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75)
- 2023(9469)
- 2022(8246)
- 2021(7420)
- 2020(6270)
- 2019(14628)
- 2018(14440)
- 2017(27506)
- 2016(15322)
- 2015(17531)
- 2014(17827)
- 2013(18063)
- 2012(17583)
- 2011(16210)
- 2010(16680)
- 2009(15443)
- 2008(15571)
- 2007(14395)
- 2006(12623)
- 2005(11791)
- 学科
- 济(71949)
- 经济(71883)
- 业(38274)
- 管理(37323)
- 企(27891)
- 企业(27891)
- 方法(27333)
- 数学(24012)
- 数学方法(23808)
- 中国(22037)
- 地方(21661)
- 农(21586)
- 业经(15447)
- 学(14941)
- 财(14583)
- 农业(14570)
- 制(13536)
- 贸(13335)
- 贸易(13325)
- 易(12817)
- 地方经济(12112)
- 银(12025)
- 银行(11990)
- 融(11968)
- 金融(11966)
- 行(11582)
- 发(11276)
- 环境(10712)
- 和(10607)
- 教育(10057)
- 机构
- 学院(230184)
- 大学(230164)
- 济(94285)
- 经济(91956)
- 研究(88408)
- 管理(81123)
- 理学(68111)
- 理学院(67190)
- 管理学(65933)
- 管理学院(65495)
- 中国(64832)
- 科学(55693)
- 京(51167)
- 农(49120)
- 所(47548)
- 研究所(43013)
- 财(42324)
- 中心(39395)
- 农业(38812)
- 业大(37766)
- 江(37726)
- 北京(33132)
- 范(32686)
- 财经(32620)
- 师范(32313)
- 院(31239)
- 州(30251)
- 省(29731)
- 经(29326)
- 经济学(28603)
- 基金
- 项目(145231)
- 科学(111210)
- 研究(105398)
- 基金(100505)
- 家(88775)
- 国家(87969)
- 科学基金(72464)
- 社会(63803)
- 社会科(60324)
- 社会科学(60303)
- 省(59719)
- 基金项目(52980)
- 划(50033)
- 教育(48530)
- 自然(46120)
- 自然科(44955)
- 自然科学(44932)
- 自然科学基金(44098)
- 编号(44082)
- 资助(41620)
- 发(37859)
- 成果(36698)
- 重点(33701)
- 课题(32059)
- 部(31361)
- 发展(29988)
- 创(29930)
- 展(29471)
- 创新(28081)
- 计划(27859)
- 期刊
- 济(114329)
- 经济(114329)
- 研究(72232)
- 中国(54412)
- 农(46390)
- 学报(40724)
- 科学(35453)
- 财(32183)
- 农业(31526)
- 教育(30271)
- 大学(29250)
- 管理(28799)
- 学学(27410)
- 融(23222)
- 金融(23222)
- 技术(20526)
- 业经(19743)
- 经济研究(17748)
- 业(17123)
- 财经(15974)
- 问题(15147)
- 经(13763)
- 技术经济(12034)
- 版(11781)
- 贸(11687)
- 商业(11442)
- 图书(11400)
- 理论(10653)
- 科技(10650)
- 世界(10643)
共检索到363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昕 李丽华 王娟 樊庆琦 兰海 吴元奇 荣廷昭 潘光堂
【目的】分析玉米丝裂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为选育抗丝裂病品种和高效改良感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运用六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975-12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丝裂病进行分析。【结果】玉米丝裂病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F2:3、B1:2和B2:23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201.45,31.99和31.99;多基因方差依次为11.04、81.14和0.00。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1.31;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47,显性效应值...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丰光 李妍妍 景希强 于兵 于洪波 卢秉生 王秀凤 姚永祥
以2个株型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PH4CV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目测计数玉米不同群体雄穗分枝数量。通过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以玉米雄穗分枝数为性状,研究控制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群体呈双峰分布,B1和B2群体分离世代呈多峰分布,说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遗传为多基因数量性状控制,且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即C模型)。显性效应起主要作用,多基因遗传力较高,在74.83%~80.42%之间,若选择雄穗分枝较少的自交系必须从基础材料入手。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雄穗分枝选择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雄穗分枝 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香玲 宋波 刘玉梅 李新海
以玉米自交系X178和B73杂交培育的183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和成株期进行了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83份重组自交系之间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抽雄期和成株期各有3个高抗的超亲分离;苗期和拔节期的病株率均呈现正态分布,抽雄期和成株期则表现为感病家系较多的偏态分布,且家系病株率的变异系数随生长发育变得越来越小,但抗性遗传力则越来越大。说明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成株期较准,苗期受环境影响较大;成株期的抗性由2~3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修饰或互作;抗性基因之间以加性效应为主。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重组自交系 抗性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玉玲 杜振伟 董永彬 吴晓军 牛素珍
以12个爆裂玉米自交系间杂交F1为材料,采用三倍体胚乳模型对子粒膨爆特性及穗粒重、百粒重的3类遗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3项膨爆特性指标同时受到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2种遗传体系所控制,百粒重和穗粒重由3套遗传体系所决定。穗粒重、百粒重、爆花率和膨化体积以普通直接遗传率为最主要分量,膨化倍数的普通母体遗传率最高。各自交系的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的显著性不同,要注意不同自交系的恰当组配。
关键词:
爆裂玉米 产量 膨爆特性 遗传效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包和平 毕成龙 李颖 王利强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爆裂玉米吉爆902(吉812×吉704)的P1、P2、F1、B1:2、B2:2和F2:3 6个世代百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百粒重性状的遗传适合D-2模型,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爆裂玉米的百粒重是由1对独立主基因控制的加性遗传,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d=0.078 5,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d]=0795 2,多基因显性效应为[h]=1.495 3。B1:2、B2:2和F2:3 3个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2.96%,51.42%和70.3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63%,34.41%和12.81%。说明B2: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峰成 冯勇 赵瑞霞 苏二虎 张来厚 刘志雄 石海波
为明确玉米群体的遗传变异性,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12株叶片混合、每个群体5个混合样本提取DNA的最优取样方法,对12个玉米群体及6个对照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筛选出86对SSR适宜引物,共扩增出391条多态性带,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为2~11条,平均5.67条,以GD值0.67为基准,划分为6个类群。蒙A群、蒙B群、中综5号、黄早4为第一类,蒙C群、蒙群1、掖478为第二类,蒙群2、蒙群4、C群1、C群2、Mo17为第三类,蒙群3、C群3、中综7号、B73为第四类,丹340和齐319各单独为一类,该结果与产量SCA效应分析划分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玉米群体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俊意 徐莉
对33个不同来源的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SSR分析,其结果为,自交系间遗传距离在0.1763~0.9490,平均为0.3228。除贞367遗传距离为大于0.90外,其他32个的遗传距离均小于0.51,表明玉米自交系间遗传基础狭窄。33个自交系的遗传距离按类平均法可聚为6类,其中Ⅱ、Ⅲ和Ⅳ类又分为两个亚类。提高玉米的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必须丰富亲本的遗传基础,扩大其遗传差异。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遗传多样性 SSR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石海春 袁昊 李东波 余学杰 柯永培
对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关系的研究和遗传多样性评价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形态标记和SSR分子标记2种方法对82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15个表型性状计算它们的欧式遗传距离,其平均遗传距离为50.57,变异范围为9.05~146.23,说明供试自交系遗传多样性丰富,以遗传距离38.06为界,将供试自交系分为6类,其聚类结果与其系谱来源的吻合程度较差;利用筛选出来的63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明显的SSR引物,在供试自交系中共检测出等位基因变异601个,每对引物检测到4~24个等位基因,平均为9.5个,每个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变幅为0.454 6~0.916 9,平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永升 黄爱花 韦新兴 莫润秀 邹成林 谭华 郑德波 程伟东 黄开健
利用39对SSR分子标记和系谱信息分析广西常用苏湾玉米自交系和原始育种群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39对SSR引物在27份玉米自交系和两个玉米群体中分别检测到154和196条等位基因差异,在27份玉米自交系中,每对引物检测到3~8个等位位点,平均为3.95个。经聚类分析,27份自交系可以分为3个类群。明确了经过选择后的苏湾群体等位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可为更好地利用苏湾玉米自交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
玉米 SSR标记 遗传分析 苏湾群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杜金友 黎裕 王天宇 石云素 宋燕春 王海波
利用SSR,AFLP两种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23个玉米种质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对这两种分子标记系统进行了比较。利用筛选出的40对SSR引物,检测到了202个等位基因。用12对AFLP引物组,检测到了444条有多态性的带。SSR和AFLP分子标记均有很高的多态性,SSR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值达0 60,而AFLP多态性带比例是72%。两种分子标记结果将玉米种质划分为5组,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两种分子标记划分的结果也相近。研究认为SSR,AFLP两种分子标记系统均适合于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汝平 李淑君 杨华 祁志云 董昕 付忠军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B31-3与温带自交系黄早四杂交得到的F8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筛选出153个多态性SSR标记,以此为基础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这些多态性标记进行偏分离分析,发现48个表现为偏分离(P<0.05),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30个标记位点偏向母本B31-3,占62.50%,18个标记位点偏向父本黄早四,占37.50%。这些偏分离标记在图谱上的分布有2种:成簇分布和孤立位点的偏分离。在10条不同染色体上共发现9个偏分离热点区域。这些偏分离热点区域的形成可能与配子体选择有关。
关键词:
玉米 偏分离 分子标记 重组自交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锋 刘鹏飞 王汉宁 张金凤 王晓明
选用穗高系数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14和T4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穗高系数性状进行分析;以330个F2单株为分离作图群体,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穗高系数QTL。通过研究玉米穗高系数的遗传模式和QTL定位,为玉米高产、耐密和抗倒伏育种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穗高系数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F2群体和F2:3家系中分别定位到4个和6个穗高系数QTL;其中有3个QTL在F2群体和F2:3家系中均可被检测到。检测到的高贡献率的主...
关键词:
玉米 穗高系数 遗传模型 QTL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锋 刘鹏飞 曾慕衡 乐素菊 王晓明
【目的】研究甜玉米株高的遗传模式和QTL定位,为玉米高产、耐密和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株高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14和T4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330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株高QTL。【结果】玉米株高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F2群体中,检测到的3个QTL位于第1染色体,2个QTL位于第5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7.8%~28.8%;在...
关键词:
甜玉米 株高 遗传模型 QTL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磊 李盼 陈哲 赵永锋 祝丽英 黄亚群 陈景堂
【目的】筛选获得低植酸玉米自交系,研究低植酸性状的遗传规律,为低植酸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钼酸铵显色法对100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测定,将筛选得到的低植酸自交系鲁原92与已知低植酸突变体Lpa/lpa241、Lpa/Lpa241和齐319进行杂交,分析低植酸性状的遗传;并用钼酸铵显色法和植酸含量国标测定法对6个不同来源的齐319、鲁原92及其杂交种进行植酸含量比较分析,同时通过发芽试验对齐319、齐319×Lpa241/lpa241、鲁原92×Lpa241/lpa241、鲁原92×齐319苗期表现进行鉴定分析。【结果】钼酸铵显色法显示,鲁原92的无机磷含量达到0.93μg.mg-1...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低植酸 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欣 季洪强 沈跃鹏 赵国建 李绍伟 王建文 刘素玲 胡彦民
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黄C×许178)的F7重组近交系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了包括123个标记的连锁图谱,结合重组近交系群体开花周期在南阳、郑州、浚县3点的田间调查结果,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散粉周期和吐丝周期进行QTL定位,共检出12个QTLs。其中,控制吐丝周期的qSC9b在南阳点和浚县点同时检测到,因此共检测到11个不同位点的QTLs,散粉周期检测到5个QTL,吐丝周期检测到6个QTL,单个性状检测到QTL的总效应的遗传贡献率为10.6%~33.1%。在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控制散粉周期的QTLs和2个控制吐丝周期的QTLs,第9染色体上umc2393~umc1033区段,检测到...
关键词:
玉米 开花周期 SSR QTL定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