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69)
- 2023(5334)
- 2022(4903)
- 2021(4478)
- 2020(4124)
- 2019(9657)
- 2018(9584)
- 2017(18664)
- 2016(10624)
- 2015(12164)
- 2014(12646)
- 2013(12718)
- 2012(12138)
- 2011(11213)
- 2010(11265)
- 2009(10654)
- 2008(10886)
- 2007(10062)
- 2006(8492)
- 2005(7710)
- 学科
- 济(46041)
- 经济(45997)
- 业(26749)
- 管理(26529)
- 方法(23770)
- 数学(21397)
- 数学方法(21170)
- 企(20592)
- 企业(20592)
- 农(13308)
- 学(11517)
- 财(11190)
- 中国(10718)
- 地方(10139)
- 贸(9076)
- 贸易(9074)
- 易(8775)
- 农业(8622)
- 业经(8321)
- 制(7931)
- 和(7118)
- 务(6763)
- 财务(6748)
- 财务管理(6721)
- 银(6373)
- 银行(6339)
- 企业财务(6281)
- 理论(6223)
- 融(6145)
- 金融(6142)
- 机构
- 大学(161037)
- 学院(160048)
- 济(63428)
- 经济(62007)
- 研究(57610)
- 管理(57581)
- 理学(49376)
- 理学院(48740)
- 管理学(47711)
- 管理学院(47421)
- 中国(42195)
- 科学(39143)
- 农(36933)
- 京(34730)
- 所(32187)
- 农业(29667)
- 研究所(29588)
- 业大(29336)
- 财(28369)
- 中心(26289)
- 江(25477)
- 财经(22543)
- 北京(21757)
- 范(20916)
- 师范(20654)
- 经(20301)
- 院(20000)
- 州(19998)
- 经济学(19726)
- 省(19367)
- 基金
- 项目(105723)
- 科学(80010)
- 基金(74308)
- 研究(72286)
- 家(66953)
- 国家(66436)
- 科学基金(54157)
- 社会(43256)
- 省(42577)
- 社会科(40867)
- 社会科学(40848)
- 基金项目(39709)
- 自然(36527)
- 划(36198)
- 自然科(35651)
- 自然科学(35634)
- 自然科学基金(34987)
- 教育(33504)
- 资助(31329)
- 编号(29557)
- 重点(24543)
- 成果(24500)
- 部(23126)
- 发(23055)
- 计划(21836)
- 创(21315)
- 科研(21109)
- 课题(20848)
- 创新(20059)
- 科技(20006)
共检索到234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世忠 段韶芬 邹秀珍
用郑三3号的3个亲本自交系,组配成6个正反单交组合和6个以单交为母本的三交组合,进行产量比较和性状调查。结果表明,6个单交组合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6个三交组合之间的产量差异亦不显著,说明这3个自交系相互间的配合力都很高,这是郑三3号的产量达到了优良单交种产量水平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
玉米 三交种 高产 遗传差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郑单 14号 (豫玉 18号 )在河南省和国家区试中比对照增产 17 6 %和 12 4 % ,均居首位 ,在其他省区试中及试验示范中表现突出 ,比当地对照增产 9 1%~ 53 3% ,多居一、二位。该品种已通过 4个省和国家审定 ,成为河南第一大、全国六大玉米主栽品种 ,已累计种植 333 33多万hm2 。该品种中上部叶片夹角小、叶向值大 ,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理想曲线 ,干物质积累快 ,总量大 ,分配合理。叶片光合色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高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高 ,丙二醛 (MDA)积累少 ,功能强 ,衰老慢。高抗多种病害 ,抗倒、抗旱 ,竖叶大穗 ,综合性状优...
关键词:
玉米 郑单14号 选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晓兵 赵保献 梁晓伟 宋汉强 李林 陈润玲 卫勇强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对洛玉4号玉米新品种进行密度和N、P、K不同配比的优化施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洛玉4号高产种植最适宜密度为6~7万株/hm2左右,高产栽培应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洛玉4号最高种植效益时的N、P、K最佳使用比例为N∶P2O5∶K2O=1.82∶1∶1.19,具体使用量为N 270.4 kg/hm2,P2O5148.3 kg/hm2,K2O 177.2 kg/hm2。
关键词:
玉米 洛玉4号 栽培技术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萍萍 陆建飞 章熙谷 卞新民
麦玉米稻三熟制与麦稻两熟制相比增产24.4%。但由于目前推行的玉米育苗移栽的技术体系,劳动投入量较高,因此三熟制的净产值比两熟制仅增加2.7%,劳动生产率三熟比两熟制低20.7%。为使三熟制高产、高效同步,应采取省工栽培技术、挖掘三熟制的增产潜力等技术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远春 康继伟 石永刚 黄宜祥
成单16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是近五年来同组区试中最高产的新审定品种。从四川玉米多生态产区的实际出发,亟需丰产性、适应性兼备的优良杂交种。本文以两年四川省区试资料用Eberhart法和Tai法对成单16进行稳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结果趋于一致,稳定性参数均接近于稳产品种的理论值,G×E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线性关系,具有较好的平均稳定性。稳定性分析与区试、生产示范的实际情况吻合,充分表明成单16产量高,稳定性好,尤以耐旱性状突出,符合主推种性状要求。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稳定性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中青 李齐霞 宋殿珍 孙万荣 霍成斌
根据2002-2003年山西省春播玉米中晚熟组(二)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主效应值、变异系数、标准差比数、回归系数及高稳系数等多种方法对潞玉13号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是一个产量潜力大、丰产性好、稳定性强、适应性广,适合在山西春播玉米中晚熟区以及国内相应生态区域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苏俊 闫淑琴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通过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和泰来的两点试验,以玉米自交系Mo17,B73,444,丹340为测验种,对从群体品综1号、中综3号和陕综5号选育的18份自交系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以探讨群体选系在我国东北早熟玉米区的利用途径.结果表明,选自同一群体的自交系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陕综5号群体选系HR14,HR17,HR15,中综3号群体选系HR9,HR8,品综1号选系HR4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初步的类群划分结果品综1号选系为瑞德群,中综3号选系为旅大红骨群,陕综5号选系为兰卡斯特群.在供试的72个组合中HR15×丹340,HR17×丹340,HR9×Mo17,HR14×丹340,H...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泽斌 刘新芝 孙福来
用格子混合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 3号玉米群体 6轮的产量性状的选择 ,兼顾抗性、株型、早熟性等性状。经 1995~ 1996年在北京、安徽、河南 2年 3点联合试验 ,结果表明 ,6轮群体子粒产量每hm2 增加了 1155kg( 2 4 0 5% ) ,平均每轮每hm2 增加 192 4 5kg( 4 0 1% ) ,与线性回归响应 (b=187 8kg)相吻合。子粒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单株穗部性状发生了变化。穗长每轮增加 1 8cm( 12 7% ) ,每行粒数增加 4 1粒 ( 10 9% ) ,千粒重增加 2 7 2 g( 12 5% )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 ,株高、...
关键词:
玉米 格子混合选择 产量 农艺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陆利行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赵锡璞 程相文 刘光华 张守林 常建智
以Reid类群系8112作母本,旅大红骨类群选系360选为父本杂交育成了玉米新杂交种——GS豫玉11号(90—1)。该杂交种在1990~1991年河南省玉米区试中比对照种增产14.9%,居首位;在1992~1993年全国夏玉米区试中,晋、鲁、豫、皖、苏五省平均比对照掖单2号增产15.7%,居首位。在全国10多个省试验示范中,比对照种增产8.7%~47.5%,多居一、二位。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曲线,植株氮代谢水平高,干物质积累快,总量大,分配合理,经济系数高。高抗多种病害,竖叶大穗,综合性状优良,品质好,中熟,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适合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江民 肖植文 张建华 石俊峰 董晓波
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为了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杂交种,要对玉米杂交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较优品种,在筛选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产量表现,还要综合考虑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部性状等,才能对各参试品种做较全面的综合评价。聚类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对试验品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全面的品种评判。本文采用间比法顺序排列试验,设2次重复的试验方法,应用聚类分析法对云南省农科院配制的28个玉米杂交品种,选用莫A和京杂6号作为对照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此方法可以弥补常用的方差统计分析方法针对产量等单一性状的局限,为品种试验结果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聚类分析 玉米 杂交种 筛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茂林 苟才明 杨荣志 吴全一 蒲雪莉 贺玉兰
对72个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秃尖等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作用最大的是穗粗(r=0.788 2,p=0.452 6),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是百粒重(r=0.729 4,p=0,370 3)、行粒数(r=0.476 4,p=0.348 0)和穗长(r=0.528 2,p=0.089 9)。性状间百粒重与穗粗(r-0.657 3)和出籽率(r=0.392 4)、穗行数与秃尖(r=0.369 0)、行粒数与穗长(r=0.703 3)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在高原玉米育种工作中,增大穗粗,提高百粒重和行粒数并注重其他性状的选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婷 董远 张君 冯志前 王亚鹏 郝引川 张兴华 薛吉全 徐淑兔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 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谭静 陈洪梅 韩学莉 段智利 汪燕芬 番兴明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粒重、出籽率等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回归分析程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其次是粒重和穗粗,它们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1 1,0.450 2,0.473 7),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P=0.562 5,0.449 9,0.370 8);增加行粒数、粒重和穗粗,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绍熹 刘帅
本文采用重心理论分析了中国三大平原玉米种植面积、单产的时空差异和生产集中度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生产重心的变化轨迹。基于2001—2019年的数据,计算了三大平原12个省份的玉米区位熵指数,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三大平原的玉米生产重心经历了从东北平原到华北平原再到东北平原的转移;自然因素、经济发展、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政策都是影响玉米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其中政策的影响最大。因此,建议政府针对主产区制定差异化政策,保障玉米种植的效益,同时继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向阳 兰琴英 王安贵 祝云芳 刘鹏飞 陈泽辉
【目的】穗部性状是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以玉米杂交种的双亲为"中心",分别对其穗部表型性状不足进行改良,并解析玉米杂交种遗传改良效应;为玉米杂交种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配子选择法将优良玉米杂交种鄂玉10号、黔兴201、雅玉889、顺单6号和自交系Ph6wc分别导入QB506得458份改良系,从中选择15份;同时,将优良自交系T32、QB572、QB576和QB48分别导入QR273得367份改良系,从中选择27份;2014年,在3个地点(德江、贵阳和罗平)对100个杂交组合进行表型鉴定,调查8个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