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15)
- 2023(3197)
- 2022(2757)
- 2021(2528)
- 2020(2091)
- 2019(4449)
- 2018(4662)
- 2017(7889)
- 2016(4804)
- 2015(5455)
- 2014(5798)
- 2013(5289)
- 2012(4934)
- 2011(4496)
- 2010(4523)
- 2009(4156)
- 2008(4005)
- 2007(3705)
- 2006(3164)
- 2005(2798)
- 学科
- 济(12348)
- 经济(12321)
- 管理(11904)
- 业(8892)
- 企(7260)
- 企业(7260)
- 学(5777)
- 制(5117)
- 体(4968)
- 中国(4828)
- 农(4738)
- 理论(3881)
- 财(3862)
- 方法(3735)
- 教育(3257)
- 银(3198)
- 地方(3189)
- 银行(3172)
- 行(3095)
- 融(3068)
- 金融(3061)
- 业经(2889)
- 数学(2868)
- 体制(2825)
- 数学方法(2796)
- 农业(2644)
- 技术(2614)
- 教学(2373)
- 和(2320)
- 度(2245)
- 机构
- 学院(65675)
- 大学(64318)
- 研究(27138)
- 农(20354)
- 科学(19851)
- 管理(19733)
- 济(19349)
- 中国(19009)
- 经济(18666)
- 农业(16475)
- 理学(16369)
- 理学院(16093)
- 所(15765)
- 管理学(15591)
- 管理学院(15487)
- 京(14750)
- 研究所(14545)
- 业大(14172)
- 中心(11889)
- 江(11279)
- 省(11078)
- 技术(10921)
- 农业大学(10207)
- 财(10145)
- 院(9804)
- 室(9619)
- 业(9497)
- 北京(9112)
- 范(9007)
- 科学院(8941)
- 基金
- 项目(45682)
- 科学(33640)
- 研究(30667)
- 基金(30399)
- 家(29047)
- 国家(28803)
- 科学基金(22388)
- 省(19932)
- 划(16939)
- 社会(16690)
- 基金项目(15623)
- 社会科(15616)
- 社会科学(15612)
- 自然(15523)
- 自然科(15154)
- 自然科学(15143)
- 自然科学基金(14856)
- 教育(14296)
- 编号(12876)
- 资助(12325)
- 成果(11421)
- 重点(10952)
- 计划(10804)
- 科技(10367)
- 体(10325)
- 课题(10274)
- 发(10221)
- 创(9608)
- 农(9179)
- 创新(9054)
共检索到104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丽 石海春 赵长云 余学杰 柯永培
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研究其遗传特性,可为玉米矮化育种提供新的物质基础。以自然突变获得的矮秆突变体K718d和野生型K718为材料,比较表型差异和对外源激素的敏感性;K718d与5个高秆自交系组配正反交F_1、BC_1、BC_2和F_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通过BSA-SSR标记法定位矮秆基因,用等位杂交法鉴定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与K718相比,K718d株高、穗位高、节间数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48.23%,75.57%,30.83%和65.92%,穗长缩短28.57%,产量降低36.4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突变体K718d对GA_3和IAA均不敏感。2个生态点试验结果,正反交F_1均为高秆;BC_1和F_(2 )群体高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BC_(2 )群体为高秆,表明K718d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将矮秆基因d718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0,2.5 cM,是一个br1等位基因。该结果为d718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海春 陈立 李开兵 余学杰 袁继超 曲比伍合 柯永培
积极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并进行研究和利用,有利于玉米矮化育种。对比研究了矮秆突变体K125d和同源自交系K211之间的形态差异,通过与7个不同株高自交系配制正反交F_1,回交B_1、B_2和自交F_2群体,分析突变体K125d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其矮秆基因定位用BSA-SSR标记法。结果表明,与K211相比,K125d的生育期极显著增长,株高极显著降低;叶片重叠密集,叶数和叶宽极显著增加,叶片夹角极显著降低。所有群体在2个不同生态点试验结果一致,正反交F_1均为高秆;7个B_1群体和F_2群体株高分离比例分别符合1∶1和3∶1;除K123d外,6个B_2群体均为高秆,表明突变体K125d的株高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d125。以(K125d×K236)F_2为定位群体,将基因d125定位于1号染色体SSR标记umc2569和umc1278之间,其距离为6.6,5.1 cM。以br2基因模型GRMZM2G315375克隆d125发现,d125在模型第1 651个碱基处有一个9 bp片段插入,在第6 438碱基处有一个232 bp片段缺失,缺失导致移码突变,造成功能位点缺失可能是导致转运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邱正高 杨华 袁亮 张亚勤 张采波 汤玲 荣廷昭 曹墨菊
为了更好地利用矮秆突变体,对突变体dm676的形态特征、突变基因遗传规律、矮化机理、3个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进行了试验研究。从正常玉米自交系m676中发现一矮秆突变体dm676,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降低了2/3,节间数减少且节间长度明显缩短;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属于隐性单基因遗传;外施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试验均不能使突变体dm676株高恢复到正常水平,表明该突变不属于iaa或Ga3缺乏性突变;石蜡切片结果显示突变体dm676的穗位下1节间表皮细胞明显缩短,且细胞排列较为紊乱,推测突变体节间长度缩短可能由于茎部细胞长度缩短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静 哈丽旦 张素梅 徐春花 刘保申
Dt基因是玉米显性矮秆基因,被定位于玉米的第10条染色体长臂,目前报道的显性矮秆基因只有D8(Mpl1)和D9,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1的长臂和染色体5的短臂;Dt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敏感型,含有D8,D9基因的材料对赤霉素不敏感;Dt基因与D8,D9基因的等位性分析表明,Dt与D8,D9为非等位基因,进一步证明了Dt基因是一个新发现的玉米显性矮秆基因。
关键词:
玉米 矮秆基因 等位性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武全 曹本高 员海燕
【目的】研究玉米矮秆突变体的激素敏感性,从代谢水平解释它的矮化机理。【方法】以玉米矮秆突变体(掖478改良系的突变体)和3个野生型自交系(掖478、齐319、PH4CV)为材料,采用不同同质量浓度(50,100,150,200mg/L)赤霉素和生长素于苗期进行喷施处理,喷施后10,20,30d测定幼苗株高,分析该突变体的激素敏感性。【结果】100mg/L赤霉素和100mg/L生长素为最适激素质量浓度,处理后30d赤霉素和生长素对突变体株高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在激素最适质量浓度、最佳观测时间下,赤霉素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益军 苗楠 施亚婷 邓德祥 卞云龙
在玉米自交系Mo17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份玉米矮杆突变材料,该突变材料表现为节间缩短、植株严重矮化、簇生、花器官发育异常。该突变株与不同核背景玉米自交系(Mo17、B73、B77和W22)杂交衍生的后代群体中,出现了矮杆株与株高正常株两种类型,矮杆株数与株高正常株数的比例为1∶1。分离群体中株高正常的植株自交,后代株高均正常。鉴于突变表型是在F1出现,同时结合多年多点田间表型调查的数据,初步推断该矮杆性状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玉米第2染色体上,为该基因的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玉米 显性矮杆突变体 遗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邱正高 杨华 祁志云 袁亮 柯剑鸿 张亚勤
利用航空诱变处理糯玉米自交系S147,获得矮秆突变体,并对其株高、叶片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矮秆突变在整个生育期的不同发育阶段与对照的株高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并且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株高的差异逐渐加大;航空诱变还影响突变体叶片的发育进程,但成株期总叶片数保持不变。
关键词:
玉米 空间诱变 株高 叶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歆 于恒秀 唐丁 黄健 龚志云 程祝宽
【目的】分析该研究组已发现的一个显性矮秆水稻突变体的遗传组成及背景。【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产生T-DNA插入群体。在筛选和鉴定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矮秆突变体。利用PCR扩增、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突变体后代进行鉴定及遗传分析。【结果】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中出现矮秆和正常株高两种类型,分离比为3﹕1,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并且矮秆性状的表现与T-DNA插入共分离。利用籼稻品种龙特甫与其纯合矮秆植株进行杂交,杂交F2代的矮秆株与正常株的比例同样呈3:1分离,符合一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SSR等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的第...
关键词:
水稻 显性矮秆基因 T-DNA插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红亮 陈甲法 丁俊强 吴建宇
在玉米自交系4H8中发现一个叶色突变体,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幼苗叶色呈淡绿色,生长明显缓慢,逐渐萎蔫死亡。利用出现淡绿色幼苗的自交系4H8杂合体以及其与绿色自交系40-6构建的一套分离群体对叶色淡绿色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4H8的淡绿色基因由1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初步命名为vl1(Virescent leaf 1),并用SSR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1染色体的长臂上,位于SSR标记umc1323和umc1709之间,与二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1 cM和10.3 cM。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稀 蒲定福 田露申 余青青 杨玉恒 代兵兵 赵昌斌 黄成云 邓武明
【目的】株高是影响油菜抗倒性、丰产性和全程机械化进程的关键性状,油菜矮秆、半矮秆资源的发掘与研究,是实现株高遗传改良的关键。目前油菜优异矮源缺乏,通过对获得的甘蓝型自然矮化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及激素相关形态学、生理学分析,旨在综合评估其利用潜能,为其在油菜矮化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后续基因定位、克隆奠定基础。【方法】将甘蓝型油菜品系141492自交6代后发现的半矮秆突变体经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DH系群体,选取1个半矮DH系,暂命名dw-1,其平均株高约95 cm,变幅83—105 cm。对dw-1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等进行表型鉴定,并以dw-1与野生型高秆为亲本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株高进行遗传分析。通过光暗处理(16 h光照/8 h黑暗、24 h黑暗)形态学观察、下胚轴与茎秆赤霉素敏感性测验,鉴定突变体突变类型。【结果】与野生型相比,dw-1千粒重无明显变化,菌核病病指、二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主序有效长、一次分枝数、株高、分枝部位高度、重心高度、主序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全生育期极显著缩短。遗传分析表明,dw-1株高的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D-0模型),主基因加性效应-47.5,显性度0.2;B1、B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0%、84.0%、85.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1%、5.6%、6.7%。光照与黑暗条件下,dw-1形态建成正常且下胚轴长度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外施低浓度赤霉素对下胚轴与茎秆伸长作用不明显,高浓度处理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均不能恢复至野生型表型。【结论】dw-1田间综合性状优良,矮生性状以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为主,主基因又以加性效应为主,常规杂交育种早代选择有效。dw-1矮化机制与油菜素内酯途径无关,为赤霉素敏感性减弱应答类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舒焕麟
六倍体小黑麦“冬/春”杂交组合“6713.12/STIER‘S’”F6代种子经60COγ射线处理,在M2代分离出少数半矮秆突变体,其中3个半矮秆突变体系统在M4代分离出少数矮杆突变体,在M7代选育出7个矮秆突变体株系。这些突变体与原亲本“6713.12/STIER‘S’”F6在一些性状上有所不同,株高(75cmvs.129cm)和育性(92.3%vs.90.5%)的差异尤其引人注意。这些矮杆突变体在六倍体小黑麦育种上的应用价值将由正在进行中的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细胞学研究予以估计。
关键词:
小黑麦,γ射线,突变体,矮秆,育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家瑞
1985年作者发现一个茎秆无韧性的高粱突变体(大同68×OK12B的后代).1986~1991年进行了遗传及解剖、化验分析等研究工作.以该突变体和常规品种唐恢2号、忻17号、多穗、晋粱5号、千斤红、623B、625B、原1B、于8B、矮白云香/台本那等12个品种为材料,进行正反交和回交,观察F_1、F_2和BC_1植株茎秆表现及分离情况.凡是茎秆节间用手一折完全折断为无韧性,折不断者为有韧性.并对该突变体、千斤红(对照)、原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婷婷 翟立红 苏旭 冯静 李娟 高友军 陶勇生 张祖新 郑用琏
【目的】利用Mutator(Mu)诱变群体获得、验证叶色白化突变体的Mu因子插入位点;解析玉米叶色变异相关基因及其代谢网络。【方法】以含有活性MuDR转座子的W22∷Mu为父本,与玉米自交系综31(Z31)杂交产生的M2和M3家系群体为材料,经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和Mu插入位点的分离获得白化突变体,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白化突变体产生的相关基因,同时构建产生白化突变代谢网络。【结果】对870个M2家系的16000余单株和M3种植的36个家系近700单株进行考察,获得了遗传稳定的白化突变体41株。经Mu-TAIL-PCR分析获得35条Mu因子插入序列;对靶位点序列分析,获得的14个靶位点可能与叶绿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瑶晴 孙晓靖 连玉杰 陈慧 孙华越 张雪海 汤继华 陈晓阳
为了挖掘雄性不育种质资源,鉴定雄性育性基因,为玉米雄性不育化制种提供基础材料。以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x50为试验材料,研究突变体雄性不育表型,构建x50与自交系Mo17的F_1和F_2群体,确定突变体x50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模式。以F_2群体为材料,应用图位克隆技术定位雄性育性基因X50,通过基因等位性测验确定候选基因。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雄性不育突变体x50花药不能从颖壳露出,花药体积较小且萎蔫,无成熟花粉粒形成。F_1群体植株均表现为雄性可育,F_2群体植株出现雄性育性分离,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分离比例符合3∶1,说明突变体x50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将雄性育性基因X50定位于玉米第2染色体分子标记2-4901与2-4963之间,物理区间为237.42~241.39 Mb。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分析发现,区间存在玉米雄性不育基因ZmMs33。以ms33纯合突变体ms33-6029和ms33-6052分别与x50杂合型+/x50杂交,杂交后代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分离比例符合1∶1,表明x50是ZmMs33基因一个等位突变体。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x50的鉴定为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和ZmMs33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种质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金桂 张玉宗 周燮
采用赤霉素点滴法(苗期)、浸渍法(芽期)以及喷洒法(拔节期)对3种谷子矮秆突变体的赤霉素反应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宁黄和623C属赤霉素反应敏感型,它们苗期的叶片和叶鞘及拔节期的节间均可随外加赤霉素而显著伸长,达到正常株(苗)高;CH84113则属于赤霉素反应不敏感型,多种赤霉素(GA1、GA3、GA4、GA7、GA9)处理均不能使其株(苗)高恢复正常。用ELISA对3种矮秆突变体和正常品种伸长敏感期(拔节期)幼茎的GA1+3含量进行了检测,发现矮宁黄、623C和CH84113的GA1+3含量均存在着显著的亏缺。
关键词:
谷子,矮化,突变体,赤霉素,敏感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