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27)
- 2023(9161)
- 2022(7836)
- 2021(7506)
- 2020(6462)
- 2019(14870)
- 2018(14648)
- 2017(28795)
- 2016(15217)
- 2015(17243)
- 2014(17022)
- 2013(16485)
- 2012(15170)
- 2011(13253)
- 2010(13079)
- 2009(11793)
- 2008(11368)
- 2007(9712)
- 2006(7954)
- 2005(6552)
- 学科
- 济(66078)
- 经济(66002)
- 管理(46777)
- 业(44923)
- 方法(39076)
- 企(37858)
- 企业(37858)
- 数学(35749)
- 数学方法(35308)
- 财(18654)
- 农(15189)
- 中国(14903)
- 制(13458)
- 务(12534)
- 业经(12523)
- 财务(12496)
- 财务管理(12455)
- 企业财务(11928)
- 贸(11705)
- 贸易(11699)
- 融(11410)
- 金融(11409)
- 易(11400)
- 银(11359)
- 银行(11350)
- 行(10775)
- 地方(10295)
- 农业(10151)
- 学(9890)
- 体(9765)
- 机构
- 大学(210109)
- 学院(208129)
- 济(88513)
- 管理(87566)
- 经济(86958)
- 理学(77090)
- 理学院(76409)
- 管理学(75110)
- 管理学院(74722)
- 研究(59635)
- 中国(48091)
- 财(41765)
- 京(41373)
- 财经(34492)
- 科学(33855)
- 经(31741)
- 中心(30685)
- 江(28865)
- 业大(28628)
- 经济学(28616)
- 农(27834)
- 所(26766)
- 财经大学(26302)
- 经济学院(26148)
- 北京(24872)
- 范(24724)
- 师范(24471)
- 研究所(24229)
- 商学(23693)
- 商学院(23500)
- 基金
- 项目(147514)
- 科学(118889)
- 基金(111567)
- 研究(107580)
- 家(95556)
- 国家(94800)
- 科学基金(84387)
- 社会(71358)
- 社会科(67911)
- 社会科学(67893)
- 基金项目(59067)
- 省(55644)
- 自然(54835)
- 自然科(53694)
- 自然科学(53685)
- 自然科学基金(52745)
- 教育(51249)
- 划(47039)
- 资助(46403)
- 编号(42144)
- 部(34549)
- 成果(33012)
- 重点(32524)
- 创(31092)
- 教育部(30800)
- 国家社会(30452)
- 发(29911)
- 人文(29736)
- 创新(29082)
- 大学(29044)
共检索到287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唐雪松 申慧 杜军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意见数据(2005~2007年)考察独立董事监督中的动机。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独立意见中说"不"导致离任现职概率加大。出于避免席位丢失或规避财富损失的动机,独立董事兼职的上市公司家数越少或从公司获得的报酬越高时,独立董事说"不"的可能性越低。但是,独立董事并不存在通过独立意见传递监督声誉的动机。本文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的行为不利于履行监督职责、发挥投资者保护作用。
关键词:
独立董事 动机 监督 独立意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睿 王治 段从清
本文利用2005-2011年独立董事的独立意见数据,通过对独立意见发表后1-3年内独立董事离职和获得新职的观测以及离职独立董事与其继任者在独立性和声誉水平两个方面的比较,对独立董事的"逆淘汰"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被独立董事提出质疑的上市公司群体中,"逆淘汰"效应非常严重,尽职独立董事离职概率显著较高,并且其继任者的独立性和声誉水平均较低。独立董事人力资本市场对这种局部上市公司的"逆淘汰"效应并未给予纠正,反而在更大范围内加剧了"逆淘汰",尽职独立董事随后获得其他公司独立董事的职位数显著低于未尽职独立董事,这也说明独立董事市场缺乏有效的声誉奖惩机制。另外,绝大多数尽职独立董事的离职发生在...
关键词:
独立董事 逆淘汰 独立意见 尽职监督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睿 段从清 王治
本文利用2005~2012年中国A股市场公开披露的独立董事独立意见数据,以声誉为维度,分别考察了不同声誉水平和不同薪酬与声誉匹配状况下,薪酬对独立董事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声誉水平中等或较低以及薪酬明显高于声誉的独立董事群体,其薪酬对有效性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在高声誉水平以及薪酬符合或明显低于声誉的独立董事群体中,薪酬对独立董事有效性不具有显著影响,而且还有证据显示,薪酬对独立董事有效性具有较弱的正面激励作用。这说明薪酬对独立董事有效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除现有文献揭示的、由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缺陷导致的"天生"负面作用之外,薪酬对独立董事有效性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可能是薪酬对独立董事勤...
关键词:
独立董事 声誉 薪酬 独立意见 公司治理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振华 郅维嘉
本文探究了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对其选择性监督行为的影响,并以银行背景为例,采用20042015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独立董事在不同企业中的监督行为。本文发现,银行背景独立董事整体上不发挥监督作用,但将其银行背景与企业的股权性质进一步区分为国有和非国有后,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在不同企业中的监督作用表现出"同股权性质监督弱、异股权性质监督强"的现象,即在国有企业中,非国有银行背景独董比国有银行背景独董的监督更强,在非国有企业中,国有银行背景独董比非国有银行背景独董的监督更强。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银行背
关键词:
银行背景 独立董事 股权性质 监督职能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振华 郅维嘉
本文探究了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对其选择性监督行为的影响,并以银行背景为例,采用2004~2015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独立董事在不同企业中的监督行为。本文发现,银行背景独立董事整体上不发挥监督作用,但将其银行背景与企业的股权性质进一步区分为国有和非国有后,银行背景独立董事在不同企业中的监督作用表现出"同股权性质监督弱、异股权性质监督强"的现象,即在国有企业中,非国有银行背景独董比国有银行背景独董的监督更强,在非国有企业中,国有银行背景独董比非国有银行背景独董的监督更强。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银行背景独立董事会比其他类型独董更积极地监督与其银行背景股权相异的企业。
关键词:
银行背景 独立董事 股权性质 监督职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诚 杨继东
独立董事是否"懂事"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文章根据独立董事与CEO之间是否存在社会关系,区分了名义独立董事与实际独立董事,并基于CEO被迫离职,考察了独立董事的监督功能。研究发现,名义独立董事占比与CEO更替-绩效敏感性无关,实际独立董事占比提高则增强了CEO更替-绩效敏感性,而且CEO离职后公司绩效显著上升。这表明实际独立董事能够有效监督CEO,而与CEO存在社会关系的灰色董事却成了CEO的"保护伞"。文章还发现,独立董事的社会关系也有一定的存在价值。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石晓飞 牛伟娜 白云鹏
董事会成员的异质性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女性董事更是这个热点中焦点。基于女性董事监督效用的视角,本研究以2008年至2014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理论分析女性董事的人力资本、责任感和保守性分别与董事会行为强度、勤勉度和沟通度关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女性董事参与度对董事会监督效用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存在女性董事董事会的董事会会议频数更高,独立董事出勤率更好,更加倾向于选择沟通更好的现场会议形式,并且监督效应更显著。这样的结论符合女性董事可以提高董事会监督积极性的假说,表明董事会性别异质性确实有助于提高董事会的监督效用。
关键词:
董事会 女性董事 监督效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琳晨 陈暮紫 吴武清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灵魂,而在董事会会议中发表独立意见是独立董事监督功能和独立性的重要体现。本文将独立董事是否提出异议意见作为"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董事会投票数据,在控制了个人、议案以及公司等层面的相关变量后,重点考察独立董事的高管背景对其公开质疑行为乃至独立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管背景的独立董事更具有独立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非会计背景的高管背景独立董事,具有会计背景的高管背景独立董事独立性更强;国有企业的高管背景独立董事比非国有企业的高管背景独立董事更倾向于提出公开质疑。研究结果对于监管部门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投资者考察公司治理水平、投资效率以及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等方面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独立董事 独立性 高管背景 董事会投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叶蓓
董事会人云亦云现象普遍,合议制是否有效备受质疑。利用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独立董事意见公告数据,研究独立董事公开质疑行为,可从相反的视角为现状提供经验证据。通过对非金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质疑的描述统计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质疑至今极为罕见;绝大多数质疑采用温和委婉方式;质疑事项集中于人事任免、投资收购或关联交易。有关独立董事个体特征分析表明,声誉越高、年龄越轻的独立董事就越有可能对管理层动议提出质疑;就组织特征而言,董事会会议频率越高、股权集中度越低、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分设,以及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独立董事更有可能表达不同看法。文章认为,构筑富有建设性冲突氛围的董事会宜针对性地作出制度安排。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嵇尚洲
2005年底开始的央企董事会试点,推动了央企重大决策从总经理办公会向董事会转移。本文以2008年以前实施董事会试点的17家央企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母公司实施董事会试点后,下属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的变化。对比非试点央企,发现实施试点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数量显著增加,聘请会计师等专业背景独董显著增加,董事会对管理层股权激励力度显著增加,央企母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对控股子公司董事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双层董事会 独立性 专业性 双重差分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启国 高挺
以我国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用,并对其治理效用的作用期限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董责险的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消极影响,这支持了董责险的机会主义假说;董责险对上市公司的机会主义效应存在一定时滞性,在上市公司认购董责险3年后开始显现出来。研究董责险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董责险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 机会主义 监督效应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许荣 徐一泽 刘怡君 戴稳胜
企业环境治理正在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课题。作为公司治理重要机制的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能否有效监督企业环境治理迫切需要实证研究回答。本文以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公司购买董责险对污染排放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购买董责险后,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表明董责险能够发挥积极环境治理作用,促进企业污染减排,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PSM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董责险通过强化外部监督提升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进而激励企业采取积极的环境治理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较为完善时,董责险对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当企业面临较高的业绩压力时,董责险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环境污染治理。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徐高彦
要求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进行监管政策的出台,创造了基于关联交易研究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的机会。基于此,在研究独立董事独立性对公司异常关联销售和公司价值的影响后发现,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提高有助于抑制异常关联销售的发生。《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颁布以后,异常关联销售的比率降低,且更为"干净"。独立董事独立性对异常关联销售的抑制不仅是政策作用的直接结果,而且确实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尚兆燕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独立董事队伍的扩大,其特殊身份引发的特别法律责任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证监会2001~2007年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处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针对法律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如立法粗糙、执法不均衡、处罚方式单一、政策导向性强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独立董事 法律责任 公司治理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康涛 祝继高 陆正飞 张然
本文利用中国特有的强制披露数据,即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对董事会议案发表意见和进行投票的数据,考察了独立董事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及其监督作用。本文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独董并不会公开质疑管理层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Mace(1986)对独董投票权属于橡皮图章的描述。然而,当公司业绩不佳时,独董更有可能对管理层行为提出公开质疑;并且,声誉越高、具有财务背景、任职时间早于董事长任职时间的独立董事更有可能对管理层决策提出质疑。进一步研究发现,存在异议独董的公司市场价值也更高。这表明当公司面临危机时,独立董事能够发挥监督作用,并且独立董事的监督行为能够缓解代理问题,提高公司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监督强度、决策效率与董事会规模——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董事报酬、独立性与公司治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独立董事强制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来自政策文件的经验证据
独立董事与高管薪酬——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学院派”的力量:来自具有学术背景独立董事的经验证据
法律背景独立董事:治理、信号还是司法庇护?——基于上市公司高管犯罪的经验证据
政治关联、事务所背景与盈余管理——基于独立董事视角的经验证据
独立董事兼任:声誉抑或忙碌——基于债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中国独立董事声誉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违规处罚市场反应视角的经验证据
任职地点影响了独立董事治理功能的发挥吗?——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