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64)
2023(16015)
2022(12908)
2021(12170)
2020(9986)
2019(22782)
2018(22372)
2017(42547)
2016(22594)
2015(25881)
2014(25686)
2013(25084)
2012(22824)
2011(20422)
2010(20253)
2009(18512)
2008(17853)
2007(15630)
2006(13670)
2005(12166)
作者
(61184)
(51148)
(50803)
(48637)
(32180)
(24293)
(23197)
(19777)
(19643)
(17993)
(17398)
(17245)
(16036)
(15981)
(15792)
(15547)
(15063)
(14632)
(14618)
(14517)
(12843)
(12264)
(12156)
(11781)
(11588)
(11397)
(11151)
(11035)
(10139)
(10125)
学科
(99512)
经济(99403)
(62080)
管理(59189)
(46879)
企业(46879)
方法(40834)
(37880)
数学(35358)
数学方法(34920)
中国(31454)
业经(26654)
农业(25080)
地方(22295)
(22079)
(19600)
(18350)
贸易(18334)
(17870)
(16197)
(15424)
银行(15412)
产业(15305)
理论(14892)
(14838)
(14827)
技术(14589)
(14383)
金融(14381)
(13684)
机构
学院(314934)
大学(312540)
(137268)
经济(134663)
管理(122431)
理学(105327)
研究(105083)
理学院(104246)
管理学(102555)
管理学院(101941)
中国(81896)
(64947)
(60425)
科学(59587)
(50027)
中心(49965)
(49373)
财经(48142)
(47255)
研究所(44744)
(43989)
经济学(43420)
业大(42894)
(42581)
师范(42228)
北京(40705)
经济学院(39180)
(37955)
农业(37772)
(37099)
基金
项目(213303)
科学(170560)
研究(162122)
基金(156271)
(134507)
国家(133362)
科学基金(115938)
社会(106915)
社会科(101340)
社会科学(101321)
(82355)
基金项目(82074)
教育(74347)
自然(70810)
自然科(69246)
自然科学(69231)
(68754)
自然科学基金(67996)
编号(65894)
资助(62725)
成果(53091)
(48198)
(48074)
重点(47926)
国家社会(45373)
课题(45237)
(45107)
创新(42148)
教育部(42123)
人文(41339)
期刊
(153822)
经济(153822)
研究(94951)
中国(65825)
(51322)
管理(45881)
(45658)
学报(42941)
科学(42937)
教育(37765)
大学(35194)
农业(34560)
学学(32763)
(31099)
金融(31099)
技术(29354)
业经(28074)
经济研究(24502)
财经(24052)
(20972)
问题(20864)
(17338)
(16254)
图书(15824)
世界(15643)
(15172)
技术经济(15019)
统计(14076)
现代(13873)
国际(13831)
共检索到473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建华   黄小刚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别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文化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抓手,对建设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鹤庆县持续推进“一村一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新华村为引领,覆盖县域整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大合力、激发和坚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村民主体性地位、以“一村一业”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等途径,探索出了一条以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可行之路。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锦  
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构建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协同效应,且呈现高度协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文化产业数字化驱动乡村振兴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文化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文化资本是间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机制,但现阶段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存在遮掩效应,且人力资本不存在中介作用。从全国区域上看,文化产业数字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区域来说,文化产业数字化在东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呈现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西部地区显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海军  杨继东  
“撤点并校”自推行以来,关于它的效果说法不一。本文以云南省鹤庆县为例,采用对学生跟踪调查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对中学合并是否提高了学生成绩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学校合并短期内(合并后的第1和第2学期)会显著降低学生成绩,但在合并后的第3学期特别是第4学期,学生成绩显著提高。该结论在控制学生、家庭、教师和学校等方面的特征变量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学校合并后学生寄宿比例上升、班级规模扩大、家校距离增加会对学生成绩造成负向影响,但是男性班主任比例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学校合并的负向影响。在考察学校合并的异质性影响时,本文发现,学校合并主要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学校合并后,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出现过下降,政治成绩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学校合并短期内给女生、寄宿生和客校生学习成绩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傅丽丽  
乡村治理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主体建构、制度革新、体系建设的过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治理创新转型的理念指引,乡村治理有效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二者并联演进、相辅相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既面临要素、动力和条件深刻变化带来的转型机遇,又要应对现代技术、制度和机制融入乡村的适应性、衔接性与匹配性挑战。新征程乡村治理转型必须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框架,要在目标上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在内容上突出人的现代化,在主体上倡导多元合作,在方式上注重内生式发展;要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走经济共促、社会共商、文化共建、城乡共治的创新之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目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解读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从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城乡融合治理和基层组织治理5个维度构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收敛性。[方法]运用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和TOPSIS评价模型,选取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测度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并借助Kernel密度、空间Markov链和动态空间模型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空分布动态与演变趋势。[结果](1)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稳步上升,2020年略有下降;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态势;(2)Kernel密度曲线呈右移趋势,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保持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较高,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较小;(3)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及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不同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β收敛速度具有差异性。[结论]最后,提出加快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加强区域互动,缩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差异,制定有梯度的区域乡村治理政策的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英杰   陈艳华   林春  
基于200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入手尝试探讨绿色金融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关系,且表现出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化程度的异质性特征。同时,受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调节效应的影响,绿色金融可提前跨越拐点,赋能制造业服务化。鉴于此,应有重点、分阶段及分区域地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并加强环境规制,助力绿色金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叶坦  
“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二十大以来的热门关键词,各种媒体刊载、学术会议研讨、课题立项考察、论作著书面世等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只驻足于其本身是不够的,还要特别注重两个维度——传承与发展。从“历史连续性”视域出发探究其萌芽、发端、发展的史实溯源,及其源远流长的演进走向,关注其实践内涵与理论表述的积淀与变迁。与此同时,注重其实践和理论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不断丰富、升华和发展、创新。在当今新型工业化浪潮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其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但其基本特征没有改变,而是融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探析其发展进程中的“变”与“不变”,这些中国式现代化考察的新视域,有利于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健  
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既能显著提升本省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又能对相邻省份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测度方法、剔除直辖市后仍旧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间接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健  
随着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统筹推进数字新基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数字新基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现代化发展,亦可借助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配套措施、健全区域联动调控机制、定制地区柔性管理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质量版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转型的必然要求。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培育现代化新动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形成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推动供给侧的产业结构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优势;推动动力转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动力;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新优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健  
随着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统筹推进数字新基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数字新基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现代化发展,亦可借助空间溢出效应提升邻近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可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配套措施、健全区域联动调控机制、定制地区柔性管理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滨  
面对数字经济以及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对ESG理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复杂经济社会环境下对传统股东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模式的反思,将环境、社会、治理(ESG)理念纳入企业绩效考量已经成为全球公司治理一个新的趋势。尽管ESG理念获得普遍认同,但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健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新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梳理数字经济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和乡村产业振兴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乡村产业振兴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中介渠道;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在中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表现得更为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