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49)
- 2023(8132)
- 2022(7006)
- 2021(6239)
- 2020(5322)
- 2019(12842)
- 2018(12696)
- 2017(24909)
- 2016(14000)
- 2015(15961)
- 2014(16248)
- 2013(16434)
- 2012(15674)
- 2011(14221)
- 2010(14138)
- 2009(12692)
- 2008(12587)
- 2007(11385)
- 2006(9693)
- 2005(8522)
- 学科
- 济(61269)
- 经济(61217)
- 管理(36473)
- 业(31380)
- 方法(27122)
- 数学(24578)
- 数学方法(24364)
- 企(23095)
- 企业(23095)
- 中国(17156)
- 地方(17053)
- 农(17034)
- 学(14555)
- 环境(14468)
- 财(12829)
- 农业(11430)
- 业经(10916)
- 贸(10261)
- 贸易(10259)
- 易(9830)
- 和(9702)
- 制(9266)
- 划(8609)
- 城市(8071)
- 理论(7747)
- 地方经济(7712)
- 资源(7509)
- 务(7489)
- 财务(7473)
- 财务管理(7450)
- 机构
- 大学(200844)
- 学院(200020)
- 济(79201)
- 经济(77213)
- 管理(73966)
- 研究(70442)
- 理学(63559)
- 理学院(62672)
- 管理学(61513)
- 管理学院(61125)
- 中国(51640)
- 科学(46795)
- 京(44055)
- 农(39441)
- 所(36623)
- 财(34280)
- 业大(33778)
- 研究所(33641)
- 中心(33441)
- 江(31449)
- 农业(31425)
- 范(28040)
- 师范(27716)
- 财经(27635)
- 北京(27421)
- 院(25983)
- 州(25131)
- 经(24896)
- 经济学(24393)
- 师范大学(22498)
- 基金
- 项目(137506)
- 科学(105934)
- 基金(97587)
- 研究(96961)
- 家(86349)
- 国家(85651)
- 科学基金(71846)
- 社会(59770)
- 社会科(56501)
- 社会科学(56479)
- 省(54928)
- 基金项目(53419)
- 自然(47837)
- 划(47074)
- 自然科(46617)
- 自然科学(46601)
- 自然科学基金(45714)
- 教育(43645)
- 编号(39373)
- 资助(39164)
- 重点(31378)
- 发(31162)
- 成果(31149)
- 部(29600)
- 创(27749)
- 课题(27615)
- 计划(27061)
- 科研(27010)
- 创新(26127)
- 大学(25011)
共检索到290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承良 王涛 郭庆宾
以武汉市为例,对其2003~2013年交通碳排放的异速生长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武汉市综合交通碳排放总体呈线性递增趋势但结构差异显著,结构效率呈"公共交通高私人交通低"的特征,前者呈螺旋式演进而后者增长迅猛;城市交通碳排放与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呈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与交通碳排放呈负异速生长关系,机动车数量和公路里程成为交通碳排放"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郑金 洪旗 陈华飞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促进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的调查、评价,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是土地利用评价的主要目的。然而,当前我国城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维思 兰梦婷 胡祎秋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人"的作用越发凸显,成为关联城市和产业的媒介、直接制约"产城融合"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区作为我国城镇化率最高、创新资源要素最集中、管理服务体系最健全、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区域,也是面临高质量发展要求最急迫的区域。本文基于"产城人"融合的内涵,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总结了中心城区"产城人"融合特征与问题,提出融合路径和策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云彦,田艳平,易成栋,何雄
本文运用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 ,对武汉市城市内部迁移的问题展开初步的分析。在武汉市总人口稳定增长和城市不断扩展的过程中 ,内部迁移频繁 ,其中以“拆迁搬家”为主要类型 ,流向呈离心态势 ,并形成大量的“人—户分离”群体 ;而外来“务工经商”的移民则向市中心城区填充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本地居民外流而引起的空心化格局 ,形成相互作用、互相整合的格局。
关键词:
城市 迁移 普查 武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斌 卢中辉 曾菊新 余瑞林 刘瑞佳
新兴城区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城郊区向主城区转型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主导产业选择对新兴城区空间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借鉴生态学思想和生态位方法,以空间环境因素解析产业环境资源,以专家综合判断评估产业发展能力,以二者相互作用界定产业竞争优势,通过不同产业生态位计算,能够为新兴城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案例研究表明:武汉市张家湾街道未来产业发展不具备区位竞争优势,但部分传统服务业具有一定部门竞争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区域空间发展态势,构建以生活性服务业为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点的街道主导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斌 卢中辉 曾菊新 余瑞林 刘瑞佳
新兴城区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城郊区向主城区转型的一种城市空间类型,主导产业选择对新兴城区空间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借鉴生态学思想和生态位方法,以空间环境因素解析产业环境资源,以专家综合判断评估产业发展能力,以二者相互作用界定产业竞争优势,通过不同产业生态位计算,能够为新兴城区主导产业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案例研究表明:武汉市张家湾街道未来产业发展不具备区位竞争优势,但部分传统服务业具有一定部门竞争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区域空间发展态势,构建以生活性服务业为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支点的街道主导产业体系,是案例城区产业空间重构的战略选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经南 陈舒怡 王国恩
选取武汉市沌口东风阳光城及青山区108街坊两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出行冷热点分析,对其土地利用、路网密度以及社会经济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个社区在家庭出行碳排放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居住小区的土地混合度越低,家庭碳排放量越高;路网密度越大,公共交通站点越密集,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小;家庭社会经济水平越高,家庭出行碳排放量越大。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种差异与二者不同的开发历史、空间布局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最后,从微观层面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单卓然 黄亚平 张衔春
为弥补既有研究存在的数据平均化基于单一空间类型、对山水资源富集城市针对性不强等不足,以武汉为例,基于城镇居住用地、乡镇街行政辖区、规划地域层次及格网单元的多重叠加,利用GIS及SPSS识别市域及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市域乡镇街人口密度梯度差异大,"核心—边缘—外围"结构突出,"圈层层级式"格局显著;主城区人口高度密集,密度分布呈"复合多中心";"两江口"是三环内人口主中心,其4km范围内单中心结构突出,符合幂函数模型;4km外具备4个人口副中心,主副中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形成三条人口密集轴带。分析认为:我国(特)大城市市域人口密度格局多遵循"核心—边缘"及"圈层分布"规律;主城区存在高密度主中心,人口分布普遍经历从"单核心"向"单核—多核复合化"的渐进过渡,不能单纯用"非单即多"定义主城区人口格局,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因时、因地而异。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锐欣 毛亮
过实地观察数据,我们认识到出租车需求及道路交通状况在一天内的不同时段是变化的,因而出租车占路面交通量和空车率分时段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基于此本文修改并扩展了Cairns和Liston-Heyes(1996)的模型,考虑了分时段交通需求及拥堵程度的变化。我们用修改后的模型来分析高峰期出租车需求、等待时间和空车率的特点,以及管制水平对以上变量的影响。基于修改后的模型和北京市实地观察数据,得出的结论为:出租车对北京市交通拥堵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单靠控制出租车数量的方法不能有效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现有的管制政策使出租车缺乏应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
政府管制 出租车 空车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拓夫 何甜 朱翔
为揭示中国特大城市住房市场中,不同购房群体在住房价格空间特征上的差异,论文对购房人群的户籍归属地进行划分,以“本地—外来”的视角分别刻画了长沙本地与外来(长沙户籍与非长沙户籍)2类购房者房价格局的时空演进。采取动态空间滞后特征模型(STAR-Hedonic)分析了区位、景观、邻里等因素对2类购房者房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沙外来购房者房价梯度下降更快,空间更平滑。(2)长沙房价空间一江两岸双中心的总体格局逐步成型。传统CBD五一广场对城市房价的重要性在下降,但是对本地人房价梯度和价格弹性程度维持较高水平,副中心梅溪湖新城对外来人群房价的影响因子的提升幅度更大。(3)外来购房者对住宅品质和邻近配套有更高的支付倾向。(4)楼市的繁荣期和调控期,周边交易价格对2类购房者的影响程度不同。论文从功能需求、主观因素、政策区别和经济动机4个方面探究了2类购房者房价空间分异的成因。在“房住不炒”背景下,关注不同人群房价空间演进和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有助于特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精准调控”的实施。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莹 陈洁 罗静 蒋亮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逐渐成为诸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必要深入探索城市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功能关联和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为此,该研究以超大城市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app移动定位数据、百度POI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等地理空间大数据,运用残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模型识别和分析武汉市就业多中心及其关联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武汉市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显著,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关联表现为城市主中心与最近次中心间的功能互补。2)武汉市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有多样化指数、三产企业数量、交通路网密度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就业次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引导就业多中心布局。3)劳动力集聚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分别对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显著和较为显著的阻碍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鑫 傅凡
交通系统是城市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中小城市相比,特大城市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交通问题。伴随着城市的蔓延与过渡开发,特大城市的交通网络使得城市景观格局的问题日趋严峻,如景观破碎度增加,连通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混乱,农田与绿地被侵占等,从而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增大,社区分离,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并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以北京为例,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对我国特大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斌栋 潘鑫 胥建华 赵新正
交通政策实践分析表明,京沪两市目前交通实践主要集中于交通供给政策,交通需求政策和空间政策实施力度不够,这与发达国家大城市交通实践形成鲜明对比,也导致了京沪城市交通效率低下。两市交通政策的最大差别在于对个体机动车辆的控制方面,上海通过私家车牌照拍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小汽车的增长速度,而北京由于缺乏有效举措导致小汽车过快增长,这一政策差别是两市交通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京沪交通比较研究,就我国特大城市交通战略的未来走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交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交通战略 特大城市 北京 上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方齐云 吴光豪
利用武汉市1995-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基于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的碳源—碳汇方法,测算了武汉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上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则稳步下降。进一步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区分了二氧化碳排放各驱动因素的贡献,并对二氧化碳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在大部分年份,脱钩弹性处于相对脱钩状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弹性、人口集聚弹性、城市土地扩张弹性、工业能源强度弹性、工业占比弹性和经济规模弹性均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促使城市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长期内实现绝对脱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经济增长 二氧化碳排放 脱钩 武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向杰
城市化进程中的虹吸效应引发高端要素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集聚,为特大城市产业高端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产业地标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名片与标杆,是产业高端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区域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从产业高质量发展实际来看,培育产业地标是特大城市促进城市功能升级、打造全球创新网络节点,接轨全球价值链高端平台和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现实需要,应着重从统筹产业布局、强化产业分工、提升产业协作和协调产业利益等方面推动产业地标建设。南京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特大城市,在建设产业地标的实践中先行先试,聚焦若干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的南京亟待强化联动协同机制、优化科技创新政策、健全产业生态,早日建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为同类城市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特大城市 产业地标 地标经济 产业布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