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80)
2023(14203)
2022(12047)
2021(10718)
2020(8907)
2019(20447)
2018(19845)
2017(37382)
2016(20661)
2015(22877)
2014(22997)
2013(22782)
2012(21583)
2011(19761)
2010(19950)
2009(18409)
2008(18388)
2007(16594)
2006(14655)
2005(13305)
作者
(64411)
(53992)
(53935)
(50887)
(34090)
(26142)
(24398)
(21209)
(20349)
(19295)
(18367)
(17970)
(17349)
(16966)
(16881)
(16805)
(16642)
(16078)
(15573)
(15455)
(13854)
(13303)
(13151)
(12387)
(12180)
(12180)
(11957)
(11922)
(10961)
(10921)
学科
(91651)
经济(91557)
管理(55675)
(55077)
(41843)
企业(41843)
方法(37000)
数学(32653)
数学方法(32375)
中国(27103)
(26747)
地方(24683)
(20536)
业经(20464)
(19286)
(18496)
贸易(18484)
农业(18341)
(17876)
(15674)
环境(15223)
(14920)
银行(14853)
(14635)
金融(14633)
(14294)
技术(13873)
地方经济(13555)
(13529)
(13178)
机构
学院(302625)
大学(301884)
(124985)
经济(122447)
管理(111301)
研究(109843)
理学(95660)
理学院(94445)
管理学(92792)
管理学院(92225)
中国(81532)
科学(70761)
(64610)
(63668)
(58233)
(55263)
研究所(53173)
业大(51374)
农业(50584)
中心(49813)
(47132)
财经(43685)
(40734)
北京(40598)
师范(40190)
(39590)
(38910)
经济学(38127)
(37264)
(35712)
基金
项目(203003)
科学(157951)
基金(145170)
研究(142291)
(129649)
国家(128505)
科学基金(107852)
社会(90624)
社会科(85952)
社会科学(85922)
(81992)
基金项目(77250)
自然(70427)
(69184)
自然科(68803)
自然科学(68779)
自然科学基金(67554)
教育(64818)
资助(58497)
编号(56385)
(49150)
重点(46606)
成果(45215)
(43631)
(42611)
课题(40185)
创新(39957)
计划(39576)
科研(39488)
发展(38327)
期刊
(139613)
经济(139613)
研究(86579)
中国(63992)
(58408)
学报(56082)
科学(48916)
(41475)
大学(40641)
农业(39612)
管理(39239)
学学(38566)
教育(32175)
(28299)
金融(28299)
技术(25171)
业经(24513)
经济研究(22837)
(21519)
财经(21184)
问题(18982)
(18228)
(15957)
技术经济(15505)
科技(15288)
(15200)
商业(15106)
业大(14500)
统计(13905)
图书(13847)
共检索到4559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喜安   王慧聪  
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进行测度,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离差系数协调度模型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影响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样本考察期内,我国大部分省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东部地区省份协调发展水平提升较慢,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份协调发展水平提升较快,三大地区整体上呈现东部高、中部居中、西部低的分布格局。第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时间上的叠加效应和空间上的辐射带动效应。第三,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和老龄化水平对协调发展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少儿比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春雷  
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党中央多次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霍祎黎  宋玉祥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影响因素看,交通联结、政府作用和空间分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差距大及要素流动度相对较低是当前制约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应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关系转变,以“新基建”为支点保障区域要素流动,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势产业集聚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志  王治喃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支撑,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物质至上”西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作用,探寻为了更好地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应如何有效把握产业转型先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赢得发展历史主动。为了加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须厚植物质技术基础,弘扬精神与文化价值。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多维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向善”引领科技治理,实现“科技为善”驱动自立自强;增进“中国式现代化自信”,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协作迈向更高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康耀武  郑艳洁  秦烨  
文章运用PVAR方法验证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存在互动效应,并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双循环存在显著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不同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中平西低”布局。此外,省际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受科学技术创新、科研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康耀武  郑艳洁  秦烨  
文章运用PVAR方法验证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存在互动效应,并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双循环存在显著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不同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中平西低”布局。此外,省际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受科学技术创新、科研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建辉  韩二东  刘鑫  
为了更加精确地测度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简称3E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协调能力。文章建立了3E系统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3E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靳凤林  陈嘉铭  
每一次人类文明形态的迭代更新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动,当代数字技术之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在推动人类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类精神文明的深刻嬗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深刻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身心关系理论的合理因子,正确应对数字化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面临的根本挑战,才能在协调好数字化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内部诸要素的基础上,科学处置二者之间的多维复杂关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施益军  翟国方  鲁钰雯  刘宏波  周姝天  
以系统论为切入点,构建基于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模型,并提出包含发展状态指数、发展偏离指数和发展向好速率指数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动态分析模型。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全国286个样本城市2005—2019年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全国各样本城市的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均维持在稳定区间内,整体上下浮动较小,并且整体协调水平在逐步提升;城镇化进程中"重规模轻质量"的发展方式有所改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改善明显,城镇化发展规模的短板效应减小,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在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极易受到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从而出现较大波动,需要国家宏观政策进行调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于进川  
灾后重建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灾后重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用系统学原理引导重建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把防灾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用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灾后重建工作;用生态效益考量灾后重建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琳  
文章通过构建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小幅上升趋势,但多数省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集中在轻度失调与临界协调阶段。进一步采用空间反距离权重矩阵,利用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行政力、市场需求均显著正向影响旅游-生态-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但于东、中、西部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邹志明  陈迅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构建IFDI和OFDI双向协调发展机制,是实现我国在更高水平上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方法在验证IFDI和OFDI之间存在互动效应的基础之上,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了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并对影响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际双向FDI之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且不同省份之间差异明显;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在我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不平衡发展现象。此外,中国省际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滞后效应,技术创新对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受制度质量、产业结构、研发投入、政府支持、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对中国省际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方向有所不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成金华  陈军  李悦  
本文构建了涵盖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绿色制度实施四个维度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1年中国及各省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总体和地区生态文明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及其变化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生态文明绝对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中国生态文明呈现由高到低逐渐递减的状态。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吴慧玲  齐晓安  张玉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需要方面看,采用科学适用的方法对我国各个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距进行测度,从而为各地有的放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客观依据,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依据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及生态治理四个维度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及差异分析,可以揭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均衡状态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本地生态文明的发展,进而带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