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07)
- 2023(9985)
- 2022(8618)
- 2021(7957)
- 2020(6989)
- 2019(16066)
- 2018(15773)
- 2017(30532)
- 2016(17241)
- 2015(19296)
- 2014(19535)
- 2013(19567)
- 2012(18536)
- 2011(17141)
- 2010(17452)
- 2009(16469)
- 2008(16792)
- 2007(15610)
- 2006(13785)
- 2005(12298)
- 学科
- 济(76150)
- 经济(76081)
- 业(50353)
- 农(46946)
- 管理(39040)
- 方法(33128)
- 农业(30847)
- 数学(29472)
- 数学方法(29152)
- 企(29144)
- 企业(29144)
- 学(21174)
- 业经(19050)
- 中国(17685)
- 财(16330)
- 地方(14608)
- 制(14246)
- 贸(13503)
- 贸易(13501)
- 易(13106)
- 发(11568)
- 银(10784)
- 银行(10721)
- 理论(10584)
- 环境(10320)
- 农业经济(10305)
- 行(10244)
- 融(10125)
- 金融(10121)
- 策(10097)
- 机构
- 学院(261584)
- 大学(260833)
- 济(105948)
- 经济(103807)
- 管理(94260)
- 研究(93548)
- 理学(81468)
- 理学院(80485)
- 管理学(78862)
- 管理学院(78398)
- 农(74885)
- 中国(69203)
- 科学(62754)
- 农业(58715)
- 京(55169)
- 业大(51806)
- 所(51297)
- 研究所(47140)
- 财(45125)
- 中心(43040)
- 江(41269)
- 农业大学(36807)
- 财经(36251)
- 范(35433)
- 师范(35024)
- 北京(33954)
- 经(32892)
- 经济学(32661)
- 省(32216)
- 州(31848)
- 基金
- 项目(174183)
- 科学(133954)
- 基金(124201)
- 研究(122359)
- 家(111125)
- 国家(110168)
- 科学基金(90867)
- 社会(76035)
- 社会科(71534)
- 社会科学(71504)
- 省(70763)
- 基金项目(66483)
- 自然(59522)
- 划(58939)
- 自然科(58083)
- 自然科学(58059)
- 自然科学基金(57051)
- 教育(55315)
- 资助(50468)
- 编号(50125)
- 成果(41354)
- 重点(40027)
- 农(39257)
- 发(38803)
- 部(38440)
- 创(35651)
- 课题(34410)
- 计划(34404)
- 科研(33971)
- 创新(33473)
- 期刊
- 济(120800)
- 经济(120800)
- 农(76410)
- 研究(71029)
- 学报(53459)
- 农业(51848)
- 中国(50301)
- 科学(45330)
- 大学(38940)
- 学学(37131)
- 财(33537)
- 管理(27428)
- 业(25429)
- 业经(25126)
- 教育(24890)
- 融(23695)
- 金融(23695)
- 技术(20529)
- 财经(17698)
- 问题(17630)
- 版(17138)
- 经济研究(16979)
- 业大(15998)
- 经(15188)
- 农村(14364)
- 村(14364)
- 农业经济(14083)
- 农业大学(13896)
- 世界(13775)
- 技术经济(13399)
共检索到383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米国华 刘建安 张福锁
选择我国近十几年来育成的38个杂交种(组合),在高氮(N225kg/hm~2)、低氮(N112.5kg/hm~2)两个水平下,研究了它们的氮农学效率(产量/施氮量)表现,并探讨了氮素吸收与利用在氮效率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氮农学效率、氮吸收效率及氮利用效率在玉米品种(组合)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低氮水平下,供试材料的平均氮农学效率为47.37kg/kg,变幅为15.68~74.95kg/kg。在高氮水平下,供试材料的平均氮农学效率为33.13kg/kg,变幅为10.67~45.37kg/kg。通径分析表明,氮素吸收与利用对于氯农学效率的形成均有直接作用,然而,在低氮条件下,氰吸收效率的作用要明...
关键词:
玉米 氮农学效率 氮吸收效率 氮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谭静 陈洪梅 韩学莉 段智利 汪燕芬 番兴明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粒重、出籽率等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回归分析程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其次是粒重和穗粗,它们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1 1,0.450 2,0.473 7),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P=0.562 5,0.449 9,0.370 8);增加行粒数、粒重和穗粗,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燕芬 田俊明 詹和明 张培高 陈洪梅 黄云霄 段智利 吕宏斌 严富民 番兴明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中北部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粗>穗行数>单株有效穗数>株高>千粒重>穗位高>空杆率>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生育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茂林 苟才明 杨荣志 吴全一 蒲雪莉 贺玉兰
对72个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秃尖等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作用最大的是穗粗(r=0.788 2,p=0.452 6),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是百粒重(r=0.729 4,p=0,370 3)、行粒数(r=0.476 4,p=0.348 0)和穗长(r=0.528 2,p=0.089 9)。性状间百粒重与穗粗(r-0.657 3)和出籽率(r=0.392 4)、穗行数与秃尖(r=0.369 0)、行粒数与穗长(r=0.703 3)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在高原玉米育种工作中,增大穗粗,提高百粒重和行粒数并注重其他性状的选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卫星 赵致 柏光晓 付芳婧 曹绍书
【目的】研究玉米对水分胁迫和低氮条件的响应及其所受的影响,明确不同杂交种的抗旱耐瘠性表现,为干旱、半干旱和土壤贫瘠地区选用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7个杂交种,设置不同水分和施氮处理的田间肥水耦合试验,研究水分和低氮胁迫对不同杂交种生长发育、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产量抗逆指数对其抗旱耐瘠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抗逆性密切相关的8个指标对不同品种进行聚类。【结果】不同水分和低氮胁迫下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明显降低,粒数减少,粒重下降,果穗变短小,秃尖增多,散粉至吐丝期间隔延迟。水分胁迫与低氮条件下受影响最大,其次是低氮胁迫。水分胁迫下增施氮肥或低氮条件下增加供水均能明显提高产量。水分与氮肥间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全艳 丛一宁 张培高 徐春霞 王晶 刘丽
【目的】通过对6个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BC_(1)F_(7:8))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三角形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为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信息参考。【方法】本研究从三角形杂种优势群中分别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自交系Y46(Suwan1群)、Y107(Reid群)和MON2(非Reid群)组配6个BC_(1)F_(7:8)群体,分析各群体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单产5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差异及杂种优势。【结果】不同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Y46与Y107组配的BC_(1)F_(7:8)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高于Y46与MON2和Y107与MON2组配的群体,此外Y46与MON2组配的正反交群体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Y107与MON2组配的正反交群体间差异较小。同时Y46与Y107组配的BC_(1)F_(7:8)群体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较强,Y107与MON2群体次之,Y46与MON2群体较弱。【结论】在三角形杂种优势模式中,以Suwan1×Reid杂种优势模式组配的群体,其后代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较强,Reid×非Reid杂种优势居中,Suwan1×非Reid杂种优势较弱。建议在玉米杂交育种中,尽量选择Suwan1×Reid杂种优势模式,以提高玉米产量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田军 吕天放 李自豪 张勇 刘宏伟 刘月娥 蔡万涛 张如养 宋伟 邢锦丰 赵久然 王荣焕
【目的】近年来,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高温热害不利天气频发重发,已成为威胁玉米生产的重要不利因素。研究并明确高温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雌雄穗及产量的影响,为耐高温玉米品种培育和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郑单958(郑58×昌7-2)、先玉335(PH6WC×PH4CV)、京农科728(京MC01×京2416)和MC812(京B547×京2416)及其亲本自交系为供试材料,花期前后(大喇叭口期-吐丝后7 d)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研究高温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雌雄穗生长发育、散粉吐丝间隔(ASI)、花粉活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1)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导致参试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穗粒数减少,进而产量降低,且不同品种和自交系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郑单958、先玉335、京农科728和MC812的穗粒数降幅分别为22.28%、46.79%、6.13%和8.11%,产量降幅分别为9.50%、50.61%、3.18%和5.00%,其中,京农科728和MC812减产不显著,而郑单958和先玉335显著减产;亲本自交系中,京2416的穗行数、行粒数和产量降幅最小且不显著,而PH6WC均显著降低且降幅最大。(2)高温胁迫下,参试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雄穗分支总数、雄穗长度、总散粉量和花粉活性降低,散粉持续期缩短,ASI延长。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ASI延长1.6 d。雄穗长度降幅表现为郑单958>先玉335>MC812>京农科728。郑单958雄穗长度降幅最大,但雄穗分支数多,花粉量最大;先玉335雄穗分支少,雄穗长度降幅大,花粉量最少且活性最低;京2416总散粉量大且花粉活力强,降幅最小(仅为4.50%和3.98%)。【结论】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对参试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和花粉活性等影响较大,京农科728和MC812的产量和花粉活性降幅显著低于先玉335和郑单958,耐热性较好。通过比较参试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系的耐热性,父本自交系的耐热性要好于母本自交系。其中,京2416的雄穗分支和长度降幅小,花粉量大,花粉活性高,且花丝茸毛多,捕获花粉能力强,单穗产量高,ASI小,耐热性最好。因此,在耐高温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大对耐热种质(如京2416等)的利用与改良创新,组配选育耐高温玉米新品种。
关键词:
高温 玉米 亲本自交系 耐热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小炜 董昕 黎亮 刘晨旭 张艳 刘文欣 陈绍江
利用2个诱导系与25个单倍体诱导率呈现梯度变化的材料,采用NCII设计,组配了50个杂交组合,并对其诱导率及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诱导性状的杂种优势不显著,F1代诱导率呈现出接近中亲值或略低于中亲值的特点,但F1的农艺性状较双亲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株高、雄穗长度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经筛选评价,2个杂交组合诱导率稳定在8.5%以上,可在今后的育种中加以利用。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杂交种 杂种优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江民 肖植文 张建华 石俊峰 董晓波
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为了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杂交种,要对玉米杂交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较优品种,在筛选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产量表现,还要综合考虑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部性状等,才能对各参试品种做较全面的综合评价。聚类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对试验品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全面的品种评判。本文采用间比法顺序排列试验,设2次重复的试验方法,应用聚类分析法对云南省农科院配制的28个玉米杂交品种,选用莫A和京杂6号作为对照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此方法可以弥补常用的方差统计分析方法针对产量等单一性状的局限,为品种试验结果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聚类分析 玉米 杂交种 筛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远春 康继伟 石永刚 黄宜祥
成单16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是近五年来同组区试中最高产的新审定品种。从四川玉米多生态产区的实际出发,亟需丰产性、适应性兼备的优良杂交种。本文以两年四川省区试资料用Eberhart法和Tai法对成单16进行稳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结果趋于一致,稳定性参数均接近于稳产品种的理论值,G×E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线性关系,具有较好的平均稳定性。稳定性分析与区试、生产示范的实际情况吻合,充分表明成单16产量高,稳定性好,尤以耐旱性状突出,符合主推种性状要求。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稳定性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婷 董远 张君 冯志前 王亚鹏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徐淑兔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 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宜祥
我省30年代开始玉米育种研究,50年代在收集、整理地方品种基础上,选育并应用杂交种,60年代后期转向单交种选育,从多生态类型区的实际出发,着力杂交种区域化选育布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较快,单产增加曾一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五”启动育种攻关后,为改变种质遗传基础狭窄,在育种材料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七五”末开始取得较大进展,育成一批“三高”自交系,1991~1997年育成25个杂交种,较1990年前育成的11个杂交种有明显遗传增益。加速品种更新,材料创新并选育突破性杂种,将缩小差距,发掘潜力。
关键词:
玉米,育种,杂交种,杂种优势利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崇桃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物化载体。本文以我国年推广面积曾上千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实证,探索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客观规律、特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玉米主要杂交种扩散模型符合Gaussian模型,经济寿命在7.2-23.0年之间,平均为13.8年。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扩散模型 经济寿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春莲 兰发盛 张寒飞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和优质地方种质材料为基础,通过筛选鉴定、杂交、辐射处理和定向培育,选育出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的高淀粉玉米自交系华自109,再与西南地区广泛使用的骨干玉米自交系18-599杂交,组配出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的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华试99。华试99属中熟杂交组合,在四川省区试中平均产量7870.5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9.1%;在重庆市区试中平均产量8049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4.95%;籽粒粗淀粉含量达76.8%,超过国家高淀粉玉米一级标准。该品种于2007年分别通过四川省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平坝、丘陵区种植,既可作为优质高淀粉工业原料...
关键词:
高淀粉玉米 华试99 品种选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明 王美云 李少昆
对5个自交系及其组配的4个杂交种光合性能的分析表明,杂交种较其亲本在光合面积上表现出三种关系类型,即居中、偏高亲、超高亲;而在光合时间上表现为负优势;在光合速率上表现为正优势,幅度在3.1%~23.4%,超高亲2.4%~9.3%。光合速率杂种优势与叶绿素含量有关。杂交种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较亲本有降低的趋势。结合产量及有关性状分析表明,杂交种较自交系不仅在源上而且在库系统上均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
玉米,杂交组合,光合性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