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55)
- 2023(5036)
- 2022(4236)
- 2021(3848)
- 2020(3293)
- 2019(7439)
- 2018(7328)
- 2017(14395)
- 2016(7880)
- 2015(8957)
- 2014(8931)
- 2013(8705)
- 2012(7838)
- 2011(7014)
- 2010(7174)
- 2009(7081)
- 2008(7260)
- 2007(6705)
- 2006(6015)
- 2005(5754)
- 学科
- 管理(36870)
- 业(34482)
- 企(32760)
- 企业(32760)
- 济(29156)
- 经济(29068)
- 财(18278)
- 制(13967)
- 务(13891)
- 财务(13875)
- 财务管理(13851)
- 企业财务(13388)
- 方法(12717)
- 数学(10742)
- 数学方法(10676)
- 体(10291)
- 体制(9322)
- 业经(8053)
- 中国(6969)
- 农(6566)
- 银(6241)
- 银行(6236)
- 划(6085)
- 行(5860)
- 融(5740)
- 金融(5738)
- 公司(5572)
- 技术(5423)
- 税(5085)
- 环境(4924)
- 机构
- 大学(115745)
- 学院(114410)
- 济(49100)
- 经济(48118)
- 管理(46324)
- 理学(39718)
- 理学院(39384)
- 管理学(38986)
- 管理学院(38759)
- 研究(34328)
- 财(29910)
- 中国(28459)
- 京(23190)
- 财经(22698)
- 经(20547)
- 江(17656)
- 财经大学(17050)
- 科学(16945)
- 所(16100)
- 中心(15868)
- 经济学(15433)
- 北京(14443)
- 商学(14317)
- 商学院(14208)
- 经济学院(13810)
- 研究所(13768)
- 州(13347)
- 农(13008)
- 业大(12870)
- 院(12543)
- 基金
- 项目(70878)
- 科学(57518)
- 基金(54084)
- 研究(53674)
- 家(45426)
- 国家(45068)
- 科学基金(40400)
- 社会(36562)
- 社会科(34741)
- 社会科学(34737)
- 基金项目(28553)
- 省(26352)
- 自然(25335)
- 教育(25300)
- 自然科(24750)
- 自然科学(24745)
- 自然科学基金(24357)
- 划(21927)
- 资助(21891)
- 编号(20832)
- 制(20534)
- 成果(18266)
- 部(17336)
- 教育部(15770)
- 重点(15749)
- 国家社会(15345)
- 人文(15285)
- 性(15282)
- 创(15241)
- 课题(14336)
共检索到177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可斌 周小丹
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抑制公司违规行为,而非提升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3~2010年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logistic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独立董事比例的提升会显著增加公司违规概率,说明独立董事未能抑制公司违规行为,更可能是与公司内部人合谋进行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尽管独立董事不能抑制公司违规,但公司违规行为的发生,仍会使各方对独立董事的作用更为重视,进而提高独立董事比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与内部人合谋违规仅限于较轻度的违规行为,独立董事比例与重度违规行为的关系并不显著。
关键词:
独立董事 违规行为 合谋违规 抑制违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啸 唐雪松 蒋心怡
本文研究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2007—2017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能够抑制公司违规行为。在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和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的企业中,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和内部控制以及机构投资者的交互效应也能显著抑制公司违规行为,这说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在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中能够发挥"监督效应",而且还能与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和机构投资者治理机制联动共同抑制公司违规行为。此外,董事高管责任保险通过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风险来抑制公司违规行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俊强 刘琦琦
文章利用2005—2017年间上市公司的违规和投票等相关数据考察了公司违规、议案事项对独立董事出具否定意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公司发生违规时,独董更倾向出具否定意见,可是独董主要对违规公告发布后的明确监管事项出具否定意见概率增加,说明独董监督行为更多出于免责考虑而非主动勤勉履行监督职能。在此基础上,从两阶段Treatment Effect Model的样本选择偏差模型、否定意见的不同度量、具体的议案事项和违规发现难易等方面进行稳健性检查,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对独董出具否定意见影响因素的理解,同时也为监管部门细化独董职责和完善履职细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司违规 否定意见 议案事项 独立董事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刘思敏 郑建强 黄继承 郑志刚
与独董直接辞职现象相比,独立董事以换届未连任方式完成的更迭与我国传统"和为贵"的商业文化有关,因而成为我国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独特的公司治理故事。本文实证考察独董换届"未连任"现象与公司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此揭示独董换届"未连任"现象可能传递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信号。本文的研究表明,与不存在独董未连任的对照组相比,存在独董换届未连任现象的公司在换届当年和后一年发生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独董未连任不是受到已披露违规的牵连,而是其发现公司可能有潜在违规行为时的主动选择;声誉机制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职业关注程度更高的独董,换届未连任所传递的公司违规信号更加强烈。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逯东 谢璇 杨丹
本文基于公司违规视角检验了两类官员型独立董事的监督功能。研究发现,聘任政府官员型独立董事的公司违规倾向更高,违规被稽查的概率更低;聘任高校官员型独立董事的公司违规倾向更低,违规被稽查的概率没有表现更低。进一步还发现,对公司过度投资发挥监督功能是官员型独董影响违规的重要传导路径;政府官员型独董背后的寻租能力是其监督失效的主要原因,而高校官员型独董则凭借其专业优势发挥了积极的监督作用。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18号文"的政策冲击导致的官员型独董的离职,一方面切断了公司通过聘任政府官员担任独立董事而建立政治关系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振寰 薄志敏
文章以2018—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独立董事辞职和下一年度公司违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与没有发生独立董事辞职的公司相比,发生独立董事辞职的公司下一年度违规的可能性更大。机制检验发现,独立董事辞职会加剧公司的财务困境,进而影响公司违规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将独立董事辞职原因划分为主动辞职和被动辞职,研究发现:相比于被动辞职,独立董事主动辞职时,带来的市场负面效应更大,下一年度发生违规行为概率更高。异质性检验表明,分析师关注程度较低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小的公司,独立董事辞职对公司违规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
独立董事辞职 公司违规 财务困境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静怡 刘伟 陈莹
以2006—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显著降低公司违规倾向以及提高公司违规被稽查的可能性,支持“监督效应”;审计师行业专长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抑制了公司违规倾向。进一步研究表明:对于内部控制质量较低以及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审计师行业专长对违规倾向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违规被稽查可能性的提高作用更突出;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有效缩短公司违规被稽查的时间、抑制公司实施严重违规行为。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李维安 李晓琳 张耀伟
当公司违规时对CEO及时有效地进行变更是董事会的重大决策之一,董事会作为上市公司监督和决策的重要机构,其独立性至关重要。董事会独立性是公司治理的灵魂,已有研究将董事会独立性作为一种形式上的独立性,忽略了可能影响董事会职能发挥的其他社会因素,如董事会成员与CEO非正式关系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匹配程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董事会社会独立性。采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认同理论,从董事会监督职能有效性发挥角度,创新性地构建包含认知和关系双层的董事会社会独立性测量指标,以2011年至2014年沪深A股发生CEO变更的上市公司及其配对公司为样本,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不同情景下,当公司出现违规行为时,董事会社会独立性对CEO变更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董事会社会独立性越高,违规公司的CEO越容易发生变更行为,董事会成员与CEO关系亲密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相近所形成的较高的契合度使董事会无法客观公正地评判和监督CEO的业绩表现;(2)董事会社会独立性效应的发挥与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性质和业绩表现有关,在民营企业和劣绩公司,董事会社会独立性的调节效应更显著;(3)良好的制度环境等外部治理机制为董事会社会独立性的效用发挥提供了保障,董事会社会独立性只有在外部治理较好的情形下才会影响违规公司的CEO变更。董事会社会独立性作为独立性研究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不仅在于保持结构的独立,还需要提升董事会的社会独立性。公司应严格把控"关系型"和"相似型"CEO,同时还应创造独立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保障董事会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李维安 李晓琳 张耀伟
当公司违规时对CEO及时有效地进行变更是董事会的重大决策之一,董事会作为上市公司监督和决策的重要机构,其独立性至关重要。董事会独立性是公司治理的灵魂,已有研究将董事会独立性作为一种形式上的独立性,忽略了可能影响董事会职能发挥的其他社会因素,如董事会成员与CEO非正式关系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匹配程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董事会社会独立性。采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认同理论,从董事会监督职能有效性发挥角度,创新性地构建包含认知和关系双层的董事会社会独立性测量指标,以2011年至2014年沪深A股发生CEO变更的上市公司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朱杰
以2007—2018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视角研究了独立董事薪酬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与资本市场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薪酬激励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之间存在U型相关关系,表明过高或过低的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水平都不能有助于抑制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机制检验发现,独立董事履职效率以及公司盈余质量的非线性变化,是上述U型相关关系产生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当金融分析师关注度较低以及外部审计质量较差时,上述U型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表明独立董事与分析师、审计师在监督治理方面存在替代效应;当公司外部监督环境较差时,货币薪酬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效应会更加突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振杰 顾亮 李维安
以2009—2017年间386家违规上市公司和386家未违规配对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实证分析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环境不确定性以及董事长是否拥有最高非正式层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公司违规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环境不确定性对两者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董事长是否拥有最高非正式层级对两者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非正式层级的作用发现,相对于社会关联非正式层级,董事会公司关联非正式层级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研究结论表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防范公司违规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徐建玲 刘洋 周志远
自康美药业风波发生以来,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的合理性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公司投资效率有何影响,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文章以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董事会中学者型独立董事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学者型独立董事具有德才兼备、独立诚信、专业性强等特点,因而对投资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学者型独立董事在外部市场化进程越好的地区以及内部信息披露质量越好的企业,对投资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学者型独立董事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过度投资而非缓解投资不足。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独立董事和投资效率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为企业提高投资效率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以及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曹伦 陈维政
从独立董事角度出发,研究了影响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因素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独立董事之间专业的合理构成与上市公司违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独立董事合理的专业构成更能有效地防范上市公司的违规;对独立董事的津贴激励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泽将 刘中燕
声誉机制是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重要基础,自2001年中国证监会强制要求在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以来,独立董事声誉机制是否有效备受关注。笔者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沪深两市A股2005—2011年间的独立董事违规处罚事件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判断独立董事声誉机制的有效性。检验结果发现:投资者对受罚独立董事所在公司及受罚独立董事兼任公司呈现出短暂的、微弱的负面市场反应;进一步区分违规处罚的轻重程度和独立董事类型后的研究结果揭示:违规处罚越重,独立董事的社会资本越多,负面市场反应越强。上述结果表明,中国独立董事的市场声誉机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微弱有效,但同时也应重视合理利用独立董事的社会资本。本文丰富和拓展了中...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孟庆斌 邹洋 侯德帅
本文以中国开启融资融券交易试点为背景,使用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 Probit估计方法,以2010—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卖空机制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卖空机制的引入降低了公司的违规倾向,提高了其违规行为被稽查的概率,该结论在使用双重差分控制内生性,并使用PSM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仍然稳健。其次,信息透明度在卖空机制影响公司违规的过程中,既具有调节作用,又发挥中介效应。同时,卖空机制通过提高对公司的威慑力,从而降低其违规倾向。具体而言,股票融券余额较大、进行了股权质押以及负债率较高的公司,卖空对其违规行为的威慑效应更加明显。此外,相比领导人违规,卖空机制对信息披露违规和公司经营违规的影响更强,且随着时间推移,卖空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治理作用越发明显。本文的研究表明,融券卖空机制在发现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治理和防范公司违规具有政策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