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3)
2023(1938)
2022(1579)
2021(1338)
2020(1039)
2019(2265)
2018(2025)
2017(3924)
2016(2084)
2015(2129)
2014(1985)
2013(1991)
2012(1727)
2011(1645)
2010(1539)
2009(1356)
2008(1303)
2007(1161)
2006(905)
2005(810)
作者
(6633)
(5727)
(5606)
(5329)
(3418)
(2820)
(2322)
(2298)
(1990)
(1921)
(1919)
(1855)
(1796)
(1774)
(1700)
(1696)
(1638)
(1638)
(1625)
(1545)
(1413)
(1405)
(1333)
(1302)
(1222)
(1218)
(1191)
(1170)
(1120)
(1116)
学科
(10371)
经济(10359)
管理(6356)
(5673)
方法(5039)
数学(4705)
数学方法(4682)
(4267)
企业(4267)
(2578)
业经(2571)
(2439)
中国(2297)
(2168)
贸易(2168)
(2112)
(1900)
(1894)
玉米(1883)
环境(1841)
(1726)
玉蜀黍(1723)
(1723)
蜀黍(1723)
产业(1713)
技术(1622)
农业(1613)
(1508)
金融(1508)
地方(1433)
机构
学院(31520)
大学(31117)
(15298)
经济(15128)
管理(11411)
研究(10792)
理学(10532)
理学院(10397)
管理学(10244)
管理学院(10194)
(8151)
中国(7155)
科学(7032)
农业(6814)
(6661)
业大(6149)
财经(5860)
(5690)
经济学(5672)
(5534)
(5455)
经济学院(5343)
研究所(5339)
中心(4846)
财经大学(4562)
农业大学(4455)
科学院(4159)
(3926)
(3813)
商学(3742)
基金
项目(24942)
科学(19978)
基金(19561)
(18165)
国家(18058)
研究(15860)
科学基金(15275)
社会(11712)
社会科(11313)
社会科学(11310)
基金项目(10389)
自然(10049)
自然科(9858)
自然科学(9857)
自然科学基金(9683)
(9507)
(8160)
资助(7479)
教育(6951)
重点(5748)
国家社会(5733)
(5697)
(5577)
(5409)
创新(5282)
计划(5152)
(5140)
编号(5011)
科研(4871)
教育部(4847)
期刊
(12628)
经济(12628)
研究(8064)
学报(7642)
(7605)
科学(5513)
农业(5382)
大学(5076)
学学(5028)
(4700)
中国(4555)
管理(3861)
(3305)
财经(3095)
经济研究(2840)
(2744)
(2287)
金融(2287)
业经(2176)
业大(2158)
农业大学(1962)
中国农业(1908)
问题(1882)
(1823)
技术(1763)
商业(1666)
(1565)
统计(1509)
技术经济(1508)
科技(1496)
共检索到39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欧阳铖人  吴伯志  吴开贤  杨友琼  段颖丹  张晓云  字淑慧  
【目的】探讨间作体系下地表特性(如地表糙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方法】结合野外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观测了种植方式(单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和玉米马铃薯间作)和耕作(起垄和无垄)方式下的径流和侵蚀量特征。【结果】大田条件下起垄和种植方式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志兰  范志伟  王永刚  杨圆满  吴伯志  
【目的】间作时,2种作物的种植时间常常不同,晚种作物一般会因先种作物的抑制而在中后期表现出恢复性生长,这对晚种作物的产量和间作增产优势大小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中间作玉米是否存在恢复性生长以及什么时期开始恢复性生长。【方法】以4行玉米间作4行马铃薯、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对间作玉米、单作玉米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等生育指标进行动态观测。【结果】从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和生物量数据来看,玉米移栽后75 d之内,单作玉米的生长速度大于间作玉米,间作玉米边2行的生长速度大于边1行;玉米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勤  刘永红  柯国华  何文铸  高强  
采用控制性定位试验,研究坡耕地麦玉薯三熟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表明,采用垄作免耕、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其中采用横坡垄作的水土保持效果最好,但周年产量显著下降;采用中带顺坡垄作方式在稳定周年产量的基础上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其生态与经济效益最佳。研究还发现,降雨量和最大24h降雨量与径流量、土壤流失量显著相关,降雨量对径流量的影响大于最大24h降雨量,土壤流失量是受降雨量和最大24h降雨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雒瑞瑞  何玉鹏  郭艳丽  郑琛  
本试验采用2×6试验设计,研究米糠和玉米(Zea mays)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茎叶青贮品质的影响。两个马铃薯品种是庄薯3号和青薯169号,米糠和玉米的6个混合比例(鲜重)分别是马铃薯茎叶、85%马铃薯茎叶+15%米糠(单加米糠)、81%马铃薯茎叶+15%米糠+4%玉米(4%玉米)、77%马铃薯茎叶+15%米糠+8%玉米(8%玉米)、73%马铃薯茎叶+15%米糠+12%玉米(12%玉米)、69%马铃薯茎叶+15%米糠+16%玉米(16%玉米)。结果表明,与青薯169号相比,庄薯3号有较低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粗灰分(Ash),有较高的pH、缓冲能值(BC)、粗蛋白(CP)和钙(Ca)含量。青薯169号青贮料的氨氮∶总氮(NH3-N∶TN)、乳酸(LA)、丁酸(BA)、LA∶乙酸(AA)、CP、DM和NDF含量显著低于庄薯3号青贮料(P<0.05)。马铃薯茎叶单独青贮品质最差,与其相比,仅添加米糠可以提高青贮料的LA、LA∶AA、DM和NDF,降低pH、NH3-N∶TN、AA、BA和CP(P<0.05)。在此基础上,添加玉米可进一步提高LA、LA∶AA、DM和降低pH、AA(P0.05)。在NH3-N∶TN、LA、BA、LA∶AA和DM上,马铃薯品种和米糠、玉米的混合比例间存在互作(P<0.05)。总之,马铃薯茎叶靑贮料的发酵品质随品种而变化,青薯169号马铃薯茎叶具有较好的青贮特性,并且添加15%米糠和8%玉米即可获得高品质的青贮饲料。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振   曹婷婷   陈田庆   王欢元  
选取玉米和马铃薯2种种植模式下的复配土为研究对象,设计砒砂岩与风沙土体积比为0∶1(CK)、1∶5(C1)、1∶2(C2)和1∶1(C3)的4种复配农田(复配土),采用碱液吸收法对复配土有机碳的矿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复配比的2种种植模式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的复配土有机碳含量较CK的分别提升了27.27%~46.59%和42.47%~70.57%,除种植玉米的C1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机碳矿化速率呈现急剧下降、缓慢下降、平稳的3个阶段,在培养结束时,均以C3的降幅最大;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呈指数形式上升,种植模式和复配比及互作效应均对其显著影响,玉米种植模式下C1的较大,马铃薯种植模式下则C3的较大;累积矿化率在2种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大,与CK相比,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模式下分别以C2和C1的较低;矿化速率常数与半周转期变化趋势相反,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模式下有机碳矿化的半周转期分别以C2和C1的较大。可见,种植模式和复配比均对有机碳矿化产生了影响,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的分别以砒砂岩与风沙土体积比1∶5和1∶2的复配土更能促进有机碳的积累,可作为一种生产实践助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化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振   曹婷婷   陈田庆   王欢元  
选取玉米和马铃薯2种种植模式下的复配土为研究对象,设计砒砂岩与风沙土体积比为0∶1(CK)、1∶5(C1)、1∶2(C2)和1∶1(C3)的4种复配农田(复配土),采用碱液吸收法对复配土有机碳的矿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复配比的2种种植模式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的复配土有机碳含量较CK的分别提升了27.27%~46.59%和42.47%~70.57%,除种植玉米的C1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机碳矿化速率呈现急剧下降、缓慢下降、平稳的3个阶段,在培养结束时,均以C3的降幅最大;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呈指数形式上升,种植模式和复配比及互作效应均对其显著影响,玉米种植模式下C1的较大,马铃薯种植模式下则C3的较大;累积矿化率在2种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大,与CK相比,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模式下分别以C2和C1的较低;矿化速率常数与半周转期变化趋势相反,玉米和马铃薯种植模式下有机碳矿化的半周转期分别以C2和C1的较大。可见,种植模式和复配比均对有机碳矿化产生了影响,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的分别以砒砂岩与风沙土体积比1∶5和1∶2的复配土更能促进有机碳的积累,可作为一种生产实践助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化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佩华  
本试验对马铃薯+玉米间套作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阿里洋芋’、‘西薯1号’、‘抗青9-1’间套作较其净作增产分别达72%、43%、17.7%,叶绿素含量增加,晚疫病发病率分别降低58%、48%、53.8%,病情指数分别降低35%、39%、73.3%,间套作较净作对马铃薯品质影响较小,马铃薯田间自然环境(光照强度、风速、温度、湿度、寒意、热力指数、露点温度、湿球温度)有较大改善,玉米产量减产。试验结果表明在川西南海拔1800~2000 m的山地区可大力推广马铃薯+玉米高产高效间套作种植模式,对于当前改善和发展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绪成  王红丽  于显枫  侯慧芝  方彦杰  马一凡  
【目的】间套作是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农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半干旱旱作区发展间套作,必须选择基于水分承载力的模式。【方法】依托4年大田定位试验,测定全膜覆盖垄沟种植马铃薯单作(PM)、马铃薯蚕豆间作(PF)、马铃薯豌豆间作(PS)和马铃薯扁豆间作(PH)的土壤温度、土壤贮水量、作物产量等指标,计算耗水量、经济收益和水分经济收益率,明确其产量和水分效应,并评价其农田水分持续性。【结果】间作有利于缓解6—7月份的高温胁迫,在2012—2014年,PF、PS和PH处理在该时期0—25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PM处理下降0.8—3.6℃、0.4—2.8℃和0.8—1.8℃。间作促进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昂  王云琦  张会兰  王彬  黎宏祥  
石漠化造成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已经成为限制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建立一套广西特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广西地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对广西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广西地区基岩裸露、成土缓慢、植被生长困难等石漠化特点,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应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通过广西水利厅提供的水文站资料、县志、年鉴等历史资料集成、野外小流域采样调查、原位监测等方法,总结出涵盖包含社会、生态、经济3大方面在内的9类指标构成的初选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并结合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主要的作用途径,对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晓勇  罗承德  陈治谏  王海明  
坡地果园水土流失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构成双重压力。以皇竹草篱为纽带间植于坡地果园营建复合生态模式,对草篱拦蓄泥沙,径流的效应进行了长期观测。结果表明:草篱间植的应用能有效减少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尤以侵蚀量减少更为显著,与传统果园经营模式相比,径流量减少了58.71%~65.74%,侵蚀量减少了70.70%~77.92%。同时,草篱间植的应用对减少养分的流失总量效果也相当显著,对减少库区面源污染,保持和提高坡地果园的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三峡库区坡地果园的利用与保护提供了技术与模式支撑。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岳辉  陈志彪  黄炎和  
在福建长汀县河田地区强度侵蚀坡地种植象草并进行盆栽试验,分析了象草在侵蚀劣地上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象草分蘖快、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保水保土效益显著,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水土保持草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高磊  饶良懿  崔飞波  李志斌  杜柳红  刘利峰  
基于山西省平顺县白马小流域标准坡面径流小区的观测试验,以裸地作为对照,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降水量和降雨强度下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量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各坡面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研究太行山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规律和降雨对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雨和暴雨是造成各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降雨类型;在中雨强和高雨强条件下,各坡面径流小区的产流量占总产流量的71.94%73.60%,产沙量占总产沙量的80.78%90.35%。(2)在各降雨类型条件下,各坡面的产流产沙量为:裸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伟  杨吉华  张永涛  
在GIS的支持下,通过对安口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指标的实地测定,科学地估算了该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得到了各树种水土保持效益指标。结果表明:经过了近几年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安口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正在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治理过程是比较成功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华  刘家玲  
为研究黄土区切沟治理效益 ,在山西吉县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 :治理切沟的防洪减沙效益十分明显 ,降雨量为 70 .4mm ,30min最大雨强 0 .92mm min .未治理切沟土壤侵蚀量达 2 389t km2 ,而治理切沟水沙尚未出沟 .同时对治理切沟不同部位的不同林分土壤含水量、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了研究 ,发现切沟内塌积土上林木生长、理化性质均优于其它地形部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志伟  朱捍华  
本研究以砂页岩紫色土为对象,研究不同坡度下生态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相应的裸露荒地相比,坡度5°时,坡改梯、横坡种植、杨梅林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10%、18%、37%和94%;10°时,坡改梯、刺槐、枫树和枣树林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7%-60%和15%-86%,而林间除草的藤茶林增加30%和77%;15°时,草地恢复结合谷坊工程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30%和40%。坡改梯、横坡种植、经果林和水保林可在较低坡度(≤10°)降低水土流失,但须减少土壤扰动、增加林间或林下植被覆盖;人工或自然植被恢复结合谷坊工程可在较大坡度(1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