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04)
2023(16914)
2022(14536)
2021(13590)
2020(11358)
2019(25883)
2018(25540)
2017(49565)
2016(26700)
2015(29971)
2014(29527)
2013(28867)
2012(26128)
2011(23333)
2010(23090)
2009(21019)
2008(20436)
2007(17632)
2006(15224)
2005(13337)
作者
(74751)
(62472)
(61984)
(58971)
(39687)
(29976)
(28089)
(24475)
(23756)
(21937)
(21441)
(20950)
(19743)
(19410)
(19271)
(19056)
(18594)
(18515)
(17844)
(17824)
(15258)
(15201)
(15027)
(14283)
(13820)
(13778)
(13654)
(13501)
(12379)
(12197)
学科
(105119)
经济(104967)
管理(81921)
(75990)
(65116)
企业(65116)
方法(49548)
数学(43514)
数学方法(42946)
(31159)
(26735)
中国(25804)
业经(23634)
(22870)
(22262)
地方(21956)
(20554)
财务(20478)
财务管理(20440)
企业财务(19510)
农业(17750)
(17223)
贸易(17216)
环境(17012)
理论(16799)
(16681)
技术(16521)
(16477)
(16202)
(15613)
机构
大学(373978)
学院(371965)
管理(149891)
(147157)
经济(144036)
理学(131021)
理学院(129595)
管理学(127247)
管理学院(126561)
研究(120223)
中国(88852)
(77809)
科学(74433)
(70717)
(58571)
财经(57017)
(55892)
中心(55109)
业大(54545)
研究所(53515)
(52919)
(52013)
(48454)
北京(48371)
师范(47991)
经济学(44756)
(44702)
农业(43569)
财经大学(42938)
(42650)
基金
项目(263868)
科学(209531)
基金(194027)
研究(192230)
(168911)
国家(167593)
科学基金(145551)
社会(122170)
社会科(115868)
社会科学(115840)
基金项目(103498)
(101927)
自然(95749)
自然科(93534)
自然科学(93514)
自然科学基金(91831)
教育(88575)
(86262)
资助(78966)
编号(77879)
成果(61833)
重点(59188)
(58526)
(55384)
(55046)
课题(52669)
创新(51438)
科研(50845)
(50576)
国家社会(50554)
期刊
(153812)
经济(153812)
研究(106476)
中国(65773)
学报(58116)
(55545)
管理(54214)
科学(53752)
(49436)
大学(44989)
学学(42567)
教育(39088)
农业(34084)
技术(31939)
(30211)
金融(30211)
财经(27830)
业经(24982)
经济研究(24222)
(23625)
问题(19919)
理论(17769)
科技(17728)
(17364)
图书(17211)
(17128)
技术经济(16876)
资源(16795)
实践(16229)
(16229)
共检索到526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林  李竹梅  
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的初衷是对管理层以及大股东进行有效监督,缓解大股东掏空现象。本文基于高阶梯队理论,通过ols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检验了独立董事"标签特征"是否对大股东"掏空"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女性比例、学术背景、法律背景对"掏空"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上市公司划分区域后发现,在东、中、西部中,因政治、环境、文化等不同导致独立董事特征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本文的研究在丰富了公司治理文献的同时,且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叶康涛  陆正飞  张志华  
本文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类似,在OLS回归中,我们未能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变量具有内生性,在控制独立董事内生性情况下,我们发现独立董事变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以往研究未能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大股东掏空,很可能源于模型设定偏误。在稳健性分析部分,我们采用了多种指标来反映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本文结论仍然成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泽将  高雅  
依据地理经济学的观点,任职地点对独立董事在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异常重要。基于此,笔者手工搜集独立董事本地任职数据,以2008—2016年间中国资本市场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实证考察独立董事本地任职能否抑制大股东掏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政治关联以及女性参与独立董事团队在其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本地任职显著抑制了大股东掏空;政治关联弱化了本地任职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而女性参与独立董事团队则强化了本地任职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减少大股东掏空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鼓励企业聘任本地任职独立董事,与此同时需要注意政治关联可能的负面影响以及促进女性积极地参与独立董事团队。本研究从任职地点视角丰富了独立董事公司治理功能的相关文献,同时也为如何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左雪莲  郝云宏  王淑贤  
从社会网络视角实证分析董事网络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考虑产权性质的权变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董事网络中心度与大股东掏空程度呈显著的U型关系,揭示了董事网络在大股东掏空治理中的"双刃剑"作用,进一步地,把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分组回归,发现这种U型关系在民营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另外,研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董事网络中心度普遍偏高,存在"过度连锁"的现象。研究为企业及监管部门规范董事兼任行为、抑制大股东掏空、增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丑建忠  黄志忠  谢军  
本文检验了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公司治理要素对大股东占款的影响之后,总经理持股或股权激励安排确实能够抑制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侵占,但是,股权激励的抑制效果不是线性增长的,即总经理持股比例与大股东侵占度不成线性关系。本文没有发现总经理持股比例超过5%时会产生堑壕效应,也没有发现所有制形式对股权激励效果有重大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正在进行的股权激励政策提供经验证据的支持,也丰富了股权激励的相关文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孙芸  武凯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影响着企业决策。本文以沪深两市2016—2020年的A股非金融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增强信息透明度和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来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和中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中,数字化转型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此外,市场化进程较低地区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对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效果更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江海燕  叶凌寒  
文章选取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研究沪港通政策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的大股东掏空程度更低,即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进一步考察企业的内部股权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发现,在大股东股权制衡度更低时,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外部分析师关注程度更低时,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重新界定样本期间、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文章的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卢太平  马腾飞  
以2006—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独立董事薪酬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较高的薪酬会削弱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加剧大股东掏空程度,支持"合谋"观点。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提高独立董事薪酬会降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使独立董事积极参会并减少其异议行为,最终加剧大股东"掏空"程度。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邱静  谢雨霖  
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在微观层面上基于ST华泽大股东掏空公司的具体情形,分析独立董事监督职能履行情况及监督失效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我国由大股东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治理不完善、缺乏股权制衡,而容易被实际控制人掏空,使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独立董事未能有效履行监督职能与独立董事兼职或忙碌、公司ST与重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和薪酬机制以及行权机制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等有着密切关系。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减少公司机会主义行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良性发展,应加强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合理限制大股东提名独立董事的权力,着力发展双向选聘制度,延长独立董事在公司的必要工作时间,以赋予独立董事更多的实际权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焦健  刘银国  刘想  
现有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亦可以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基于此,本文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思路,考察了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升,大股东掏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股权制衡度水平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具有相互调节效应,并且股权制衡能够增强董事会异质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焦健  刘银国  刘想  
现有关于抑制大股东掏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大股东亦可以通过对董事会的控制来"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基于此,本文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思路,考察了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股权制衡水平的提升,大股东掏空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即存在一个最优的股权制衡度水平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2)股权制衡与董事会异质性在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方面具有相互调节效应,并且股权制衡能够增强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效应;(3)国有企业中董事会异质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总影响效应小于非国有企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国鼎  
大股东控制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够对大股东掏空产生影响。笔者以2004—2018年中国沪深A股市场中剔除了金融类等特殊类型企业后的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从样本总体、区分借款期限以及企业所有制类型三重维度,实证检验了大股东控制企业的债务融资究竟是抑制了大股东掏空还是便利了大股东掏空。从样本总体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控制企业通过增加借款进而导致了大股东掏空的增加。从区分借款期限实证检验发现:缘于还款期限以及对大股东的约束程度不同,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呈现不同效应。具体而言,两权分离度越高,企业短期借款越少,大股东掏空相应减少;两权分离度越高,企业长期借款越多,对大股东掏空的限制也越多。从区分企业异质性实证检验发现:由于经营机制以及受监管程度的不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国有企业中短期和长期借款的中介效应都显著,而民营企业中短期和长期借款的中介效应都不显著。本研究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大股东控制下的债务融资对大股东掏空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代理理论以及债务融资理论,能够为规范中国的债务融资市场和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雅洁  张铁刚  
资本市场开放是现代经济体系和成熟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加强上市公司规范治理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6年数据,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有效抑制了大股东掏空,并且对掏空动机较强、掏空约束较弱公司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研究发现,在股权集中度低、两权分离度大,以及股权制衡度低、市场关注度较低的公司中,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显著;对国有公司和位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省份的公司,抑制作用更强。本文的研究发现和结论丰富了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研究,同时为完善公司治理和提升公司内外部有效监督带来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少波  马超  
对经理人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现有文献鲜有研究。本文基于经理人异质性的分析视角,按照独立性将经理分为一体型、依附型和独立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经理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以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独立型经理能够对大股东掏空产生有效的抑制,依附型经理对掏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一体型经理则会激励大股东掏空。同时,通过将掏空和非正常在职消费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分析发现,经理人的非正常在职消费程度随着其独立性的提高而降低,经理人追逐非正常在职消费的动机越强越有可能与大股东形成合谋进而加剧掏空。本文还发现,公司价值与经理人独立性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何融  刘少波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现象较为普遍,探索抑制大股东掏空的机制对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需要从债权治理方面作深入研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债务融资"软约束"的存在,债权治理在约束大股东掏空中的作用很少受到关注,从破产威胁以及大股东掏空成本的角度分析债权治理抑制大股东掏空的机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1)债权治理能够降低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但是不同主体及不同期限的债权治理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别,即银行借款的抑制作用最弱、商业信用最强、发行债券介于前二者之间,短期债权的抑制作用要弱于长期债权;(2)债权相机治理机制不仅与债务合同本身所具有的"硬约束"特征有关,而且与债权治理的主体类型和债权的期限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