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10)
- 2023(4044)
- 2022(3429)
- 2021(3444)
- 2020(2802)
- 2019(6213)
- 2018(6086)
- 2017(10908)
- 2016(6292)
- 2015(7130)
- 2014(7077)
- 2013(7013)
- 2012(6730)
- 2011(6106)
- 2010(6154)
- 2009(5749)
- 2008(6009)
- 2007(5677)
- 2006(5159)
- 2005(4614)
- 学科
- 济(28658)
- 经济(28630)
- 管理(16134)
- 学(12595)
- 业(10973)
- 企(8893)
- 企业(8893)
- 方法(8711)
- 数学(7046)
- 数学方法(6870)
- 中国(6538)
- 房(5305)
- 地产(5304)
- 房地(5304)
- 房地产(5304)
- 农(5097)
- 理论(5006)
- 城市(4717)
- 地方(4681)
- 制(4496)
- 财(4485)
- 城市经济(4214)
- 业经(4080)
- 教育(3973)
- 经济学(3825)
- 和(3733)
- 经济管理(3671)
- 银(3630)
- 银行(3606)
- 行(3473)
- 机构
- 大学(95983)
- 学院(92125)
- 研究(35515)
- 济(30475)
- 经济(29565)
- 管理(28380)
- 中国(26133)
- 科学(25849)
- 理学(23447)
- 理学院(22977)
- 管理学(22235)
- 管理学院(22074)
- 京(21808)
- 农(19623)
- 所(19351)
- 研究所(17731)
- 中心(16356)
- 业大(15992)
- 农业(15700)
- 江(15394)
- 范(15186)
- 财(15071)
- 师范(14951)
- 北京(13650)
- 院(12711)
- 师范大学(12321)
- 州(12014)
- 财经(11925)
- 省(11578)
- 技术(11151)
- 基金
- 项目(59875)
- 科学(46118)
- 基金(43585)
- 家(39963)
- 国家(39663)
- 研究(38547)
- 科学基金(32718)
- 自然(23302)
- 社会(23264)
- 基金项目(23039)
- 省(22830)
- 自然科(22795)
- 自然科学(22787)
- 自然科学基金(22357)
- 社会科(21848)
- 社会科学(21844)
- 划(20198)
- 教育(18258)
- 资助(17849)
- 编号(14336)
- 重点(13835)
- 成果(13130)
- 计划(12561)
- 部(12356)
- 发(11972)
- 科研(11801)
- 创(11291)
- 大学(11006)
- 科技(10983)
- 创新(10723)
共检索到1447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建新 田丽娟
达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附着在卡咪人的民居上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圆形达尞和九层达尞制作实践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在制作过程中凸显了各自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达尞在恶鬼与灵魂、恶鬼与祖先魂之间制造了二元界限,区隔了另一个超自然空间,使民居具有物理和文化双重空间属性,体现了卡咪人趋吉避凶的空间方位观和安魂拒鬼的灵魂观。同时,达尞本身被赋予的文化属性和附属的多子象征物也体现了卡咪人建立在"同类相生"上的交感巫术思维的延续。
关键词:
卡咪人 达尞 空间建构 灵魂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晓梅
在哲赫忍耶的尔曼里仪式上,"果碟"被视为圣餐,是道乘功修必不可少的神圣用品之一。"果碟"的象征意义源自哲赫忍耶门宦所崇尚的反对宗教世俗化,追求净化信仰的苏菲精神。"九品"是苏菲修行的最高境界,赋予"果碟"这一象征意义旨在从个体伦理修养的角度维系门宦制度下的等级秩序。随着哲赫忍耶门宦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宗教语义支配社会秩序和解释世界意义的功能逐渐弱化不可避免,当前,在尔曼里仪式中,"果碟"与"油香"、"宰牲"等仪式食物作为沟通人神的媒介,发挥着增强门宦内部认同与整合的功能。
关键词:
圣餐 “果碟” 宗教人类学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东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舞意象,来自中国武术和电影艺术的有机建构,融合了武术内在特质和舞蹈外在形态,形成了银幕上独特的“武术之舞”。从影视人类学研究视角出发,电影武舞意象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尚武而尊礼身体文化记忆的艺术化叙事。其文化表征载录了大量中华传统武术的动作信息和技术元素,并以武舞意象的审美思维解析武术文化内涵。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意象在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上,应以本体表达承担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以本位视角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武术本质引领全民健康生活。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 武侠电影 武舞 武术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健
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的行为规律是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与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矛盾,例如人类的利他行为和情感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无法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提出解释。文章分析表明,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被纳入理性的范畴。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不仅应该包括个人眼前的利益,更应该包括个人所在群体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
理性 经济人 囚徒困境博弈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空间人类学作为一个科学领域,它的研究历史还不长,“空间人类学”的综合性在于用定性的宗旨构成空间的方法和它固有的融于多学科的空间性。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段吉方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阐释论 文本阐释 对话 中国阐释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涂元玲
在美国的课堂教学领域,人类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互动方式与参与结构、认知与读写活动以及学生的对抗行为是其中几个重要的研究主题。了解美国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人类学研究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人类学 美国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梅
“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源自对圣经经义的阐释。近十个世纪以来,圣经经义的诠释者们穷其毕生精力,对各种版本的圣经经义作了最为细致、最为系统的解释工作。而文学阐释学就是像圣经研究者考察研究圣经经义那样,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找出最好途径。从这一点出发总结文学阐释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琦
剩女"的异军突起昭示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作为新式精英女性的代表,却在形形色色的媒介建构中呈现出"妖魔化"的颓势。在表层意义上,时尚杂志似乎已完成对"剩女"趋于公正化的形象再现,但实质上却依然将"剩女"视为吸睛的媒体奇观,置于消费主义樊篱之中,甚至使其成为二者合谋榨取共同利益的动力内核。在时尚杂志的涵化意图与劝服艺术中,男权中心意识形态仍潜移默化地建构着"剩女"的集体无意识,且对其实施严苛的身体规训。
关键词:
时尚杂志 “剩女” 男权文化 消费主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台文泽
祠神祭祀空间结构的考察是理解乡村社会空间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田野访谈、地方民间文献(碑刻、科仪书)及正史资料的系统剖析,呈现了以龙王神崇祀为中心的社会空间"旗"的演成轨迹:它最初源自明代边防军屯中的"旗甲",属于"军事型"国家基层区划,继而又在"清初改制"中变身为具有特殊政治经济功能的"民里化"基层行政区划,延至民国则在保甲制度推行中被取缔了作为国家基层行政区划的身份,从此成为纯粹的祠神祭祀空间。围绕这一嬗变历程的讨论与以往证实的明清以降祠神祭祀空间多源于明初建立的基层组织"里社"系统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对比,揭示了长时间段历史进程中乡村社会空间建构对国家军事型区划的继承事实及相关之变动,启示我们要更好地理解西北境内地域社会以祠神为中心的祭祀圈社会空间建构,既需要在动态的、长时间段的疆域史视域中特别重视国家制度因素的潜在性影响,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制度与地方性、民间性因素作用关系的历史呈现与变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袁同凯
影响老挝Lanten儿童学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上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这些弱势群体儿童的学业成功。从本研究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吸食鸦片及Lanten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冷漠态度是造成Lanten儿童学业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肖川
在已往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对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科学技术基础)、哲学基础和心理基础已有不少研究成果,①但学者们对教育的人类学基础却鲜有论及。其实,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揭示出的人的本性和潜能,对于我们坚定教育信念有着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明新 王作造
王夫之是中国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社会的大变革给王夫之思想烙下了深刻的批判印记,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自勉,对民族兴衰之命运展开了深刻的思考。政治斗争失败之后,王夫之辗转到学术领域,从此开始了40多年的教书著述生涯。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关于教育的作用。笔者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从民族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教学论等方面对王夫之民族教育思想进行解读,有助于更全面系统地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体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田松
STS (科学技术元勘)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分解看是一个学科群,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概言之,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文化研究。中国的STS是从自然辩证法转型而来的,很多学者供职于哲学系。STS领域承继了西方哲学的某些气质,追求普遍性、绝对性、确定性,追求终极原因甚至唯一真理。现在的人类学则以文化相对主义为前提,可以消解STS中的这些观念。在STS的学术史上,有些学者也曾受到人类学的影响,并采用了人类学的方法,如SSK和科学实践哲学。然而,在STS尤其是科学哲学的学术范式中,普遍以文本为重中之重,忽视社会现实,更不关心个体的生命体验。人类学则以田野为基本方法,以田野为学术之基础。STS需要面对社会现实,可以从人类学中汲取观念和方法上的营养。博物学是STS领域的新范式,博物学与人类学在方法、理念和对象上,都存在交集。学科交汇是大势所趋,人类学与STS可以共生,相互建构。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奎
确定性是语言在特定条件或语境下相对具体化的展现。法律规范的适用,是规范语词的模糊性和确定性相互调适和转化的过程。由此,阐释成为架通二者的必经桥梁。阐释中,应注重以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背后最小意义单元的价值为原点,通过意向性活动对蕴含着丰富内涵的价值进行多维度的勾连和整合,进而,在阐释者与被阐释者的视域融合中形成同构共相体。同时,在众多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围绕相互趋同的价值轴心,通过多数议决或综合折洽机制,形成有机共识,从而获取具备社会整合功能的建构性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
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解读人类自由与异化——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戏班研究的戏曲社会学考察——兼谈戏曲社会学阐释体系之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供给品安排——一个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和阐释
国外图书馆服务中面向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体系阐释与思考
“终极境况”中的儿童哲学教育——基于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的阐释
智能经济中劳动过程新变化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学二代”成长中的继承与反叛——关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本土阐释
经济学实证研究中的稳健性检验方法——基于检验逻辑视角的阐释
建构性市场、政府内竞争与中国高铁的自主创新——基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阐释