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29)
- 2023(7932)
- 2022(6948)
- 2021(6566)
- 2020(5823)
- 2019(13264)
- 2018(13348)
- 2017(25702)
- 2016(14808)
- 2015(16871)
- 2014(17203)
- 2013(17167)
- 2012(16318)
- 2011(14958)
- 2010(15164)
- 2009(14305)
- 2008(14473)
- 2007(13641)
- 2006(11870)
- 2005(10655)
- 学科
- 济(62438)
- 经济(62383)
- 农(46128)
- 业(44332)
- 管理(32681)
- 农业(30212)
- 方法(26091)
- 数学(23464)
- 数学方法(23266)
- 企(23235)
- 企业(23235)
- 业经(16756)
- 中国(15913)
- 财(13626)
- 地方(13330)
- 制(13119)
- 学(12811)
- 贸(12372)
- 贸易(12371)
- 易(12046)
- 发(10182)
- 农业经济(10076)
- 银(9905)
- 银行(9871)
- 行(9435)
- 村(9106)
- 农村(9096)
- 策(9002)
- 体(8929)
- 融(8858)
- 机构
- 学院(216535)
- 大学(210754)
- 济(87813)
- 经济(85827)
- 管理(78829)
- 研究(75688)
- 理学(67443)
- 理学院(66690)
- 管理学(65429)
- 管理学院(65060)
- 农(64502)
- 中国(58791)
- 农业(50151)
- 科学(49314)
- 京(45029)
- 业大(42969)
- 所(41185)
- 财(37736)
- 研究所(37452)
- 中心(36657)
- 江(34617)
- 农业大学(30847)
- 财经(29511)
- 范(28139)
- 北京(28072)
- 师范(27846)
- 省(27126)
- 州(27122)
- 经(26659)
- 业(25975)
- 基金
- 项目(140326)
- 科学(107068)
- 研究(102987)
- 基金(97250)
- 家(85743)
- 国家(84885)
- 科学基金(69901)
- 社会(62065)
- 省(58626)
- 社会科(58201)
- 社会科学(58178)
- 基金项目(52090)
- 划(47826)
- 教育(46599)
- 编号(45096)
- 自然(44419)
- 自然科(43272)
- 自然科学(43258)
- 自然科学基金(42475)
- 资助(39437)
- 成果(36623)
- 农(35219)
- 发(32273)
- 重点(31819)
- 部(31031)
- 课题(30927)
- 创(28881)
- 业(27183)
- 科研(27012)
- 创新(27008)
- 期刊
- 济(102839)
- 经济(102839)
- 农(68155)
- 研究(58358)
- 农业(46082)
- 中国(45822)
- 学报(40271)
- 科学(34374)
- 大学(29764)
- 财(28670)
- 学学(28417)
- 业经(23401)
- 业(22683)
- 融(22387)
- 金融(22387)
- 教育(22222)
- 管理(22182)
- 技术(18996)
- 问题(15370)
- 版(14191)
- 农村(14143)
- 村(14143)
- 农业经济(13974)
- 财经(13796)
- 经济研究(13706)
- 业大(12114)
- 世界(12089)
- 经(11794)
- 经济问题(11224)
- 技术经济(11166)
共检索到325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婷 张思亲 王治中 李靖 刘所琼 赵自仙
【目的】玉米姊妹系组配单交种可提高其制种产量,又因制种产量是亲本多个农艺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明确各性状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对优良姊妹系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对玉米自交系ZOL-1姊妹系的15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灰色关联分析表明,15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穗行数>穗粗>行粒数>株高>穗长>穗位高>出苗至抽丝天数>棒三叶叶面积>秃尖长=单株叶片数>出苗至散粉天数>百粒重>出籽率>收获期绿叶数>出苗至抽雄天数。相关分析表明,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的性状为行粒数、穗长、株高、穗粗、穗行数和棒三叶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的性状为穗位高和百粒重。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株高>穗粗>棒三叶叶面积>出苗至抽雄天数>穗长>单株叶片数>出苗至散粉天数>出籽率>出苗至抽丝天数>秃尖长>穗位高>收获期绿叶数。【结论】株高、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是影响玉米自交系ZOL-1姊妹系产量的主要因素,可作为玉米姊妹系筛选与组配杂交种的参考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江民 李雁 李槐芬
采用Griffing方法4 模型Ⅰ,对7个自交系10个性状进行配合力的研究。其结果表明, 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值及特殊配合力的效应值在同一亲本的性状之间或同一性状在不同亲本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4113、7922、云143、云146在多数性状中一般配合力效应值高。就单株粒重而言, 4113、云143、云146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 4113在单株粒重方面具有较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表明它能将高产性能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关键词:
模型 玉米 自交系 农艺性状 配合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成林 谭华 黄开健 黄爱花 翟瑞宁 莫润秀 韦新兴 杨萌 吕巨智 黄艳芬
【目的】分析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玉米自交系和广西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效应,为广西合理利用热带玉米种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广西骨干玉米自交系SP221、先21A、桂39722和桂兆18421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对24个热带玉米自交系(12个CIMMYT引进系和12个广西自选系)的10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穗位高、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进行配合力测定和遗传效应分析,评价各自交系的利用潜力。【结果】在24个热带玉米自交系中,DTMA-191和QP103各农艺性状的GCA表现优良,杂交组合中SP221×D13032、先21A×CML460和先21A×D11231株高、穗长、穗粗、穗位高、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的SCA表现优良。与12个CIMMYT玉米自交系各农艺性状的平均GCA相比,12个广西玉米自交系的秃尖表现较差,穗位高和百粒重表现较好。在所配制组合各农艺性状的SCA中,广西玉米自交系对提高单株产量和抑制秃尖具有明显优势,CIMMYT玉米自交系在降低穗位高和提高百粒重方面表现较好。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28个玉米自交系穗位高和秃尖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4.01%和52.46%,其他农艺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00%。【结论】玉米自交系DTMA-191和QP103各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可作为重点利用自交系;杂交组合SP221×D13032、先21A×CML460和先21A×D11231的多数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可用于开展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在育种实践中,提高单株产量和改良秃尖应侧重利用广西玉米自交系,降低穗位高和提高百粒重应侧重利用CIMMYT玉米自交系。在热带玉米育种过程中穗位高和秃尖应进行早代选择,株高、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应进行晚代选择。
关键词:
热带种质 自交系 配合力 遗传效应 玉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欣芳 马骏 王延波 刘继国 孟庆国 李明 王金艳 李泉木 姜敏
以农大高诱1号诱导系和辽3162(大斑病感病材料)×A619HtN(大斑病抗病材料)组配的材料为亲本获得的5个DH(doubled haploid)系与辽3162、A619HtN和中106为父本系组配的15个杂交组合为试材,采用数量遗传学方法进行DH系产量和田间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诱导DH系的基础材料决定其诱导后代的类型,利用DH育种技术可以快速改良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组配优良的杂交组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宗华 陈伟程 常思敏
对三个材料各一个基本株自交产生的姊妹系及其姊妹种,以及由此配成的普通单交和改良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早代姊妹种(S_2、S_3)进行制种,产量可以提高40%左右,S_2的制种产量甚至成倍增加,不同材料同世代的姊妹种间增产幅度不一。改良单交种的产量和整齐度与普通单交种相近,与不育胞质相结合将会进一步拓宽改良单交的利用前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姊妹种 改良单交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游露 熊世安 罗中元 刘胜帅 罗恩 冯枭 李玺 赵自仙
【目的】研究含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胚乳发育分子机制及相关调控网络。【方法】通过高通量RNA-seq测序技术,对热带血缘玉米自交系ZOL-1在授粉后5 d、10 d、15 d、20 d、25 d、30 d的6个时期的胚乳转录组进行比较,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与GO功能注释,并对FPKM平均值大于1的基因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玉米自交系ZOL-1胚乳发育在授粉后25~30 d时籽粒长、宽、厚增长速率最快,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9%、16.1%和10.2%。经过转录组测序和同参考基因组比对,过滤后reads占比至少为83.99%,测序质量和组装效果均较好。按照连续比较系统方法,在10 d_VS_5 d、15 d_VS_10 d、20 d_VS_15 d、25 d_VS_20 d和30 d_VS_25 d分别共检测到7129个、5252个、4254个、775个和312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分化过程、代谢过程、催化活性和细胞器等条目中。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碳代谢、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等与胚乳发育相关的通路。通过对FPKM平均值大于1的基因进行时间序列分析,19554个基因共划分为10个Clusters,并在Cluster7鉴定出8个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它们的表达量在授粉后15 d时开始显著提升,此后保持较高表达水平。【结论】玉米自交系胚乳发育可能主要受下调基因表达调控,在授粉后15 d前后胚乳的发育模式发生变化,转录组有重新编程的迹象,同时挖掘到玉米淀粉生物合成相关基因8个,有利于研究胚乳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汤继华 谢惠玲 陈伟程 刘宗华 胡彦民 季洪强 何革命 何 新
不同分离世代产生的姊妹系配制的早晚代姊妹种在农艺性状、产量和种子蛋白图谱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大多数早代姊妹种种子蛋白谱带具有双亲的互补带,并表现出较强的优势,晚代姊妹种的种子蛋白图谱基本上与亲本相同,优势不及早代姊妹种明显。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姊妹种 种子醇溶蛋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和凤美 朱芮 朱永平 覃鹏
为了研究影响超甜玉米鲜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间的主次关系。对20个超甜玉米自交系的11个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鲜穗产量与穗长、行粒数、穗粗、百粒质量、穗行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出籽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秃尖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鲜穗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穗长、穗行数、百粒质量、穗粗、行粒数、出籽率和秃尖长。因此,增加穗长、穗行数,提高百粒质量和出籽率,并兼顾其他性状是提高超甜玉米自交系鲜穗产量的有效途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施关正 赵致 张卫星 袁玉清
在抗旱防雨棚内采用盆栽试验,设置正常供水和中度干旱胁迫对5个玉米自交系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正常供水环境下,玉米自交系的单穗粒重与功能叶叶面积、行粒数、穗长之间的遗传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行粒数与单穗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其次是功能叶叶面积;中度干旱胁迫环境下,玉米自交系的单穗粒重与功能叶叶面积之间的遗传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株高、行粒数之间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穗位高与单穗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其次为功能叶叶面积、百粒重、行粒数。在育种实践中,加强对功能叶叶面积、行粒数等农艺性状的选择易获得高产优良自交系,在抗旱育种方面,除对这两个性状的选择外,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亚勤 杨华 邱正高 祁志云 袁亮
利用14×10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对24个玉米自交系的株高、穗位高等10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24个自交系中,09HN058、09HN074、09HN068、09HN071、09HN069、09HN075、09HN054、09HN072、09HN055、09HN056、09HN062、09HN061、09HN053、09HN063的产量GCA效应较高,是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09HN051×09HN074、09HN056×09HN071、09HN060×09HN069和09HN052×09HN068...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遗传参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爱芳 张可炜 尹小燕 张举仁
【目的】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玉米新种质已成为玉米新技术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从玉米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中选育出优良自交系及杂交种,深入研究转基因玉米的农艺性状及杂种优势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以转betA(来自大肠杆菌的胆碱脱氢酶基因)的玉米优良自交系DH4866纯合系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杂种优势表现分析。【结果】发现转基因纯合系植株及其杂交种具有明显提高的耐盐性,在含盐量较高的土地中转基因植株杂交组合的产量大幅度高于受体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在不同含盐量的土地中,来自不同独立转化体的转基因植株多数保持受体自交系的基本特征,但部分农艺性状和特殊配合力出现差异,甚至达到差异极显著程度。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邱博 罗水清 陈平平 罗红兵 刘伟华
以临奥9号、科玉2号、奥玉28、三北2号、三北89、中单808、帮豪玉108、渝单7号、科玉6号、荃玉9号、中科10号、登海11号、联创9号、同玉18、钻卡巴巴、泰玉12、湘农玉14号和奥玉3102等18个夏玉米品种以及临奥1号(CK)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的产量,并对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北89和中单808产量较高,分别为521.2 Kg/(667 m2)和468.3 Kg/(667 m2),比CK分别增产16.4%和4.6%,有望成为湖南夏玉米推广的主要品种;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百粒重、穗行数等农艺性状对产量有正相关影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振江 李明顺 李新海 张世煌 张宝石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自交系为副区,材料均为华北地区近40年34个骨干玉米自交系,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偏向关等方法分析了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自交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株粒数>空秆率>行粒数>千粒重>叶向值>秃尖度>穗位>生育期>ASI>倒伏率。只有通过提高单株粒数,才能加大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粒数。同时通过保持穗位、生育期在适当水平,强化耐密性的选择,选择千粒重高、雌雄协调、株型上举耐密且抗倒能力强的自交系,才能最终提高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因此,提高株粒数是提高玉米自交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雪芳 王义发 罗红兵 黄璜
以6个糯玉米自交系为试材,采用Griffing方法(4)完全双列杂交,研究鲜食糯玉米株高、穗位高、地上第一节茎粗、地上第一节茎长、生育期、穗重、穗长、穗粗等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除地上第一节茎长外,其余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除穗粗及地上第一节茎长差异显著外,其余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差异均极显著;穗粗主要受加性基因决定,其余性状同时存在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在多数性状上,一般配合力表现较高的自交系有P2、P6、P3和P5;特殊配合力表现较高的组合有P36、P15、P12、P16、P23和P26.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茂林 苟才明 杨荣志 吴全一 蒲雪莉 贺玉兰
对72个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秃尖等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作用最大的是穗粗(r=0.788 2,p=0.452 6),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是百粒重(r=0.729 4,p=0,370 3)、行粒数(r=0.476 4,p=0.348 0)和穗长(r=0.528 2,p=0.089 9)。性状间百粒重与穗粗(r-0.657 3)和出籽率(r=0.392 4)、穗行数与秃尖(r=0.369 0)、行粒数与穗长(r=0.703 3)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在高原玉米育种工作中,增大穗粗,提高百粒重和行粒数并注重其他性状的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