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06)
2023(9290)
2022(8423)
2021(8106)
2020(6859)
2019(16061)
2018(16035)
2017(31658)
2016(17128)
2015(19311)
2014(19217)
2013(19088)
2012(17217)
2011(15330)
2010(15068)
2009(13707)
2008(13270)
2007(11430)
2006(9883)
2005(8519)
作者
(48041)
(39671)
(39361)
(37282)
(25416)
(18937)
(17877)
(15670)
(15041)
(14051)
(13651)
(13083)
(12409)
(12320)
(12152)
(12002)
(11963)
(11853)
(11284)
(11264)
(9764)
(9554)
(9524)
(8964)
(8815)
(8731)
(8722)
(8629)
(7828)
(7798)
学科
(65140)
经济(65056)
管理(55150)
(53795)
(47628)
企业(47628)
方法(33900)
数学(29214)
数学方法(28925)
(20795)
(16149)
(15764)
财务(15707)
财务管理(15685)
企业财务(15057)
中国(14915)
业经(14870)
(14023)
地方(12372)
(12317)
理论(11606)
(11275)
技术(10942)
农业(10896)
(10684)
贸易(10676)
(10354)
环境(10043)
(9802)
(8971)
机构
大学(240109)
学院(237552)
管理(102584)
(90462)
理学(90264)
理学院(89362)
经济(88441)
管理学(87978)
管理学院(87564)
研究(72522)
中国(53752)
(50550)
科学(45543)
(41914)
业大(35389)
(35257)
财经(34563)
(34090)
中心(32980)
研究所(32202)
(32122)
北京(31801)
(31538)
(30289)
师范(30035)
商学(27223)
商学院(26944)
(26844)
农业(26623)
(26574)
基金
项目(168091)
科学(132718)
基金(123262)
研究(123128)
(106308)
国家(105414)
科学基金(92112)
社会(76428)
社会科(72366)
社会科学(72348)
基金项目(67221)
(64790)
自然(61892)
自然科(60458)
自然科学(60446)
自然科学基金(59374)
教育(56528)
(54645)
编号(50996)
资助(50669)
成果(40570)
(37398)
重点(36485)
(34994)
(33939)
课题(33461)
创新(32435)
教育部(32410)
科研(32389)
项目编号(32298)
期刊
(94079)
经济(94079)
研究(67230)
中国(39017)
管理(36912)
学报(36264)
科学(33721)
(32625)
(29919)
大学(27556)
学学(25908)
教育(24844)
农业(21336)
技术(19619)
(17903)
金融(17903)
财经(16429)
业经(15725)
经济研究(14373)
(13648)
图书(13439)
理论(12869)
实践(12047)
(12047)
问题(12028)
科技(11741)
技术经济(11306)
现代(10972)
(10855)
财会(10613)
共检索到3289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振寰  薄志敏  
文章以2018—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独立董事辞职和下一年度公司违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与没有发生独立董事辞职的公司相比,发生独立董事辞职的公司下一年度违规的可能性更大。机制检验发现,独立董事辞职会加剧公司的财务困境,进而影响公司违规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将独立董事辞职原因划分为主动辞职和被动辞职,研究发现:相比于被动辞职,独立董事主动辞职时,带来的市场负面效应更大,下一年度发生违规行为概率更高。异质性检验表明,分析师关注程度较低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小的公司,独立董事辞职对公司违规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曹伦  陈维政  
从独立董事角度出发,研究了影响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因素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独立董事之间专业的合理构成与上市公司违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独立董事合理的专业构成更能有效地防范上市公司的违规;对独立董事的津贴激励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刘思敏  郑建强  黄继承  郑志刚  
与独董直接辞职现象相比,独立董事以换届未连任方式完成的更迭与我国传统"和为贵"的商业文化有关,因而成为我国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独特的公司治理故事。本文实证考察独董换届"未连任"现象与公司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此揭示独董换届"未连任"现象可能传递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信号。本文的研究表明,与不存在独董未连任的对照组相比,存在独董换届未连任现象的公司在换届当年和后一年发生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独董未连任不是受到已披露违规的牵连,而是其发现公司可能有潜在违规行为时的主动选择;声誉机制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职业关注程度更高的独董,换届未连任所传递的公司违规信号更加强烈。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俊强  刘琦琦  
文章利用2005—2017年间上市公司的违规和投票等相关数据考察了公司违规、议案事项对独立董事出具否定意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公司发生违规时,独董更倾向出具否定意见,可是独董主要对违规公告发布后的明确监管事项出具否定意见概率增加,说明独董监督行为更多出于免责考虑而非主动勤勉履行监督职能。在此基础上,从两阶段Treatment Effect Model的样本选择偏差模型、否定意见的不同度量、具体的议案事项和违规发现难易等方面进行稳健性检查,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对独董出具否定意见影响因素的理解,同时也为监管部门细化独董职责和完善履职细则提供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蕾  王钟尧  应瑜  陈晓静  
本文基于深圳主板A股430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二分类Probit回归分析,分析了“繁忙董事会”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繁忙董事会的存在会降低其违规概率、违规频率及违规程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资产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违规概率,违规频率就越低。并由此提出了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应对董事兼职抱有更开放的态度,同时对重要履职信息进行建档,供公众查询,以此加强声誉激励,并根据相应指标实施分类监管。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陆瑶  胡江燕  
本文研究了中国特色的裙带关系——"老乡"关系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通过使用2000年至2013年沪深两市中所有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Bivariate ProBit模型回归发现,Ceo与董事间的"老乡"关系会显著提高公司违规倾向,同时降低违规后被稽查出的概率。这种影响在控制了可能的内生性后依然显著。另外,本文还发现人们之间信任程度和风险偏好会显著增强"老乡"关系对公司违规的影响,而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则会显著地减弱"老乡"关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公司违规稽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线索。另外,该研究结论也提醒投资者和相关监管部门需提高对诸如裙带关系等软性公司治理因素的关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蔡志岳  吴世农  
本文以2001-2005年间因为违规行为被监管层公开谴责、公开批评或公开处罚的195家A股上市公司及其195家配对公司为研究对象,应用二分类Probit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和排序Probit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董事会特征是否会影响公司违规的发生概率、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等违规行为。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过大会降低工作效率;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经营越规范;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督约束公司行为。美中不足的是,它们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建设才刚刚起步,其治理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与代理理论相矛盾,关于董事会领导结构的实证结果支持现代管家理论,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越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车响午  彭正银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些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董事加入董事会,可以对企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上市公司董事背景特征视角,使用2004—2016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 440个违规与配对样本,考察法律及财务会计背景(以下简称"法会背景")董事对企业违规的影响。研究发现,法会背景的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都具有增加企业违规的作用,聘任法会背景董事的企业更容易发生违规行为;相比于聘任法会背景的独立董事的企业,聘任法会背景的执行董事的企业,其违规程度更严重。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董事会的股权激励并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陈非  刘林丹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强制性独立董事辞职潮引发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强制性辞职引起的证券市场反应显著为负。独立董事、上市公司和地区等特征不同时证券市场反应会有所不同:与国企上市公司相比,民企上市公司的证券市场反应更明显;与金融与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相比,非金融与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证券市场反应更明显。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性玉  彭宇  
上市公司质量好坏的信息对投资者而言是不对称的,但独立董事的辞职行为会或多或少地揭示公司的运营状况。本文通过建立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独立董事辞职行为传递上市公司经营质量信号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如果独立董事的薪酬状况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辞职行为会形成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质量好坏的分离均衡和准分离均衡。同时,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独立董事辞职行为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其辞职行为对公司股价有显著为负的影响,独立董事薪酬的高低是影响股价异常波动的主要因素。但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对这一事件的反应会逐渐趋于平淡,遗忘期约在20个交易日左右。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俊生  曾亚敏  
本文研究独立董事辞职行为对外部投资者而言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研究结果发现:(1)在短时窗内,投资者对非规定性独立董事辞职(即不是因为届满或按照监管规定而必须的辞职)公告的反应消极;(2)在独立董事非规定性辞职发生后250个交易日内的长时窗,公司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值;(3)在那些没有对独立董事表示感谢的公司公告中,上述效应更为明显。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独立董事辞职行为及相关信息进行投资决策。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戴亦一  陈冠霖  潘健平  
本文以2006-2012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辞职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重大财务报表重述和严重违规行为作为公司治理缺陷的代理变量,考察独立董事的提前辞职行为是否能够传递公司治理缺陷的信号。研究发现:(1)独立董事提前辞职行为的确具有传递公司治理缺陷的信号作用,即相比独立董事未辞职和正常辞职的公司,独立董事提前辞职的公司下年度出现重大财务报表重述和严重违规行为的概率会显著增加;(2)细分样本后发现,政治关系会显著影响这种信号作用,即政治关系强的企业其独立董事的提前辞职行为更可能预示公司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本文不仅为监管机构建立独立董事追溯处罚机制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而且为学术界争议已久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啸  唐雪松  蒋心怡  
本文研究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2007—2017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能够抑制公司违规行为。在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和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的企业中,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和内部控制以及机构投资者的交互效应也能显著抑制公司违规行为,这说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在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中能够发挥"监督效应",而且还能与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和机构投资者治理机制联动共同抑制公司违规行为。此外,董事高管责任保险通过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风险来抑制公司违规行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上坤  徐灿宇  王瑞华  
本文以2004-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董事会断裂带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断裂带对公司违规行为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对不同处罚程度的违规行为均存在;董事会断裂带降低了违规倾向、提高了违规被稽查的可能性、有助于缩短违规稽查时间;此外,董事会断裂带的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源于深层特征形成的断裂带。拓展性分析发现,高管权力水平会强化该抑制作用;相比国有企业,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逯东  谢璇  杨丹  
本文基于公司违规视角检验了两类官员型独立董事的监督功能。研究发现,聘任政府官员型独立董事的公司违规倾向更高,违规被稽查的概率更低;聘任高校官员型独立董事的公司违规倾向更低,违规被稽查的概率没有表现更低。进一步还发现,对公司过度投资发挥监督功能是官员型独董影响违规的重要传导路径;政府官员型独董背后的寻租能力是其监督失效的主要原因,而高校官员型独董则凭借其专业优势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18号文"的政策冲击导致的官员型独董的离职,一方面切断了公司通过聘任政府官员担任独立董事而建立政治关系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