用潜力。【结果】在24个热带玉米自交系中,DTMA-191和QP103各农艺性状的GCA表现优良,杂交组合中SP221×D13032、先21A×CML460和先21A×D11231株高、穗长、穗粗、穗位高、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的SCA表现优良。与12个CIMMYT玉米自交系各农艺性状的平均GCA相比,12个广西玉米自交系的秃尖表现较差,穗位高和百粒重表现较好。在所配制组合各农艺性状的SCA中,广西玉米自交系对提高单株产量和抑制秃尖具有明显优势,CIMMYT玉米自交系在降低穗位高和提高百粒重方面表现较好。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28个玉米自交系穗位高和秃尖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4.01%和52.46%,其他农艺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00%。【结论】玉米自交系DTMA-191和QP103各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可作为重点利用自交系;杂交组合SP221×D13032、先21A×CML460和先21A×D11231的多数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可用于开展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在育种实践中,提高单株产量和改良秃尖应侧重利用广西玉米自交系,降低穗位高和提高百粒重应侧重利用CIMMYT玉米自交系。在热带玉米育种过程中穗位高和秃尖应进行早代选择,株高、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应进行晚代选择。
关键词:
热带种质 自交系 配合力 遗传效应 玉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