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30)
2023(8609)
2022(7467)
2021(7017)
2020(6130)
2019(14001)
2018(13935)
2017(27187)
2016(15049)
2015(16992)
2014(17137)
2013(16949)
2012(16226)
2011(14802)
2010(15305)
2009(14213)
2008(14526)
2007(13549)
2006(11759)
2005(10585)
作者
(44938)
(37933)
(37799)
(35985)
(24165)
(18173)
(17409)
(14621)
(14181)
(13754)
(12935)
(12641)
(12124)
(12019)
(11999)
(11791)
(11722)
(11241)
(11110)
(10799)
(9417)
(9399)
(9368)
(8634)
(8627)
(8572)
(8477)
(8458)
(7841)
(7618)
学科
(64877)
经济(64811)
管理(42793)
(41061)
(33434)
企业(33434)
方法(29030)
数学(25270)
数学方法(24981)
(18398)
(17452)
中国(16804)
(13998)
地方(13704)
业经(13630)
(13361)
贸易(13359)
(12976)
(12191)
农业(12039)
(10277)
银行(10246)
(9977)
金融(9974)
(9971)
(9796)
理论(9695)
(9504)
财务(9479)
财务管理(9445)
机构
大学(225703)
学院(224518)
(91970)
经济(89982)
管理(83393)
研究(78526)
理学(71509)
理学院(70625)
管理学(69354)
管理学院(68896)
中国(57724)
科学(48700)
(48094)
(43171)
(41264)
(39986)
研究所(37558)
中心(35216)
(34934)
财经(34120)
业大(33434)
农业(31682)
(31263)
师范(30973)
(30808)
北京(30270)
经济学(28419)
(27918)
(27650)
经济学院(25862)
基金
项目(144230)
科学(112377)
研究(105306)
基金(103650)
(90518)
国家(89796)
科学基金(75290)
社会(65243)
社会科(61780)
社会科学(61757)
(56302)
基金项目(54653)
教育(49059)
自然(48374)
(48109)
自然科(47221)
自然科学(47201)
自然科学基金(46385)
编号(43605)
资助(42807)
成果(36758)
重点(33130)
(32395)
(31819)
课题(30704)
(29414)
科研(27822)
创新(27545)
教育部(27508)
(26919)
期刊
(103703)
经济(103703)
研究(65248)
中国(40999)
(36581)
学报(36429)
(34061)
科学(33468)
管理(29140)
大学(26992)
学学(25343)
农业(24552)
教育(23888)
(19480)
金融(19480)
技术(18396)
业经(16870)
财经(16831)
经济研究(16522)
(14411)
问题(14181)
(13158)
(12834)
(11554)
国际(11408)
技术经济(11382)
图书(10828)
理论(10714)
商业(10702)
统计(10554)
共检索到332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建辉  郑易平  
奥巴马担任总统后期,美国就开始对其对外战略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标志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特朗普和奥巴马调整手段不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重振美国雄风。特朗普政府的主要调整有:提出"印太战略"、缓和美俄关系、制裁伊朗、采用"以压促谈"解决朝鲜问题以及遏制中国。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受着杰斐逊主义、威尔逊主义、汉密尔顿主义以及杰克逊主义等四个学派的影响。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战略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受杰克逊主义主导,而杰克逊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主流外交意识形态与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五大问题有直接关联。特朗普政府对外战略调整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遇到的阻碍都不小,尤其是国内问题是决定其对外战略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美国最严重的国内问题是贫富分化和中产阶级萎缩问题,对美国的社会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但其缓和的可能仍然是存在的,特朗普政府对外战略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钊龙  
维持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美国将其视为维持经济安全、军事安全,进而以实力维护美国霸权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在量子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先进网络通信等第四次科技革命前沿技术领域实力的快速增长,日益引起美国的“科技战略焦虑”。为“迟滞”中国科技实力快速上升的势头并继续确保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特朗普政府依据“自强”与“弱它”的双重逻辑,围绕科研资助、创新激励、专利保护、科技转化、人才培引、外部竞争六大政策重点对美国科技战略进行了力度空前的革新。拜登政府上台后,基本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科技战略的整体思路,围绕“自强”与“弱它”并重的战略逻辑,拜登政府还对特朗普政府的科技战略举措进行了强化与完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黄凤志  丁菱  
"极限施压"政策是否是朝鲜在2018年回到无核化谈判轨道的决定性因素,是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随即对朝改行"极限施压"政策,利用美国的超强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对朝鲜实施全方位的高压威吓、惩罚和孤立,以迫使朝鲜弃核求和。2018年朝鲜半岛局势发生新变化,从金正恩的新年讲话、平昌冬奥会、朝韩板门店宣言到美朝签署联合声明,美朝关系发生新变化,朝鲜半岛显露和平曙光。特朗普政府对朝"极限施压"政策的战略意图是先"极限施压"迫使朝鲜屈服再与其接触,其与金正恩政府先确立可信拥核事实再逼美和谈的战略意图发生共振,使得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大为缓和。美朝第二次首脑会晤无果而终,表明半岛无核化进程不会一蹴而就。鉴于美朝之间根深蒂固的敌意与不信任,"极限施压"将长期作为美国対朝政策的基本面。探讨特朗普政府对朝"极限施压"政策及其特点、效能,对于认知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及其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宏潇  赵硕刚  
资本扩张在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密切世界各地普遍联系的同时遭遇平均利润率下降这一"自我限制"瓶颈。美国企业大规模海外扩张延缓了平均利润率下降,但同时也加剧了美国的人口悖论、世界市场悖论等一系列无法克服的经济悖论。为克服资本扩张悖论,美国一转全球化推动者的角色,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的政策,掀起中美贸易争端,给世界经济平稳发展带来严重障碍。然而,受制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限制,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策略无法根本突破资本扩张悖论。这就提示我国在制定应对方案时,既要在战术上重视,又要在战略上保持谨慎乐观与清醒态度。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慧智  
2017年的朝核危机实质上是特朗普政府实施边缘政策而带来的一场危机,即,通过极限施压迫使朝鲜在战争和让步之间做出选择,以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然而,特朗普政府对朝核问题的危机管理因朝鲜的外交对冲、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及国际合作的缺失使双方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国内甚至出现是否会默认朝鲜有核的争论。若要真正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特朗普政府的现实方案仍是设定有限目标,并由联合国安理会制定可逆条款,约束美朝不信守承诺的行为,以国际社会的担保减少美朝互信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快推进半岛无核化的和平进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吕虹  孙西辉  
自2017年10月以来,特朗普政府频频提及"印太"概念和"印太"地区,美国的"印太战略"越来越清晰。2018年4月之后,特朗普政府官员解释了"印太战略"的含义并表示美国正在制定"印太战略"的细则,这表明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在理念和政策层面已经初步成形。特朗普出台"印太战略"具有双重动因,其中"结构性矛盾"是主导变量,"特朗普主义"是中介变量。"印太战略"主要围绕中国展开,具有战略持久性、战术易变性和内在矛盾性等特点。该战略将在一定时期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战略压力,中国需要在正确认识其内在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应对,基本思路是勇于面对挑战、善于化解压力和重在内部建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元杰  
1.拉动美国经济加快增长,带动世界经济较快复苏。特朗普政府未来可能实行的减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所带来的财政扩张,将扩大美国的国内需求,特别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推动美国经济较快增长。据美国税收政策中心测算,特朗普政府的减税政策有望在未来10年推动美国经济增速达到4%4.2%。同时,经济加快增长也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助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舒君  
特朗普上任后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全面展示了其政府的方针政策。其中,中南亚地区安全战略以全面巩固美国在阿富汗势力为抓手,依赖印度,敲打巴基斯坦,提防中国。特朗普政府的中南亚战略与往届政府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印度的倚重。随着国力的增强,在美国的帮助下,印度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在处理自身与中南亚地区国家关系上发挥了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但特朗普政府的中南亚安全战略仍面临现实困境,印度、巴基斯坦、中亚国家以及阿富汗都存在不确定因素。特朗普政府的中南亚安全战略与其印太战略相呼应,借重印度的同时也得到了印度的积极回应。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逄锐之  
离岸制衡战略是美国基于其相对孤立的地缘政治优势、雄厚的国家实力和全球同盟体系所制定的,旨在维持和延长其全球霸权优势、削弱潜在地区霸权国家影响,同时避免与其发生直接冲突的国家安全大战略。从小布什政府开始,美国在亚太地区开始奉行以对华制衡为中心的战略,其要义是在防止与中国产生直接对抗的同时,在该地区扶植与中国邻近的国家,以达到削弱中国在该地区影响、防止中国成为该地区主导国家、维持美国在该地区主导地位的目的。奥巴马政府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印太"政策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小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亦体现了离岸制衡战略的思路。美国的亚太战略今后将长期遵循这一战略的基本逻辑。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扬  徐洪峰  
"美国第一能源计划"是特朗普总统执政后发布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的总体纲领,它既继承了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中关于加大本土能源与页岩油气开发、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以及将能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相结合的部分,也明确提出取消奥巴马政府"气候行动计划",以及建立同海湾盟国积极的能源关系以服务美国反恐战略的举措。国内层面,"美国第一能源计划"将会有力促进美国本土石油产量的增加、推动煤炭产业复兴,对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利弊同在;国际层面,美国将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球石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并削弱石油输出国组织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美国退出"气候行动计划"预期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带来消极影响,但其整体影响有限。"美国第一能源计划"也将为中美能源关系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可能促进中美在环境保护和清洁煤领域的合作,拓展中国原油进口渠道;另一方面将会明显阻碍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为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带来某些干扰和阻力,并有可能使中国的能源贸易形势及能源地缘形势进一步复杂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扬  徐洪峰  
美国第一能源计划是特朗普总统执政后发布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的总体纲领,它既继承了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中关于加大本土能源与页岩油气开发、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以及将能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相结合的部分,也明确提出取消奥巴马政府"气候行动计划",以及建立同海湾盟国积极的能源关系以服务美国反恐战略的举措。国内层面,"美国第一能源计划"将会有力促进美国本土石油产量的增加、推动煤炭产业复兴,对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利弊同在;国际层面,美国将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球石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并削弱石油输出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国华  
在"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全球战略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制订了单边主义的贸易政策,对中国采取了强硬立场。对比前任政府的政策可以发现:特朗普政府对美国经济和世界局势的判断及对华贸易政策未必正确,采取的手段未必适当,但是美国对世界秩序造成的损害已经发生,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也不容乐观。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元杰  
特朗普政府围绕"美国优先"的施政理念,近期先后提出了2017财政年度联邦政府预算案、税制改革方案,并计划在年内出台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这些初步勾画出了特朗普政府的财政政策框架。尽管美国白宫还在与国会参众两院就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协商,尚待国会最终批准,且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还在制定之中,但由于共和党在国会两院处于多数优势地位,且参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元杰  
特朗普政府围绕"美国优先"的施政理念,近期先后提出了2017财政年度联邦政府预算案、税制改革方案,并计划在年内出台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这些初步勾画出了特朗普政府的财政政策框架。尽管美国白宫还在与国会参众两院就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协商,尚待国会最终批准,且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还在制定之中,但由于共和党在国会两院处于多数优势地位,且参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葛汉文  
特朗普就任以来,在朝核问题上以"极限施压与接触"取代奥巴马的"战略忍耐",对朝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在过去近两年时间里,美国分阶段、有重点、同时亦极其灵活地运用军事威胁、经济施压、言语挑衅和外交劝服等多重手段,推动了半岛安全形势的新发展。特朗普对朝政策调整,无论是直接发出战争威胁,或是与朝鲜领导人的历史性会晤,均源自一种简单化思维,体现出对所谓"战略不确定性"的极度运用,可以看作是美国应对大国竞争战略的组成部分,存在战略遏阻中国的考虑。"极限施压与接触"战略并不足以决定性改变朝核问题的实质,更勿论破除半岛安全的根本症结。半岛形势很可能再次回到外交角力与多方博弈、周期性的"紧张和缓和"循环当中。中国需在深入分析把握美国对朝、半岛和对华政策逻辑、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清晰中国相关政策的优先次序及时间和空间节点,助力实现半岛形势的总体战略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