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85)
- 2023(3325)
- 2022(2787)
- 2021(2612)
- 2020(2260)
- 2019(4816)
- 2018(4631)
- 2017(8774)
- 2016(5192)
- 2015(5224)
- 2014(5362)
- 2013(5238)
- 2012(4925)
- 2011(4546)
- 2010(4424)
- 2009(3960)
- 2008(4099)
- 2007(3621)
- 2006(2959)
- 2005(2771)
- 学科
- 济(15554)
- 经济(15533)
- 业(12515)
- 管理(11407)
- 企(10092)
- 企业(10092)
- 方法(8397)
- 数学(7357)
- 数学方法(7227)
- 学(7100)
- 财(5022)
- 农(4010)
- 中国(3948)
- 制(3634)
- 务(3543)
- 财务(3538)
- 财务管理(3525)
- 企业财务(3441)
- 技术(3269)
- 银(3247)
- 银行(3215)
- 融(3133)
- 金融(3129)
- 行(3063)
- 业经(2964)
- 贸(2850)
- 贸易(2850)
- 易(2799)
- 理论(2771)
- 农业(2595)
- 机构
- 大学(73314)
- 学院(72257)
- 研究(30082)
- 济(24295)
- 经济(23715)
- 农(23648)
- 科学(23143)
- 管理(22213)
- 中国(19990)
- 理学(19567)
- 农业(19296)
- 理学院(19212)
- 管理学(18593)
- 管理学院(18460)
- 所(18090)
- 业大(17298)
- 研究所(16962)
- 京(15760)
- 中心(12773)
- 农业大学(12305)
- 省(11968)
- 财(11968)
- 室(11387)
- 江(11052)
- 业(11051)
- 实验(10737)
- 院(10623)
- 实验室(10311)
- 科学院(10287)
- 财经(9817)
- 基金
- 项目(54490)
- 科学(40808)
- 基金(39649)
- 家(38749)
- 国家(38494)
- 研究(31370)
- 科学基金(30574)
- 自然(22843)
- 自然科(22400)
- 自然科学(22386)
- 自然科学基金(22020)
- 省(21969)
- 基金项目(20664)
- 划(19316)
- 社会(18824)
- 社会科(17847)
- 社会科学(17840)
- 资助(16899)
- 教育(14347)
- 计划(13790)
- 重点(13153)
- 科技(13021)
- 科研(11545)
- 部(11404)
- 创(11366)
- 发(11194)
- 业(11118)
- 创新(10797)
- 专项(10686)
- 农(10195)
共检索到102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爱国 张成和 石洁
1997~ 1999年对 2 0 4份参加河北省和国家黄淮海区域试验的玉米杂交种 ,进行了 14 2 8份次玉米大、小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黑粉病、眼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能兼抗 4种以上玉米病害的杂交种有户单 961、承玉 5号、郑 94 - 2、邯 95- 4、衡单 10号、遵单 1号、遵单 3号、中原单 32、邢抗 2号、冀玉 8号、石 97- 1等 11份 ,占所鉴定材料的 5 4 %。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玉米病害 多抗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成和 刘爱国 罗畔池 张晓青
1986~1991年在保定、承德、唐山三个不同生态区设统一病圃,对1342份玉米材料进行了5886份次的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的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抗5~6种玉米病害的自交系82份,占鉴定自交系的8.4%,杂交种102份,占鉴定杂交种的27.8%.玉米自交系53,冀35,承191,2094,5003等,杂交种烟单14,丹玉13,冀承单5号、掖单2号等既抗玉米大、小斑病,又抗3种以上其它玉米病害.通过对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多抗性鉴定看出,只有从多抗玉米自交系中才能选育出多抗玉米杂交种.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杂交种 抗病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洪兵 黄亚群
在人工设置的土壤干旱条件下,对4个推广玉米杂交种的抗旱性以及与抗旱性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的4个杂交种中奥玉3101的抗旱性最强。游离脯氨酸的累积含量、根冠比、叶片相对含水量可以作为鉴定玉米抗旱性的指标。
关键词:
玉米 抗旱性 抗旱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贵海 起雪宏 王正启 赵自仙 杨久
本研究以20%的聚乙二醇溶液(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对14个玉米品种进行了萌发期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在PEG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的发芽率降低,胚根、胚芽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活力指数降低。鉴定玉米萌芽期抗旱性以萌发抗旱指数为主,结合其他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活力指数、相对胚根长、相对胚芽长、萌发抗旱指数和胁迫指数为依据,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4个玉米杂交种抗旱性顺序依次是家佳荣2号>12正组48×1>云瑞88>12正组47×1>路单8号>北玉16>会单4号>海禾2号>迪卡2号>12正组535×534>12正组536×534>珍禾2号>12正组...
关键词:
玉米 PEG胁迫 抗旱性 种子 活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玺 曹萍
选用铁单9号等18个玉米杂交种的35份样品分别进行电泳鉴定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并对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鉴定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电泳鉴定 种植鉴定 玉米纯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刘树芳 杨佩文 郑凤萍 曾莉 杨勤忠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6个玉米新品种在田间进行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6个玉米新品种中,4个品种(屏单3号、云玉2号、HL-66和春喜06-10)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的抗性,其余品种对1种或者2种病害具有中抗或感病的水平。
关键词:
玉米新品种 大斑病 小斑病 灰斑病 抗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志强 贾秀领 张丽华 姚艳荣 申海平 籍俊杰
用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土壤水分胁迫的方法,比较了培养介质、浸种时间对不同粒质量类型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并采用砂培不浸种方式,研究了黄淮海地区近几年审定的32个玉米杂交种萌发期的抗旱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在纸培模式下20%PEG渗透胁迫处理的发芽率均低于或等于25%,远低于砂培模式。砂培模式下,不浸种处理的发芽率总体好于浸种24 h和48 h处理。砂培不浸种方式下,渗透胁迫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32个玉米杂交种种子的发芽率;大多数品种初生根条数低于对照,胚芽长和胚根长均减小,胚芽长比胚根长减小的程度大,胚芽干质量显著降低。
关键词:
玉米 种子萌发期 抗旱性 比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启翔
用 EC、TTC 以及组织变褐法测定梅花根系抗寒性.结果表明,梅花根系抗冻能力为-5~-8℃,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一年生根系多数分布于冻土层内,在-8℃低温下,根内生活细胞基本失去还原 TTC 的能力.‘辽梅’山杏根系抗寒性最强,根系可耐-12~-18℃低温.梅与杏杂交种的根系抗寒性偏于杏,梅与山桃杂种偏于梅.抗寒性低于-10℃.
关键词:
梅花 根系 抗寒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建华 廖树华 宋同明 刘岩
系统阐述了玉米品种鉴定技术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由于种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相关学科的渗透,玉米品种鉴定技术在近期内已由传统的形态学和化学方法发展到了现代的各种电泳技术,包括醇溶蛋白的等电聚焦电泳(zein-IEF)、同工酶电泳(isozymeelectrophoresis)、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酸性系统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cidic-PAGE)等。此外,许多学者还进行了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与RAPD等)、色谱分析及映像分析等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
玉米 研究进展 品种鉴定 电泳技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万欣 王延波 赵海岩 刘晶 常程 史磊 汪经宏
通过筛选抗旱玉米品种和抗旱评价指标,进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研究,最终实现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抗旱节水,是研究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课题。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选用辽宁省近几年最新选育的12个玉米杂交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苗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玉米形态和光合生理等性状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找出了不同时期水分胁迫下光合抗旱指数与产量抗旱指数的相关性,筛选出了抗旱性较强的玉米品种。结果如下:苗期水分胁迫缩短了58%供试品种抽雄至散粉期时间,延长了83%供试品种的ASI,而铁研120在水分胁迫处理后ASI比对照短,且和其他品种相比,该品种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相关分析表明,灌浆期水分胁迫处理,光合抗旱指数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远春 康继伟 石永刚 黄宜祥
成单16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是近五年来同组区试中最高产的新审定品种。从四川玉米多生态产区的实际出发,亟需丰产性、适应性兼备的优良杂交种。本文以两年四川省区试资料用Eberhart法和Tai法对成单16进行稳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结果趋于一致,稳定性参数均接近于稳产品种的理论值,G×E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线性关系,具有较好的平均稳定性。稳定性分析与区试、生产示范的实际情况吻合,充分表明成单16产量高,稳定性好,尤以耐旱性状突出,符合主推种性状要求。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稳定性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卫星 赵致 柏光晓 付芳婧 曹绍书
【目的】研究玉米对水分胁迫和低氮条件的响应及其所受的影响,明确不同杂交种的抗旱耐瘠性表现,为干旱、半干旱和土壤贫瘠地区选用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7个杂交种,设置不同水分和施氮处理的田间肥水耦合试验,研究水分和低氮胁迫对不同杂交种生长发育、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产量抗逆指数对其抗旱耐瘠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抗逆性密切相关的8个指标对不同品种进行聚类。【结果】不同水分和低氮胁迫下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明显降低,粒数减少,粒重下降,果穗变短小,秃尖增多,散粉至吐丝期间隔延迟。水分胁迫与低氮条件下受影响最大,其次是低氮胁迫。水分胁迫下增施氮肥或低氮条件下增加供水均能明显提高产量。水分与氮肥间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宜祥
我省30年代开始玉米育种研究,50年代在收集、整理地方品种基础上,选育并应用杂交种,60年代后期转向单交种选育,从多生态类型区的实际出发,着力杂交种区域化选育布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较快,单产增加曾一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五”启动育种攻关后,为改变种质遗传基础狭窄,在育种材料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七五”末开始取得较大进展,育成一批“三高”自交系,1991~1997年育成25个杂交种,较1990年前育成的11个杂交种有明显遗传增益。加速品种更新,材料创新并选育突破性杂种,将缩小差距,发掘潜力。
关键词:
玉米,育种,杂交种,杂种优势利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崇桃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物化载体。本文以我国年推广面积曾上千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实证,探索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客观规律、特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玉米主要杂交种扩散模型符合Gaussian模型,经济寿命在7.2-23.0年之间,平均为13.8年。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扩散模型 经济寿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