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14)
2023(7086)
2022(5982)
2021(5373)
2020(4486)
2019(9964)
2018(9429)
2017(17658)
2016(9816)
2015(10613)
2014(10161)
2013(10022)
2012(9300)
2011(8490)
2010(8316)
2009(7614)
2008(7580)
2007(6644)
2006(5885)
2005(5225)
作者
(34291)
(28532)
(28385)
(26549)
(18268)
(14059)
(12616)
(11450)
(10988)
(9947)
(9908)
(9542)
(9526)
(9301)
(9075)
(8874)
(8810)
(8500)
(8393)
(8279)
(7549)
(7149)
(6855)
(6587)
(6452)
(6426)
(6235)
(6097)
(5936)
(5902)
学科
(37520)
经济(37468)
(27696)
管理(27059)
(22622)
企业(22622)
方法(18528)
数学(16036)
数学方法(15871)
(11731)
(10532)
(10207)
(9619)
贸易(9618)
中国(9595)
(9394)
业经(8994)
(7207)
农业(7157)
技术(6462)
(5968)
财务(5965)
财务管理(5951)
环境(5905)
地方(5876)
(5869)
企业财务(5676)
(5548)
银行(5493)
(5489)
机构
大学(147369)
学院(144649)
(57235)
研究(56792)
经济(56238)
管理(52623)
理学(46539)
理学院(45941)
管理学(44935)
管理学院(44722)
(40788)
科学(40768)
中国(39998)
农业(32969)
业大(32509)
(32280)
(32028)
研究所(30220)
中心(23972)
(23760)
农业大学(21972)
(21524)
(20989)
(19893)
北京(19836)
财经(19611)
(18635)
科学院(18276)
(18089)
(17698)
基金
项目(108076)
科学(83036)
基金(79964)
(76424)
国家(75856)
研究(65414)
科学基金(62075)
自然(45070)
自然科(44090)
自然科学(44071)
自然科学基金(43349)
基金项目(42496)
社会(41971)
(41829)
社会科(39828)
社会科学(39816)
(36658)
资助(32797)
教育(28827)
重点(25037)
计划(24691)
科技(22903)
(22768)
(22521)
(22448)
科研(22356)
编号(22286)
(21400)
创新(21207)
专项(18967)
期刊
(55835)
经济(55835)
学报(39647)
研究(37013)
(35459)
科学(32262)
大学(28170)
学学(27409)
中国(26558)
农业(23930)
管理(18547)
(17114)
(13157)
业大(12687)
(10417)
金融(10417)
农业大学(10402)
经济研究(10373)
林业(10250)
财经(9664)
(9471)
业经(9321)
技术(9109)
科技(8674)
教育(8476)
(8313)
问题(7837)
中国农业(7227)
(6851)
商业(6670)
共检索到2039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延峰  蔡浩  张帆  李元喜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元喜  戴华国  姜金林  符文俊  孙智婵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 (T dendrolimi)等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 :以米蛾卵为寄主时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均为 10 0 % ,其中寄生卵粒数、子代蜂数及子代蜂的羽化率以松毛虫赤眼蜂最高 ;蜂的死亡率以玉米螟赤眼蜂最高 ,达 10 4 2 % ,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蜂 ,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著低于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华国  姜金林  李元喜  符文俊  
采用放射化学法 (RC)与放射免疫法 (RIA)分别测定了被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寄生的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卵内保幼激素酯酶活力与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结果发现 ,被寄生的卵内 ,保幼激素酯酶活力和蜕皮激素滴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玉米螟赤眼蜂从卵到蛹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体内激素的动态变化 ,与玉米螟卵内激素变化显著不同。说明早期被寄生的玉米螟卵内进行的是玉米螟赤眼蜂的个体发育 ,而亚洲玉米螟的胚胎发育受到了抑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文梅  臧连生  张俊杰  祁颖慧  阮长春  
【目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是目前生物防治中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寄生性天敌。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其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论文旨在明确两种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及数值反应参数,为不同地理种群赤眼蜂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松毛虫赤眼蜂黑龙江种群(Td-hlJ)和江苏种群(Td-JS),以米蛾卵为供试寄主,研究两个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对米蛾卵的寄生功能反应与数值反应,并利用种群趋势指数(i)和干扰控制作用指数(iiPc)对两个不同地理种群松毛虫赤眼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功能反应结果表明,Td-hlJ和Td-JS种群的寄生功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惠兰  童普元  胡海军  
1986—1990年的研究得知:松毛虫赤眼蜂Trid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在浙江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10月上旬至11月陆续以蛹在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latipennisWalker等虫卵中越冬在林中常年都可见到该蜂的活动,其种群数量出现的高峰期与松毛虫卵期相一致。林中昆虫卵的多少、蜜源植物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是影响松毛虫赤眼蜂林间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泉泉  段立佳  董前进  李媛媛  董辉  丛斌  张琪  
为明确诱导产雌孤雌生殖的Wolbachia(PI-Wolbachia)是否影响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交配行为及生物学特性,以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雌蜂为试虫,对二者的雄蜂吸引力、交配行为、寄生能力、后代羽化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雌孤雌品系的对雄蜂吸引力显著小于两性品系的雌蜂,而且与雄蜂无交配行为(两性品系的雄蜂根本不选择产雌孤雌品系的雌蜂作为交配对象;两性品系的雄蜂有交配企图,但是产雌孤雌品系的雌蜂会躲避雄蜂);产雌孤雌品系后代羽化率和雌蜂率分别为(95.60±0.71)%和100%,显著高于两性品系的(80.22±1.89)%和(86.46±1.68)%;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全发育历期显著比两性品系长约1d;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产卵器插入频率为每小时(15.80±0.66)次,显著低于两性品系的每小时(23.73±1.74)次;产雌孤雌品系雌蜂的寄生率和寿命分别为(22.90±1.33)%和(10.05±0.72)d,两性品系为(25.47±1.2)%和(9.86±0.74)d,两品系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产雌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可能存在行为上的生殖隔离;PI-Wolbachia既能够对松毛虫赤眼蜂造成正面影响(降低产卵器插入频率;提高后代羽化率),也能够造成负面影响(延长全发育历期),但从整体影响考虑,产雌孤雌品系可能具有更好的生防潜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书红  陈德全  高文仲  杨静华  
应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松毛虫赤眼蜂几个种群间繁殖性状的杂交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杂种优势率的统计检验及亲本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的分析,得出10个杂交组合中的最优组合为JNYT11×LT,JNYT11×XT。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海燕  张莹  丛斌  钱海涛  董辉  付海滨  
【目的】明确水平人工转染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获得营产雌孤雌生殖松毛虫赤眼蜂生殖方式在环境条件改变时的遗传稳定性,探索Wolbachia与其宿主间的相互适应性。【方法】采用喂食抗生素、持续高温处理、与雄蜂交配等方法,观察产雌孤雌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和羽化等情况。【结果】抗生素诱导下,从F2代开始出现雄蜂,经诱导获得的雄性与正常雌性、诱导获得雌性交配可以产生后代,且20个后代群体都有雄性个体出现;25℃恒温下,与雄性交配的产雌孤雌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数和未交配的相比显著降低,到F7代恢复正常,只有交配的F2、F4后代出现个别雄蜂,其它世代和未交配所有世代均未出现雄蜂。而32℃高温下,交配与未...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辉  李帅强  谢丽娜  刘宁  丛斌  
以不同浓度的盐酸四环素饲喂产雌孤雌生殖品系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以确定对其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去除效果,探讨松毛虫赤眼蜂生殖适合度受Wolbachia的影响情况。采用不同浓度(5,15,30mg·m l-1)的盐酸四环素连续处理产雌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5代,测定其产卵量、羽化率、后代雌性百分率变化。利用chelex-100法对待测的成蜂进行单头总dna的提取,以Wsp基因专用引物检测蜂体内Wolbachia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抗生素处理后不同浓度、不同世代处理间羽化率发生显著变化(p<0.05),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抗生素处理后产卵量在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礼  郑书宏  宋凯  
用离心法、蒸馏法、冷凝法和吸附法从12个绿豆品种和5个棉花品种植株中提取145份挥发物。用嗅觉仪测定螟黄赤眼蜂对提取物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协同素主要来自匍匐型绿豆品种,并主要由吸附法提取获得,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叶片中,并随生长期的增长而增加。绿豆植株提取物对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均有显著引诱作用。螟黄赤眼蜂对非挥发性提取物没有明显反应。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宏科  
赤●眼●蜂●利●用●研●究●概●况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李宏科1833年,Westwod以广赤眼蜂(Trichogrammaevanescens)为模式种建立赤眼蜂属,时至今日,赤眼蜂的研究已有160余年的历史。赤眼蜂属遍布全球五大洲,是害虫生物防治中...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洪霞  林乃铨  
记叙了采自我国海南的毛纹赤眼蜂属,此为本属在中国的首次报道.同时描述2个新种:长柄毛纹赤眼蜂C.longisCapiformus,sp.nov.和长索毛纹赤眼蜂C.longifuniCulatus,sp.nov.,并附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凯  郑书宏  郑礼  
对甘蓝夜蛾赤眼蜂采用筛选和变温锻炼的4个组合处理连续饲养。20代后,在25℃,(75±5)%RH条件下检测质量指标。在饲喂蜂蜜水的条件下,经过筛选的处理雌蜂平均寿命和平均产卵量显著高于未经筛选处理。饲喂与不饲喂条件下测定处理组间差异显著性相同,不饲喂条件下各处理组平均寿命与产卵量相应降低。雌蜂后足胫节长度除恒温不筛选处理显著小于两筛选处理外,其他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恒温与变温处理之间各项指标都没有显著差异,但经过变温锻炼的处理多数质量指标明显高于恒温处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亚莉  丛斌  王欢  韩冰  
本研究自5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离体培养得到35株共生细菌菌株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SteinernemaSsy3线虫品系的共生菌对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幼虫有较高的胃毒毒力 ,对存活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高毒力菌株相关因子的研究表明 :高毒力菌株Ssy-1B经50℃处理10min及18W紫外灯下60cm高度垂直照射60min杀虫活性仍很稳定 ;Ⅰ、Ⅱ型共生菌对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的血腔毒力均很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海燕  丛斌  崔蕾  
以实验室繁殖的亚洲玉米螟蛹作为繁殖寄主,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情况。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玉米螟蛹的寄生效果良好,寄生率达95%以上;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75%,光照为14h条件下发育历期为19d,雌蜂寿命在9d以上,子代蜂的单蛹出蜂量和单雌产卵量较高。此结果表明利用实验室繁育的玉米螟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具有可行性,繁殖出的子代蜂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和繁殖能力,繁殖的最佳接蜂比例为蜂蛹比1∶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