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45)
- 2023(6812)
- 2022(6054)
- 2021(5519)
- 2020(5070)
- 2019(11517)
- 2018(11445)
- 2017(22344)
- 2016(12704)
- 2015(14186)
- 2014(14518)
- 2013(14651)
- 2012(13895)
- 2011(12601)
- 2010(12717)
- 2009(11822)
- 2008(12071)
- 2007(11147)
- 2006(9192)
- 2005(8351)
- 学科
- 济(51325)
- 经济(51275)
- 业(33113)
- 管理(32151)
- 方法(27575)
- 企(25987)
- 企业(25987)
- 数学(24772)
- 数学方法(24534)
- 农(14111)
- 财(13985)
- 学(13273)
- 中国(12002)
- 贸(9932)
- 贸易(9932)
- 易(9653)
- 制(9625)
- 地方(9399)
- 业经(9284)
- 农业(9177)
- 务(9047)
- 财务(9029)
- 财务管理(9004)
- 企业财务(8563)
- 银(8151)
- 银行(8092)
- 融(7764)
- 金融(7759)
- 和(7718)
- 行(7652)
- 机构
- 大学(189812)
- 学院(188205)
- 济(73634)
- 经济(71951)
- 管理(67235)
- 研究(66883)
- 理学(58340)
- 理学院(57597)
- 管理学(56316)
- 管理学院(55970)
- 中国(48305)
- 科学(45782)
- 农(44292)
- 京(40313)
- 所(37071)
- 农业(35710)
- 业大(35563)
- 研究所(34166)
- 财(33697)
- 中心(30624)
- 江(28502)
- 财经(27275)
- 北京(25036)
- 经(24753)
- 范(23796)
- 师范(23466)
- 农业大学(23414)
- 经济学(23157)
- 院(23124)
- 州(22629)
- 基金
- 项目(128137)
- 科学(97931)
- 基金(92125)
- 研究(85650)
- 家(83658)
- 国家(83028)
- 科学基金(68174)
- 社会(52394)
- 省(51017)
- 社会科(49608)
- 社会科学(49588)
- 基金项目(48989)
- 自然(46832)
- 自然科(45727)
- 自然科学(45703)
- 自然科学基金(44902)
- 划(43587)
- 教育(39736)
- 资助(38624)
- 编号(33583)
- 重点(29761)
- 部(28159)
- 成果(27686)
- 发(27369)
- 计划(26751)
- 创(26142)
- 科研(25757)
- 创新(24613)
- 科技(24202)
- 课题(23736)
共检索到266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香玲 宋波 刘玉梅 李新海
以玉米自交系X178和B73杂交培育的183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和成株期进行了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83份重组自交系之间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抽雄期和成株期各有3个高抗的超亲分离;苗期和拔节期的病株率均呈现正态分布,抽雄期和成株期则表现为感病家系较多的偏态分布,且家系病株率的变异系数随生长发育变得越来越小,但抗性遗传力则越来越大。说明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成株期较准,苗期受环境影响较大;成株期的抗性由2~3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修饰或互作;抗性基因之间以加性效应为主。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重组自交系 抗性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新海 韩晓清 张锦芬 张世煌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7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两年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鉴定。依据病情指数 ( % )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及感病 4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 4份、高抗单交种 3个、抗病毒自交系 10份、抗病单交种 3个 ;中抗自交系 6份、中抗群体 3个。讨论了这些种质资源在我国抗玉米矮花叶病遗传及育种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抗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巧云 张志刚 刘栓桃 卢金东 赵智中
为了明确不同感病亲本对大白菜芜菁花叶病毒病抗性遗传规律的影响,以大白菜抗TuMV的国家级抗源材料8407和高抗TuMV的高代自交系材料73为亲本之一,分别与2个感病材料冠291和06-247构建F1杂交组合,并制备F2群体。采用摩擦接种法对上述亲本及其F1、F2群体接种TuMV-C4,采用生物学观察的方法,根据病情分级和归类标准对大白菜TuMV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以8407为抗病亲本,当感病亲本为冠291时,表现为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当感病亲本为06-247时,表现为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以73为抗病亲本,当感病亲本为06-247时,TuMV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一个抗病亲本,当感病亲本...
关键词:
大白菜 芜菁花叶病毒 抗性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席章营 任和平
对由腐霉菌引起的玉米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且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杂种F_1的抗性接近双亲的平均值,F_2较F_1的感病程度略有增加。回交后代的病害反应型有向轮回亲本靠近的倾向。在玉米抗青枯病育种中,要重视抗源的筛选和抗性配合力的测定,只有选用高抗玉米青枯病的亲本,才能组配出理想的抗病杂交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海英 孙毅 王志军 杜建中
本研究将病毒复制酶基因(NIa、NIb)通过花粉介导法,转入玉米优良自交系中。对所转化的玉米后代进行了PCR检测,并对检测呈阳性的植株于次年播种于试验田,对转化的植株连续2代(T1和T2代)利用人工摩擦接种矮花叶病毒的方法进行田间抗病试验。将连续2代抗病的植株通过PCR以及PCR-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证明:病毒复制酶基因已成功导入玉米自交系中,结合田间抗性鉴定,获得了对玉米矮花叶病抗病性增强且农艺性状良好的玉米株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兰进好 宋朝玉
为澄清新种质QR-001对粗缩病的抗性遗传特性,将抗玉米粗缩病的新种质QR-001与5个感病自交系分别杂交和回交后,创造了5个F2杂交群体和5个BC1回交群体。初步研究了QR-001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新种质QR-001对粗缩病的抗性符合由2对隐性基因共同控制的遗传规律,并指出了该种质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曾强 张志刚 赵智中 刘栓桃 裴玉贺 刘贤娴 徐文玲 任瑛 宋希云 李巧云
为了对大白菜芜菁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并筛选相关的分子标记,分别以高抗TuMV的高代自交系材料73和感TuMV的自交系材料06-247为亲本,构建其BC1群体,运用摩擦接种法以TuMV的C4株系对上述群体进行接种,同时采用生物学观察法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BSA法筛选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在该试验组合中,TuMV抗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筛选出与该基因连锁的3个分子标记BrID90143(4.2 cM)、BrSSR4068(4.2 cM)和BrID10645(10.1 cM),为大白菜抗TuMV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白菜 TuMV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永升 邹成林 黄爱花 郑德波 谭华 韦新兴 莫润秀 黄开健 莫芳华
以6个玉米南方锈病抗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试验设计方法Ⅱ组配15个杂交组合,对玉米自交系南方锈病抗性进行配合力分析,并估算群体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6个自交系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异显著,自交系沈139 GCA效应为最大负效应,其次是齐319、双M9和X178;黄C和黄早四表现正的GCA效应。结合杂交组合实际抗病性表现与特殊配合力(SCA)效应进行分析,双M9所组配的各组合抗性表现和SCA效应均较好。群体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性状广义遗传力为82.54%,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非加性效应,性状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
关键词:
玉米 南方锈病 配合力 遗传参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青 吕巨智 程伟东 李石初 唐照磊 王玉萍
选用4个玉米自交系作为父本,11个玉米自交系作为母本,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44个杂交组合,调查南方锈病抗性水平进行配合力效应分析,并估算遗传参数,为玉米自交系的抗锈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个母本玉米自交系的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异显著,GCA负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S313、CML161、CML451、南959、FM528、D001、万姆、ZH01、ZH03、ZH02、WH0218。4个父本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GCA负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桂39722、桂兆18421、郑58、昌7-2。进一步对遗传参数的分析表明,自交系对玉米南方锈病抗性的广义遗传力为5...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益军 程兆榜 范永坚 章履孝 刘荆
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世界上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玉米病毒病之一。自然情况下可由禾缢管蚜、麦二叉蚜、玉米蚜等20余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有较广泛的禾本科寄主。近年来该病害在江苏及其他地区不断爆发流行,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多数为感病品种,种子带毒和传播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997年~1998年作者对江苏玉米生产上使用的品种以及部分种质资源、亲本材料和育种的高世代材料进行了种传与病害发生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建宇 盖钧镒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病毒病,也是国内目前玉米产区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Mackenzie等[1]根据对约翰逊草(SorghumhalepenseL.)的侵染性把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划分为两个株系,侵染的为A株系,不侵染...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邸垫平 苗洪芹 吴和平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含高效杀虫剂吡虫啉的种衣剂Ⅰ号、Ⅱ号对玉米矮花叶病传毒介体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种衣剂包衣处理均对传毒介体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具有较高防效,残效期可达40d 以上;蚜虫高峰期对无翅蚜和蚜虫总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种衣剂处理较对照蚜虫总量可减少23.12%~68.18%。
关键词:
种衣剂 玉米矮花叶病 传毒介体 防治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昕 李丽华 王娟 樊庆琦 兰海 吴元奇 荣廷昭 潘光堂
【目的】分析玉米丝裂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为选育抗丝裂病品种和高效改良感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运用六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975-12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丝裂病进行分析。【结果】玉米丝裂病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F2:3、B1:2和B2:23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201.45,31.99和31.99;多基因方差依次为11.04、81.14和0.00。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1.31;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47,显性效应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静 哈丽旦 张素梅 徐春花 刘保申
Dt基因是玉米显性矮秆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的第10条染色体长臂,目前报道的显性矮秆基因只有D8(Mpl1)和D9,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长臂和染色体5的短臂;Dt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含有D8,D9基因的材料对赤霉素不敏感;Dt基因与D8,D9基因的等位性分析表明,Dt与D8,D9为非等位基因,进一步证明了D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
关键词:
玉米 矮秆基因 等位性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益军 苗楠 施亚婷 邓德祥 卞云龙
在玉米自交系Mo17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份玉米矮杆突变材料,该突变材料表现为节间缩短、植株严重矮化、簇生、花器官发育异常。该突变株与不同核背景玉米自交系(Mo17、B73、B77和W22)杂交衍生的后代群体中,出现了矮杆株与株高正常株两种类型,矮杆株数与株高正常株数的比例为1∶1。分离群体中株高正常的植株自交,后代株高均正常。鉴于突变表型是在F1出现,同时结合多年多点田间表型调查的数据,初步推断该矮杆性状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玉米第2染色体上,为该基因的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玉米 显性矮杆突变体 遗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