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92)
2023(10379)
2022(9253)
2021(8678)
2020(7299)
2019(16768)
2018(16925)
2017(32194)
2016(17753)
2015(19926)
2014(20068)
2013(19942)
2012(18171)
2011(16386)
2010(16082)
2009(14423)
2008(13993)
2007(12037)
2006(10344)
2005(9032)
作者
(53386)
(44126)
(43941)
(41626)
(28211)
(21432)
(19928)
(17634)
(16749)
(15807)
(15165)
(14837)
(14038)
(14034)
(13607)
(13594)
(13455)
(13210)
(12613)
(12470)
(11195)
(10804)
(10698)
(10029)
(9942)
(9932)
(9846)
(9620)
(9001)
(8783)
学科
(68085)
经济(68013)
管理(51528)
(50140)
(42620)
企业(42620)
方法(33818)
数学(29053)
数学方法(28681)
(17581)
(17536)
技术(16639)
中国(16597)
(15530)
业经(15084)
地方(13322)
理论(12719)
农业(12041)
(11740)
贸易(11736)
(11611)
(11389)
环境(11042)
(10448)
(10300)
财务(10233)
财务管理(10217)
教育(9775)
(9743)
企业财务(9698)
机构
大学(253153)
学院(250213)
管理(101522)
(93287)
经济(91112)
理学(88830)
理学院(87821)
管理学(86198)
管理学院(85767)
研究(85008)
中国(59354)
科学(56893)
(54505)
(45324)
(44106)
业大(42485)
研究所(40747)
(39789)
中心(37611)
农业(35899)
(35210)
北京(34471)
(33163)
师范(32817)
财经(32788)
(30862)
(29882)
技术(29458)
(28809)
师范大学(26739)
基金
项目(179693)
科学(139430)
基金(128686)
研究(128028)
(113925)
国家(113010)
科学基金(95889)
社会(77359)
社会科(73271)
社会科学(73247)
(71380)
基金项目(69254)
自然(64917)
自然科(63398)
自然科学(63381)
自然科学基金(62221)
(60354)
教育(58446)
资助(53099)
编号(52056)
成果(41492)
重点(40321)
(38741)
(38083)
(37937)
课题(35849)
创新(35539)
科研(34859)
计划(34345)
大学(32950)
期刊
(98419)
经济(98419)
研究(70387)
学报(45753)
中国(45728)
科学(40781)
(40460)
管理(36654)
大学(33309)
学学(31330)
教育(29391)
农业(28994)
(28228)
技术(24497)
(15900)
金融(15900)
业经(15883)
图书(15429)
经济研究(15100)
(15030)
科技(14931)
财经(14779)
技术经济(13588)
理论(12787)
业大(12622)
(12433)
问题(12352)
(12081)
实践(11892)
(11892)
共检索到352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建华  廖树华  宋同明  刘岩  
系统阐述了玉米品种鉴定技术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由于种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相关学科的渗透,玉米品种鉴定技术在近期内已由传统的形态学和化学方法发展到了现代的各种电泳技术,包括醇溶蛋白的等电聚焦电泳(zein-IEF)、同工酶电泳(isozymeelectrophoresis)、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酸性系统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cidic-PAGE)等。此外,许多学者还进行了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与RAPD等)、色谱分析及映像分析等方面的探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成和  刘爱国  罗畔池  张晓青  
1986~1991年在保定、承德、唐山三个不同生态区设统一病圃,对1342份玉米材料进行了5886份次的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的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抗5~6种玉米病害的自交系82份,占鉴定自交系的8.4%,杂交种102份,占鉴定杂交种的27.8%.玉米自交系53,冀35,承191,2094,5003等,杂交种烟单14,丹玉13,冀承单5号、掖单2号等既抗玉米大、小斑病,又抗3种以上其它玉米病害.通过对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多抗性鉴定看出,只有从多抗玉米自交系中才能选育出多抗玉米杂交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彦惠  王利明  戴景瑞  
在春、夏播 2个环境下鉴定评价了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优群的 5个自交系、3个改良群体与 10个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结果表明 :基因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方差达到显著 ;在春、夏播环境下均可选出产量高于对照掖单 13的杂交组合 ,说明温热杂交种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 ;散粉吐丝延迟 ,株高和穗位高增加 ,果穗变细、穗行数减少 ,是利用温热杂交种的突出问题 ;果穗长度、千粒重、行粒数是温热杂交种的优点。代表我国主要杂优群的种质对温热杂交种的选择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的改良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自交系 4 78对于降低温热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 ,旅 9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宜祥  
我省30年代开始玉米育种研究,50年代在收集、整理地方品种基础上,选育并应用杂交种,60年代后期转向单交种选育,从多生态类型区的实际出发,着力杂交种区域化选育布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较快,单产增加曾一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五”启动育种攻关后,为改变种质遗传基础狭窄,在育种材料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七五”末开始取得较大进展,育成一批“三高”自交系,1991~1997年育成25个杂交种,较1990年前育成的11个杂交种有明显遗传增益。加速品种更新,材料创新并选育突破性杂种,将缩小差距,发掘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田军   吕天放   李自豪   张勇   刘宏伟   刘月娥   蔡万涛   张如养   宋伟   邢锦丰   赵久然   王荣焕  
【目的】近年来,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高温热害不利天气频发重发,已成为威胁玉米生产的重要不利因素。研究并明确高温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雌雄穗及产量的影响,为耐高温玉米品种培育和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郑单958(郑58×昌7-2)、先玉335(PH6WC×PH4CV)、京农科728(京MC01×京2416)和MC812(京B547×京2416)及其亲本自交系为供试材料,花期前后(大喇叭口期-吐丝后7 d)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研究高温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雌雄穗生长发育、散粉吐丝间隔(ASI)、花粉活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1)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导致参试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穗粒数减少,进而产量降低,且不同品种和自交系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郑单958、先玉335、京农科728和MC812的穗粒数降幅分别为22.28%、46.79%、6.13%和8.11%,产量降幅分别为9.50%、50.61%、3.18%和5.00%,其中,京农科728和MC812减产不显著,而郑单958和先玉335显著减产;亲本自交系中,京2416的穗行数、行粒数和产量降幅最小且不显著,而PH6WC均显著降低且降幅最大。(2)高温胁迫下,参试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雄穗分支总数、雄穗长度、总散粉量和花粉活性降低,散粉持续期缩短,ASI延长。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ASI延长1.6 d。雄穗长度降幅表现为郑单958>先玉335>MC812>京农科728。郑单958雄穗长度降幅最大,但雄穗分支数多,花粉量最大;先玉335雄穗分支少,雄穗长度降幅大,花粉量最少且活性最低;京2416总散粉量大且花粉活力强,降幅最小(仅为4.50%和3.98%)。【结论】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对参试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和花粉活性等影响较大,京农科728和MC812的产量和花粉活性降幅显著低于先玉335和郑单958,耐热性较好。通过比较参试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系的耐热性,父本自交系的耐热性要好于母本自交系。其中,京2416的雄穗分支和长度降幅小,花粉量大,花粉活性高,且花丝茸毛多,捕获花粉能力强,单穗产量高,ASI小,耐热性最好。因此,在耐高温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大对耐热种质(如京2416等)的利用与改良创新,组配选育耐高温玉米新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晓兵  赵保献  梁晓伟  宋汉强  李林  陈润玲  卫勇强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对洛玉4号玉米新品种进行密度和N、P、K不同配比的优化施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洛玉4号高产种植最适宜密度为6~7万株/hm2左右,高产栽培应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洛玉4号最高种植效益时的N、P、K最佳使用比例为N∶P2O5∶K2O=1.82∶1∶1.19,具体使用量为N 270.4 kg/hm2,P2O5148.3 kg/hm2,K2O 177.2 kg/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彪  马孝玲  王玉兰  
以近年育成的部分玉米新自交系和骨干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其主要株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10078、32和152 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高和叶夹角,改善F1 的株型结构,可用来组配紧凑型杂交种。自交系698-3和200B既能改善F1 的株型,还能改进F1 的部分产量结构,用其作亲本有利组配出高产紧凑型杂交种。新选系7613 和273能显著改进F1 的产量结构,其产量配合力显著高于平均效应,属于高配合力自交系,用其作亲本易配出高产杂交种,但其株型要视另一亲本的株型而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泽民  李雪英  高书颖  孙立民  王长英  田兰荣  
对不同育种年代的11个玉米自交系和8个杂交种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区分不同材料的灵敏性高于酯酶同工酶。尽管不同育种年代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在同工酶谱带上差异明显,但未表现出随育种年代变化的趋势。根据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或酯酶同工酶谱带的变化很难预测玉米杂种优势的表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崇桃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物化载体。本文以我国年推广面积曾上千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实证,探索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客观规律、特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玉米主要杂交种扩散模型符合Gaussian模型,经济寿命在7.2-23.0年之间,平均为13.8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春莲  兰发盛  张寒飞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和优质地方种质材料为基础,通过筛选鉴定、杂交、辐射处理和定向培育,选育出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的高淀粉玉米自交系华自109,再与西南地区广泛使用的骨干玉米自交系18-599杂交,组配出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的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华试99。华试99属中熟杂交组合,在四川省区试中平均产量7870.5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9.1%;在重庆市区试中平均产量8049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4.95%;籽粒粗淀粉含量达76.8%,超过国家高淀粉玉米一级标准。该品种于2007年分别通过四川省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平坝、丘陵区种植,既可作为优质高淀粉工业原料...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玺  曹萍  
选用铁单9号等18个玉米杂交种的35份样品分别进行电泳鉴定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并对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鉴定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爱国  张成和  石洁  
1997~ 1999年对 2 0 4份参加河北省和国家黄淮海区域试验的玉米杂交种 ,进行了 14 2 8份次玉米大、小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黑粉病、眼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能兼抗 4种以上玉米病害的杂交种有户单 961、承玉 5号、郑 94 - 2、邯 95- 4、衡单 10号、遵单 1号、遵单 3号、中原单 32、邢抗 2号、冀玉 8号、石 97- 1等 11份 ,占所鉴定材料的 5 4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阳  范梦伟  季晓坤  贾相初  吴彬  赵自仙  王德海  
【目的】玉米杂交种子的纯度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农户的收成,建立一套简单、快速、准确、可靠的纯度鉴定方法十分必要。【方法】本试验以‘家佳荣2号’玉米杂交种及其父母本为材料,采用幼叶CTAB法和碱煮法提取DNA两种方法,利用SSR标记技术从20对玉米纯度鉴定标准SSR引物中筛选应用于‘家佳荣2号’种子纯度鉴定的引物,同时人为掺入其他品种籽粒以验证特异引物的可靠性。此外,同步采用公认的田间小区种植鉴定法研究‘家佳荣2号’的种子纯度,比较室内和田间种植鉴定的纯度差异。【结果】采用幼叶CTAB法提取得到的DNA比碱煮法效果更好;筛选得到引物phi072k4和bnlg2291k4是‘家佳荣2号’种子纯度鉴定的特异性引物,掺杂验证结果可靠,‘家佳荣2号’室内SSR鉴定纯度为96.4%,田间种植鉴定的纯度为97.5%,2种方法结果高度一致。【结论】幼叶CTAB法提取DNA更适合玉米种子纯度的分子鉴定;SSR方法可用于玉米杂交种纯度的室内快速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洪兵  黄亚群  
在人工设置的土壤干旱条件下,对4个推广玉米杂交种的抗旱性以及与抗旱性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在供试的4个杂交种中奥玉3101的抗旱性最强。游离脯氨酸的累积含量、根冠比、叶片相对含水量可以作为鉴定玉米抗旱性的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钟碧  王秀全  刘昌明  张光祖  
本文对优质耐旱玉米自交系81565及其杂交种绵单一号的选育研究进行了总结。81565是运用热带种质与温带种质基因重组,由TuxpeyP,B,C15S1×(金O3×获白)S2经一代姊妹交和6代自交选育而成。它既具有热带种质的优良特性,又具有地方种质的适应性。它同南21-3组配的绵单一号,成功地解决了丰产、优质、广适的协调问题。81565的选育及利用,是我国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一个成功范例,为西南山地玉米区玉米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质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