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3)
- 2023(1409)
- 2022(1150)
- 2021(1154)
- 2020(984)
- 2019(2294)
- 2018(2186)
- 2017(4269)
- 2016(2348)
- 2015(2539)
- 2014(2437)
- 2013(2317)
- 2012(2134)
- 2011(1852)
- 2010(1951)
- 2009(1822)
- 2008(2025)
- 2007(1805)
- 2006(1612)
- 2005(1568)
- 学科
- 企(13064)
- 企业(13064)
- 业(12647)
- 管理(12125)
- 济(9801)
- 经济(9778)
- 方法(6575)
- 财(6435)
- 数学(6121)
- 数学方法(6110)
- 务(5736)
- 财务(5735)
- 财务管理(5733)
- 企业财务(5673)
- 制(3919)
- 人事(3771)
- 人事管理(3770)
- 体(3379)
- 体制(3156)
- 业经(1973)
- 公司(1817)
- 划(1794)
- 策(1776)
- 经营(1719)
- 技术(1621)
- 决策(1512)
- 市场(1470)
- 计划(1400)
- 技术管理(1342)
- 融(1312)
- 机构
- 大学(35039)
- 学院(34192)
- 管理(15326)
- 济(14464)
- 经济(14253)
- 理学(13597)
- 理学院(13507)
- 管理学(13366)
- 管理学院(13292)
- 财(9541)
- 研究(8634)
- 财经(7712)
- 中国(7415)
- 经(7175)
- 京(6629)
- 财经大学(6115)
- 商学(5362)
- 商学院(5322)
- 融(4597)
- 金融(4509)
- 会计(4420)
- 经济学(4408)
- 江(4282)
- 北京(4174)
- 经济学院(4008)
- 科学(3993)
- 所(3983)
- 中心(3901)
- 州(3601)
- 上海(3576)
共检索到48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卢太平 马腾飞
以2006—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独立董事薪酬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较高的薪酬会削弱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加剧大股东掏空程度,支持"合谋"观点。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提高独立董事薪酬会降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使独立董事积极参会并减少其异议行为,最终加剧大股东"掏空"程度。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李文洲 冉茂盛 黄俊
基于代理成本的视角,分析大股东掏空对经理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及内在机理,并以2008年至2011年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OLS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掏空、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间的内在联系,并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大股东掏空对经理薪酬与盈余管理影响的系统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上市公司已基本建立有弹性的业绩型薪酬体系,但是大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掏空行为也会降低经理薪酬激励的有效性,并引发经理与大股东合谋进行盈余管理的新的代理问题;产权性质对大股东掏空、经理薪酬和盈余管理间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掏空行为对经理薪酬业绩敏感性以及经理薪酬...
关键词:
大股东掏空 产权性质 薪酬激励 盈余管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康涛 陆正飞 张志华
本文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类似,在OLS回归中,我们未能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变量具有内生性,在控制独立董事内生性情况下,我们发现独立董事变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以往研究未能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大股东掏空,很可能源于模型设定偏误。在稳健性分析部分,我们采用了多种指标来反映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本文结论仍然成立。
关键词:
掏空 独立董事 抑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泽将 高雅
依据地理经济学的观点,任职地点对独立董事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异常重要。基于此,笔者手工搜集独立董事本地任职数据,以2008—2016年间中国资本市场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实证考察独立董事本地任职能否抑制大股东掏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政治关联以及女性参与独立董事团队在其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本地任职显著抑制了大股东掏空;政治关联弱化了本地任职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而女性参与独立董事团队则强化了本地任职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减少大股东掏空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鼓励企业聘任本地任职独立董事,与此同时需要注意政治关联可能的负面影响以及促进女性积极地参与独立董事团队。本研究从任职地点视角丰富了独立董事公司治理功能的相关文献,同时也为如何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苏冬蔚 熊家财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扩展的委托代理模型,考察大股东掏空对CEO薪酬契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2005年至2011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导致CEO薪酬以及CEO强制性变更两者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性均下降,同时,CEO在职消费上升,表明大股东掏空不仅直接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而且破坏公司治理并增加代理成本,因此,只有继续优化股权结构并加强监管力度,才能强化大股东、管理层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关系,切实改善公司治理。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善敏 林斌
大股东的存在加强了对经理人的监督,但存在大股东掏空时经理人会与大股东谈判以降低其业绩标准,从而削弱经理人的薪酬激励监督。文章将大股东掏空与经理人薪酬激励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探讨两者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降低了经理人的业绩薪酬激励强度,并且实际控制人性质也影响这种激励强度。文章的研究为更全面地了解大股东的作用和两类代理成本的相互影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掏空 资金占用 业绩薪酬敏感性 激励强度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国宇 禹薇
成为控股股东、控制董事会或者与高管合谋是大股东实现掏空的可能途径。以2015—2017年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持股水平与掏空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股权上升大股东的掏空程度加大,随后又下降;与不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相比,存在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掏空程度更严重;对于非绝对控股大股东,争夺董事会控制权是实现掏空的重要方式;对于非控股大股东,其掏空行为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为此,大股东默许高管获得更多的在职消费。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董志强 蒲勇健
本文建立了一个“全体股东/独立董事/大股东”三层代理模型,考察独立董事与试图掏空企业资产的大股东之间潜在的合谋对独立董事报酬合约的影响。基本结论是:大股东的掏空动机依赖于其实现控制企业的股权水平,越小的股权控制企业掏空动机越强烈;当独立董事合谋概率较小(比如有完善的独立董事市场激励和约束)或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较高的时候,可以对独立董事支付固定报酬;而独立董事合谋概率较大且法律对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的时候,为了尽可能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就有必要对独立董事支付激励报酬。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独立董事报酬 大股东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林 李竹梅
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的初衷是对管理层以及大股东进行有效监督,缓解大股东掏空现象。本文基于高阶梯队理论,通过ols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了独立董事"标签特征"是否对大股东"掏空"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女性比例、学术背景、法律背景对"掏空"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上市公司划分区域后发现,在东、中、西部中,因政治、环境、文化等不同导致独立董事特征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本文的研究在丰富了公司治理文献的同时,且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独立董事 掏空 抑制 区域经济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邱静 谢雨霖
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在微观层面上基于ST华泽大股东掏空公司的具体情形,分析独立董事监督职能履行情况及监督失效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我国由大股东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治理不完善、缺乏股权制衡,而容易被实际控制人掏空,使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独立董事未能有效履行监督职能与独立董事兼职或忙碌、公司ST与重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和薪酬机制以及行权机制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等有着密切关系。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减少公司机会主义行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良性发展,应加强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合理限制大股东提名独立董事的权力,着力发展双向选聘制度,延长独立董事在公司的必要工作时间,以赋予独立董事更多的实际权力。
关键词:
大股东掏空 独立董事 薪酬机制 行权机制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左雪莲 郝云宏 王淑贤
从社会网络视角实证分析董事网络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考虑产权性质的权变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董事网络中心度与大股东掏空程度呈显著的U型关系,揭示了董事网络在大股东掏空治理中的"双刃剑"作用,进一步地,把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分组回归,发现这种U型关系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另外,研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董事网络中心度普遍偏高,存在"过度连锁"的现象。研究为企业及监管部门规范董事兼任行为、抑制大股东掏空、增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吴婷
文章选取2014—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股东掏空、融资约束对与高管薪酬粘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管薪酬黏性会因为大股东掏空行为而提升,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掏空行为越严重,薪酬粘性越高;融资约束低,高管薪酬粘性较大,且融资约束高低不会影响大股东掏空对高管薪酬的作用。大股东内部关联存在且独立董事独立性较差时,高管薪酬粘性大,大股东掏空才会导致粘性增大
关键词:
大股东掏空 高管薪酬粘性 融资约束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丑建忠 黄志忠 谢军
本文检验了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公司治理要素对大股东占款的影响之后,总经理持股或股权激励安排确实能够抑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侵占,但是,股权激励的抑制效果不是线性增长的,即总经理持股比例与大股东侵占度不成线性关系。本文没有发现总经理持股比例超过5%时会产生堑壕效应,也没有发现所有制形式对股权激励效果有重大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正在进行的股权激励政策提供经验证据的支持,也丰富了股权激励的相关文献。
关键词:
所有权结构 股权激励 掏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给予合谋的高管更多薪酬,同时削弱薪酬业绩的敏感性,由此减轻高管因掏空损害业绩导致的薪酬损失;另一方面用隐性契约替代显性契约,给予高管更多在职消费,以隐性收入方式分享合谋租金。此外,高管持股不能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发现只有在需要高管合谋的情况下大股东才有削弱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动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