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09)
2023(7322)
2022(5886)
2021(5186)
2020(4229)
2019(9311)
2018(9040)
2017(16367)
2016(9328)
2015(10203)
2014(10098)
2013(10062)
2012(9343)
2011(8570)
2010(8368)
2009(7346)
2008(7237)
2007(6350)
2006(5639)
2005(4932)
作者
(31490)
(26685)
(26436)
(24978)
(16635)
(13034)
(11861)
(10444)
(10009)
(9228)
(9147)
(9146)
(8718)
(8461)
(8428)
(8265)
(8103)
(8030)
(7727)
(7529)
(6732)
(6590)
(6526)
(5975)
(5930)
(5852)
(5782)
(5651)
(5435)
(5407)
学科
(41161)
经济(41144)
管理(21113)
(19800)
方法(16917)
数学(15323)
数学方法(15166)
(13710)
企业(13710)
地方(12685)
(12544)
(11099)
环境(10116)
中国(9484)
业经(8011)
地方经济(7932)
农业(7759)
(6637)
贸易(6632)
(6369)
(6348)
(6106)
资源(5910)
(5821)
(5533)
技术(5252)
生态(4974)
(4757)
金融(4756)
理论(4669)
机构
学院(136146)
大学(135463)
研究(55854)
(51950)
经济(50895)
管理(47165)
理学(41465)
科学(41096)
理学院(40774)
中国(39716)
管理学(39661)
管理学院(39425)
(35088)
(31107)
(29929)
研究所(29435)
业大(28608)
农业(28359)
中心(24494)
(21287)
(21200)
(19781)
(19735)
师范(19447)
(18804)
农业大学(18605)
科学院(18540)
北京(18293)
(18000)
研究院(17082)
基金
项目(105074)
科学(81948)
基金(76126)
(72002)
国家(71502)
研究(67088)
科学基金(58699)
社会(42394)
(42204)
自然(41223)
基金项目(41014)
社会科(40335)
社会科学(40325)
自然科(40200)
自然科学(40191)
自然科学基金(39454)
(36897)
资助(30328)
教育(29366)
重点(25661)
(24641)
编号(24611)
计划(23358)
科技(21620)
(21618)
(21378)
科研(21131)
创新(20245)
发展(18360)
国家社会(18353)
期刊
(53139)
经济(53139)
研究(34311)
学报(32775)
(29874)
科学(28461)
中国(25869)
大学(22809)
学学(22105)
农业(20959)
管理(15211)
(12549)
(12353)
教育(11147)
资源(10975)
技术(10323)
业大(9728)
林业(8834)
经济研究(8562)
业经(8436)
(8279)
科技(8258)
(7943)
金融(7943)
农业大学(7603)
统计(7115)
财经(7095)
问题(7067)
(6667)
技术经济(6537)
共检索到192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蒋增杰  王巍  王诗欢  孙松  
2005年3、5、7和10月对獐子岛养殖海域(共设18个站位)进行叶绿素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叶绿素浓度为1.23~2.85 mg/m~3,均值为1.78±0.57 mg/m~3。叶绿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的值最低;平面分布的特性为春、夏、冬季分布比较均匀。秋季叶绿素浓度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近岸区的叶绿素浓度低于中间深水区域,可能与养殖虾夷扇贝摄食压力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表层叶绿素浓度高于底层,其他季节的分布趋势与夏季相反。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与叶绿素的变化趋势不同,从3~10月,初级生产力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30.4~...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侯俊妮  张传松  石晓勇  
根据2006年6月~2007年10月对北黄海海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的四季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的石油烃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黄海石油烃的年平均浓度为0.050mg/L,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夏季石油烃平均浓度最高(0.099mg/L),符合国家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0.022mg/L)和秋季(0.027mg/L)较低,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冬季居中(0.051mg/L),略超过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从调查海区石油烃平面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在渤海海峡附近、港口附近及北黄海东部靠近朝鲜的海区(包括鸭绿江口附近),长山群岛附近海域为相对低值...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斌  谷伟丽  靳洋  马元庆  白艳艳  孙珊  王文杰  刘小静  
2006~2010年5、8、10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近岸水域进行了30航次的综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海水水质、浮游植物、叶绿素以及水文气象等要素。四十里湾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数量、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一般在8月出现高值;仅2008年浮游植物数量最高值出现在10月,2009年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最高值出现在5月。2008年10月浮游植物数量平均值为所有航次中最高,达到51.61×104cells/L,且各站位间差别显著(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龚小玲  张晓懿  崔忠凯  朱敏  孙瑛  鲍宝龙  
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按季节4次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水域8个采样点中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九段沙水域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初级生产力的特点。九段沙湿地叶绿素a在春季浓度最高,均值为5.90 mg/m3,且空间上在上沙和中沙之间的潮沟中达到最高值,秋季叶绿素a浓度(均值5.03mg/m3)较春季稍低,但空间差异性较春季小,其他季节的叶绿素a都较低。九段沙湿地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范围为87.75~744.79 mgC/(m2·d),其中下沙的初级生产力较强,而江亚南沙的初级生产力相对较弱。与其他邻近或功能相近海域相比,九段沙湿地中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都不太高,与长江口高悬浮物的含...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继红  王巍  蒋增杰  方建光  王诗欢  臧有才  薛素艳  
根据2005年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研究了獐子岛养殖海区的氮、磷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特性,重点分析了7月营养盐、叶绿素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探讨了与底播养殖的可能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较均匀,仅在7月,表底层的氨氮浓度及磷酸盐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氮磷摩尔比和浮游植物生长的阈值分析,在该海区氮、磷营养盐限制呈季节性交替变化,7月磷限制的潜在性较大,3月和5月氮限制的潜在性较大。尽管目前的养殖生产活动并未对该海区的营养盐浓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或压力,但是,3、5和7月底层水的无机氮以氨氮为主以及贝类养殖密度较大的区域叶绿素浓度较低的现象,可能与养殖活动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锡永  赖子尼  赵元凤  王超  魏泰莉  蒋万祥  杨婉玲  庞世勋  
对珠江河口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重金属镉(Cd)的含量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Cd含量范围在0.022~0.047 1 mg/L,并且Cd含量在时间上由高到低依次为:2月、5月、11月、8月,2月Cd含量显著高于5月、8月和11月(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茂灵  王龙  高瑞  杨蕊  戚娜  
根据南盘江流域22个水文站、雨量站31a(1979~2009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研究指标,以11~3月为研究时段,统计近30a来5个月时间尺度的干旱站次,分析南盘江流域季节性干旱特征;以11~3月5个月时间尺度的SPI多年平均值为指标,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南盘江流域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年际上看,SPI总体上30a来(1980~2009年)呈下降趋势,气象干旱加剧;从年代际上看,1995年以后气象干旱程度有加剧趋势;(2)南盘江流域各个地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旱情总体上由南向北递增,东北部各站点11~3月的降水占全年的比例相对较小,流域内东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军毅  陆敏  叶凉  宋挺  石浚哲  
根据2008年4~11月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梅梁湖水域的应急监测数据,探讨了夏季梅梁湖水体中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月变化中,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分别在9月份和8月份达到最高值,可见影响梅梁湖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空间分布中,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均在北岸为最高,沙渚水域的蓝绿藻密度和叶绿素较低,这可能主要与太湖夏季盛行"东南风"和"引江济太"的调水工程有关。可见梅梁湖藻类大量繁殖的8、9月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月份,同时相对于梅梁湖其他水域,把沙渚作为无锡重要饮用水源地是非常合理和正确的选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凤雪  杜美荣  高亚平  姜娓娓  李文豪  董世鹏  侯兴  王军威  张义涛  张志新  蒋增杰  
为了解规模化贝类养殖水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7年4、7、11月和2018年1月在北方典型规模化养殖海湾--桑沟湾开展了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真核生物浮游生物(picoeukaryotes)和异养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三种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均值分别为(2.93±2.29)×10~(3)个/mL,(13.84±12.81)×10~(3)个/mL和(1.03±0.28)×10~(6)个/mL,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P< 0.01)。聚球藻春季主要分布于桑沟湾的西北、西南和湾外;夏季和冬季主要分布于湾外的大片海域;秋季则主要集中于西北近岸。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春夏秋冬均集中于湾内近岸海域,呈现从湾内向湾外递减的趋势。异养细菌夏季在湾外和西部近岸有一大一小两个高值区;春季、秋季和冬季均集中于西部近岸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三种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均与Chl-a浓度、温度和颗粒有机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溶解氧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与硝酸盐、铵盐呈显著正相关;聚球藻与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无显著关系。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数据支撑。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衡  张波  金显仕  赵宪勇  
根据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5月黄海中南部水域鱼 (Engraulisjaponicus)的调查资料 ,分析其脂肪含量与叉长、性别以及水分含量的关系。产卵前期 (5月)、产卵盛期 (6月 )和越冬期 (1月 )脂肪含量同叉长呈显著正相关 (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作华  石晓勇  张传松  梁生康  王丽莎  
2006年6~7月对黄、东海海区叶绿素a现场取样分析。结果显示,叶绿素a的分布整体上呈现从近岸到远海降低的趋势。受长江冲淡水和上升流的影响,高值区主要在28°~32°N,122.5°~123°E之间。光照条件和营养盐等是影响夏季黄、东海海域叶绿素a分布的主要因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霞   钱海燕   周杨明   黄灵光   杨梅花  
为探讨鄱阳湖季节性淹水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遥感方法在土壤有机碳估算中的适用性,依托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蚌湖、常湖池和泗洲头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实测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和同期的Landsat8 OLT遥感影像,采用遥感图像处理和GIS技术提取影像中遥感特征因子,构建遥感参数与土壤有机碳的一元线性、一元曲线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优遥感估算模型,预测鄱阳湖季节性淹水湿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提取了影像中33个遥感特征因子,包括7个波段的反射率值(b1~b7)、4个植被指数(NDVI、SR、SAVI、EVI)、第一主成分特征(PCA1)、单波段纹理特征的均值(MEAN)、熵(ENT)和相关性(COR),其中纹理特征是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的重要遥感因子,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构建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0.772,平均相对误差45.53%,均方根误差2.417。遥感反演发现,研究区预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0~20 g/kg,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约为10.75 g/kg。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夏斌  陈碧鹃  崔毅  崔正国  张旭志  刘淮德  丁东生  蒋增杰  
根据2012年8月对桑沟湾养殖海域18个站位取得的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和叶绿素a(Chl-a)数据,基于不同区域的养殖特点,分析了DOC和POC的平面分布特征,并对POC的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整个调查海域表层DOC的浓度范围为1.70~2.82mg/L,平均值为2.03mg/L,大致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表层POC的浓度范围为0.04~1.33mg/L,平均值为0.55mg/L,大致呈自南向北逐渐递增的趋势。网箱养殖区表层DOC和POC含量最高,其次为桑沟湾近岸海域,而海带养殖区最低,这表明有机碳的含量与养殖品种和模式有直接的关系。根据POC/Chl-a比值对P...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林丽,史军,唐娉,高志强  
了解不同季节陆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及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地类的差异对深刻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陆地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81~2000年间GLO~PEM模型模拟的我国陆地NPP数据和同期气温、降水以及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不同季节我国陆地植被NPP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981~2000年期间,四个季节的NPP都呈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是NPP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夏季是NPP增加量最大的季节。耕地在春、夏和秋季NPP增长和增长率最高,林地冬季NPP增长最多而水域冬季NPP增长率最高。夏季NPP增长最高的区域分布于我国东部的多数地区、内蒙古东部、四川盆地、贵州东部、藏南和新疆西部:夏季NPP降低最多的区域分布于在呼伦贝尔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部和新疆西北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一平  赵双菊  窦军霞  刘玉洪  
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影响的差异 ,导致气温和树表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林冠附近 ,树冠表温和气温及温度日较差均呈现最大值 ,显示了林冠面具有较强的热力效应 ,且其效应在干热季显著 .在 12 :0 0— 16 :0 0 ,树冠附近空气与树冠表层间的热力传输 ,雾凉季树冠附近气温低于林冠表温 ,热量从树冠传向空气 ;而干热季则反之 ,树冠附近气温高于林冠表温 ,林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