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55)
- 2023(8033)
- 2022(6837)
- 2021(6263)
- 2020(5316)
- 2019(11968)
- 2018(12104)
- 2017(22624)
- 2016(12780)
- 2015(13824)
- 2014(13968)
- 2013(13413)
- 2012(12243)
- 2011(11189)
- 2010(11245)
- 2009(10594)
- 2008(10770)
- 2007(9469)
- 2006(8492)
- 2005(8069)
- 学科
- 济(43821)
- 经济(43736)
- 管理(39765)
- 业(35884)
- 企(31388)
- 企业(31388)
- 财(17576)
- 方法(17501)
- 制(17151)
- 数学(15039)
- 数学方法(14807)
- 中国(12754)
- 税(12205)
- 体(12067)
- 农(11908)
- 税收(11557)
- 收(11492)
- 业经(11078)
- 体制(10470)
- 银(10264)
- 银行(10249)
- 学(9979)
- 务(9905)
- 财务(9874)
- 财务管理(9847)
- 行(9820)
- 融(9637)
- 金融(9635)
- 企业财务(9435)
- 技术(7769)
- 机构
- 大学(175938)
- 学院(174246)
- 济(71616)
- 经济(70111)
- 研究(63033)
- 管理(62628)
- 理学(53396)
- 理学院(52732)
- 管理学(51824)
- 管理学院(51475)
- 中国(48089)
- 财(40979)
- 科学(37561)
- 京(36965)
- 所(32658)
- 农(31263)
- 财经(30639)
- 研究所(29157)
- 中心(27937)
- 经(27809)
- 江(27530)
- 业大(25749)
- 农业(24555)
- 北京(23348)
- 财经大学(22932)
- 经济学(22802)
- 院(22687)
- 范(21961)
- 师范(21683)
- 州(21255)
- 基金
- 项目(114484)
- 科学(90227)
- 基金(84266)
- 研究(82298)
- 家(74927)
- 国家(74364)
- 科学基金(62815)
- 社会(53136)
- 社会科(50404)
- 社会科学(50390)
- 省(43884)
- 基金项目(43876)
- 自然(40552)
- 自然科(39613)
- 自然科学(39600)
- 自然科学基金(38927)
- 教育(38747)
- 划(37761)
- 资助(34046)
- 编号(31582)
- 成果(27514)
- 制(26687)
- 重点(26652)
- 部(26308)
- 创(24248)
- 性(23890)
- 发(23788)
- 课题(23288)
- 创新(22867)
- 国家社会(22795)
共检索到275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声俊
本文在客观分析玉米产品特性和玉米供求关系的阶段性转变的基础上,阐明保障玉米优质产能、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性;稳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在此"三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政策要义。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必须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狠抓一个根本、两个条件、三个关键,创新价格形成机制,稳健推进本轮具有"先试"、"先改"意义的重大改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旭旭 武舜臣 储怡菲
基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日交易数据,分四个阶段测度了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前后期货市场羊群效应的表现差异,结果表明:羊群效应仅在改革前期货市场价格下跌时期,即2015年3月10日—2016年3月15日期间出现,其他三个阶段都不显著;收储制度改革确实给玉米期货市场投资者理性带来影响,且这种影响多发生在价格下降和政策环境不明朗阶段;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玉米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得到恢复。由此可知,竞争性的粮食价格不仅让期货市场有了用武之地,更凸显了其在稳定现货市场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
收储制度改革 玉米期货市场 羊群效应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颖 刘大鹏
粮食收储制度的完善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应有之义。通过梳理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演变历程发现,供需关系变化始终贯穿粮食收储制度演变,依靠市场力量和市场手段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与思路。以2016年开始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例,下一步玉米收储制度应在“价补分离”的框架下,一是调整政策导向,促进玉米生产恢复发展;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完善玉米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三是合理设定储备规模,确保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四是建立玉米深加工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期巩固或扩大改革成效、实现新形势下的玉米稳产保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声俊
本文客观回顾了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一年来取得的明显成效,出现了"六大变化",尤其是初步建立起市场形成玉米价格的新机制,开始把玉米"收储"困境引出了"死胡同"。同时,文章深入评析了"玉米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从"问题倒逼"思维方式出发,着力阐述了进一步深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需要采取的新举措:坚持以新理念为引领,做到"三防三促";坚持稳中求进,做到"三稳三进";坚持探索新路径,发展"三融合"形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声俊
本文客观回顾了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一年来取得的明显成效,出现了"六大变化",尤其是初步建立起市场形成玉米价格的新机制,开始把玉米"收储"困境引出了"死胡同"。同时,文章深入评析了"玉米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从"问题倒逼"思维方式出发,着力阐述了进一步深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需要采取的新举措:坚持以新理念为引领,做到"三防三促";坚持稳中求进,做到"三稳三进";坚持探索新路径,发展"三融合"形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樊琦 祁迪 李霜
自玉米临储制度实施以来,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增产和维护国内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政策运行正面临玉米库存销售不畅、陈化和政府财政风险加剧,政策失衡致使全行业发展陷入低迷,国内连续丰产情况下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数量大增等严峻形势,究其原因在于现行政策调控目标的多重性和功能存在严重错位,调整和完善玉米收储制度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随着政府首次下调玉米收储价格这意味着政策调整已正式开启,本文主要在厘清政策背后逻辑与当前困局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玉米收储价格调整的市场风险,并提出了下一步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汤林闽
本文通过对2011年开始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和2014年以来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相关进展进行分析、评价,认为截至目前,中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基本符合改革步骤(时间表)的要求,但仍存在制度建设不足、基础条件薄弱和统筹协调需要加强等问题。未来改革应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着力加强,以争取改革能够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关键词: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权责发生制 阶段性评述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蕾 高艳
2016年国家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消了东北地区、内蒙古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转而推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市场出现了玉米供应链不稳定及其价格波动较大等现象。为实现玉米供应链稳定及其合理定价,首先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供应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归纳出16个影响玉米定价的相关指标,并利用2008年~2017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生产成本因素对玉米定价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为玉米种植面积、玉米产量、玉米国内消费量等因素,玉米出口量因素的影响度最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阮荣平 刘爽 郑风田
2016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其间经历了临时收储政策取消以及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建立两个阶段。利用2010~2017年全国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DID设计,本文分析了此次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间异质性。在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对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总投入均有很强的负向影响;在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二年,虽然改革对玉米单位面积总投入依然具有较强的负向影响,但是对玉米总产量以及播种面积则呈现出正向影响。其原因在于,对玉米生产者来说,改革第一年没有配套支持制度,玉米种植收益下降;而在改革第二年,以生产者补贴为主的配套支持制度建立,玉米种植收益上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国祥
玉米出售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者收益。中国玉米价格如果完全由市场决定,农民销售玉米价格极有可能与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一致,中国玉米生产者亩均收益将明显下降。在假定中国玉米生产成本费用不变的情况下,2004-2014年虚拟计算结果表明,若按美国玉米生产者出售均价计算,虽然在不考虑家庭用工费用和承包地自种的机会成本情况下,中国玉米生产者仍然能够盈利,但若考虑全部生产要素成本费用,中国玉米生产者将会严重亏损。中国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冲击,既要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又要完善玉米边境保护措施,更要掌控国产玉米生产者市场价格形成的话语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锋 童婷 李谷成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评估其生产率效应对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2019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大样本农户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平均提升效应为8.7%,在进行替换变量、更换样本、改变方法、安慰剂检验以及排除干扰政策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收储制度改革分为取消临储价格和实施生产者补贴两个阶段,实施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率的提升大于取消临储价格;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规模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兼业程度越高、玉米生产率越低的农户而言,收储制度改革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更为明显;收储制度改革会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生产性投资提高农户玉米生产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锋 童婷 李谷成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评估其生产率效应对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4-2019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大样本农户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玉米生产率的平均提升效应为8.7%,在进行替换变量、更换样本、改变方法、安慰剂检验以及排除干扰政策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收储制度改革分为取消临储价格和实施生产者补贴两个阶段,实施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率的提升大于取消临储价格;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规模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兼业程度越高、玉米生产率越低的农户而言,收储制度改革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更为明显;收储制度改革会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加生产性投资提高农户玉米生产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文霞 杜志雄 郜亮亮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稳步推进中国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探索中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进行研究和及时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全国家庭农场追踪监测数据,检验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家庭农场这种经营主体加入合作社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行为的因素后,2016年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农场加入合作社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没有实施收储制度改革地区的玉米农场。这是因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由原先的国家指定收购转为市场主体自主收购,生产者必须随行就市销售玉米,从而面临市场销售问题,而加入合作社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降低销售风险。因此,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激发了农业生产主体的市场化行为,反映真实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开始对生产和需求发挥调节作用。
关键词: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家庭农场 合作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慧 薛凤蕊 周向阳 刘福江 赵一夫
为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影响,基于吉林省359个农户数据,运用二元Logit离散选择模型,研究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主产区优势产区农户和非优势产区农户收入及种植结构调整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优势产区玉米产量、品质、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都明显高于非优势产区,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玉米仍可获得合理收益,非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玉米则普遍亏损;2)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不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玉米出售价格(正相关)、土地流转难易程度(负相关)、对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的满意程度(正相关)。非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意愿较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业劳动力数量(正相关)、耕地面积(负相关)、贷款状况(正相关)、玉米出售价格(负相关)、是否了解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正相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峰 李光泗 王金秋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1-2020年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扭曲和市场风险双重视角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呈现波动变化;(2)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改革对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呈现较为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第一、第四和第五积温带区域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吉林和辽宁两省影响并不明显;(3)收储制度改革通过缓解市场扭曲和加剧市场风险两条路径影响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市场扭曲的缓解有助于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而市场风险的加剧则减缓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政府应该关注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同时配套抗风险、防波动稳定机制,以确保玉米生产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提升玉米生产效率吗?——基于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数据实证分析
金融深化的阶段性特征及对我国的制度要求
住房制度改革新阶段中的金融问题研究
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制度—知识互动增进”假说与经济增长路径选择—中国经济改革阶段性成功动因浅探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家庭农场经营行为的变化——基于辽宁省H县2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面板调查数据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北方旱作区农户杂粮种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41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
收储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玉米种植调整行为研究——基于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423个农户调查数据对比
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对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阶段性与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