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26)
2023(16008)
2022(13841)
2021(13110)
2020(10937)
2019(25131)
2018(25111)
2017(48604)
2016(26275)
2015(29690)
2014(29413)
2013(28579)
2012(25754)
2011(23194)
2010(23394)
2009(21809)
2008(20992)
2007(18381)
2006(15972)
2005(14194)
作者
(73174)
(60465)
(60424)
(57640)
(38607)
(29036)
(27348)
(23683)
(23081)
(21691)
(20590)
(20308)
(19285)
(19005)
(18643)
(18591)
(18088)
(18071)
(17328)
(17229)
(14933)
(14868)
(14600)
(13871)
(13470)
(13465)
(13448)
(13338)
(12137)
(11802)
学科
(99164)
经济(99014)
管理(82026)
(73740)
(63500)
企业(63500)
方法(47158)
数学(40726)
数学方法(40002)
(28308)
(26587)
中国(26095)
业经(23490)
(22978)
(20840)
理论(18903)
地方(18137)
(17888)
财务(17800)
财务管理(17761)
(17540)
贸易(17525)
农业(17291)
(17038)
企业财务(16789)
(16336)
(16320)
银行(16281)
技术(16187)
环境(15567)
机构
大学(365520)
学院(364674)
管理(146681)
(141249)
经济(138044)
理学(127543)
理学院(126170)
管理学(123692)
管理学院(123035)
研究(114987)
中国(86811)
(76988)
科学(70696)
(68334)
(56270)
财经(54171)
(54002)
(53365)
中心(52922)
业大(52840)
研究所(50979)
(49141)
北京(48270)
(47971)
师范(47558)
(43286)
经济学(42282)
(42161)
农业(42029)
财经大学(40391)
基金
项目(250146)
科学(197882)
研究(185289)
基金(181782)
(157052)
国家(155754)
科学基金(135277)
社会(116461)
社会科(110277)
社会科学(110251)
(97746)
基金项目(95973)
自然(88095)
教育(86833)
自然科(86082)
自然科学(86066)
自然科学基金(84477)
(81984)
编号(76928)
资助(75097)
成果(62384)
重点(55556)
(55236)
课题(52556)
(52363)
(51838)
创新(48720)
(48396)
教育部(48134)
项目编号(47910)
期刊
(154665)
经济(154665)
研究(106560)
中国(71543)
管理(55235)
学报(54901)
(53049)
科学(50879)
(49289)
教育(45223)
大学(42654)
学学(39814)
农业(33913)
技术(32818)
(30511)
金融(30511)
业经(26500)
财经(26251)
经济研究(24604)
(22418)
图书(19771)
问题(19405)
理论(17937)
科技(17367)
(17322)
技术经济(17081)
(16718)
实践(16435)
(16435)
现代(16192)
共检索到530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钟竞  彭柯  罗瑾琏  
明晰资质过剩员工产生积极或消极行为的心理机制有利于组织的人才管理。基于主动动机模型框架,本研究探索了在特质和情境交互的四种情况下资质过剩员工所展现的工作行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对来自不同组织的24名资质过剩员工进行访谈,扎根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资质过剩的员工而言,(1)具有主动性人格的员工嵌入在组织支持氛围中呈现“工作深化”行为;嵌入在消极组织氛围中呈现“工作转向”行为。这两种积极行为通过能力动机、能量动机和意愿动机路径而形成;(2)被动性人格的员工嵌入在组织支持氛围中表现出“工作固守”行为,嵌入在消极组织氛围中容易产生“工作退缩”行为。这两种消极行为分别受到亲社会动机和去动机影响而产生。本文丰富了资质过剩感的相关研究,为管理者规避资质过剩的负面效应、发掘资质过剩员工的潜在价值提供了具体建议和措施。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驰茵  翁灵双  
工作场所包容感产生于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归属和独特价值需求双重满足的情形,它对员工的行为、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目前劳动力多样化的背景下,提高员工知觉到的包容感能帮助员工建立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表现,继而提升组织绩效。然而,现有研究对其前因形成探究不足,未能体现其内涵及形成过程。本研究立足雇佣身份多样性情境,基于人-环境匹配理论,从匹配的增补型和互补型二类特征入手构建研究模型,分析其中员工工作场所包容感前因与形成机制。进一步地,本研究从组织雇佣身份多样性、组织氛围以及个人身份出发探讨形成机制的边界条件,构建了一个跨层研究模型。本研究基于雇佣身份多样性情境推进了对工作场所包容感形成机制的思考,有助于企业更大程度利用好人力资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李晶  张正堂  宋锟泰  
从员工-组织关系、公平敏感及归因的视角,探讨了资质过剩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263份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资质过剩对员工的建言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内部人身份认知在资质过剩与员工建言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特权正向调节了资质过剩和内部人身份认知的关系以及资质过剩通过内部人身份认知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整个中介机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亚军  尚古琦  张军伟  周芳芳  
本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心理权利,考察其在资质过剩感与员工工作绩效(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越轨行为)之间所起的间接效应,并探讨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63名员工与71名部门主管为样本,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跨层次有条件的间接效应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资质过剩感对心理权利有正向影响;(2)在控制了愤怒和社会交换路径后,心理权利在资质过剩感与员工工作绩效(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越轨行为)之间起间接效应;(3)组织认同在资质过剩感与心理权利之间起调节作用,组织认同越高,资质过剩感对心理权利的正向影响越小;(4)组织认同调节了心理权利在资质过剩感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所起的间接效应,组织认同越高,间接效应越弱。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辉  吴芬  郭本海  
工作投入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与依赖程度,是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提高组织整体效能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南京、上海、郑州等地区的346名银行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授权对银行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结果发现,心理授权对工作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承诺在心理授权和工作投入的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范钧  林帆  
探明服务失误模糊情境下顾客不当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对服务企业有效预防和避免顾客不当行为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归因视角分析了服务失误模糊情境下,社会距离、顾客知识对失误归因及顾客不当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社会距离对服务失误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归因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顾客知识对两类服务失误归因均有显著负向影响;两类服务失误归因对顾客不当行为意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内外控人格特质对社会距离与两类服务失误归因间作用关系起调节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荀启明  李巍  
战略柔性是企业在动荡环境下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关键能力。本文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探索基于组织因素的战略柔性形成机制,运用来自327家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创新型文化和市场导向文化,以及结构扁平化和模块化对战略柔性均有驱动作用,然而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只有创新型文化显著驱动战略柔性,而结构模块化对战略柔性具有负向作用,市场导向文化与结构扁平化对战略柔性并无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振  
产能过剩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外在表现,探讨产能过剩的成因对于引导产业良性发展和规范产业组织内企业竞争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回顾并评述了现有文献关于产能过剩成因的几类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式产能过剩"成因的一个理论架构。本文指出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市场进入和退出决策的激励扭曲可能是当前产能过剩的主要成因,解释了为什么产能过剩会在一些特定产业反复出现以及为什么处于产业周期早期的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最后,本文针对完善市场机制灵活性和产业政策有效性提出了治理产能过剩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文彬  邵云飞  
将绩效反馈的两个核心要素——反馈内容和反馈目的整合在一起,构建了绩效反馈模式的四分图模型(即将绩效反馈模式分为放任型、耗散型、协整型和激发型)。基于反馈效价的视角,从理论上探索了4种绩效反馈模式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66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绩效反馈模式对员工反生产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考核公平感在绩效反馈模式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文彬  邵云飞  
将绩效反馈的两个核心要素——反馈内容和反馈目的整合在一起,构建了绩效反馈模式的四分图模型(即将绩效反馈模式分为放任型、耗散型、协整型和激发型)。基于反馈效价的视角,从理论上探索了4种绩效反馈模式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66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绩效反馈模式对员工反生产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考核公平感在绩效反馈模式影响员工反生产行为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朝晖  段海霞  
个体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是促进员工创新的重要因素。然而,研究显示,大量的员工感知其资质水平超过了职位的正式要求,因而资质过剩的现象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基于悖论视角,本文探讨资质过剩感对员工越轨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机制。以287名高技术企业的员工为分析对象,研究结果表明:(1)资质过剩感与员工悖论思维之间存在U型关系。(2)悖论思维在资质过剩感与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矛盾体验调节资质过剩感与悖论思维之间的U型关系,相比矛盾体验较弱的个体而言,当个体矛盾体验较强时,资质过剩感与悖论思维的负向关系和正向关系更强。(4)矛盾体验调节资质过剩感通过悖论思维影响员工越轨创新行为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资质过剩感对员工行为影响的非线性机制。本研究强调企业管理者要培养个体的悖论思维,引导员工在人-职位不匹配时,有效整合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张力。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敏  肖金岑  刘爽  
来自员工自下而上涌现出的非正式领导力对组织的良性运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对什么类型的员工更容易涌现出领导力这一问题了解的并不深入。结合知识型员工和中国组织情境的特点,关注到代表工作能力的成就目标导向和代表人际关系能力的关系自我构建两种人格特质,并考察持有这两种特质的员工如何涌现出领导力,以及相应的类情境(团队人格特质构成)和纯情境(工作单位结构)如何干预该领导力涌现过程。对来自71个团队332名知识型员工的多时点上下级配对数据分析显示,团队成就目标导向构成和团队关系自我构建构能够增强相应特质与领导力涌现的关系;拥有成就目标导向和关系自我构建的知识型员工在有机式工作单位结构中更容易涌现出领导力。本研究从特质激活的角度丰富了领导力涌现的机制,为企业培养员工的领导力提供了管理启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田贵良  伏洋成  李伟  贺骥  
我国正开展多种模式的水权交易研究探索与试点,而水权价格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机制。梳理我国水权交易价格改革的政策导向,分析交易模式的不同对水权价格形成的影响,针对我国当前水权交易的主要模式,提出"成本+协商"的区域水权价格形成机制,"成本+竞价"的取水权价格形成机制以及"集市型"灌溉用水户水权价格形成机制。并建议进一步加强市场在水权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督管理职能,积极依托水权交易平台,保障水权持有者的财产性收益。从而活跃水权交易市场,提高水资源配置的社会福利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炳成  范柳  高杰  丁浩  
在今天快速变革的环境中,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来源经常是从商业模式创新中获得的,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的人士,对于新商业模式的形成机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论文通过有限理性理论、知识分散理论和经济人假设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商业模式形成的两种机制——自发生成观与理性创设观。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讨论,指出新商业模式形成的自发生成观更符合实际,而理性创设观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虽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可能更愿意接受后者。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冯星宇   韩平  
本研究以压力认知交互理论与持续性认知理论为基础,引入工作反刍(问题解决沉思和情感反刍)与特质正念作为中间变量,基于385份纵向问卷的结构方程建模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员工对工作压力源同时产生挑战、阻断和威胁性评价。挑战性压力源主要引发挑战性评价,而阻断性压力源主要诱发威胁性评价。(2)挑战性评价引发了员工在非工作时间的问题解决沉思,阻断和威胁性评价则诱发情感反刍。“压力源→认知评价→持续性认知→幸福感”的链式中介关系成立。(3)特质正念强化了员工对挑战性压力源的积极评价,减弱他们对该类压力源的负面评价,但员工对阻断性压力源的初步认知评价不受正念影响。(4)特质正念加快将员工对压力源的积极初步认知转化为积极持续认知,同时减缓他们对压力源的负面认知转化为负面持续性认知,最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研究揭示了压力对幸福感的复杂作用机制,为管理者制定针对性的压力干预措施提供了启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