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63)
- 2023(10277)
- 2022(9126)
- 2021(8650)
- 2020(7282)
- 2019(16824)
- 2018(16914)
- 2017(31908)
- 2016(17844)
- 2015(20172)
- 2014(20361)
- 2013(19974)
- 2012(18102)
- 2011(16295)
- 2010(16081)
- 2009(14333)
- 2008(13762)
- 2007(11839)
- 2006(10133)
- 2005(8660)
- 学科
- 济(65163)
- 经济(65097)
- 管理(50762)
- 业(49558)
- 企(41774)
- 企业(41774)
- 方法(32649)
- 数学(28143)
- 数学方法(27787)
- 农(17761)
- 技术(16884)
- 学(16564)
- 中国(16394)
- 财(14814)
- 业经(14594)
- 理论(13862)
- 地方(12798)
- 农业(12027)
- 贸(11424)
- 贸易(11420)
- 教育(11118)
- 和(11116)
- 易(11093)
- 环境(10576)
- 务(9838)
- 制(9820)
- 财务(9773)
- 财务管理(9757)
- 划(9564)
- 技术管理(9258)
- 机构
- 大学(248820)
- 学院(248213)
- 管理(99653)
- 济(89961)
- 经济(87776)
- 理学(87173)
- 理学院(86186)
- 管理学(84556)
- 管理学院(84135)
- 研究(82196)
- 中国(56885)
- 科学(55391)
- 京(53468)
- 农(44759)
- 所(42407)
- 业大(42351)
- 研究所(39248)
- 财(38232)
- 中心(36458)
- 农业(35476)
- 江(35322)
- 北京(33759)
- 范(33507)
- 师范(33153)
- 财经(31590)
- 技术(30958)
- 院(29971)
- 州(29032)
- 经(28776)
- 师范大学(26648)
- 基金
- 项目(178620)
- 科学(138252)
- 研究(129011)
- 基金(126379)
- 家(111667)
- 国家(110752)
- 科学基金(93869)
- 社会(76783)
- 社会科(72643)
- 社会科学(72620)
- 省(72098)
- 基金项目(68189)
- 自然(63338)
- 自然科(61849)
- 自然科学(61835)
- 自然科学基金(60694)
- 划(60625)
- 教育(60361)
- 编号(53410)
- 资助(52240)
- 成果(42553)
- 重点(40248)
- 部(38429)
- 创(38129)
- 发(37626)
- 课题(37343)
- 创新(35500)
- 科研(34378)
- 计划(33771)
- 大学(32923)
共检索到348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晓兵 赵保献 梁晓伟 宋汉强 李林 陈润玲 卫勇强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对洛玉4号玉米新品种进行密度和N、P、K不同配比的优化施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洛玉4号高产种植最适宜密度为6~7万株/hm2左右,高产栽培应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洛玉4号最高种植效益时的N、P、K最佳使用比例为N∶P2O5∶K2O=1.82∶1∶1.19,具体使用量为N 270.4 kg/hm2,P2O5148.3 kg/hm2,K2O 177.2 kg/hm2。
关键词:
玉米 洛玉4号 栽培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广春 孟维韧 全东兴 陈温福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以辽优9466为试材,研究了氮、穗肥施用、播量、插秧穴距和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播量>插秧穴距>插秧苗数>穗肥施量。增施氮肥、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是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措施的适宜取值为:施氮量172.4~177.6kg/hm2,穗肥施量14.1~15.9kg/hm2,播量2.2~2.4粒/钵,插秧穴距484.2~515.8cm2,苗数2.9~3.1株/穴,按此栽培方案,可获得9.97t/hm2以上的产量。
关键词:
杂交稻 产量 栽培措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晓 胡尚钦 童文 牟方生 黄璐琳 杨伟华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不完全设计研究氮肥、密度和缩节安对抗虫杂交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索川杂13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栽培因子对群体总果节量、成铃率、总铃数、单铃重、霜前皮棉产量及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施氮增加铃重、籽指;增加种植密度将降低籽指和单铃重;施缩节安提高籽指,降低衣分和单铃重.建立了抗虫杂交棉川杂13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型,经回归模拟寻优,获得皮棉产量在1650~1800kg/hm2的技术组合为施纯氮332.0~339.6kg/hm2,密度36520~37089株/hm2,缩节安98.0~100.8g/hm2.
关键词:
抗虫杂交棉 高产 栽培技术 川杂13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贺喜全 盛良学
科湘11号玉米新品种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用自选系ISA01和ISA02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玉米新品种。经过湖南省区试、生产试验和示范、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该品种表现生育期适中,优质,高产,抗性较好。适应湖南省及周边地区种植。其在湖南省的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适时播种(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初播种),合理密植(密度范围是45000-52500株/hm2),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焱波 苏凡 段宗颜
1999—2000年在云南省祥云县草甸土壤上进行移栽玉米的不同水平氮肥试验研究,对移栽玉米在产量、氮素吸收及不同氮肥处理下土壤剖面中硝酸盐残留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发现祥云坝区玉米种植中农民习惯施但量明显偏高,在目标产量为1032kg/hm2时最佳施氮量为250kg/hm2,仅相当于农民习惯施氮量的45%。合理施用氮肥,无论对减少农民的投入,还是降低氮肥潜在的环境污染,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
玉米栽培 氮肥施用 硝酸盐残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郑单 14号 (豫玉 18号 )在河南省和国家区试中比对照增产 17 6 %和 12 4 % ,均居首位 ,在其他省区试中及试验示范中表现突出 ,比当地对照增产 9 1%~ 53 3% ,多居一、二位。该品种已通过 4个省和国家审定 ,成为河南第一大、全国六大玉米主栽品种 ,已累计种植 333 33多万hm2 。该品种中上部叶片夹角小、叶向值大 ,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理想曲线 ,干物质积累快 ,总量大 ,分配合理。叶片光合色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高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高 ,丙二醛 (MDA)积累少 ,功能强 ,衰老慢。高抗多种病害 ,抗倒、抗旱 ,竖叶大穗 ,综合性状优...
关键词:
玉米 郑单14号 选育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少援 朱应远 曹林 董发文 朱文亮 邱长吉 张满昌
玉米“四两”高产栽培技术,旨在鄂西北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进行熟制改革,改旱地两熟制为三熟制。创建两苗(春、夏玉米营养钵育苗)、两膜(春玉米钵苗塑膜覆盖、中高山玉米地膜栽培)、两定(定产定肥)、两保(保土保水)(即“四两”)的农业系统工程措施,实现年产粮食18134kg/hm2,利润5495元/hm2。与两熟制比,粮食增产10409kg/hm2,净增154%。
关键词:
丹江口市 玉米 “四两”栽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陆利行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赵锡璞 程相文 刘光华 张守林 常建智
以Reid类群系8112作母本,旅大红骨类群选系360选为父本杂交育成了玉米新杂交种——GS豫玉11号(90—1)。该杂交种在1990~1991年河南省玉米区试中比对照种增产14.9%,居首位;在1992~1993年全国夏玉米区试中,晋、鲁、豫、皖、苏五省平均比对照掖单2号增产15.7%,居首位。在全国10多个省试验示范中,比对照种增产8.7%~47.5%,多居一、二位。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曲线,植株氮代谢水平高,干物质积累快,总量大,分配合理,经济系数高。高抗多种病害,竖叶大穗,综合性状优良,品质好,中熟,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适合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建华 廖树华 宋同明 刘岩
系统阐述了玉米品种鉴定技术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由于种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相关学科的渗透,玉米品种鉴定技术在近期内已由传统的形态学和化学方法发展到了现代的各种电泳技术,包括醇溶蛋白的等电聚焦电泳(zein-IEF)、同工酶电泳(isozymeelectrophoresis)、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酸性系统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cidic-PAGE)等。此外,许多学者还进行了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与RAPD等)、色谱分析及映像分析等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
玉米 研究进展 品种鉴定 电泳技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崇桃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物化载体。本文以我国年推广面积曾上千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实证,探索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客观规律、特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玉米主要杂交种扩散模型符合Gaussian模型,经济寿命在7.2-23.0年之间,平均为13.8年。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扩散模型 经济寿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春莲 兰发盛 张寒飞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和优质地方种质材料为基础,通过筛选鉴定、杂交、辐射处理和定向培育,选育出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的高淀粉玉米自交系华自109,再与西南地区广泛使用的骨干玉米自交系18-599杂交,组配出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的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华试99。华试99属中熟杂交组合,在四川省区试中平均产量7870.5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9.1%;在重庆市区试中平均产量8049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4.95%;籽粒粗淀粉含量达76.8%,超过国家高淀粉玉米一级标准。该品种于2007年分别通过四川省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平坝、丘陵区种植,既可作为优质高淀粉工业原料...
关键词:
高淀粉玉米 华试99 品种选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远春 康继伟 石永刚 黄宜祥
成单16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是近五年来同组区试中最高产的新审定品种。从四川玉米多生态产区的实际出发,亟需丰产性、适应性兼备的优良杂交种。本文以两年四川省区试资料用Eberhart法和Tai法对成单16进行稳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结果趋于一致,稳定性参数均接近于稳产品种的理论值,G×E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线性关系,具有较好的平均稳定性。稳定性分析与区试、生产示范的实际情况吻合,充分表明成单16产量高,稳定性好,尤以耐旱性状突出,符合主推种性状要求。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稳定性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包灵丰 林纲 赵德明 李云武 贺兵
以优质香型杂交水稻宜香2292为材料,在四川南部主要针对基本苗、施肥水平对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设置了9.0、18.0和36.0万株/hm23种水平的基本苗;3个施肥水平,水平1为纯N 75 kg/hm2、P2O537.5 kg/hm2、K2O 60kg/hm2,水平2为纯N 112.5 kg/hm2、P2O556.25 kg/hm2、K2O 90 kg/hm2,水平3为纯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120 kg/hm2。结果表明宜香2292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要求基本苗随之提高;在相同基本苗水平和相同肥力水平下,适度密植有助于提高产量。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宜香2292 高产栽培 产量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该技术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规程适用于广东全省春、秋季种植甜、糯玉米生产全过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①目标产量:鲜苞单产15000kg/hm2。②产量结构:播植密度45000 ̄52500株/hm2,保证每株留1 ̄2穗,单穗粗4.5cm以上,长16cm以上,鲜苞单果重260g以上。③肥料投入指标:全期施纯氮约300 ̄330kg/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彪 马孝玲 王玉兰
以近年育成的部分玉米新自交系和骨干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其主要株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自交系10078、32和152 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高和叶夹角,改善F1 的株型结构,可用来组配紧凑型杂交种。自交系698-3和200B既能改善F1 的株型,还能改进F1 的部分产量结构,用其作亲本有利组配出高产紧凑型杂交种。新选系7613 和273能显著改进F1 的产量结构,其产量配合力显著高于平均效应,属于高配合力自交系,用其作亲本易配出高产杂交种,但其株型要视另一亲本的株型而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株型 杂交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