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97)
2023(13605)
2022(11317)
2021(10235)
2020(8938)
2019(20446)
2018(20188)
2017(38614)
2016(21228)
2015(24028)
2014(23938)
2013(23804)
2012(21931)
2011(20111)
2010(20408)
2009(19172)
2008(18717)
2007(16903)
2006(14761)
2005(13128)
作者
(66463)
(55766)
(55746)
(52763)
(35312)
(26985)
(25202)
(22111)
(20851)
(19676)
(19090)
(18412)
(17995)
(17587)
(17475)
(17269)
(17120)
(16540)
(16101)
(15997)
(14261)
(13704)
(13577)
(12812)
(12603)
(12445)
(12272)
(12165)
(11373)
(11051)
学科
(106791)
经济(106685)
管理(59530)
(55801)
方法(46449)
(45439)
企业(45439)
数学(41691)
数学方法(41063)
(23701)
中国(22817)
(22467)
(22042)
地方(21956)
业经(19776)
(17365)
贸易(17357)
(16802)
(15939)
农业(15829)
环境(14010)
地方经济(13996)
(13935)
理论(13860)
(13588)
财务(13543)
财务管理(13504)
(13095)
(13036)
银行(13036)
机构
学院(317135)
大学(317074)
(135365)
经济(132718)
管理(119045)
研究(109552)
理学(103525)
理学院(102321)
管理学(100164)
管理学院(99612)
中国(81153)
科学(71167)
(65916)
(63307)
(58190)
(58164)
业大(53654)
研究所(53294)
农业(50582)
中心(49391)
(47102)
财经(46976)
(42512)
经济学(42253)
北京(41122)
(38852)
师范(38293)
(38291)
经济学院(37964)
(36835)
基金
项目(213283)
科学(165973)
基金(155247)
研究(145007)
(138810)
国家(137723)
科学基金(116342)
社会(92413)
社会科(87693)
社会科学(87663)
(84509)
基金项目(81981)
自然(78515)
自然科(76751)
自然科学(76724)
自然科学基金(75354)
(71488)
教育(66902)
资助(64510)
编号(56569)
重点(48652)
(46056)
(45935)
成果(44682)
(44106)
计划(42326)
科研(41960)
创新(41401)
课题(39367)
大学(38998)
期刊
(147977)
经济(147977)
研究(87266)
学报(59126)
中国(57763)
(56728)
科学(51118)
(45812)
大学(42861)
管理(42764)
学学(41219)
农业(37885)
技术(27842)
(25659)
金融(25659)
教育(25599)
经济研究(25493)
财经(23781)
业经(22815)
(20776)
(20421)
问题(19191)
统计(18553)
技术经济(17881)
(16765)
(16676)
业大(15416)
商业(15410)
决策(15110)
(14955)
共检索到45971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红日  张玉平  刘强  荣湘民  张炼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单作、玉米间作芝麻、玉米间作花生、玉米间作大豆、玉米套种红薯对旱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旱地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地表氮磷流失的拦截效应明显,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分别达77.21%~81.68%和63.68%~69.10%;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大豆和玉米套种红薯对旱地氮磷径流流失的阻控效应更加明显,玉米间作大豆的径流总氮、颗粒态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40.67%和39.15%,总磷和颗粒态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8.94%和39.84%;玉米套作红薯模式的总氮和颗粒态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8.07%和38.27%,总磷与颗粒态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1.75%和28.09%;玉米套作红薯模式的生产效益最佳,其经济纯收入较玉米单作提高了98.07%。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萍萍  卞新民  章熙谷  谭立军  陈欣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苏南地区麦玉米稻三熟制中套作春玉米的合理施肥量和肥料配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磷和有机肥三因子对产量有较大的贡献,而钾肥增产作用不明显。产量与氮、磷化肥和有机肥之间的三元二次生产函数分析表明,氮肥与有机肥及磷肥与有机肥之间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在苏南中上等肥力水稻土上,套作春玉米75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肥料运筹为:总氮量225~300kg,其中化肥氮150~225kg,有机氮75~150kg;无机磷肥用量为75~150kg。若有机肥取高限,则磷肥直取低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严俊   潘晓雪   李玉成   张学胜   李伟   陶雅露   张康  
【目的】探究不同有机种植模式对稻田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能在降低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方法】在环巢湖地区开展大田实验,共设置4个实验组:常规种植模式(CK)和“紫云英还田+有机肥”(T1)、“秸秆还田+沼液”(T2)、“秸秆还田+大豆饼肥”(T3)3种有机种植模式。分别测定田面水中氮磷浓度,稻米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及水稻产量和氮磷吸收量。【结果】移栽期和分蘖前期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达到高峰;相较于常规种植组,在移栽期,有机种植组田面水的总氮(TN)浓度和总磷(TP)浓度分别降低13.47%~23.84%和23.71%~28.79%;在分蘖期,有机种植组田面水的TN浓度和TP浓度分别降低13.47%~23.84%和21.86%~36.75%。有机种植模式下,水稻的转运效率提高14.50%~23.80%,稻米中的Cd、As和Pb含量显著降低,各实验组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且稻米产量未显著下降,净总经济效益显著提高(37.59%~51.64%)。【结论】有机种植模式均可有效降低稻田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且移栽期和分蘖前期是防控氮磷流失的关键阶段。T2模式下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最小,净总经济效益提高幅度最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睿  高子健  张欣雨  李艳和  宋光同  赵玉华  
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 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 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 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竹  杨继芝  杨文钰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玉米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后作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适期早播,产量提高,收获提前,缩短了与大豆的共生期,保证了大豆生长期间适宜的株高、较大的茎粗和理想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利于大豆产量的形成。玉米不同密度对大豆茎叶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玉米收获前,后期影响效应无显著差异,但大豆在玉米高密度下的产量显著低于在玉米中、低密度下的产量;玉米产量则是以中密度下的产量最高。因此,考虑玉米和大豆的综合效益,本实验得出的最优组合为玉米3月21日播种,密度为5.25万株·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虹  文熙宸  曾瑾汐  蒲甜  杨文钰  王小春  
为了探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体系下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养分积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应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供氮(0, 120, 180, 240 kg/hm~2,记为N0、N1、N2、N3)和供磷水平(0, 35, 70, 105 kg/hm~2,记为P0、P1、P2、P3),以单作玉米(施氮水平:N0、N2,施磷水平:P0、P2)为对照。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较玉米单作施氮磷的增效作用更明显,分别提高了20.16%和20.60%。套作玉米中,各氮磷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有影响,相同磷素水平下,土壤脲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于施氮180 kg/hm~2时最高,土壤磷酸酶活性则受到抑制,有效磷含量较不施氮降低;相同氮素水平下,随施磷量的增加,土壤脲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碱解氮含量先增后减。相关分析表明,氮磷互作下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6~0.812),与玉米氮磷积累呈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及植株吸磷量呈正相关,尤其与有效磷含量存在极显著关系(r=0.634~0.851)。综上,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由于种间效应和氮磷互作共同作用,活化了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提高土壤碱性氮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利于玉米植株氮、磷素的累积。本试验研究范围内,套作模式下玉米氮磷配施以氮减至180 kg/hm~2、磷减至70 kg/hm~2时,效应最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特  崔阔澍  黄文娟  杨文钰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和优化肥料利用,以最低的肥料成本获得更好的作物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2020年,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连作(MS1)、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轮作(MS2)、玉米/大豆传统套作(MS3)、单作玉米(M)、单作大豆(S)和休闲地(FL)的土壤为测试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差异。【结果】玉米/大豆套作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质(29.19 g/kg)和全氮(10.19 g/kg)含量以MS2最高。FL土壤有机质(1.69 g/kg)和全氮(0.64 g/kg)含量最低。大豆行土壤全氮高于玉米行,不同种植模式下有机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海勇  赵建华  王志刚  刘红亮  师永沿  孙建好  包兴国  李隆  
为明确间套作和施磷对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收获指数、磷素收获指数和体内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为期3年(2009—20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施磷水平,分别为0、40和80kg/hm2施磷量,副区为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与玉米间套作及单作玉米。结果表明:1)间套作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磷质量分数,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的玉米平均籽粒磷质量分数比单作玉米分别高出19.8%、13.0%、17.2%和12.0%;而间套作玉米相对于单作玉米收获指数和磷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变化;间套作明显降低玉米体内磷素利用效率,与油菜、蚕豆、鹰嘴豆和大豆间套作玉米的平均体内磷素利用效率比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杜文平  杜杰  马文良  王冀新  邵富根  
春小麦套种覆膜玉米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包头市农技推广站杜文平,杜杰,马文良,王冀新,邵富根春小麦套种覆膜玉米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立体栽培技术。这项技术目前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得到普遍的推广应用。包头市经过多年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取得了明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立辉  杨印生  赵耀  
本文论述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研制和推广玉米生产新体系的意义。建立了玉米生产新体系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并用此模型对玉米生产新体系在吉林省松树市大坡镇西山村的推广作了实证研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学艳  全勇  龚声信  岳银  余勇  马鹏  唐玉凤  沈燕琼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地表径流和渗漏水的土壤表层氮、磷随降雨流失的情况。【方法】在渔洞水库流域的大田里设计了4种典型的作物种植类型。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氮、磷浓度。【结果】不同作物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中氮素流失质量浓度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之后逐步下降的趋势,土壤渗透水相中氮素流失无明显变化趋势;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对磷素流失质量浓度影响较大,地表径流和土壤渗透水相中磷素流失平均浓度较高的为苹果(0.71、0.99 mg/L)和青花(0.24、0.27 mg/L)。【结论】该试验设计合理,能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的氮磷流失量和吸收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河流附近环境保护区的种植模式选择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柴斌锋  陈玉萍  郑少锋  
本文通过对南北三省农户玉米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比较分析了不同收入等级农户、不同地区农户和不同土地等级玉米生产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主要结论有:(1)玉米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与农户的贫富等级有关;(2)玉米的成本和收益与土地的细碎化、土地等级有关;(3)劳动用工量和化肥量是玉米生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4)人工费用的计量方法将直接影响玉米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核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易玲  彭西红  陈平  杜青  任俊波  杨雪丽  雷鹿  雍太文  杨文钰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下玉米大豆的叶片持绿、光合和系统产量特性。【方法】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种植方式(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玉米套作(IM)、大豆套作(IS))和施氮水平(不施氮(NN)、减量施氮(RN:180 kg N·hm~(-2))、常量施氮(CN:240 kg N·hm~(-2)))对玉米大豆叶片持绿、光合特性以及其干物质积累和系统产量的影响。【结果】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大豆产量随施氮增加先增后降;RN下,IM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的总产量最高,系统生产力指数(SPI)最大。套作下各作物的叶片持绿期更长,光合特性指标均较单作稳定,且在籽粒形成期优于单作;各施氮水平下,套作处理的绿叶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单作,IM的最大绿叶衰减速率出现天数比MM的分别晚7 d、5 d和1 d;IS的则比SS的分别晚7 d、0 d和11 d。相比单作,套作可以显著降低各施氮水平下玉米叶片的平均衰减速率,延长最大衰减速率出现天数,降低绿叶衰减程度。各作物的光合速率表现为套作高于单作,减量施氮高于常量施氮。玉米R2期,IM的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Qp)比MM的高12.7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低21.30%;NPQ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RN比NN降低了17.11%。套作SPAD值波动幅度弱于单作,且呈稳定上升趋势;玉米R2期,IM比MM高34.52%,大豆R2和R6期,IS分别比SS高10.39%、29.48%;RN的SPAD值最高,玉米R2期,IMRN处理比IMNN处理高17.46%,MMRN处理比MMNN处理高35.02%;大豆R6期,ISRN处理比ISNN和ISCN处理分别高7.71%、6.67%,SSRN处理比SSCN处理高10.03%。【结论】减量施氮下,玉米大豆套作显著延长了叶片的持绿期;花后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光合机构功能、叶绿素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且比单作稳定,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强,充分发挥了玉米的生产潜力并增加了大豆产量,使得套作系统总产量显著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青  陈平  刘姗姗  罗凯  郑本川  杨欢  何舜  杨文钰  雍太文  
【目的】探讨玉米-大豆间套作下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以期为明确大豆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反应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是不同大豆品种:南豆25(ND)、桂夏3号(GX)和贡秋豆8号(GQ),副因素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套作(RI)和玉米-大豆间作(SI)。于2018年,在大豆出苗后40、47、54和61 d对其主茎顶端的花芽进行连续性的形态学解剖观察,并在此基础上于2019年进一步对大豆出苗后54 d的主茎顶端、中部和底部的花芽进行分部位观察。同时在2019年,统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冠层透光率、田间温度、相对湿度以及CO_2浓度等小气候的变化对大豆不同部位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2018年,3个大豆品种的花芽分化规律表现为GQ要快于ND和GX。在出苗后47 d和61 d,此时大豆处于营养生长后期和生殖生长前期,不同种植模式间的差异最大,表现为间套作的花芽分化进程要稍快于单作。2019年,对大豆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出苗后54 d)的花芽分化进程进行分层观察发现,3个大豆品种均表现为冠层>中部>底部,但是在不同模式下的表现不一致,ND和GX在SS模式下的花芽分化进程要慢于RI和SI模式,GQ的花芽分化在3个种植模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ND、GX和GQ的透光率在出苗后60 d为1个拐点,此时RI和SI模式冠层的透光率与SS模式相比无显著差异,中部和底部的透光率虽呈下降趋势,但都要显著高于SS模式。而在出苗后70 d,ND、GX和GQ在SI模式的冠层透光率最低,分别是82.1%、88.2%和86.8%,而此时的SS和RI模式的冠层透光率均接近100%。在生殖生长后期,ND、GX和GQ在RI和SI模式的日均温度均要高于SS模式,同时RI模式要高于SI模式。不同种植模式下的ND、GX和GQ的相对湿度均在出苗后70 d有一个显著下降趋势,其中RI模式的相对湿度最低,分别是73.5%、75.4%和78.2%。ND、GX和GQ的CO_2浓度在RI和SI模式下都要低于SS模式,在间套作种植中下又以RI模式的CO_2浓度最低,尤其是在出苗后70 d分别比SS模式低10.3%、10.2%和10.9%。【结论】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可以促进大豆花芽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在大豆生育后期,间套作模式下尤其是套作玉米收获后,套作大豆的中下层的透光率显著高于单作,行间温度、相对湿度和CO_2浓度均低于单作,这种带状间套作种植模式的大豆行间微环境优于单作,有利于大豆生殖生长后期荚果的发育,为间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阜  逄焕成  
在冬小麦 -夏玉米两熟模式基础上开发的冬小麦 /春玉米 /夏玉米多熟间套模式 ,具有较高的生产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其单产水平和光热资源利用率提高 2 0 %多 ,是农田在吨粮基础上实现高产再高产的一种新尝试。该模式实现高产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间套作复合群体高强度的纳密功能 ,并形成一个高光效的群体结构 ,使复合群体的受光改善和截光能力增强。从栽培技术角度 ,确定适宜的品种组合和田间配置 ,解决好春玉米的早播早熟是该模式成功应用的关键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