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88)
- 2023(5778)
- 2022(4714)
- 2021(4229)
- 2020(3457)
- 2019(7516)
- 2018(7226)
- 2017(13072)
- 2016(7360)
- 2015(7719)
- 2014(7220)
- 2013(6989)
- 2012(6399)
- 2011(5739)
- 2010(5470)
- 2009(4936)
- 2008(4841)
- 2007(4031)
- 2006(3418)
- 2005(2728)
- 学科
- 济(25066)
- 经济(25035)
- 业(19315)
- 管理(18833)
- 企(14030)
- 企业(14030)
- 方法(12162)
- 数学(11042)
- 数学方法(10977)
- 农(8932)
- 学(8742)
- 财(6766)
- 贸(6716)
- 贸易(6716)
- 易(6567)
- 农业(6234)
- 中国(5973)
- 业经(5809)
- 环境(5090)
- 技术(4845)
- 土地(4512)
- 务(4225)
- 财务(4224)
- 财务管理(4220)
- 制(4049)
- 企业财务(4011)
- 地方(3862)
- 产业(3801)
- 划(3760)
- 出(3576)
- 机构
- 学院(105122)
- 大学(104846)
- 研究(39552)
- 济(39160)
- 经济(38547)
- 管理(37839)
- 农(35606)
- 理学(34148)
- 理学院(33671)
- 管理学(32954)
- 管理学院(32808)
- 科学(30461)
- 农业(28889)
- 中国(27370)
- 业大(27020)
- 所(22417)
- 京(22042)
- 研究所(21281)
- 农业大学(19652)
- 中心(17344)
- 财(15161)
- 业(15008)
- 科学院(14723)
- 省(14696)
- 室(14499)
- 江(14224)
- 实验(13917)
- 院(13700)
- 实验室(13336)
- 北京(13242)
- 基金
- 项目(83409)
- 科学(63863)
- 基金(61863)
- 家(59816)
- 国家(59366)
- 研究(48960)
- 科学基金(48425)
- 自然(35656)
- 自然科(34824)
- 自然科学(34806)
- 自然科学基金(34222)
- 基金项目(33872)
- 省(32786)
- 社会(31735)
- 社会科(30130)
- 社会科学(30121)
- 划(28893)
- 资助(23720)
- 教育(21199)
- 计划(20078)
- 重点(19408)
- 科技(18750)
- 创(17798)
- 发(17659)
- 部(17177)
- 科研(16991)
- 业(16937)
- 创新(16800)
- 农(16760)
- 编号(16698)
共检索到136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素军 孙铁军 张胜 武菊英 苏日古嘎
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15°坡地设置作物与牧草径流试验小区,以裸地为对照,在每次降雨之后用全深剖面采样器取样,测量其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定期测定玉米和草地雀麦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玉米与草地雀麦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其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差异,探索植物种植对坡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种植玉米与草地雀麦,对坡地水土流失均有一定防治作用,但是,与玉米相比,草地雀麦的叶面积指数和覆盖度可在雨季前达到较高水平,有利于早期坡地水土流失防治。同时,草地雀麦0~10 cm土层根系发达,地下生物量是玉米的2.88倍,可以显著提高自然降水的土壤入渗率,减少地表径流,使坡地年径流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减少98.2...
关键词:
玉米 草地雀麦 水土流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斌 甘秀芹 韦本辉 周佳 申章佑 李艳英 劳承英 胡泊 周灵芝 吴延勇
为探究粉垄等耕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南方15°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2种耕作处理下,木薯生育不同时期坡耕地水土流失情况,以及对木薯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木薯苗期、薯块膨大期和成熟期,与传统耕作相比,粉垄耕作增加土壤蓄水量,且随土层加深蓄水量增加效果更明显,406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增加14.93%、15.60%和18.03%;地表径流量减少42.03%,土壤流失量减少44.62%,氮、磷和钾养分流失量分别减少49.61%、31.22%和42.49%;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朱亚琼 郑伟 王祥 关正翾 刘美君
本研究从混播牧草相对生长效率和种间竞争动态的角度出发,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不同混播方式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的相对生长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牧草相对产量及相对产量总和,以期明确无芒雀麦+红豆草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过程和混播优势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两种牧草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密度相对生长速率均表现出混播大于单播,行距30cm异行混播表现出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异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相对密度(RD_g)和红豆草相对密度(RD_l)均高于同行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应平 林占森 林冬梅 林应兴 林兴生 罗晓芬 陈晓斌 林占熺
【目的】卢旺达属热带高原气候,境内多山,被称为"千丘之国",人口密度高,耕作土地少,长期以来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不合理和为获取燃料而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我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把菌草作为解决这一难题治理水土流失列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设立3个不同模式的径流场试验。【结果】以"传统栽培农作物"模式为对照(CK),"等高线种植巨菌草"模式水流失率平均减少82.39%,土壤流失率平均减少96.26%以上;"等高线种植巨菌草活篱笆+梯田套种农作物"模式水流失率平均减少74.64%,土壤流失率平均减少90.4%以上。"等高线种植巨菌草"模式在有机质C,有效磷和钾含量方面比传统栽培模式更高,说明种植巨菌草具有改善土壤肥力的潜力。【结论】种植巨菌草,保持水土效果好,提高土壤肥力,产量高,利用菌草技术发展菌业和畜业,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道纬 卢文喜 夏丽华 吴正方 李建东 祝延成
论述了生态系统管理、草地退化、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现存的生态问题和急需开展的研究项目。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草地退化 水土流失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炎辉 陈文祥 王果 陈明华 杨舜成 柴鹏
研究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撒施、撒施+草和穴施3种污泥施用方式对赤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施用后的前期(1和18 d)径流中,撒施、穴施与对照(不施污泥)间的径流量差异不明显,撒施颗粒物含量和流失量均达到峰值,分别为5387.7 mg.L-1和82.0 g.m-2,分别是对照和穴施对应峰值的1.1-2.0和1.2-2.0倍,此后撒施径流量、颗粒物含量和流失量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模拟试验期间,撒施+草处理降低径流量,削减径流颗粒物和悬浮物流失的效果最为显著;撒施降低径流量和削减颗粒物流失的效果仅次于撒施+草处理,但撒施径流悬浮物流失最为严重;穴施径流量和颗粒物流失量是3种污泥施用...
关键词:
施用方式 模拟降雨 坡地 径流 颗粒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道龙 毕于运
中西部生态脆弱带是我国坡耕地集中分布地区 ,坡耕地水土流失是中西部生态脆弱带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 ,坡地梯化是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实现坡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开展以坡地梯化为中心的坡耕地综合开发整治工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群辉 张庆 王应学 何翔 杨佩文 赵德柱 倪明 朱红业
【目的】研究深松耕对红壤坡地土层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云南红壤坡地土壤深松耕的深度和耕作措施,为红壤坡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依据。【方法】实验设置常规旋耕20 cm(CK),免耕耕深0 cm(S0),深松耕30 cm(S30)和深松耕40 cm(S40)等4个不同的耕深处理,种植方式为直播玉米,冬季休闲,田间管理和施肥方式一致。【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处理S0、处理S30和处理S40第1年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生物学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率分别为11.66%、14.69%和5.07%;第2年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3.22%、22.03%和14.14%,生物学产量增产率为-1.81%、15.61%和5.27%;第3年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28.71%、22.00%和5.69%,生物学产量增产率为16.86%、14.86%和3.76%。0~2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3年平均降幅2.83%,土壤紧实度增加33.20%,土壤含水量降低5.73%;处理S30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降幅分别为3.88%和3.95%,土壤含水量增加5.44%;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0.52%,土壤紧实度增加7.70%。20~4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降低3.41%,土壤紧实度增加7.54%,土壤含水量增加6.21%;处理S30土壤容重降低9.23%,土壤紧实度降低20.27%,土壤含水量增加13.80%;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8.79%,土壤紧实度降低15.38%,土壤含水量增加7.99%。40~60 cm土层,处理S0土壤容重降低3.17%,土壤紧实度增加35.53%,土壤含水量增加2.86%;处理S30土壤容重降低1.48%,土壤紧实度增加21.93%,土壤含水量增加3.00%;处理S40土壤容重降低4.86%,土壤紧实度降低2.84%,土壤含水量增加7.84%。【结论】深松耕30 cm对山原红壤坡地玉米的产量有促进作用,为较适宜的耕作措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丽 丁树文 张光远 彭业轩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分布广,水土流失严重。对5个小区降雨连续2a的观测和泥沙养分分析,证明免耕植橙、石坎梯地、纵横向沟等是保持水土较好的耕作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增加植被覆盖度、加强夏作的表土保护,能显著地控制紫色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关键词:
耕作 坡地 水土流失 三峡库区 紫色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晓勇 罗承德 陈治谏 王海明
坡地果园水土流失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构成双重压力。以皇竹草篱为纽带间植于坡地果园营建复合生态模式,对草篱拦蓄泥沙,径流的效应进行了长期观测。结果表明:草篱间植的应用能有效减少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尤以侵蚀量减少更为显著,与传统果园经营模式相比,径流量减少了58.71%~65.74%,侵蚀量减少了70.70%~77.92%。同时,草篱间植的应用对减少养分的流失总量效果也相当显著,对减少库区面源污染,保持和提高坡地果园的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三峡库区坡地果园的利用与保护提供了技术与模式支撑。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草篱 水土保持 坡地果园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和寿甲 潘艳华 刘恩科 严昌荣 郭玉蓉 何文清 刘勤 刘爽
2009年6~10月,在大理市洱源县邓川镇中和村坡耕地上,开展6种种植模式(顺坡种植、横坡种植、横坡种植+盖膜、横坡种植+秸秆覆盖、横坡种植+生物覆盖、格网垄作,依次表示为DT、CT、CT+PF、CT+S、CT+IS、RT)水土保持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及管理条件下,DT水土流失严重,径流、泥沙、氮、磷的总流失量均为最大,分别为447.7 m3/hm2、39 802.9 kg/hm2、123.2 kg/hm2、21.3 kg/hm2,CT、CT+PF、CT+S、CT+IS、RT与DT相比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可以减少径流16.25%~35.2%,减少泥沙流失84.4%~88.34%,减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新素 龙致炜 宋广鹏 陈长青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夏玉米-冬小麦 种植模式 产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文昊 李嘉欣 王生菊 靳瑰丽 吴雪儿 周时杰
种子的形态特征体现了物种的遗传特性,外界环境及自身条件的影响会产生趋异适应,探索不同地区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子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对揭示该物种种群更新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9个地区野生无芒雀麦的种子为研究对象,采集地分别是西段温泉县(T1)、昭苏县(T_2)、新源县(T_3),中段沙湾县(T_4)、呼图壁县(T_5)、乌鲁木齐县(T_6),东段吉木萨尔县(T_7)、奇台县(T_8)、巴里坤县(T_9)。研究种子的附属物结构(外稃长、内稃长、芒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千粒重、体积指数及变异系数,观察种皮纹饰,探讨生境差异(年均温、年降水、土壤养分)对种子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无芒雀麦种子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T1、T7及T8地区种子不具芒,种子表皮纹饰有条纹、棱纹及网纹3种类型。2)形态指标在研究区域内的变异在7.74%~44.17%,变异程度芒长>体积指数>种子厚>种子宽>种子长>外稃长>内稃长>千粒重。3)种子形态指标与年均温、土壤全磷含量正相关,与年降水、土壤全氮及全钾含量负相关,而受土壤电导率与pH的影响较小。4)聚类分析将9个地区的无芒雀麦种子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T_1、T_4、T_5、T_7、T_8)种形短、体积小,类群Ⅱ(T_2、T_3)种形及体积处于中间水平,类群Ⅲ(T_6、T_9)种形长、体积大。种子形态对不同的生境表现出一定趋异适应性,但随经度变化并未呈现出分异规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春平 罗菊春 戈峰
测定了种植1年、2年、4年和6年的桔园内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土壤温度、径流和渗流量,以探讨山丘陵地区栽种柑桔后对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荒坡地开垦种植南丰蜜橘后,土壤含水量依次为1年园>6年园>2年园>4年园;土壤容重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然后又降低的变化;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趋势则相反。不同处理径流流失养分量存在差异。以1年园最高,其它处理都低于对照区。荒坡地开发后,0-100cm渗流量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随着丘陵地区栽种柑桔,其土壤的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蓄水能力有所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