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12)
2023(8770)
2022(7956)
2021(7599)
2020(6383)
2019(14912)
2018(14963)
2017(29102)
2016(16029)
2015(17998)
2014(18116)
2013(17890)
2012(16210)
2011(14627)
2010(14318)
2009(12911)
2008(12351)
2007(10538)
2006(8994)
2005(7674)
作者
(46949)
(38850)
(38601)
(36627)
(24743)
(18776)
(17499)
(15554)
(14703)
(13809)
(13413)
(12936)
(12224)
(12219)
(11906)
(11856)
(11850)
(11572)
(11038)
(10845)
(9751)
(9425)
(9273)
(8719)
(8703)
(8656)
(8619)
(8437)
(7826)
(7733)
学科
(60368)
经济(60299)
管理(43972)
(41761)
(35306)
企业(35306)
方法(30202)
数学(26100)
数学方法(25777)
(15506)
(15167)
中国(14210)
(14013)
业经(13133)
地方(12238)
理论(10751)
(10515)
(10481)
贸易(10477)
农业(10349)
(10158)
技术(9825)
环境(9666)
(9310)
财务(9252)
财务管理(9237)
(9184)
教育(8838)
企业财务(8742)
(8545)
机构
大学(224823)
学院(222126)
管理(91165)
(81841)
理学(80086)
经济(79921)
理学院(79176)
管理学(77725)
管理学院(77352)
研究(74132)
中国(51740)
科学(49542)
(48068)
(38577)
(37969)
业大(37125)
(35376)
研究所(35178)
中心(32695)
农业(30581)
北京(30444)
(30357)
(29619)
师范(29341)
财经(29340)
(27141)
(26733)
(25305)
技术(24311)
师范大学(23886)
基金
项目(160923)
科学(124830)
研究(115515)
基金(115488)
(101731)
国家(100906)
科学基金(85695)
社会(69621)
社会科(65844)
社会科学(65823)
(63294)
基金项目(62579)
自然(58055)
自然科(56677)
自然科学(56665)
自然科学基金(55615)
(53682)
教育(52530)
资助(47771)
编号(47454)
成果(38142)
重点(35744)
(34774)
(33668)
(33367)
课题(32314)
科研(31268)
创新(31054)
计划(30149)
大学(29717)
期刊
(85836)
经济(85836)
研究(62372)
学报(39541)
中国(37212)
科学(35353)
(34750)
管理(31914)
大学(28882)
学学(27203)
教育(24987)
农业(24903)
(24685)
技术(18761)
(14467)
金融(14467)
业经(14179)
图书(13481)
经济研究(13048)
财经(13037)
(12657)
科技(12064)
理论(11839)
实践(11207)
(11207)
问题(11029)
(10870)
业大(10724)
情报(10488)
林业(10441)
共检索到307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赞平  
研究了玉米8个亚种,2个亚型的核型。所有材料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第6对染色体短臂均具随体,但臂比值不同,可区分为A1(m染色体)、A2(sm)、A3(st)三类。在核型中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数目,罕见栽培或原始类型多于广泛栽培的类型。玉米各亚种的核型进化的趋势是由对称向不对称方向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秀燕  蔡毅  傅杰  唐祈林  荣廷昭  
【目的】对玉蜀黍属现今分类的所有大刍草种和玉米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为揭示其进化趋势与种间亲缘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玉米和大刍草的染色体数目,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玉蜀黍属内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数目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为2n=4x=40外,其余种(亚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0。玉蜀黍属内亚属间以及亚属内物种间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均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随体全部位于短臂上;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具2对随体外,其余种(亚种)均具1对随体,其中,玉米的随体位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大刍草的随体均位于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核型分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彦惠  王利明  戴景瑞  
在春、夏播 2个环境下鉴定评价了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优群的 5个自交系、3个改良群体与 10个热带亚热带自交系间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结果表明 :基因型、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方差达到显著 ;在春、夏播环境下均可选出产量高于对照掖单 13的杂交组合 ,说明温热杂交种具有较高的利用潜力 ;散粉吐丝延迟 ,株高和穗位高增加 ,果穗变细、穗行数减少 ,是利用温热杂交种的突出问题 ;果穗长度、千粒重、行粒数是温热杂交种的优点。代表我国主要杂优群的种质对温热杂交种的选择和热带亚热带种质的改良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 :自交系 4 78对于降低温热杂交种的株高、穗位高 ,旅 9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俊明  刘智萍  高建泽  郭素英  张小莉  
通过对S901等19份热带、亚热带玉米材料,先后通过温带(河南安阳)、热带(海南岛)种植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的19份材料中仅筛选出S901,S902,S903,S905等材料.其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相对稳定、一致;生理生化代谢;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并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能够在温带地区种植利用,并可以直接应用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2)S904,S906,S908,S909,S910等材料在主要农艺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生理生化代谢失调,多数植物学、生物学性状发生改变,稳定性、一致性差,对光周期反应十分敏感.抗病性、适应性差.不适应在温带地区种植,更不能直接用作育种材料.只可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元喜  戴华国  姜金林  符文俊  孙智婵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 (T dendrolimi)等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 :以米蛾卵为寄主时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均为 10 0 % ,其中寄生卵粒数、子代蜂数及子代蜂的羽化率以松毛虫赤眼蜂最高 ;蜂的死亡率以玉米螟赤眼蜂最高 ,达 10 4 2 % ,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蜂 ,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著低于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力行  傅骏骅  刘新芝  彭泽斌  张世煌  李新海  李连城  
利用 RFLP、SSR、AFLP和 RAPD分子标记对 1 5个玉米 (Zea mays L.)骨干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继而研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 1 0 5个双列杂交组合的产量及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 ,探讨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1 )利用分子标记把 1 5个供试材料划分为唐四平头、旅大红骨、兰卡斯特、瑞德和 PN共 5个类群 ,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 ;(2 )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 F1产量、分子标记特殊遗传距离与特殊配合力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 (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莉  陈斌  刘兴锋  罗迎社  谷振军  张党权  
近年来我国可用林地逐渐减少,开发林下经济作物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新兴发展方向。以此为背景,采用饲用牧草与小乔木的套种技术,于油茶林下种植墨西哥玉米草,并分析2个不同生长时期玉米草中粗蛋白、有机质等9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别。林下种植中等生长期墨西哥玉米草与短生长期玉米草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分别为14.91%和12.87%,粗灰分含量分别为5.11%和5.45%,钙含量分别为0.26%和0.33%,磷含量分别为0.23%和0.2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3.41 g/kg和19.29 g/kg,粗纤维含量分别为284.55 g/kg和235.28 g/kg,干物质含量分别为85.09%和87.13%,有机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友林  刘纪麟  
以2套玉米抗、感大班病菌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在武汉地区春季和秋季2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研究了Ht_1、Ht_2和Ht_N3种玉米抗病单基因的抗病作用。结果表明,Ht_1和Ht_2基因均能明显地减少病斑面积和病斑产孢量,其中Ht_1基因效应明显地大于Ht_2基因;Ht_N基因能显著地延长病害潜育期,推迟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这些抗病基因的抗病作用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Ht_N基因的作用在秋季大幅度下降。本文认为温度是影响玉米对大斑病抗性表现的重要因子之一,较低温度可削弱抗病基因、特别是Ht_N基因的抗病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洪文  宋凤斌  
以郑单958和农大364两个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大田条件下玉米苞叶水势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苞叶水势和饱和亏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基因型玉米苞叶水势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抛物线型;郑单958的苞叶水势日均值和日变幅高于农大364;苞叶水势和相对水分含量均随着玉米生育期推进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饱和亏缺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郑单958的苞叶饱和亏缺数值低于农大364,相对水分含量高于后者;苞叶水势和饱和亏缺之间呈线性关系:Y=A+BX。郑单958常数项值比农大364大,表明在正常水分条件下郑单958饱和亏缺值较低,相对含水量较高,因此抗旱性强于农大364。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崇桃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物化载体。本文以我国年推广面积曾上千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实证,探索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客观规律、特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玉米主要杂交种扩散模型符合Gaussian模型,经济寿命在7.2-23.0年之间,平均为13.8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春莲  兰发盛  张寒飞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和优质地方种质材料为基础,通过筛选鉴定、杂交、辐射处理和定向培育,选育出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的高淀粉玉米自交系华自109,再与西南地区广泛使用的骨干玉米自交系18-599杂交,组配出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的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华试99。华试99属中熟杂交组合,在四川省区试中平均产量7870.5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9.1%;在重庆市区试中平均产量8049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4.95%;籽粒粗淀粉含量达76.8%,超过国家高淀粉玉米一级标准。该品种于2007年分别通过四川省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平坝、丘陵区种植,既可作为优质高淀粉工业原料...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晓红  李万良  舒坤良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品种改良对玉米增产贡献率超过40%。大力发展民族种业,是抵御外资品种冲击,确保玉米产业安全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全国玉米种业发展中存在的种企弱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外资种业大量涌入、冲击种业市场,体制机制对我国种业发展束缚严重等主要问题,详细解析了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中存在的种业弱散小突出、亟需整合育种资源,育种投入水平低、急功近利现象严重,自主品种量小质差、核心竞争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遏制创新积极性等突出问题,提出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继续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优势、大力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敏  刘庆玉  来世鹏  陈志丽  张文基  
为使秸秆更好的降解和利用,提高其生物降解效果,采用菌株S和菌株SN混合发酵处理玉米秸秆,结果表明:菌株S和菌株SN混合在同一个PDA平板上相互融合生长,菌落间无明显对峙状态,说明二者无拮抗现象。通过采用混合菌种对玉米秸秆在最优降解条件下的降解试验表明:混合菌种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在25d时,达到53.2%,比出发菌株S木质素的降解率(50.73%)提高了4.87%,比出发菌株SN木质素降解率(47.6%)提高了11.76%,研究结果证明混合菌种的发酵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菌种的发酵。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刘树芳  杨佩文  郑凤萍  曾莉  杨勤忠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6个玉米新品种在田间进行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6个玉米新品种中,4个品种(屏单3号、云玉2号、HL-66和春喜06-10)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的抗性,其余品种对1种或者2种病害具有中抗或感病的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晓红  李万良  舒坤良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品种改良对玉米增产贡献率超过40%。大力发展民族种业,是抵御外资品种冲击,确保玉米产业安全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全国玉米种业发展中存在的种企弱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外资种业大量涌入、冲击种业市场,体制机制对我国种业发展束缚严重等主要问题,详细解析了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中存在的种业弱散小突出、亟需整合育种资源,育种投入水平低、急功近利现象严重,自主品种量小质差、核心竞争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遏制创新积极性等突出问题,提出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继续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优势、大力培育繁育推一体化的大型种业企业和加强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资源整合与合作等提升吉林省玉米种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