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97)
- 2023(4588)
- 2022(3989)
- 2021(3782)
- 2020(3087)
- 2019(7113)
- 2018(6936)
- 2017(12259)
- 2016(7166)
- 2015(8202)
- 2014(8583)
- 2013(8234)
- 2012(7583)
- 2011(6927)
- 2010(7020)
- 2009(6291)
- 2008(6375)
- 2007(5783)
- 2006(5247)
- 2005(4679)
- 学科
- 济(24555)
- 经济(24529)
- 管理(15267)
- 业(14725)
- 农(10477)
- 企(9558)
- 企业(9558)
- 地方(9527)
- 学(8277)
- 方法(8143)
- 农业(8022)
- 中国(6593)
- 业经(6485)
- 理论(5983)
- 财(5829)
- 数学(5466)
- 数学方法(5372)
- 制(4751)
- 环境(4648)
- 贸(4611)
- 贸易(4602)
- 和(4448)
- 易(4412)
- 地方经济(4145)
- 教学(4051)
- 教育(3747)
- 生态(3594)
- 发(3551)
- 体(3190)
- 资源(3186)
- 机构
- 学院(103009)
- 大学(97658)
- 研究(36553)
- 管理(32394)
- 济(30573)
- 经济(29558)
- 科学(27264)
- 中国(27120)
- 理学(26711)
- 理学院(26225)
- 管理学(25428)
- 管理学院(25243)
- 农(22623)
- 京(21720)
- 所(19914)
- 研究所(18127)
- 业大(18091)
- 江(17953)
- 农业(17621)
- 范(17197)
- 师范(16979)
- 中心(16879)
- 财(15689)
- 省(15483)
- 州(14759)
- 北京(14030)
- 技术(13907)
- 院(13572)
- 师范大学(13447)
- 湖(12446)
- 基金
- 项目(67071)
- 科学(49903)
- 研究(46429)
- 基金(44662)
- 家(40972)
- 国家(40585)
- 科学基金(32806)
- 省(29058)
- 社会(26154)
- 社会科(24531)
- 社会科学(24524)
- 基金项目(24474)
- 划(23473)
- 自然(22685)
- 自然科(21953)
- 自然科学(21948)
- 自然科学基金(21518)
- 教育(21379)
- 编号(19740)
- 资助(18950)
- 重点(16040)
- 发(15841)
- 成果(15446)
- 课题(14887)
- 计划(13564)
- 科技(12997)
- 科研(12907)
- 创(12794)
- 部(12444)
- 年(12009)
共检索到158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镇 陈非洲 周万平
浮游甲壳动物昼夜垂直迁移(DVM)是深水湖泊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浅水湖泊中,没有明显的下层滞水层为浮游甲壳动物提供避护所,浮游甲壳动物的垂直迁移活动不明显。但浅水湖泊挺水植物的存在为浮游甲壳动物提供了区别于敞水带的生境,结合理化、浮游植物和鱼的因素,对浅水湖泊玄武湖挺水植物区与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水平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浅水湖泊玄武湖中理化环境(如温度、溶解氧和pH)在荷花区、敞水区、荷花区与敞水区的交界区差异不大,对浮游甲壳动物的昼夜水平迁移不起主导作用。荷花区的浮游植物在质量和数量上低于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在夜间捕食压力小的情况下会向敞水区移动。敞水区、交界区浮游甲壳动物在白天...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昼夜 水平迁移 浅水湖泊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凡 汪振华 章守宇 林军 钟威 李晶晶 毛嘉烜
于2023年9月对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区内外共6个站点的浮游植物进行了昼夜连续采样,采用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多元统计方法对养殖区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区共采集浮游植物7门158种(区内为103种,区外为98种),其中硅藻门104种,占比65.82%,甲藻门30种,占比18.99%,其余门类占15.19%;区内白昼采集浮游植物94种,夜晚103种;对应区外为93种和98种。养殖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为9种,区外12种,其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为区内外全天优势种。养殖区内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白昼(1.77×10~(7)±2.5×10~(6))cells/L,夜晚(1.64×10~(7)±2.31×10~(6))cells/L,对应区外分别为(1.87×10~(7)±3.36×10~(6))cells/L和(1.75×10~(7)±2.72×10~(6))cells/L。区内丰度变化呈多峰型,峰值出现在潮水涨、退至4和涨平时分;区外丰度变化呈单峰型,且与潮汐变化紧密相关,峰值仅出现在涨平时分。nMDS分析显示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群落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而区外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显著昼夜差异(P<0.05),且与潮汐变化极显著相关(P<0.01)。温度、溶解氧和盐度与区内外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皆显著相关(P<0.05),浮游植物的种类数与磷酸盐和硝酸盐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丰度与氨氮和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对局部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在赤潮生物聚集的阶段可呈现更为积极的结果。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红 马徐发 熊邦喜
通过周年4次采样,在南湖5个采样站一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14种,年平均密度为119.7ind./L,平均生物量为1.67mg/L。其中枝角类8种,优势种为短尾秀体Diaphanosomabrachyurum和微型裸腹Moinamicrura;桡足类6种,优势种为近邻剑水蚤Cyclopsvicinusvicinus。浮游甲壳动物现存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生物量由高到低则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差异明显,密度由高到低为Ⅳ>Ⅲ>Ⅴ>Ⅰ>Ⅱ站;生物量由高到低为Ⅴ>Ⅳ>Ⅲ>Ⅱ>Ⅰ站。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袁林 吴惠仙 彭自然 王琼 边佳胤 薛俊增
2008年阳澄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围网养殖面积从5 400 hm2压缩至2 133 hm2。为了对阳澄湖围网拆除后生态环境的系统评估提供支撑,并为阳澄湖生态环境的跟踪管理及保护提供依据,于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对阳澄湖三组围网内外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比较了围网内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差异性,分析了阳澄湖围网内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组成、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主要水质指标(透明度、总氮、总磷及叶绿素a)在网围养殖内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优势...
关键词:
阳澄湖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围网养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庆阳 吕东锋 马旭洲 王昂 王武
在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研究。本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单株/穴养蟹田(T1),双株/穴养蟹田(T2),四株/穴养蟹田(T4)和双株/穴不养蟹田(CK)。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验田的浮游甲壳动物,经鉴定:枝角类有13种、桡足类有5种,共18种,其中4种为优势种。枝角类平均密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分蘖期升至峰值,不养蟹田灌浆期下降至较低水平,养蟹田扬花期下降至较低水平随后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返青期和分蘖期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养蟹田和不养蟹田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平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娟 温周瑞 李庚辰 张敏
为了探明太湖梅梁湾和贡湖湾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运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对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期间测定的太湖的两个典型湖湾的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生物量数据与水环境因子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梁湾和贡湖湾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存在时空差异。在季节变化上,冬春季节氮含量较高,夏秋季节磷含量较高;在空间变化上,由于受到周边污染物质输入的影响,梅梁湾各种形态氮磷营养盐含量显著高于贡湖湾。两个湖湾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19种,枝角类12种,桡足类7种,种属组成基本相同,其中,象鼻溞(Bosmina)是第一优势...
关键词:
太湖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曾强
经长江口南支与北支水域四次调查,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种类77种。其中,枝角类17属34种,桡足类28属43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沛芳 邹丽敏 王超 林志评
选取中国典型城市内湖——南京玄武湖为研究对象,采用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欧洲标准测试分析委员会(nowthe Standards,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Programme)推荐的BCR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Pb、Cd、Ni、Zn、Cr和Mo 6种重金属形态在垂向上的分布进行测定,并对其潜在迁移风险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玄武湖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总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n>Cr>Mo>Ni>Pb>Cd,含量分别为148.80~244.12、112.55~135.78、55.19~77.30、41.42~49.81、8.57~20.05和1.29~1.73 mg/kg,除Pb外均...
关键词:
BCR 形态 重金属 城市湖泊 沉积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舒婷婷 孙颖 李静 戴曦 陈非洲
2010年7月对南京玄武湖3个区域(荷花区、湖岸区、敞水区)轮虫的水平分布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检出轮虫25种,全湖轮虫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多肢轮虫、端生三肢轮虫和微型三肢轮虫。荷花区种类最多,且分布有蛭态类轮虫,但3个区域中轮虫优势种组成相似。3个区域轮虫丰度差异显著(P<0.05),而水温、总氮、总磷和总溶解磷...
关键词:
轮虫 玄武湖 水平分布 挺水植物 pH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贤芬 陈受忠 曹文宣
2002年4月,在汉江中下游从丹江口坝上至其河口沿途设17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10科26属33种,其中桡足类4科10属11种,枝角类6科16属22种。根据各采样点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采用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了不同江段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多样性特征,并运用SOM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其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江段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分布呈现出中游高于下游的特征,而物种丰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则是下游高于中游;中游上段的属于密度高但多样性低的群落、中游下段和汉江口属于密度较低但多样性高的群落,下游除汉江口外属于密...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杰青 史赟荣 欧阳珑玲 茅树杰 王云龙
为探讨余姚市主要内河(余姚江、临周江、长泠江和湖塘江)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受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于2018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进行4次调查,分析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以及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鉴定浮游甲壳动物39属67种,其中桡足类35种,枝角类32种,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秋季最低,春、夏、冬季稍高且季节波动变化不大,但空间分布上具有差异。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上,春季与其他季节差异显著,长泠江与其他江差异显著。优势种季节更替较为明显,仅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四季共有优势种。溶解氧、水温和浮游植物密度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为显著。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余姚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龚进玲 朱挺兵 杨德国 胡飞飞
为了解金沙江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对2017-2019年春季和秋季采集自金沙江干流的浮游甲壳动物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甲壳动物31种,其中枝角类11种,桡足类20种。优势种主要为长额象鼻溞(Bosminida longirostri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incongruens)。金沙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97±0.12) ind./L和(0.069±0.011) mg/L。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均为春季高于秋季,中下游高于上游。浮游甲壳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75±0.08和0.59±0.07,表明金沙江干流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简单。聚类分析显示,金沙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可分为2个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金沙江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pH、流速和化学需氧量。研究结果可为金沙江干流水域水生态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翠 胡忠军 刘其根
以浙江省海盐县百步镇6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为对象,比较了罗氏沼虾单养与罗氏沼虾、三角帆蚌混养两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及养殖水化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混养池塘中TN、TP、NO3--N与DO均显著低于单养池塘,而其它水化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养殖期间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22种,其中枝角类13种,占总种类数的59.09%;桡足类9种,占40.91%。混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单养池塘,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单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混养池塘。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总磷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文志 吴霆 王家军 王柳富 张莹莹
浮游动物常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示生物,但多集中于湖泊和水库等大型自然水体中。基于放养密度和搭配水生植物不同,中华鳖有不同的池塘养殖模式,而呈现出不同的水生态环境。通过调查鳖-单养、鳖-莲、鳖-生态和鳖-菱4种主要的池塘养殖模式水质指标和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了解不同养殖池塘中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富营养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鳖-单养模式DO、NH_4~+-N、NO_2~--N、TN、TP、COD、Chl a、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均显著高于鳖-莲、鳖-生态和鳖-菱模式,SD显著低于鳖-莲、鳖-生态和鳖-菱模式(P0.05),哲水蚤丰度和TLI呈正相关(P>0.05),剑水蚤和浮游甲壳动物丰度与TLI呈显著正相关(P<0.05)。该研究不仅可以为中华鳖池塘养殖模式的开发提供技术指导,而且可以为渔业生产影响淡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中华鳖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丽敏 王超 冯士龙
采用ICP-MS仪测定了玄武湖沉积物中Zn、Cd、Ni的含量,并应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和地累积指数法(Igeo)对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玄武湖沉积物中Zn、Cd和Ni的含量分别为75.26~179.11、5.17~8.98和47.76~147.28mg/kg,分别是为南京土壤环境背景值的1.08~2.91、51.70~89.80和1.33~4.11倍,表明Zn的污染程度较轻,Cd和Ni的污染较重,且人为活动对重金属含量有重要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Zn、Cd、Ni浓度的最大均值均出现于东南湖(SE-L)的沉积物中。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生物数据库基...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分布 生物毒性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