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06)
2023(9841)
2022(8900)
2021(8517)
2020(7225)
2019(16716)
2018(16779)
2017(31999)
2016(17922)
2015(20249)
2014(20325)
2013(19988)
2012(18537)
2011(16518)
2010(16376)
2009(14984)
2008(14680)
2007(12725)
2006(10964)
2005(9427)
作者
(53832)
(44593)
(44384)
(42212)
(28429)
(21642)
(20109)
(17917)
(16983)
(16027)
(15434)
(14867)
(14086)
(14014)
(13819)
(13767)
(13680)
(13435)
(12730)
(12594)
(11285)
(10951)
(10822)
(10044)
(10031)
(9958)
(9903)
(9709)
(9109)
(8961)
学科
(66105)
经济(66027)
管理(49576)
(46212)
(39306)
企业(39306)
方法(32778)
数学(28071)
数学方法(27662)
(17595)
(17291)
中国(16446)
(15884)
业经(14486)
地方(13411)
理论(12422)
(11764)
贸易(11757)
(11650)
(11388)
农业(11366)
(11115)
技术(10650)
(10497)
财务(10433)
财务管理(10412)
环境(10386)
教育(10064)
企业财务(9850)
(9540)
机构
大学(253208)
学院(250484)
管理(98976)
(89381)
经济(87151)
理学(86407)
理学院(85360)
研究(84343)
管理学(83511)
管理学院(83095)
中国(60276)
科学(57887)
(55014)
(46521)
(44200)
业大(43312)
研究所(40772)
(39811)
中心(37763)
农业(37006)
(35568)
北京(34767)
(33774)
师范(33435)
财经(32542)
(30608)
(29569)
(29526)
技术(28583)
师范大学(26982)
基金
项目(177852)
科学(137253)
基金(127192)
研究(125165)
(112760)
国家(111835)
科学基金(94569)
社会(74732)
社会科(70581)
社会科学(70559)
(70378)
基金项目(68410)
自然(64913)
自然科(63388)
自然科学(63372)
自然科学基金(62188)
(59629)
教育(57204)
资助(53117)
编号(51189)
成果(41543)
重点(39689)
(37837)
(37011)
(36519)
课题(35311)
科研(34705)
计划(34256)
创新(34055)
大学(32731)
期刊
(96843)
经济(96843)
研究(69960)
学报(48408)
中国(45317)
(42603)
科学(41974)
管理(35597)
大学(35126)
学学(33110)
农业(29924)
教育(29015)
(28941)
技术(21331)
(17119)
金融(17119)
业经(15744)
(15482)
图书(15448)
财经(15016)
经济研究(14430)
科技(13720)
业大(13363)
(13168)
理论(13067)
(12619)
问题(12411)
实践(12283)
(12283)
林业(12183)
共检索到355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占鸿  周广和  
植物种传病毒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病毒经种子传播不仅起到初侵染源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植物病毒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首次采用 RT-PCR 法对感染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玉米自交系 Mo17和掖107种子的种皮、胚乳和胚等不同部位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供试两个自交系种子的种皮和胚乳中均检测到了 MDMV,而在胚里没有检测到病毒,说明玉米矮花叶病毒在由玉米种子传播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受侵染的种皮和胚乳来完成的。本文对胚不受病毒侵染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玉米花粉不带毒以及胚作为一种特殊的分生组织不受病毒侵染所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满库  陈雨天  朱福成  
经几年来对240个玉米品种(系),62841株的调查,从中发现54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平均带毒苗率为0.56%,最高的6174×墨黄二为27.03%。后经过对25个品种(系)进行田间种子带毒苗率的测定,有16个品种(系)出现种子带毒苗,带毒苗率为1.23%~6.90%。经过种子存放时间、种衣剂包衣和不同温度处理种子带毒测定结果表明,玉米种子存放31个月后,所携带的矮花叶病毒仍具有侵染活性,种衣剂包衣和不同温度处理也不能使病毒失去活性。通过不同种植方式带毒测定结果证明,地膜覆盖种植可大幅度降低种子带毒苗率。因此,地膜覆盖种植对降低初侵染源具有明显的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新海  韩晓清  张锦芬  张世煌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7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两年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鉴定。依据病情指数 ( % )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及感病 4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 4份、高抗单交种 3个、抗病毒自交系 10份、抗病单交种 3个 ;中抗自交系 6份、中抗群体 3个。讨论了这些种质资源在我国抗玉米矮花叶病遗传及育种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建宇  盖钧镒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病毒病,也是国内目前玉米产区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Mackenzie等[1]根据对约翰逊草(SorghumhalepenseL.)的侵染性把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划分为两个株系,侵染的为A株系,不侵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海英  孙毅  王志军  杜建中  
本研究将病毒复制酶基因(NIa、NIb)通过花粉介导法,转入玉米优良自交系中。对所转化的玉米后代进行了PCR检测,并对检测呈阳性的植株于次年播种于试验田,对转化的植株连续2代(T1和T2代)利用人工摩擦接种矮花叶病毒的方法进行田间抗病试验。将连续2代抗病的植株通过PCR以及PCR-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证明:病毒复制酶基因已成功导入玉米自交系中,结合田间抗性鉴定,获得了对玉米矮花叶病抗病性增强且农艺性状良好的玉米株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香玲  王邦太  史利玉  石红良  谢传晓  李新海  张世煌  
【目的】玉米矮花叶病(由甘蔗花叶病毒引起)是中国和欧洲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明显提高抗病育种效率。【方法】本文采用改进的BSA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构建玉米抗感自交系DNA池,结合AFLP技术筛选多态性标记,转化后获得实用性强的SCAR标记,并借助100份自交系抗性鉴定结果对SCAR标记进行相关验证。【结果】获得了2个多态性稳定的AFLP标记P66M38-220和P55M51-240,其中将P66M38-220转化为SCAR112标记,此标记与甘蔗花叶病毒抗性高度相关。【结论】改良BSA法是一种发掘性状基因紧密连锁标记的有效方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琼  吴云锋  杨艳  王秀敏  郝兴安  
为了研究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etch virus,TEV)对玉米矮花叶病(病原为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预防效果,在防虫网室内,采用人工摩擦接种病毒的方法进行生物学试验,并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预防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经过TEV保护接种后再接种SCMV的植株长势明显优于只接种SCMV的植株,其叶长、叶宽和株高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战勇  智海剑  喻德跃  盖钧镒  
【目的】鉴定黄淮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明确该地区目前SMV株系的组成、分布和流行情况。【方法】2001~2002年采集了黄淮地区四省28个县市的大豆病样591份,经初步繁殖鉴定、生物纯化及组织印迹检测,得到了50个SMV毒株,采用王修强等筛选的10个鉴别寄主进行接种鉴定。【结果】检测到SC-3~SC-9等7个株系群,发现1个新的株系群SC-10。综合本单位1998~2002年的结果,黄淮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北、江苏北)在SC-1~SC-10中,除SC-2未发现外,9个株系群中,以SC-3和SC-7为主,分别占29.21%和23.60%,SC-4和SC-8其次,占10.11%和8.99%。按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益军  程兆榜  范永坚  章履孝  刘荆  
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世界上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玉米病毒病之一。自然情况下可由禾缢管蚜、麦二叉蚜、玉米蚜等20余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有较广泛的禾本科寄主。近年来该病害在江苏及其他地区不断爆发流行,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多数为感病品种,种子带毒和传播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997年~1998年作者对江苏玉米生产上使用的品种以及部分种质资源、亲本材料和育种的高世代材料进行了种传与病害发生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春生  肖淑芹  王国英  陈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屈文  李旻  丁元明  王云月  
采用DAS-ELISA对从泰国进口的6个玉米品种的种子进行玉米褪绿斑驳病毒(Maize chlorotic mottle virus,MCMV)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个样品为MCMV阳性,其他品种为阴性。RT-PCR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该样品为阳性。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将分离物序列与已发布的23条MCMV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物的序列与中国分离物和泰国分离物的遗传距离较近,同分化在进化树的同一个簇。取5号样品的100粒种子进行DAS-ELISA检测,结果仅有2粒种子为阳性,即MCMV的检出率为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香玲  宋波  刘玉梅  李新海  
以玉米自交系X178和B73杂交培育的183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和成株期进行了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83份重组自交系之间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抽雄期和成株期各有3个高抗的超亲分离;苗期和拔节期的病株率均呈现正态分布,抽雄期和成株期则表现为感病家系较多的偏态分布,且家系病株率的变异系数随生长发育变得越来越小,但抗性遗传力则越来越大。说明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成株期较准,苗期受环境影响较大;成株期的抗性由2~3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修饰或互作;抗性基因之间以加性效应为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菲  张爱红  孟凡思  霍良占  李希望  邸垫平  苗洪芹  
【目的】明确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在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分布及其种群遗传多样性,为病害流行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16年,在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山西等7个省66个县/市/区田间,采集了864份疑似病毒病症状的植物样品。提取样品总RNA,利用一步法三重RT-PCR技术检测样品中的BYSM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和北方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邸垫平  苗洪芹  吴和平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含高效杀虫剂吡虫啉的种衣剂Ⅰ号、Ⅱ号对玉米矮花叶病传毒介体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种衣剂包衣处理均对传毒介体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具有较高防效,残效期可达40d 以上;蚜虫高峰期对无翅蚜和蚜虫总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种衣剂处理较对照蚜虫总量可减少23.12%~68.1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会杰  秦碧霞  陈红运  彭斌  蔡建和  古勤生  
【目的】加强种子带毒检测,防止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通过种子传播而导致该病害的扩散和流行。【方法】以感染CGMMV的西瓜、甜瓜病株收获的种子为材料,应用DAS-ELISA检测感染CGMMV的种子带毒率和传毒率。【结果】250粒西瓜种子全部为阳性,带毒率达100%;623株西瓜幼苗14株为阳性,传毒率为2.25%。130粒甜瓜种子122粒为阳性,带毒率达93.85%;2 050株甜瓜幼苗58株为阳性,传毒率为2.83%。灵敏度检测种子带毒量在感染种子研磨样体积与健康种子研磨样体积为1/1 000时仍检测是阳性;叶片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