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79)
2023(6644)
2022(5543)
2021(4963)
2020(4110)
2019(9081)
2018(8653)
2017(16013)
2016(8915)
2015(9499)
2014(9008)
2013(8810)
2012(8121)
2011(7381)
2010(7113)
2009(6489)
2008(6262)
2007(5512)
2006(4769)
2005(4163)
作者
(30151)
(25015)
(25006)
(23287)
(15804)
(12403)
(11007)
(9998)
(9663)
(8678)
(8651)
(8313)
(8190)
(8018)
(7936)
(7850)
(7802)
(7511)
(7310)
(7285)
(6681)
(6185)
(5880)
(5823)
(5718)
(5540)
(5502)
(5372)
(5181)
(5169)
学科
(32863)
经济(32815)
管理(24467)
(24084)
(18705)
企业(18705)
方法(15977)
数学(14416)
数学方法(14290)
(9956)
(9800)
(9241)
中国(8451)
(8148)
贸易(8147)
(7960)
业经(7364)
农业(6820)
(6146)
技术(5786)
环境(5662)
(5589)
财务(5586)
财务管理(5574)
企业财务(5321)
(5131)
银行(5078)
地方(5036)
(4968)
金融(4968)
机构
大学(129055)
学院(127228)
(50603)
经济(49735)
研究(49112)
管理(45999)
理学(40896)
理学院(40348)
管理学(39484)
管理学院(39303)
(36709)
中国(35288)
科学(35147)
农业(29889)
业大(28354)
(27733)
(27364)
研究所(25665)
中心(21334)
(20904)
农业大学(19775)
(18229)
(17663)
财经(17255)
北京(17072)
(16829)
科学院(16535)
(16252)
(16187)
(15954)
基金
项目(96012)
科学(74346)
基金(71584)
(68118)
国家(67612)
研究(58397)
科学基金(55597)
自然(40322)
自然科(39424)
自然科学(39407)
自然科学基金(38756)
基金项目(38305)
社会(37863)
(37101)
社会科(35904)
社会科学(35891)
(32957)
资助(28672)
教育(25872)
重点(22537)
计划(22149)
(20432)
(20380)
(20289)
科技(20186)
编号(20058)
科研(19802)
创新(19228)
(18996)
(17097)
期刊
(48690)
经济(48690)
学报(34349)
(32152)
研究(31971)
科学(27319)
大学(23924)
中国(23830)
学学(23260)
农业(21887)
管理(15818)
(15184)
(12356)
业大(10691)
(9836)
金融(9836)
经济研究(9205)
农业大学(9128)
财经(8481)
(8363)
业经(8202)
教育(7983)
技术(7941)
科技(7526)
(7247)
林业(6905)
问题(6762)
中国农业(6620)
资源(6045)
自然(6023)
共检索到177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张福锁  曹一平  王运华  
用30μm尼龙网将聚氯乙烯制作的根箱分为根室和外室,通过根箱试验模拟了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3种情况,研究了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铁的有效性和花生植株铁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花生根际、土体中有效铁含量明显高于单作花生,其新叶中活性铁含量比单作花生高50%,其叶绿素含量比单作花生高4倍。间作明显改善了花生的缺铁黄化症状,提高了花生和玉米的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张福锁  曹一平  王运华  
采用土培-水培联合体系培养方法研究了混作对玉米铁载体的分泌和花生铁营养的影响。向营养液中供给难溶性的氢氧化铁后,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加入氢氧化铁后混作玉米铁载体的分泌数量和花生新叶中活性铁的含量。结果表明,在6~15d中,混作玉米铁载体的分泌量高于单作玉米;花生新叶活性铁含量在加入难溶性氢氧化铁后第3d时,单作、混作花生新叶活性铁含量无明显的差异,而至第9d、第15d时,单作花生活性铁含量低于混作花生。混作玉米铁载体分泌数量的增加和改善花生铁营养基本保持同步的事实,揭示了花生铁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的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砚亮  孙占祥  白伟  冯良山  杨宁  蔡倩  冯晨  张哲  
【目的】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中作物产量、土地生产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探讨间作模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提出适合于辽西旱作农业区的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方法】试验于2015—2016年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行,设置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2M:4P)、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4M:4P)和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4种种植模式,通过研究间作复合系统产量、土地当量比、土壤水分分布和水分当量比等指标来分析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海强  黄洁  魏云霞  李天  
设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与花生间作3个处理,研究间作对木薯与花生产量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木薯、单作花生相比,在木薯苗期即花生花针期,间作对木薯和花生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木薯块根形成期即花生结荚期,间作促进花生的生长,但木薯的株高、茎径和生物量被抑制;间作木薯根、茎、叶中氮、磷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16.53%~19.64%、9.20%~25.24%,根、茎中的钾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31.29%、1.17%;在木薯块根膨大初期即花生收获期,虽然间作花生的荚果产量比单作降低19.25%,但间作中花生偏土地当量比PLER>f,花生表现为间作产量优势,木薯表现为间作产量劣势;在木薯收获期,间作木薯的株高、茎径、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均接近于单作木薯,说明间作木薯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竞争–恢复"现象;共生期,间作木薯根中钙、镁、锌、锰含量比单作分别提高18.62%~42.86%、7.84%~44.44%、12.50%~39.84%、24.00%~58.33%,茎中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不同生育期显著增加,说明间作对木薯根、茎中的钙、镁、锌和锰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具有"生物强化"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晓敏  杨永  任长忠  胡跃高  曾昭海  
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燕麦/豆科不同间作组合和单作处理对根际土壤固氮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单作燕麦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在间作系统中,除灌浆期差异显著外,间作燕麦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比较稳定。在整个生育期,间作豆科作物相对于其单作,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间作系统中作物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稳定,变化幅度小,或趋于一致,尤其在燕麦/大豆间作系统中表现更为突出。DGGE条带测序可知,燕麦的根际固氮微生物都属于变形菌门,主要为α-变形菌纲的慢生根瘤菌属、β-变形菌纲的AzohyDRomonAs和少数其他菌属。豆科作物根际固氮细菌种类较丰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原小燕  张云云  符明联  陆建美  王建丽  罗金超  刘珏  赵凯琴  田正书  
【目的】探索适宜云南的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佳种植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间作带型、种植密度及宽窄行种植方式对单/间作体系玉米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相对于普通匀垄种植模式,宽窄行种植均能提高单作玉米及花生产量,且对玉米产量促进效果更显著;玉米花生在不同的间作带型及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多数处理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合理的间作带型及适宜的种植密度是保证该间作优势的关键因素,其中玉米花生采用2∶4间作带型,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同(7. 69万株/hm2),宽行行距0. 9 m,窄行行距0. 4 m,间作优势最大;间作系统中的优势作物产量对总产量影响较大,不同间作带型及种植密度均能影响单/间作系统中玉米花生产量,且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更大,间作带型对花生产量影响更大,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生在2∶4间作带型产量较高。【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适种植模式为玉米花生采用2∶4间作带型,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同(7. 69万株/hm2),宽行行距0. 9 m,窄行行距0. 4 m,花生密度比单作适当降低,可获得较高复合产量,间作优势最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晨  黄波  冯良山  郑家明  白伟  杜桂娟  向午燕  蔡倩  张哲  孙占祥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配置条件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收量,结合间作系统花生结瘤固氮和土壤有效氮分布,明确不同配置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特征,为玉米‖花生间作氮高效利用模式的区域筛选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5—2016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观测实验站进行,设置玉米单作(M)、花生单作(P)、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2P4)和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M4P4)模式,玉米单作及每种间作模式下设3种不同玉米种植密度(6、9和12株/m2),共10个处理,分析不同配置(行比和密度)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优势。【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和花生植株氮浓度变化并不明显,受作物占地比例影响,间作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的产量、氮产量均低于相应单作,且氮产量与间作生物产量表现相一致。玉米‖花生间作可以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氮吸收当量比NER>1),且主要归因于玉米的养分吸收优势(pNERm为0.63—0.80)。随着玉米行比和密度的增加NER也随之增大,其中M4P4模式(NER 1.06—1.22)的氮吸收要显著高于M2P4模式(NER 1.0—1.06)。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比花生更有竞争力(Amp>0),且竞争吸收氮养分能力也更强(CRmp>1),M4P4行比以及玉米增密有助于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增加系统氮养分吸收优势(△NU>0)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C)。与玉米间作可促进花生结瘤固氮,M4P4行比配置下花生根瘤数量、单株根瘤重量和单个瘤重均高于M2P4配置,且以中、低密度处理为优。间作系统中土壤有效氮含量(Nmin)表现为花生条带土壤Nmin高于玉米条带,且单作花生土壤Nmin高于间作花生,而单作玉米土壤Nmin低于间作玉米。【结论】玉米‖花生间作可显著提高系统氮的吸收利用,其中玉米对系统氮吸收的贡献较大,适度增加玉米行比和密度有助于增加系统氮素吸收当量比、增强玉米对氮营养的竞争以及间作养分对产量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中M4P4-6和M4P4-8为玉米‖花生间作较佳配置,玉米花生种间互作对间作系统干物质量和花生生物固氮的促进,以及玉米在吸收氮养分上的强竞争能力是玉米‖花生间作具有氮素吸收利用优势的重要原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伟伟  罗晓棉  林文雄  
采用两种间作比例(3∶8和3∶12)和3种种间根系间隔方式(无隔、网隔、全隔)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运用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对玉米和花生复合群体的产量、系统生产力(SPI)及根际生态位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和花生以3∶8和3∶12间作在无隔和网隔处理下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且3∶8间作在无隔和网隔处理下的SPI显著高于3∶12间作的相应处理和单作对照.在相同间作比例下,全隔处理的实际产量损失指数(AYL)、区域时间等价率(ATER)和农田利用效率(LUE)均明显低于无隔和网隔处理.在单作环境下,作物群体占据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最窄(B_m=0.078 5,B_p=0.089 3),重叠度最高(O_(mp)=0.995 6);3∶8间作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的变化幅度大于3∶12间作.此外,3∶8间作的玉米和花生土壤生境生态位适宜度均比3∶12间作高,单作最低;3∶8和3∶12间作在无隔处理下的根系生态位指数显著高于单作、全隔和网隔处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简忠领  赵丽丽  王家豪  王飞  黄佳熊  
为探究不同行距下玉米(Zea may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间作效应,在贵州喀斯特地区设置30、50、70 cm玉米行距,监测玉米||白三叶间作以及玉米单作下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土壤呼吸、玉米穗性状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除50 cm行距处理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变化外,各试验组及对照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5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日均值最低,对CO2利用率最高,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玉米产量显著提高(P 0.05)。本研究设置的间作处理对土壤呼吸抑制效果不明显,而不同行距对土壤呼吸有影响且30 cm行距抑制效果最佳,达到碳减排效果,50 cm行距抑制效果次之。因此,贵州喀斯特地区在以鲜秸秆为收获对象时,采用30 cm或者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以玉米籽粒或以籽粒和秸秆同时为收获对象时,采用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思伟  李魁英  张海娜  李元迎  石少轻  王昆  
为探讨不同混合比例和添加剂对花生秧(Arachis hypogaea)、全株玉米(Zea mays)混合青贮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设对照组、添加乳酸菌(Lactobacillus)组及添加复合添加剂组,分别制作花生秧、全株玉米比例为0︰1、1︰3、1︰1、3︰1、1︰0的混合青贮,每组3个重复,60 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在感官评价方面,混合青贮的气味和评价总分随着花生秧添加比例的增加显著下降(P <0.05)。当花生秧、全株玉米混合青贮的混合比例为1︰3时,混合青贮的青贮品质和营养成分最优,与青贮玉米相似;使用复合青贮添加剂可提高混合青贮的青贮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孟维伟  张正  徐杰  南镇武  刘灵艳  高华鑫  郭峰  万书波  
为明确适宜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稳产高效的氮肥运筹,在玉米花生间作前茬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研究材料,以传统施氮量(225. 0 kg/hm~2)为对照,分别设置不同增氮、减氮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增氮处理及减氮10%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籽粒产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减氮30%处理显著降低了间作茬小麦拔节后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以传统施氮量为对照,增加或减少30%范围内,公顷穗数随氮肥减少而降低,且减氮10%处理的公顷穗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减氮20%以上处理,但施氮量的增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各减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综上,该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对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其氮肥偏生产力。初步得出,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从225. 0 kg/hm~2减至202. 5 kg/hm~2更利于玉米花生间作下茬小麦的高效安全生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袁洋  董奇琦  贾佩岩  史晓龙  蒋春姬  王晓光  张正  万书波  于海秋  赵新华  
为明确玉米花生宽幅带状间作下不同肥料处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设置玉米花生间作不施肥(K0)、间作玉米花生施常规肥(K1)、间作玉米施缓控肥花生减施肥料(K2)、单作玉米施常规肥(SM)、单作花生施常规肥(SP)5个处理,测定形态性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氮含量及相关酶活、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间作玉米氮代谢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K2>K1>K0,且间作玉米边行显著高于中间行。K2和K1处理间作玉米产量比K0和单作分别显著增加21.95%、17.34%(p<0.05)和14.10%、9.78%(pK2>K0,中间行>边行,且单作>间作。K2和K1处理花生中间行净光合速率比K0显著增加67.75%和64.82%(p<0.05),产量比K0处理显著增加30.65%和21.26%(p<0.05),但比单作显著降低6.81%和13.49%(p<0.05)。可见,间作玉米施用缓控肥提高了玉米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净光合速率,生长速率加快,进而增加产量。施肥增加花生生长前期氮素吸收量,促进氮代谢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增加、加快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K1和K2处理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研究结果对创新优化适宜东北地区种植的玉米花生宽幅带状间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雷昌  汤利  董艳  郑毅  
[目的]探明根系互作对玉米大豆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作物高产优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水培试验,来实现根系互作效应,共设3个处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间作玉米大豆。处理13、31、45、57 d时采样分析植株各部位的氮、磷含量。[结果]根系互作提高了玉米各器官与地上部氮、磷累积量,而大豆各器官及地上部氮、磷累积量则表现出了根系互作劣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地上部氮累积量在处理13和31 d分别提高了224.6%和24.0%(P<0.05)。与单作相比,处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茜  赵秋  向春阳  史昕倩  杜锦  
为促进冬绿肥在华北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冬季闲田为对照,设置了二月兰、毛叶苕子、黑麦草和冬油菜4个冬绿肥处理,研究不同冬绿肥对土壤有机磷磷素含量的变化及玉米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冬绿肥处理在7 a间,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毛叶苕子相对其他处理增加土壤全磷最多,年均增长率达8.07%;冬油菜相对其他处理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最多,年均增长率达48.34%。不同冬绿肥与春玉米轮作对土壤中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影响不同,2019年,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的是黑麦草处理和冬油菜处理,均为12.64 mg/kg;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的是冬油菜处理,为41.64 mg/kg;中稳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的是黑麦草处理,为18.73 mg/kg;对于高稳性有机磷来说,冬油菜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二月兰、毛叶苕子和黑麦草处理显著低于冬闲和冬油菜处理;冬油菜与春玉米轮作可促进土壤中有机磷向活性及中等活性有机磷转化。冬绿肥翻压7 a后,冬油菜处理的玉米籽粒含磷量0.39 mg/kg为各处理中最高。玉米籽粒含磷量与各形态有机磷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MLOP(0.952~(**))>LOP(0.816~(**))>MROP(0.122)>HROP(-0.064)。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覃潇敏  黄少欣  韦锦坚  李金婷  陈杏  骆妍妃  韦持章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