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26)
- 2023(10181)
- 2022(9060)
- 2021(8619)
- 2020(7228)
- 2019(16978)
- 2018(16969)
- 2017(32408)
- 2016(17967)
- 2015(20212)
- 2014(20270)
- 2013(20080)
- 2012(18508)
- 2011(16792)
- 2010(16626)
- 2009(15077)
- 2008(14684)
- 2007(12577)
- 2006(10923)
- 2005(9427)
- 学科
- 济(67348)
- 经济(67267)
- 管理(48679)
- 业(46246)
- 企(38781)
- 企业(38781)
- 方法(32983)
- 数学(28194)
- 数学方法(27806)
- 学(18955)
- 农(17908)
- 中国(16414)
- 财(15878)
- 业经(14961)
- 地方(13995)
- 理论(12494)
- 农业(12010)
- 和(11958)
- 贸(11597)
- 贸易(11591)
- 易(11203)
- 环境(10913)
- 制(10849)
- 技术(10686)
- 务(10230)
- 财务(10169)
- 财务管理(10151)
- 教育(9947)
- 划(9659)
- 企业财务(9602)
- 机构
- 大学(258763)
- 学院(255205)
- 管理(100938)
- 济(92254)
- 经济(90082)
- 理学(88295)
- 研究(88002)
- 理学院(87200)
- 管理学(85441)
- 管理学院(85004)
- 中国(61535)
- 科学(60137)
- 京(55821)
- 农(47698)
- 所(46062)
- 业大(43568)
- 研究所(42777)
- 财(41003)
- 中心(38391)
- 农业(37910)
- 江(36351)
- 范(35476)
- 北京(35337)
- 师范(35082)
- 财经(33675)
- 院(31753)
- 经(30618)
- 州(30041)
- 师范大学(28640)
- 技术(28188)
- 基金
- 项目(182838)
- 科学(141675)
- 基金(131226)
- 研究(129458)
- 家(116812)
- 国家(115874)
- 科学基金(97484)
- 社会(77779)
- 社会科(73477)
- 社会科学(73454)
- 省(71877)
- 基金项目(70661)
- 自然(66534)
- 自然科(64937)
- 自然科学(64916)
- 自然科学基金(63723)
- 划(61687)
- 教育(59000)
- 资助(54162)
- 编号(52582)
- 成果(43010)
- 重点(41291)
- 部(39438)
- 发(38606)
- 创(37848)
- 课题(36513)
- 科研(35598)
- 创新(35337)
- 计划(35322)
- 大学(33415)
共检索到358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秀燕 蔡毅 傅杰 唐祈林 荣廷昭
【目的】对玉蜀黍属现今分类的所有大刍草种和玉米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为揭示其进化趋势与种间亲缘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玉米和大刍草的染色体数目,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玉蜀黍属内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数目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为2n=4x=40外,其余种(亚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0。玉蜀黍属内亚属间以及亚属内物种间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均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随体全部位于短臂上;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具2对随体外,其余种(亚种)均具1对随体,其中,玉米的随体位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大刍草的随体均位于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核型分类...
关键词:
玉米 大刍草 染色体 核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景堂 张芳 黄亚群 祝丽英 赵永锋 李盼
【目的】探索大刍草短日照敏感苗龄和最佳日照时数,使其与栽培玉米花期相遇,通过杂交导入有利性状进行玉米品种改良与种质资源创新。【方法】设置苗龄和日照时数两个处理,以自然光照为对照,研究不同短日照处理后不同苗龄大刍草的生长发育情况;自制酶液,测定各处理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对其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利用诱导开花的大刍草与玉米自交系授粉杂交、回交并自交选育新自交系。【结果】19—26 d是大刍草能否接受诱导的临界苗龄,苗龄(5—47 d)越大诱导效果越好;9 h是诱导生殖生长的最佳日照时数;各日照时数处理的POD活性随苗龄的增大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但不能直接反映大刍草生长发育状况;a、b、c...
关键词:
大刍草 短日照植物 过氧化物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启柏 宋建成 李常保 郭风法
通过对玉米 (ZeamaysL .)和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 (ZeadiploperennisL )远缘杂交进行的 7年 12个世代研究 ,经过杂交、复交和自交选择 ,获得抗逆性、抗病能力强、农艺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 ,组配出高产、多抗、优质的玉米杂交种山农 993。实践证明 ,导入玉米野生属有益基因 ,拓宽玉米遗传基础是进一步提高玉米杂交种增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玉米 大刍草 远缘杂交 自交系 杂交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左艳春 杜周和 陈义安 周晓康 冯礼斌
本研究比较了6个玉米纯系材料及其与大刍草杂交后代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玉米材料与大刍草杂交后,生育期均有推迟,绿期显著增长。各F1代材料的株高均较母本显著增加,叶长增加,叶宽减少,但单枝叶片数量变化不大。各材料在叶腋出均出现分蘖,材料5230杂、B34杂、511杂和H630杂在茎秆基部也出现分蘖,其中H630杂基部分蘖达8.25个。
关键词:
玉米 一年生大刍草 杂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张兴端 张健 晏庆九 向振凡 张芳魁 邹永翠
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氮及其交互效应对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影响显著。低密度和高密度均降低了饲草产量,较高的施氮量提高饲草产量。饲草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相对饲用价值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和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则相反。5种营养成分产量均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分别呈"低-高-低"和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在玉米×墨西哥大刍草杂种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充分利用密氮互作效应,提高饲草产量和饲用价值。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墨西哥大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江院 王启亮 解新明 卢小良 张向前
为了构建玉米第10染色体大刍草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并进行穗长QTL的筛选。以玉米野生近缘种墨西哥类玉米为供体亲本,以玉米自交系郑58为受体亲本和轮回亲本连续进行多代回交。利用BC_7F_1至BC_9F_1连续回交群体,选用45对在供体和受体亲本间有明显多态性差异的引物进行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以墨西哥类玉米为供体亲本的玉米第10染色体单片段导入系群体。对穗长性状QTL在第10染色体上位置进行初步定位。经过连续多代回交和SSR标记跟踪检测,获得了以郑58为遗传背景的墨西哥类玉米导入系群体,共检测到单片段代换系材料107份,代换片段平均长度为25.52~45.97 c M,总长度为944.15~1 884.74 c M,对第10染色体覆盖率为70.38%~89.65%。在BC_9F_1回交群体中鉴定了4个来自墨西哥类玉米并位于第10染色体的穗长QTL,初步定位于umc2528、phi054、bnlg1360和umc1877标记附近。结果表明,利用大刍草作为供体亲本可以获得大量玉米第10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材料,为优良QTL性状的发掘和筛选奠定了材料基础,拓宽了玉米新品种选育的种质资源范围。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赞平
研究了玉米8个亚种,2个亚型的核型。所有材料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第6对染色体短臂均具随体,但臂比值不同,可区分为A1(m染色体)、A2(sm)、A3(st)三类。在核型中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数目,罕见栽培或原始类型多于广泛栽培的类型。玉米各亚种的核型进化的趋势是由对称向不对称方向发展。
关键词:
玉米,亚种,核型,进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丽莉 陈斌 刘兴锋 罗迎社 谷振军 张党权
近年来我国可用林地逐渐减少,开发林下经济作物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新兴发展方向。以此为背景,采用饲用牧草与小乔木的套种技术,于油茶林下种植墨西哥玉米草,并分析2个不同生长时期玉米草中粗蛋白、有机质等9种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别。林下种植中等生长期墨西哥玉米草与短生长期玉米草的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分别为14.91%和12.87%,粗灰分含量分别为5.11%和5.45%,钙含量分别为0.26%和0.33%,磷含量分别为0.23%和0.2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3.41 g/kg和19.29 g/kg,粗纤维含量分别为284.55 g/kg和235.28 g/kg,干物质含量分别为85.09%和87.13%,有机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苏晓华 张绮纹 张望东 卞祖娴
对杨属青杨派主要树种大青杨、甜杨、香杨和马氏杨种间及种内遗传变异进行了RAPD检测,结果表明:7个随机引物对4个树种DNA扩增产物绝大部分呈现为单型性,而有3个引物扩增产物显示出丰富的种间多型性;所有引物均在4个树种内扩增出不同程度的多态性。统计分析建立的系统树还说明了4树种可能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史,同时,各树种内也均存在着遗传多样性。这对今后进行这些树种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得出:分子水平分类的结果与经典分类一致:4个树种中马氏杨出现最早,甜杨次之,香杨再次之,大青杨最晚;大青杨与香杨亲缘关系最近,因此,以往认为大青杨与甜杨亲缘关系最近的说法有必要重新审视。
关键词:
杨树,遗传变异,RAP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凯博 吴楠 廖声熙 崔凯 贺圆 孙庆丰
【目的】研究了云南松木材结构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木材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为重点,以地盘松[P.Yunnanensis var.pygmaea(Hsüeh)Hsüeh]、细叶云南松(P.yunnanensis var.tenuifolia Cheng et Law)、高山松(P.densata Mast.)和思茅松[P.Kesiya var.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为对比材料,对其木材微观解
关键词:
云南松 近缘种 木材构造 环境因子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彩云 陈俊愉 Maarten A.Jongsma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的基本关系就是在DNA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 ,以生物大分子的信息推断生物进化的历史 ,重建系统谱系关系。该文分析了几个在菊花及其近缘种起源与亲缘关系研究中有代表性的CHS基因、CDS基因和核糖体nrITS基因等的分子进化和以其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进化差异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 ,概述了前人基于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的以基因组DNA扩增片段的多态性构建的菊花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展。作者比较了基于分子特征和表征特征研究菊花及其近缘种及品种起源与亲缘关系的异同点 ,认为只有将分子进化的系统发育研究与传统的基于形态、细胞和生理学研究的表征特征结合起来 ,才能最终...
关键词:
菊花 近缘种 分子进化 系统发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秀玲 周锦业 王晓国 邓杰玲 宋倩 卢家仕 曾宋君 卜朝阳
同色兜兰、巨瓣兜兰和文山兜兰是兜兰属宽瓣亚属同色组植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三者在形态上极为相近,尤其是文山兜兰较易和另外两种混淆。为了正确识别这3种近缘种植物,以同色兜兰、巨瓣兜兰和文山兜兰为对象,通过收集不同产地不同居群的3种兜兰种质资源,在广西南宁进行迁地保护,观察比较其花朵植物学性状。结果表明,花朵斑点直径、假雄蕊的形态和先端是否有尾是区分3个近缘种植物的关键植物学特征;迁地保护中同色兜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且萼片斑点呈现一定的规律演变,说明同色兜兰具有丰富的生态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莉俊 戴思兰
近年来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人们对花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发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尤其是观赏花卉的野生近缘种,对于我国的花卉育种工作和观赏园艺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从我国重要花卉及其野生近缘种研究与开发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花卉业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开发、研究和利用的途径,希望能够为观赏园艺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卉 野生近缘种 观赏植物 遗传多样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施振周 李云昌 林接旺 严玲璋 徐欣
上海绿神生态园艺公司于1996年、1998年两次从澳洲引进红千层(Callistemon spp.)11个种,作引种试验研究.1996年引进的垂枝红千层(C.viminalis)已于1999年大量结实,并采种扩繁成功.另有青紫红千层(C.violacus)等5种土壤适应性和抗寒性表现较好,现处于始花阶段.
关键词:
红千层 近缘种 引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玉红 夏冰 杭悦宇 王筱璐 周义峰 吴宝成
采用CTAB法提取总DNA,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山药原植物薯蓣及其近缘种共10个种和1个变种的trnL-F和rbcL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薯蓣及其近缘种trnL-F序列长689-834 bp,当空位始终作缺失处理时,有变异位点67个,其中信息位点11个,占序列总长度的1.43%;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1.6%,其中转换率为0.6%,颠换率为1.0%;序列的G+C含量为32.5%。薯蓣及其近缘种rbcL序列长1 096-1 160 bp,存在变异位点42个,其中信息位点10个,占序列总长度的0.93%;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0.6%,其中转换率为0.3%,颠换率为0.3%;序列G+C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