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47)
2023(11444)
2022(10290)
2021(9921)
2020(8349)
2019(19822)
2018(19330)
2017(35681)
2016(19548)
2015(22048)
2014(21907)
2013(21941)
2012(20173)
2011(18269)
2010(18118)
2009(16581)
2008(15968)
2007(13460)
2006(11630)
2005(10296)
作者
(58390)
(48552)
(48087)
(45886)
(30885)
(23534)
(21770)
(19412)
(18520)
(17200)
(16617)
(16392)
(15468)
(15355)
(15086)
(14910)
(14728)
(14350)
(13870)
(13689)
(12370)
(11838)
(11803)
(11001)
(10943)
(10798)
(10770)
(10662)
(9910)
(9681)
学科
(74167)
经济(74095)
管理(50316)
(47286)
(39670)
企业(39670)
方法(33816)
数学(28907)
数学方法(28518)
(22329)
中国(19899)
(18926)
(17140)
业经(15455)
地方(15117)
理论(13847)
(13295)
贸易(13285)
(12920)
(12877)
农业(12392)
(12368)
教育(11661)
技术(11150)
环境(10856)
(10509)
财务(10442)
财务管理(10422)
(9999)
金融(9996)
机构
大学(274207)
学院(269059)
管理(104256)
(100311)
经济(97890)
研究(97105)
理学(90445)
理学院(89293)
管理学(87475)
管理学院(86989)
中国(68823)
科学(64496)
(59729)
(51453)
(50589)
研究所(46538)
业大(45578)
(44528)
中心(43221)
农业(40763)
(38835)
北京(38125)
(37408)
师范(36942)
财经(35616)
(34973)
(32512)
(31963)
技术(30805)
师范大学(30185)
基金
项目(190726)
科学(147404)
基金(136611)
研究(135381)
(121748)
国家(120760)
科学基金(101208)
社会(81375)
社会科(76804)
社会科学(76780)
(75167)
基金项目(72786)
自然(68619)
自然科(66956)
自然科学(66935)
自然科学基金(65675)
(64567)
教育(62243)
资助(56141)
编号(54965)
成果(45257)
重点(43713)
(41005)
(40560)
(39729)
课题(38672)
科研(37176)
创新(37049)
计划(36965)
大学(35438)
期刊
(110126)
经济(110126)
研究(79378)
中国(55865)
学报(52599)
(46216)
科学(45608)
管理(38127)
大学(38048)
学学(35401)
教育(34455)
(32923)
农业(32648)
技术(23070)
(19083)
金融(19083)
(18422)
图书(17513)
经济研究(17388)
财经(16707)
业经(16591)
科技(14392)
业大(14308)
(14118)
理论(14091)
(14089)
问题(13523)
实践(13167)
(13167)
技术经济(12256)
共检索到399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左艳春  杜周和  陈义安  周晓康  冯礼斌  
本研究比较了6个玉米纯系材料及其与大刍草杂交后代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玉米材料与大刍草杂交后,生育期均有推迟,绿期显著增长。各F1代材料的株高均较母本显著增加,叶长增加,叶宽减少,但单枝叶片数量变化不大。各材料在叶腋出均出现分蘖,材料5230杂、B34杂、511杂和H630杂在茎秆基部也出现分蘖,其中H630杂基部分蘖达8.25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启柏  宋建成  李常保  郭风法  
通过对玉米 (ZeamaysL .)和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 (ZeadiploperennisL )远缘杂交进行的 7年 12个世代研究 ,经过杂交、复交和自交选择 ,获得抗逆性、抗病能力强、农艺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 ,组配出高产、多抗、优质的玉米杂交种山农 993。实践证明 ,导入玉米野生属有益基因 ,拓宽玉米遗传基础是进一步提高玉米杂交种增产潜力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秀燕  蔡毅  傅杰  唐祈林  荣廷昭  
【目的】对玉蜀黍属现今分类的所有大刍草种和玉米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为揭示其进化趋势与种间亲缘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玉米和大刍草的染色体数目,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玉蜀黍属内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数目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为2n=4x=40外,其余种(亚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0。玉蜀黍属内亚属间以及亚属内物种间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均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随体全部位于短臂上;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具2对随体外,其余种(亚种)均具1对随体,其中,玉米的随体位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大刍草的随体均位于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核型分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栗茂腾  蔡得田  黄利民  马平福  
对小麦 (Triticumaestivum)和无融合生殖小麦草 (Elymusrectisetus)的杂种后代 (BC2 F2 )生物学特性和根尖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进行了的研究。结果表明 ,BC2 F2 的生物学特性处于小麦和小麦草之间 ,但更趋向于小麦 ,这是由于杂交后代经 2次回交所致。根尖染色体检查发现 ,BC2 F2 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 1个很大的变异范围 ,从 2 9条到 6 9条不等 ,但大部分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 42条。杂种后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一方面与远缘杂交有关 ,另一方面可能与无融合生殖具有一定的联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文骁  朱晓磊  陈宏  
采用全红体色日本彩鲫(Carassius auratus)与青灰色建鲤(Cyprinus carpiovar Jian)杂交,对所获得鲤鲫F1(建鲤♀×彩鲫♂)和鲫鲤F1(彩鲫♀×建鲤♂)两个杂交群体的个体及其父母本的外形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建鲤与彩鲫正反交后代的形态特征。试验分别从大学实验室随机取样50尾,对体型指数、可量性状、可数性状和肥满度分析比较。在体型指数体长/全长中,鲫鲤F1偏向母本,而在体高/体长中,鲤鲫F1偏向母本;头高/体高、头高/头长、尾柄长/尾柄高都偏向建鲤,头长/体长这一体型指数处于亲本之间,属于杂交性状。进而推测生长性能出现离散现象,控制体色的基因来自母本。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晓路  唐汉军  梁洁  陶湘林  魏颖娟  吴跃辉  陈志辉  
为充分利用葛麻纤维,采用化学法分析湖南和江西不同地区一年生野葛茎和人工栽培粉葛茎及葛麻的化学成分,探讨制麻技术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镜扫描、显微镜观察等对葛麻表面形态结构、单纤维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野生鲜葛茎的干物质总含量高于粉葛的,且干物质总量、不溶性纤维含量均随生长期延长而增加,粉葛的各项指标在地域和品种间均存在差异,在12月采收的3个粉葛中,太空粉葛茎的粗脂肪、粗蛋白、灰分和可溶性纤维的质量分数均较高,江西粉葛的均较低;碱处理法所得葛麻的残胶率明显小于自然发酵法的残胶率,其断裂强度较大,且葛麻表面的纤维结构较清晰;碱处理法所得不同原料葛麻的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在地域间、品种间均表现出明显差异,总体上野葛麻的断裂强度较高,野葛和粉葛均有随生长期延长而断裂强度增加的趋势,胶质等非纤维成分达17.5%~33.3%;野葛的纤维素含量均达80%以上,且不同生长期间的纤维素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粉葛的纤维素含量低于野葛的,且12月采收的样品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9月采收样品的;葛麻单纤维的公制支数为3 098.2~3 866.7 m/g,单纤维线密度为2.6~3.2 dtex,野葛麻的平均直径和公制支数优于粉葛麻的;葛麻的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与葛麻单纤维的理化特性具有密切关联。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国豪   杨光   刘琪琪   陈泽林   侯帅   孙兴荣   张志新   付娟娟  
杂草是牧草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在牧草建植阶段通过化感效应严重影响出苗效果。本研究以2种农田主要杂草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浓度水提液(0.25、0.50、0.75、1.00 g·mL-1)下对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谷子(Setaria italica)和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 3种牧草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绿藜和赖草水提液对3种一年生牧草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效果随浓度提高而增强。在牧草种子萌发期间,杂草水提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萌发率下降和延缓萌发时间方面,谷子萌发被赖草和灰绿藜完全抑制的预测阈值为0.3~0.6 g·mL-1,而苏丹草和湖南稷子为0.9~1.2 g·mL-1。在牧草幼苗生长过程中,2种杂草水提液对3种牧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均有影响,其中赖草水提液对湖南稷子的幼苗的影响呈现低浓度(低于0.75 g·mL-1)同时影响根和苗的生长、高浓度(0.75~1.00 g·mL-1)根和苗生长抑制作用不一致现象;湖南稷子对灰绿藜和赖草水提液化感作用抗性分别在低于0.50和0.25 g·mL-1浓度表现较高,而谷子最弱,主要表现在根长和苗长受抑制影响最大。虽然3种供试牧草都受到2种杂草浸提液的化感抑制,但各牧草幼苗生长对其化感作用耐受能力有差异。其中苏丹草和湖南稷子对2种杂草浸提液的耐受阈值相同(0~0.75 g·mL-1),高于谷子的耐受阈值(0~0.25 g·mL-1)。本研究表明化感效应可以通过影响萌发策略,调控地上、地下生长行为,抑制牧草苗期建植。苏丹草和湖南稷子在对抗灰绿藜和赖草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力,种植这2种抗性较强的牧草,可以减少杂草的影响,为牧草生产中地建植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敬祖  薛泉宏  梁军锋  李增波  张亚静  蔡艳  陈占全  张荣  李松龄  
采用形态鉴定,碳、氮源利用及耐药性试验对生防真菌F1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盆栽、温室生物实验及离体实验研究了F1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及防病机理。结果表明:(1)F1为曲霉属[A s-p erg illusM iche li ex F r]舒展曲霉(A.effusus T irabosch i);(2)F1对辣椒疫病防效明显,在盆栽线椒和温室甜椒生防实验中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3.3%和94.1%;(3)F1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相对抑菌率为57%~100%,对游动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为78.9%;(4)F1能在辣椒根内定殖,单独接种F1与F1+P3混合接种后8,24和42 d时,F1的定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静  SHALABY Hany said ali  易少奎  王卫民  
利用不同亚科的雌性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雄性鳡(Elopichthys bambusa)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杂交个体,对团头鲂、鳡及其杂交子代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团头鲂(♀)×鳡(♂)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分析。结果显示,在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中,杂交F_1的性状更加偏向于母本团头鲂。在可数性状上,杂交子代的背鳍棘数、胸鳍棘数、腹鳍棘数和臀鳍棘数与母本团头鲂及父本鳡都一致;而其余大多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腹鳍鳍条数、臀鳍鳍条数、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和鳔室数,杂交子代的性状更接近于母本团头鲂。杂交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6 623 bp,与母本团头鲂一致,其碱基组成为31.23%A、16.19%G、24.69%T和27.90%C,且具有一定的A+T偏向性。其线粒体基因组共编码37个基因,分别为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还有1个非编码区(D-Loop)。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团头鲂(♀)×鳡(♂)与母本团头鲂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父本鳡的亲缘关系较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刁松锋  李芳东  段伟  韩卫娟  孙鹏  傅建敏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聂磊  钟鸣  李俊  于长海  朴基正  张涛  秦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沈黄1号、选大1号及F1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卵期,正反交F1代的酯酶活性较两亲本的活性高,正反交F1代的酯酶活性OD值分别为0.6305,0.5515;酯酶同工酶电泳显示,正反交F1代的酶带宽、颜色深,表明F1代酯酶活性较强。采用RAPD技术,从30个引物中筛选出11个引物对4个柞蚕群体扩增出差异性条带,从F1代扩增出的非亲性位点及其基因组DNA较亲本具有更丰富的多态性两个方面,探讨了柞蚕杂种优势产生的遗传基础。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段清清  徐荣蕊  李旭青  车永和  张锦鹏  李秀全  杨欣明  刘伟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益勤  徐尚忠  李建生  
【目的】探讨RFLP分子标记在杂种优势预测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在利用分子标记划分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选用在我国南方广泛推广的33个自交系和4个测验种,按NC-II遗传设计估计了132个杂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分析了基于RFLP分子标记杂合性与杂交组合F1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杂合性与F1穗粒重、百粒重和行粒数等产量性状之间相关极显著,但相关程度不高,与F1穗粒重相关系数仅为0.431;亲缘关系较近组合的F1产量与杂合性的相关明显高于亲缘关系较远的组合;杂合性低于0.60的组合几乎都表现为负优势(91.67%),其杂合性与F1产量平均优势有极显著的正相关(r=0.771**),当杂合性范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丽  杨镇  李刚  
采用含有甲基磺酸乙酯(EMS)的石蜡油溶液处理玉米自交系910,7019,齐319,丹340和联87的成熟花粉,研究了经EMS处理的花粉离体萌发率与处理当代结实率的相关性及M1代生物学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花粉离体培养后萌发率随EM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与处理当代的结实率呈正相关;EMS处理的M1代引起了较大的生理损伤和生物学变异效应,主要表现为结实率低、出苗率低、出苗持续时间长、出苗迟缓、成株率下降、M1代群体的抽雄期表现提前和延迟等特性;M1代苗期变异以叶色变异为主,其中条纹叶变异最大,而成株期以雄穗变异为主,其中雄性败育变异率最高。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严佳玥  张博  魏岩  
雀麦(Bromus japonicas)为一年生短生草,是准噶尔荒漠早春优质牧草。对雀麦自然种群物候进行观测,在拔节期设置两个刈割高度,分别为2.5 cm (矮,S)和7.6 cm (高,T),研究不同刈割强度对雀麦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刈割降低了植株高度、旗叶长度、生物量和总生物量;T处理和S处理植株的高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8.2%和40.1%,生物量比对照降低了29.9%和60.6%。2)刈割显著降低了雀麦果穗的长度、小穂的数目、果实数目和果实的重量;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雀麦果穗的长度、果实数目和果实重量显著降低;T处理和S处理果穗的长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9.1%和41.6%、果实数目分别降低了54.5%和71.7%。3)刈割后雀麦的果实重、果实数目、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补偿指数均显著小于1,补偿生长模式为不足补偿;S处理的补偿生长能力显著小于T处理。研究结果对于揭示短命植物的补偿生长模式以及雀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