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9)
- 2023(14738)
- 2022(12856)
- 2021(12039)
- 2020(9957)
- 2019(23256)
- 2018(23257)
- 2017(44269)
- 2016(24287)
- 2015(27354)
- 2014(27567)
- 2013(27317)
- 2012(25085)
- 2011(22788)
- 2010(23133)
- 2009(21042)
- 2008(20230)
- 2007(17728)
- 2006(15698)
- 2005(14019)
- 学科
- 济(102228)
- 经济(102131)
- 管理(65837)
- 业(63971)
- 企(52185)
- 企业(52185)
- 方法(44932)
- 数学(39063)
- 数学方法(38360)
- 中国(28980)
- 农(26987)
- 地方(25902)
- 业经(22905)
- 学(22058)
- 财(21229)
- 农业(18260)
- 贸(17484)
- 贸易(17467)
- 理论(17372)
- 易(16859)
- 制(16600)
- 技术(16142)
- 和(16114)
- 环境(15735)
- 银(15410)
- 银行(15357)
- 融(15189)
- 金融(15188)
- 行(14780)
- 发(14104)
- 机构
- 学院(342844)
- 大学(341536)
- 管理(134456)
- 济(132533)
- 经济(129486)
- 研究(118522)
- 理学(116061)
- 理学院(114685)
- 管理学(112265)
- 管理学院(111666)
- 中国(87243)
- 科学(76285)
- 京(74473)
- 所(61062)
- 农(59857)
- 财(58963)
- 研究所(55752)
- 业大(53625)
- 中心(53149)
- 江(50780)
- 北京(47714)
- 农业(46939)
- 范(46851)
- 财经(46750)
- 师范(46350)
- 院(43016)
- 经(42401)
- 州(42025)
- 技术(38919)
- 经济学(38412)
- 基金
- 项目(234347)
- 科学(183127)
- 研究(169411)
- 基金(167110)
- 家(146846)
- 国家(145608)
- 科学基金(124194)
- 社会(103500)
- 社会科(98029)
- 社会科学(97999)
- 省(93874)
- 基金项目(88274)
- 自然(82577)
- 自然科(80696)
- 自然科学(80675)
- 自然科学基金(79155)
- 划(79033)
- 教育(78658)
- 资助(70392)
- 编号(69865)
- 成果(56381)
- 发(53415)
- 重点(52935)
- 部(50389)
- 课题(49274)
- 创(48806)
- 创新(45438)
- 科研(44779)
- 计划(43241)
- 大学(42804)
- 期刊
- 济(148816)
- 经济(148816)
- 研究(100674)
- 中国(70264)
- 学报(56535)
- 农(55051)
- 科学(51775)
- 管理(50988)
- 教育(43726)
- 财(42406)
- 大学(41813)
- 学学(39255)
- 农业(38701)
- 技术(32291)
- 融(29524)
- 金融(29524)
- 业经(25879)
- 经济研究(23730)
- 财经(21662)
- 业(20623)
- 图书(19141)
- 问题(18968)
- 经(18428)
- 科技(17468)
- 技术经济(17063)
- 理论(16159)
- 统计(15923)
- 商业(15555)
- 版(15488)
- 资源(15423)
共检索到510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海春 傅俊范 王新一 王帅 贾晓辉 薛腾 白静
调查2004年沈阳地区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并通过不同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OG ISTIC模型能反映沈单14和沈农1号玉米大斑病随时间增长的情况;玉米大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末,逻辑斯蒂期从7月末到9月初,衰退期从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在指数增长期,两品种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增长速度均为0.06 d-1,逻辑斯蒂期分别为1.58 d-1和1.70 d-1;沈单14的最高增长速度为1.93 d-1,沈农1号为2.78 d-1。指数增长期,沈单14单个病斑面积增长速度为5.6 mm2.d-1,沈农1号为4.6 mm2.d-1,在逻辑斯蒂期沈单14为79.5 mm2.d-1,沈...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震 傅俊范 景殿玺 周如军 李自博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考察二比空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采用温湿度记录仪24小时定点监测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二比空栽培模式小区比常规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0.8℃,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小区日平均温度低1.5℃,日平均湿度分别低3.4%和8.2%。二比空栽培模式病情指数比常规栽培模式低11.4,比大垄双行栽培模式低16.0。整个病害流行过程中3种栽培模式温湿度依次为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比空栽培模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灿华 吴景芝 马荣 何月秋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喷雾法接种,观测昆明地区玉米灰斑病不同叶层和部位病斑面积与数量,分析其与接种天数和温湿度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病斑扩展与温度在20~30℃的时间累计值、10℃以上的有效积温、接种天数、相对湿度90%以上的时间积累值和品种抗性等均极显著相关(P<0.01);抗病品种病斑小而少、产孢少,感病品种则相反;病害主要发生在穗位及以下叶片,病斑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中上部,并以纵向扩展为主,横向扩展不明显。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 病斑 扩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海春 傅俊范
采用人工接种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空动态 ,对其动态数据利用SAS软件构建该病害传播动态的逻辑斯蒂 高斯模型 :1x2(t,y)=at(e-bt+c)ee( y -dt) 2t 。此模型推导表明 ,该病在接种发病后 1个月、2个月、整个生长季最远传播距离分别为 2 0m ,35m ,5 0m ;在条件适宜时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传播速度为 0 .5m/d ;菌源中心有 10 0个左右病斑时 ,预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最佳防治时间是 8m处小于 12d ,14m处小于 30d ,2 0m处小于 4 2d。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传播 模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志强 程增书
以田间玉米植株上自然生长的、在人工模拟条件下保存近一年的玉米大斑病病原孢子为试材.用改良Czapek液为基本培养基.对钙调素与大斑病病原孢子萌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钙、钙调素拮执剂和钙螯合剂时.有近30%的孢子能很好萌发.经拮抗剂和螯合剂处理后.孢子的萌发因药物的种类或浓度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因药物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外加3mmolCa~(2+)后.除个别外、基本上都能恢复到与对照相似的程度.说明药物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是由于孢子受损所致.试验结果初步提示.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时需钙.也说明此过程还可能与钙调素有关.
关键词:
钙调素 拮抗剂 玉米大斑病 孢子 萌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温典 田兰 张晓玉 巩校东 张运峰 谷守芹 范永山
以前期研究中筛选得到的强毒菌株和弱毒菌株为试材,旨在探讨不同毒性玉米大斑病菌侵染对寄主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的影响。在确定了检测玉米PPO活性的最佳反应体系及最佳酶活测定时间的基础上,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PPO活性的方法;探讨了玉米大斑病菌强毒菌株YC和弱毒菌株01-23T侵染对寄主PPO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优化的最佳试验条件下,弱毒菌株01-23T侵染对寄主防御酶PPO的影响与强毒菌株YC有很大不同,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引发寄主防御反应,使寄主防御酶活性升高、抵抗力得以维持。为深入探讨玉米大斑病菌与玉米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多酚氧化酶 玉米大斑病菌 致病性 抗病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蒙成 黄艳花 梁庆平 蒋益敏 吴地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以期获得大量分生孢子或带大量分生孢子的菌粒接种体,为大田开展抗病性鉴定接种提供参考。【方法】以从玉米大斑病典型病斑中分离出来的菌株为试材,探索25种谷物粒培养基、8个温度梯度、7个培养时间段、5种不同光照、菌株代数从第3至10代等条件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结果】培养基的成分组合对分生孢子产生起决定性作用。配方为小麦100 g、甘露醇2. 5 g、玉米叶15 g的9号培养基最佳,产孢量最多,产孢量为1. 69×105个/g; 20℃温度条件下培养产孢量最多;培养时间在11 d内,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显著增加,培养时间在11~25 d,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显著减少;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分生孢子产孢量最高;供试菌株不同代数产孢量差异显著,以第3代产孢量最多,第3~10代产孢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递减。【结论】能促进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增加的最佳谷物粒培养基配方为小麦100 g、甘露醇2. 5 g、玉米叶15 g的9号培养基;该培养基在20℃、光暗交替各12 h光照强度为2000 lx条件下,分生孢子产量最高;培养时间在11 d内,培养时间越长产孢量越高;菌株不同代数产孢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递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辉 高增贵 张小飞 庄敬华 隋鹤
为明确近年来中国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生理小种变化和种群消长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逐年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和HtN)鉴别寄主,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共10个省区28个地区的20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其在中国的分布频率。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近30年中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化趋势。共鉴定出0,1,2,3,12,13,23,123,23N共9个生理小种,其中0号小种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毒性频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郝敏 谷守芹 张莹 董金皋 韩建民
以玉米自交系B37Ht1与玉米大斑病菌0号小种和1号小种构成非亲和性互作和亲和性互作体系,利用mRNA差异显示(DDRT-PCR)技术研究了互作过程中玉米叶片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表明,非亲和性互作中特有的表达片段7条,较亲和性互作及对照表达明显增强的片段21条,表达明显减弱的18条。对非亲和性互作中特有的表达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发现它们与已知抗病基因没有同源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巩校东 张晓玉 田兰 王星懿 李坡 张盼 王玥 范永山 韩建民 谷守芹 董金皋
【目的】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MAPK超家族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多重序列比对及保守位点分析,构建玉米大斑病菌中的MAPK级联途径模型,为深入研究该植物病原菌中MAPK级联途径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通过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HMMER 3.0软件搜索基因组,鉴定并获得MAPK超家族成员序列、基因组定位信息;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通过GSDS工具进行基因结构分析;利用ClustalX、MEME工具分析MAPK蛋白激酶区的保守性及保守位点。【结果】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发现了4个M...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小刚 余俊杰 彭化贤
选择了7个抗性较稳定的玉米品种作为试材,研究了大斑病慢发性抗病性的品种因素。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慢发性抗病性的品种具有以下特性:(1)潜育期较长;(2)病情发展较缓慢;(3)单株总病斑数少,百分病叶面积小;(4)穗三叶病斑数少及病叶面积小;(5)病斑扩展速度较慢;(6)产量影响不显著。利用潜育期、发病盛期的单株病斑数及穗三叶病斑数可以作为玉米慢大斑抗病品种的选育指标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慢发性,抗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秀霞 高增贵 周晓锟 张硕 周艳波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分化 鉴定 动态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范永山 谷守芹 董金皋 董秉芳
目的研究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之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对玉米大斑病的有效防治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利用ME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处理玉米大斑病菌,观测该抑制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U0126对玉米大斑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影响,可以形成正常的菌丝、分生孢子,但分生孢子萌发时间晚,芽管短,分生孢子萌发百分率和附着胞产生数目下降,玉米叶片的发病时间延迟2~3d,发病率下降30%左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U0126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的抑制程度随着浓度增加而上升,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利智 康志钰 吴景芝 吴毅歆 毛自朝 何月秋
采用2套Ht单基因鉴别品种,对2007-2009年采自云南省13个地区的81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菌株交配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组成复杂,81个菌株可分为0、1、2、3、12、23、2N、3N、12N、23N和123N等11个小种类型,其中能克服鉴别寄主上所有显性抗病基因的123N小种占22.2%,为优势小种;依据分子标记,81个菌株可分成A、a、Aa 3种交配型菌株及中性菌株,分别占49.4%、12.3%、29.6%和8.6%。此外,在同一区域内存在多个生理小种和不同的交配型菌株。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生理小种 交配型 鉴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申珅 王晶晶 郝志敏 李坡 李志勇 孙志颖 郝杰 佟亚萌 董金皋
【目的】明确2A型蛋白磷酸酶(PP2A)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研发新型杀真菌制剂和探讨植物病害防治新策略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PP2A特异性抑制剂——斑蝥素(cantharidin)处理玉米大斑病菌,研究在该抑制剂作用下玉米大斑病菌的菌落生长、分生孢子产量、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黑色素合成及HT-毒素活性。【结果】随着斑蝥素浓度的增加,其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当达到160μmol.L-1时,培养8 d的菌落平均直径仅为对照的41.7%;同时,处理组产孢量均高于对照组,160μmol.L-1斑蝥素处理组产孢量达到了对照组的15.5倍。分析斑蝥素对病菌分生孢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