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8)
2023(11247)
2022(9600)
2021(8982)
2020(7464)
2019(17043)
2018(16693)
2017(31543)
2016(17513)
2015(19699)
2014(20196)
2013(20002)
2012(18922)
2011(17282)
2010(17613)
2009(16502)
2008(16424)
2007(15507)
2006(13606)
2005(12167)
作者
(52416)
(44389)
(44118)
(42232)
(27654)
(21549)
(20087)
(17282)
(16645)
(15843)
(15204)
(14920)
(14139)
(13931)
(13833)
(13765)
(13647)
(12866)
(12831)
(12716)
(11135)
(11047)
(10765)
(10270)
(10128)
(10100)
(10033)
(9768)
(9152)
(9052)
学科
(80310)
经济(80236)
(50368)
(48779)
管理(40995)
农业(33399)
方法(30274)
数学(26997)
(26904)
企业(26904)
数学方法(26728)
地方(21704)
业经(21022)
中国(20450)
(16910)
(15985)
(15259)
(13440)
贸易(13435)
(13363)
(12950)
农业经济(12547)
环境(11674)
(11277)
银行(11252)
(10740)
(10584)
金融(10581)
发展(10559)
(10533)
机构
学院(259720)
大学(252878)
(104895)
经济(102400)
管理(93868)
研究(88738)
理学(80267)
理学院(79255)
管理学(77719)
管理学院(77231)
中国(69075)
(64715)
科学(56879)
(53657)
农业(49657)
(46452)
(46153)
业大(45236)
中心(42942)
(42668)
研究所(41843)
(36232)
财经(36138)
师范(35911)
(33607)
北京(33328)
(32541)
经济学(31466)
(31236)
(31060)
基金
项目(168221)
科学(130723)
研究(125289)
基金(118693)
(103297)
国家(102308)
科学基金(86325)
社会(78230)
社会科(73558)
社会科学(73533)
(68917)
基金项目(63810)
教育(56230)
(56093)
编号(54118)
自然(53899)
自然科(52436)
自然科学(52420)
自然科学基金(51419)
资助(46940)
成果(43322)
(38904)
重点(37988)
课题(36920)
(36505)
(35820)
(34142)
创新(31974)
国家社会(31958)
科研(31819)
期刊
(126851)
经济(126851)
研究(73530)
(67992)
中国(54860)
农业(45965)
学报(42926)
科学(39007)
(35178)
大学(32387)
学学(30679)
教育(27780)
业经(27736)
管理(27287)
(25465)
金融(25465)
技术(22731)
(21745)
问题(18574)
经济研究(17314)
财经(16966)
(16127)
农村(15258)
(15258)
农业经济(15238)
(14575)
资源(14360)
经济问题(13211)
技术经济(13196)
世界(12969)
共检索到391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德东  冯应斌  赵玲珑  龙花楼  徐雨利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面临剧烈分化和重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有利于乡村转型发展。论文基于系统理论,梳理了特色村落农村居民点空间系统形成机制,提出“遵循有序性—延续精神性—落脚物质性”的重构框架,并以贵州省江口县坝梅村为例,选用规模指数、基因分析及空间分析等方法解译了村域居民点系统内、外部特征,提出重构模式。研究表明:(1)行为主体、文化基因及民居建筑构成坝梅村居民点内部系统,并分别呈“多元主体行为诱发空间变化、文化基因丰富但延续较差、用地结构与功能多样化”的特征;(2)坝梅村居民点系统外部特征体现在外部环境对居民点起约束和导向作用,表现为距离点状、线状基础设施及河流越近,村域居民点数量、规模越大;(3)基于特征认知和重构框架,按照“分区—分类”方法,划分了核心区、重点区、提升区和保育区4种治理区以及完好型、受损型、缺失型、失真型4类民居提升类型,并提出了自组织和他组织2种模式下的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为推动特色村落空间治理与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婷婷  冯应斌  
[目的] 通过对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剖析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探讨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及归纳分析法,从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等3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 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由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县域层面相关研究还不成体系;不同地貌类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比研究不足,对“三块地”改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研究仍有欠缺,研究结果之间也相对独立,缺乏整合集成。[结论] 今后应加强不同区域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的对比分析,探索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开展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德彬  杨建  毛婉柳  禹真  王祖静  白彬  
梵净山地区地属喀斯特山区,其核心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庄规划布局的制约因素较多。为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优化,综合评价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位置、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各影响指标,求出农村居民点规模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断裂点的加权Voronoi图分割其作用范围,结合"居住场势"分类,找出需要搬迁的农村居民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有农村居民点23 046个,面积14 342.78 hm~2,居民点多沿道路支线和河流分布于山间河谷地带,布局散乱。2区域内有零星居民点7 871个,面积为2 641.75 hm~2,占18.42%;需保留居民点10 288个,面积为5 680.46 hm~2,占39.6%;中心居民点4 887个,面积为6 020.57 hm~2,占41.98%。3空间布局优化后的农村居民点共15 175个,总面积不变,主要应将西部和梵净山保护区内的零散聚落向东部水源充沛、交通发达的集镇地区搬迁。研究成果可为梵净山地区新农村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曲衍波  魏淑文  商冉  郑捷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应加强对其空间形态的系统认识与分类研究。本文从"点"-"面"耦合的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概念模型,基于"2+3"式抽样法选取山东省不同区域的5个典型乡镇及其内部的15个典型村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点"属性的规模、形状和密度指标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利用"面"属性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指标剖析农村居民点功能,进而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农村居民点"点-面"形态耦合特征。研究发现:①在"点状"形态上,典型乡镇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差异较大,密度相对集聚,形状偏于不规则;经济落后地区和山区的农村居民点组合类型比较单一,经济发达和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组合类型多样。②在"面状"形态上,农村居民点整体表现为"生产功能较好,生活功能差,生态功能一般"的特征;随着镇域内区位优势的衰减,典型村庄的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并趋于均衡化,生活功能逐渐降低但分化程度更加剧烈,生态功能也逐渐降低但缩减幅度相对均衡。③在"点-面"形态耦合上,大规模-集聚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和生态功能偏强,小规模-分散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功能稍强,大规模-分散-不规则型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均较弱,这种组合类型和功能关系之间的关联性是外部性要素导向下农村居民点内部要素自组织演化的体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文  吴克宁  刘霈珈  高星  李晨曦  
为分析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丰富相关研究的方法,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以甘肃省临夏县北塬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将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相结合,并选择较优的分析指标农村居民点分离度对居民点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临夏县北塬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离度指标的全局Moran指数为0.1637,并且置信度高于95%,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地形、河流、水库、公路和建制镇等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要素因子对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局部显著性空间聚集和异常特征的形成影响明显,同时发现北塬地区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邹利林  王占岐  王建英  
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的成果文献,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总体上,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要比结构优化研究充分;技术方法上,空间布局是以GIS技术支持下的定量研究为主,结构优化是以整理和规划背景下的定性研究为主。(2)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分析方法能较全面地刻画长阳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长阳农村居民点受海拔、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公路、农村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距离、居民点用地规模、土地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耕地面积、园地面积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以加权Voronoi图为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杜相佐  王成  蒋文虹  万群  刘怡  
利用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识别核心居民点节点及其空间辐射范围,并引导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为整村推进示范村居住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大柱村有5个农村居民点核心节点,其总吸引力及其空间辐射范围、辐射平均半径各异;2据核心节点的辐射力,融贯村域环境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将大柱村农村居民点重构为生产主导型(85号、23号、142号)、生活主导型(32号)和服务主导型(105号)三种类型,并将生活主导型居民点厘定为中心村。研究认为:大柱村应以该5个核心节点为中心,以其农户需求为其主导功能定位,构建三类农村居民点重构类型及"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实现从空间力学视角辨析农村居民点其辐射力进而实现重构,为丘陵山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香合  韩芳  
农村居民点土地的低效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城乡统筹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科学分析集约用地模式的内涵,在对城市及农村集约用地模式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差异,进行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的设计,从而为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的实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详细、科学的参考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珂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重要环节。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为缓解城市用地压力产生了重要作用。江苏省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潘菲  杨庆媛  樊天相  冯应斌  
研究目的: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结合"居住场势"评价,对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体系进行重构,以期为科学开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和综合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从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两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居住场势"指标体系,评价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研究结果:(1)长寿区223个农村居民点的引力值介于0.21—52.32,运用Natural breaks方法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16个就地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和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2)以207个非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的"居住场势"值进行聚类分析,依此构建县域"中心村—基层村—迁并村"3级农村居...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鑫  谭雪兰  朱红梅  包春红  
运用2013年长沙市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于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数学模型,对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在空间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西密东疏"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随机独立性及空间分异性特征,并且出现高值聚簇区,主要分布在以浏阳市西北部的焦溪乡、淳口镇、北盛镇、山田乡等地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在形态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形态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其形态分布的均质程度不高,呈现以中间区域为顶点向周边方向倾斜的结构,空间结构性差异显著,总体上呈随机独立分布状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翔  张毓涛  王慧杰  娜仁格日乐  韩燕梁  芦建江  
[目的]试图揭示出泽普县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管理和科学的布局调整提供政策指导。[方法]文章综合使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的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泽普县农村居民点20052014年用地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且分析了地形与自然资源因素、区位与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泽普县的农村居民点扩张明显,集约程度较低;农村居民点的斑块形态指数趋于规则,人为管控和村镇选址规划的效果初步体现;空间上斑块聚集特征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振杰  李满春  刘永学  
以浙江省桐庐县为研究区,以DEM和1996、2004年桐庐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04年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桐庐县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且高山区的农村居民点呈现向河谷平原集中的趋势。②桐庐县农村居民点呈现出两条比较明显的分布带:一条是江南镇—桐庐镇—富春江镇,另一条是横村镇—莪山畲族乡—钟山乡。③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主要有3种:团状分布、带状分布、分散分布。在比较开阔的河谷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以团聚状分布;在比较狭窄的河谷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以带状分布;而分散分布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出现在海拔较高的山...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甜  周伟  
分析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对其布局进行调整是土地整治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村庄用地集约程度和保护耕地有重要作用。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Fragstats的景观指数计算功能,以西宁市为例,在市域尺度上探讨道路、河流、坡度、坡向、耕地等环境因素与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相关关系,并对西宁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西宁市农村居民点有较大的布局潜力,而且受耕地、坡度、道路、河流、坡向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可划分为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保留发展区、搬迁区。市域尺度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县级、村级等小尺度斑块的破碎化,强化了相邻斑块的差异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洪步庭  伍文  
以都江堰市为研究区域,将GIS技术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在定量研究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对影响其布局特征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聚集分布的态势,而2012年则倾向于分散趋势;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2005年和2012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都经历了一个集聚程度不断增加,然后缓慢下降,直到转为分散模式的过程;地形、道路和河流对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有显著影响,超过80%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1~2级地形位上,超过60%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距河流1km的范围内,近70%的农村居民点与道路的距离在1km以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